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大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527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故事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佛教故事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佛教故事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佛教故事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佛教故事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故事大全.doc

《佛教故事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故事大全.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教故事大全.doc

篇一:

不可不知的佛教故事全集_第七章心灵的净化

在深浅之间权宜做人

点石成金

无论我们做什么,虽然要尽力而为,但也要量力而行。

因为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

被称为“美国战神”的巴顿将军说过:

“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

经典故事

在一座深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师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秘籍。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

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

“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

“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

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

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

”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

“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望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

“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

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

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

“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

“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如果超过了这个底线,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那么再强健的人也要摔跤

人生智慧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

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

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

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浅薄。

知无止境学无涯。

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

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自省像一道清泉

点石成金

佛家提倡自省自悟之道,自省就在于不断地反省自我,善于承担生命给你的那一份责任。

许多人不善于反省自己的过错,总是把过错推给别人。

生活中这类人太多了,如夫妻吵架,相互指责对方的不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反省自己的过错。

经典故事

一个女人经常背着自己的丈夫偷偷地出去会情人。

一天,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到河边去会情人,可是怎么等也没有等到情人。

在这时,有一只狐狸叼着一块肉路过这里,它看见水里的鱼儿,马上就跳到水中去捕鱼,鱼儿马上就游到深水里去了。

狐狸没有捕到鱼,回到岸上,一看自己的肉却被一只正好路过的乌鸦叼走了。

那个女人看见狐狸这样,就讥笑狐狸说:

“馋嘴的狐狸,你扔掉自己的肉,去捕鱼,结果弄得两手空空,真是好笑!

狐狸反击道:

“你这个女人抛弃自己的丈夫,偷偷来会情人,情人却没有等到,现在不也是两手空空吗?

那个女人只顾指责狐狸,却不知道自己犯了和狐狸一样的错误。

指责别人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反省自己却比登天还难。

人人都犯过错误,但很少有人能自省。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

“禅师!

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

“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以后再说吧!

将军:

“禅师!

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

“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奈,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

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篇二:

20个佛教经典故事

20个佛教经典故事---开悟人生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

来吧,姑娘,?

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

?

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

?

什么?

那个女人吗?

?

坦山答道,?

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

2、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

?

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

‘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

第二个老婆说:

‘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

第三个老婆说:

‘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

第四个老婆说:

‘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

最后,释迦牟尼说:

?

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

就是你们自己。

?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

?

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

一切皆空,?

独园问道,?

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

4、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

?

您是观音菩萨吗?

?

那人答:

?

是。

?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

?

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

观音菩萨答:

?

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5、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

?

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

?

是死的。

?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

?

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

?

是的,我输了。

?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6、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

?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

拾得曰:

?

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7、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

?

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

?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

南隐答道,?

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

8悟性如光

读佛经。

****问佛祖:

?

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

佛祖把****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

?

墙角有一把锤子。

?

****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9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

?

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

?

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

10有看的,继续灌

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

?

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

?

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

?

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

?

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

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

?

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1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

?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

****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

?

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

篇三:

佛教故事:

冤鬼仁心不忍害人华丽转身受封正神

编者按:

今天这则故事,出自《德育古鉴》。

《德育古鉴》,原题《感应类钞》,清人史玉涵辑,其性质与《历史感应统纪》相仿,从史书、古籍中摘录各种感应故事;民国期间重印,改为今名。

此书所辑多数故事都为阐述祸由我作、福自己求之理,以此引导世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比如今天这则故事,你可以不相信故事情节,但不能不信这一番因果。

李正住在偏僻港口,只靠捕鱼维持生计。

(图片来源:

资料图片)

从前有位渔夫,名叫李正,是松陵人,住在一个偏僻港口,只靠捕鱼维持生计。

一天晚上李正打完鱼后,回家独自小酌。

不久,有一个人站在他们家门外。

李正问他:

“你从哪来?

有什么事?

”对方回答:

“我在此地溺亡,已有数年之久,现在是一个鬼。

看见先生独酌,想讨一杯酒来品尝!

”李正爽快地说:

“你要喝酒,可以入坐!

”于是鬼就入坐,和李正面对面喝酒。

自那以后,鬼又来过几次,和李正说一些琐事,对酌一番。

大概半个月后,鬼又过来告诉李正:

“明天替代我的人就来了!

”李正问鬼:

“你的替身是谁?

”鬼回答说:

“他是一位船夫!

”翌日,李正一直在港口等,果然看见一个船夫驾船前来,但好像没遇到什么障碍。

到了晚上,鬼又过来。

李正问他:

“你为什么没拉那船夫作替身?

”鬼回答说:

“这位船夫年纪轻轻,父母双亡,他现在抚养年幼的弟弟,如果我害了他,他弟弟也无法生存,所以我才放他一马!

又过了半个月,鬼再次过来说:

“明天代替我的人就来了!

”次日,果然有一个人来到岸边,徘徊许久,走了数圈,最终还是离去。

当天夜晚鬼又过来,李正问他:

“你为什么不抓他当你的替身?

”鬼回答说:

“此人家中还有一位老母,无依无靠,所以我才会放过他!

”李正感喟不已,说道:

“你有这种心地,在鬼道中必定不会待得太久!

”隔了数天,鬼又对李正说:

“明天有一位妇人会来代替我,这次真的要走,特来向你道别!

”次日,李正等了很久,直到这天晚上,才见一位妇人过来,走到岸边,想要下水,又登上岸,然后离去。

鬼来见李正时,李正再次问他:

“你为什么放弃这位妇人?

”鬼回答说:

“这位妇人已经怀有身孕,如果我把她拉下水,就是害了两条人命!

我一个大男人溺水数年尚找不到生路,何况这位孕妇,何日才能超生?

所以我必须放走她,就算我在水中魂消魄散,也绝不敢损害她母子两条命!

”鬼一边说,一边潸然泪下。

几天过后,此鬼忽然穿上绯红衣袍,冠带凛然,背后跟着许多随从,来向李正告辞:

“上帝因我仁德好生,敕命我为本处土地!

”鬼说完这番话,隐身不见,其后再未出现。

对于此事,当时就有一人叫颜光衷,由衷感喟:

“宁可自己忍受鬼道之苦也不忍心害人,一而再再而三,此心绝不动摇,此鬼确实善根坚定。

就算堕入饿鬼道中,还能凭借仁心感动天神;何况生在人道,若能慈悲救人,必然更有后福!

(宁自忍而不忍人,一而至三,此心不变,善根定矣!

堕鬼道者犹能格天,况生人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