浅谈《国家与革命》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503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国家与革命》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国家与革命》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国家与革命》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国家与革命》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国家与革命》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doc

《浅谈《国家与革命》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国家与革命》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国家与革命》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doc

浅谈《国家与革命》

——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本人部分内容仅代表本人刚入门时的不成熟的观点。

丁岩

摘要:

1917年8月-9月,列宁仔细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并写了《国家与革命》,这部著作指明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同时也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和进攻。

本文在阅读和理解《国家与革命》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从国家实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和“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三个方面入手,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我国社会的再认识。

关键词:

国家暴力革命自行消亡阶级统治

一、前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

当时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也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已发展到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阶段。

同时,当时资产阶级极力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王令金李元峰张祥云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版第263页

]。

基于此,列宁在1917年8月-9月写了《国家与革命》并于1918年初正式发表出版。

这部著作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俄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指明了方向,也为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和进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二、《国家与革命》与我国社会的再认识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一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伟大著作,它阐明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思想,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

(一)国家实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发展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第114页

]。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

”[[]《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第114页

]因此,国家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统治机关。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国家的产生即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国家历来都是统治者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意志执行了奴隶主、封建君主的意志。

随着社会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历史,开始了长达近40年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及国内解放战争的历程。

期间,不管是旧军阀掌控时期还是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国家意志依然体现了独裁者的意志,国家的存在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让独裁者独裁统治合法化的形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都幻想着早日进入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富强。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切的说是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国家意志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在以毛泽东主席为中心的国家领导人的意志。

由于国家领导人在一些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出现了中国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

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相继出现,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社会民主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意识形态已经破坏殆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无从谈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又变成了阶级统治的工具。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说正式结束了一人说了算的历史,皇权专制、君主独裁成为了过去,但社会主义的普遍民主却依然没有得到体现。

国家对大多数人的民主成了对少数人的民主,国家对少数人的专政成了对大多数人的专政。

国家政策也集中体现在少数人的利益上,国家依然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二)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摧毁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必须通过暴力革命。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第126页

]。

马克思认为“只要其他阶级特别是资本家阶级还存在,只要无产阶级还在同他们进行斗争(因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无产阶级的敌人和旧的社会组织还没有消失),无产阶级就必须采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措施;如果无产阶级本身还是一个阶级,如果作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存在的基础条件还没有消失,那么就必须用暴力来消灭或改造这种经济条件,并且必须用暴力来加速这一改造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3卷第286页

]。

从中国无产阶级诞生以来,无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由于认识的狭隘性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他们更多的是采取和平的方式进行斗争,比如罢工、游行。

很显然,这种软弱的方式不可能让军阀或资产阶级妥协,无产阶级所收获的只是更大的损失。

随着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给无产阶级运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无产阶级开始通过武装革命夺取政权,实践证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17页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联盟经过武装暴力革命,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国。

然而,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错误认识,在新中国成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居然提出了“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口号。

文化大革命血的教训说明,暴力革命只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手段,而非无产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

(三)“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当新的生产力已经超过这种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冲突,并不像人的原罪和神的正义的冲突那样产生于人的头脑中,而是存在于现实中,客观地、在我们之外,甚至不依赖于引起这种冲突的那些人的意志或行动而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3卷第618-619页

]。

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3卷第622页

]。

随着矛盾的不断加剧,无产阶级必然会站起来反抗,并通过暴力革命使“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把生产资料变成国家财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3卷第630页

]。

而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作为无产阶级“它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本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3卷第630页

]。

所以说,“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3卷第631页

]。

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随着时代进程的不断向前发展,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和世界社会化大生产束缚的因素必将自行消亡。

就目前中国而言,国家还将长期存在,但我们已经在很多方面感觉到,国家成了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世界社会化大生产全面启动的阻碍因素。

从另一个方面说,去年,我国的社会维稳经费首次超过国防预算,并呈上升趋势。

这足以说明我国的社会矛盾日愈尖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团结和统一,可以说不惜一切代价。

人民有苦无处说,有怨无处诉。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说中国社会还没有达到这样一个地步,但却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国家的副厅级干部的妻子因为信访而被不知其身份的政府保卫警察殴打。

我相信,这肯定不是一个个案,而只是因为被打者是副厅级干部的妻子才被曝光。

当信访者的信访自由都得不到保障,那么信访单位就成了一种摆设。

现存国家制度的不完善,使人民深受其苦,但这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无产阶级专政,更不能把它作为中国社会重回资本主义社会的理由。

因此,我们要做的只有社会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让社会民主真正的在全民之中有所体现。

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是对少数人的民主。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目前的人大代表不是政府官员就是民间企业家,而作为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依然没有讲话的权利。

社会制度的改革,民主制度的完善,必将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当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时,国家将会成为束缚人们世界交流发展的因素。

我想到那时,不管是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还是日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行列的美国、英国、法国,作为国家形态都将自行消亡,世界一大家的局面必将出现。

参考文献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