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534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doc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

一、总体思路

向西方学习

1、发展主线与传统思想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社会思想

与社会之间相结合

地主阶级革新派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2、具体过程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变法维新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主要类型

1、人物:

生卒、性别、年代、职位、主要事迹、主要思想、评价(地位)

2、派别:

活动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措施、评价

3、著作:

背景、主要内容、评价

4、思想名称:

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

三、纲要

1、按类别:

(1)人物:

龚自珍、魏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

(2)派别:

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天义派、新世纪派、国家主义派、第三党、国民党改组派、人权派;

(3)著作:

《天朝田亩制度》;

(4)思想:

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

2、按思想史发展过程

(1)地主阶级革新派:

龚自珍、魏源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3)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

(4)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变法维新:

康有为、梁启超

(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理论:

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孙中山、章太炎、天义派、新世纪派、国家主义派、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第三党、国民党改组派、人权派;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

(不考)

四、具体知识点

1、龚自珍:

(1)人物生平:

龚自珍(197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师从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其微言大义成为龚自珍表达自己的社会改革思想的手段;

(2)主要思想:

A.社会批判思想

a.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b.对黑暗社会的政治批判;

c.对封建土地兼并的揭露;

d.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B.社会经济改革思想

a.主张在全国农村建立一种基于封建宗法的经济结构,以此调节土地的占有,克服“大不相齐”的矛盾;

b.“驱民于南亩”的重农思想;

c.“宜并杜绝呢羽之至”等“不急之物”的外贸思想。

C.政治改革思想

a.主张修改礼制,加强大臣权势;

b.废除八股文,破格选拔人才;

c.主张禁烟,抵抗外国侵略。

(3)评价:

1)变易进化的历史观

利用今文经学对脱离实际的汉学进行批判,突破了今文经学注经之路途,寻其“微言大义”,评议时政,吸取其所需部分,阐述社会轮回发展说,“张三世”“通三通”“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无论“天道”“人道”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呈“自然之势”,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局限和意义

  局限:

在变革问题上,只承认渐变,否认突变和飞跃,往往保留一些传统思想,晚年则囿于“历史循环论”“佛学因果论”而陷于倒退和停滞。

体现了“半是批判,半是挽歌”的特色处境;

意义:

能在衰颓之世仍呼喊不止,尤为可贵。

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确乎是近代思想之先河。

2、魏源:

(1)人物生平: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地主官僚家庭。

1844年编纂了《海国图志》,本书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之作;

(2)主要思想:

强国御侮

A.对西方的了解与研究

开始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旧框,而正面直视外国,,“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同时对于其掠夺瓜分予以重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反侵略思想

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反侵略,以捍卫国家主权;

C.社会改良思想

欲强国先治理统治机构,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提出“更法变制”。

问题主要在国内,必须改革内政,收取人心;中国积患甚多,主要是人心之寐、人才之虚;要培养讲求实效的社会风气,政治才可改观。

而在经济方面提出漕运、水利、盐政等改革,强调民间商业之发展。

(3)评价:

A.在早期地主阶级改良主义者中,倘若说龚自珍开风气之先而重在批判、揭露,而林则徐则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实践,那么魏源则是深入问题本质进行思考,从理论角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标志着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

B.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能深入其本质,骨子里仍旧自豪于中国千年礼仪之邦,而只是技不如人而已;

C.看到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却没有认识到他们互相勾结,共同侵略中国的一面;

D.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停留在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的层次上。

3、洪秀全的“三原”

(1)人物: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

他从基督教布道的小册子《劝世良言》中受到启发,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教,同中国农民流行的“均平”思想相掺合,创立“拜上帝会”,进行反清斗争。

1845~1848年间,撰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太平天日》等著作,宣传“大同”“平等”的原则,鼓动民众以“斩邪留正”的勇气,与皇帝、官僚、财主等“阎罗妖”作斗争。

1851年1月,他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大举北伐,1853年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2)“三原”之间的联系:

“三原”集中反映了农民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也反映了洪秀全的思想发展:

《原道救世歌》提出的主要是每个人的道德、宗教要求,但是明显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

《原道醒世讯》虽然宗教色彩依旧浓厚,但是提出了将现世改造成为公平正直之世的要求,揭露封建社会中道德败坏的现象本身就包含着对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的谴责;

《原道觉世训》反映出洪秀全思想的进步:

他明确指出地主与农民两种势力的对立,将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幻化为阎罗妖与皇上帝的斗争,将阶级对立的现实曲折反应在宗教的说教中。

这一发展为太平天国运动做好了理论准备。

(3)对“三原”的评价:

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局限性:

首先,洪秀全“尊一神”的思想在革命初期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以宗教意识为动力的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其次,“三原”所追求的平等是落后的,对于破除封建等级制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平均主义在面临新制度建设时往往是失败的催化剂。

4、《天朝田亩制度》

(1)核心: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规定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一整套改革措施,集中表现了农民小生产者对建立理想国家的追求。

(3)主要内容有:

一是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

二是实行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和守土乡官制度,把太平军的组织系统移植于社会,每25家设一乡官。

三是规定生产与分配均由基层管理,“婚娶弥月喜事”由国库开支,鳏寡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者由国库供养。

(4)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性),旨在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空想性:

主要体现在授田与还田的规定以及圣库制度的不合理)。

5、《资政新篇》

(1)中心内容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以达到“兵强国富,俗厚风淳”的目的。

(2)主张:

政治方面,主张革新,广开言路,沟通上下,严禁结党营私,拥兵自重;

在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西方,准许雇工和私人投资,兴办近代工矿业,修铁路、造轮船、设邮局、开银行,奖励发明创造,发展文化教育;

在外交方面,主张与西方国家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但不允许干涉中国内政;

(3)评价:

《资政新篇》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来描绘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的设想,尽管不很完善,也没有涉及土地问题,许多规定在当时无实现的条件(局限),但毕竟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系统著述和大胆设计,特别是它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设计资本主义的蓝图,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迪(进步)。

6、李鸿章

(1)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年),安徽合肥人。

曾入幕湘军,举办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

他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举办洋务最多,且成绩最显著者。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并“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

他积极引进西洋机器生产武器,随着形势发展,他看到“必先富而后强”,认识到“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际”,使洋务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他办洋务的方针是: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八个字。

他主持晚清的外交,一贯采取妥协政策,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有《李文忠公全集》存世,汇集了他的书信、奏稿和电文。

(2)思想:

A.“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B.“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外交思想):

来源于对中国力量对比和对列强本性的认识;

C.“师其所能,夺其所恃(“自强”:

制器而非购买、练兵;“求富”:

增加财政收入,扩充军饷)

(3)评价:

A.正面的:

a.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b.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B.负面的:

a.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他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责任。

b.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

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

7、康有为

(1)简介:

康有为(1858.3.19.~1927.3.31.),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是晚清维新运动第一位代表人物。

康有为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传统教育。

15岁中秀才,35岁中举。

因游香港,“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

在家乡创“不缠足会”,令其女儿及侄女等摆脱陋俗。

1888年,中国抗法战争未败,却屈辱求和,发动公车上书。

不久,受廖平影响,转向“今文经学”研究,将《公羊传》“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小康、大同”的历史演变程序,认定中国惟变法才能富强。

(2)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主要思想:

A.立宪思想:

a.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

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

在专制政体下,“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而立宪政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

因此,“宪法”就是“维新之路”。

b.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

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基础的身份平等观。

康有为对立宪模式的选择在戊戌变法前后有所变化。

戊戌变法以前,他提倡集权制的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和德国。

但是戊戌变法之后,他提倡虚位君主,类似于英国。

c.提倡权力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

康有为很早就从理论上肯定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

宪法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最高统治权按类别和职权分为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独立的机关负责,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制约与平衡的关系;分权的第二个方面是国家结构形式上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与制衡。

从康有为后来的变法实践和政论看,他对三权分立专门的论述不多。

但是,他倡导议会政治,实际上是分君主之集权;提倡地方自治,则是主张地方分中央之集权。

d.民权思想与政治观

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观,强调公民自治。

把君主比作契约关系中的见证人,而不是以往以君主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合法性来源,这在当时是一大思想进步。

以公民自治理论为基础,康有为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他认为:

“地方之大病在于官代民治,而不听民自治”。

但他却始终反对联省自治,维护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B.发展“工商业”乃立国之本,主张通过经济竞争抵抗帝国主义;

C.废科举,倡新学,“养有用之才”。

(4)评价:

A.进步:

康有为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要求,尤其积极、进步性;

B.局限:

a.立宪:

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

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

b.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c.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d.陷于封建如将理论束缚中;

e.只承认社会的渐变性,否认飞跃与突变。

8、梁启超

(1)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

早期追随康有为,大力提倡变法。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并参与建立强学会,

1896年与黄遵宪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任主笔。

1897年到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1898年,梁启超由徐致靖推荐,觐见光绪,被赏与六品官衔,专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协助康有为变法,政变后逃亡日本。

梁启超思想活跃而驳杂,一生著作极丰,写下一千四百万字,为中国著述字数最多者,主要收入《饮冰室合集》。

他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变革社会的重要问题是“兴民权”、去专制。

他任过司法总长,鼓吹立宪政治,认为宪政是伸张民权、保障民生的可靠手段,法制与民主相辅相成,建立法制是为了保障民主。

他虽是个改良主义者,但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有启蒙作用。

(2)民权思想:

A.要想国家强大,只有增强民权;

B.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重新论说"君权"与"民权"的关系;

C.为增强民权,梁启超提出了“群”的概念;

D.造就"新民" :

a.健全的人格是人权的基础和前提

b.个人的独立性是人权的基本内容

c.只有平等的权利才能保证个人独立

(3)评价:

A.意义:

a.既是中国思想开放的先声,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重塑;

b.体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不屈的斗争意志和前仆后继的探索精神;

c.思想的启蒙,变法的准备;

B.不足之处:

历史与价值的冲突

——现实斗争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民权理论的不彻底性与社会价值的不确定性

——中与西、新与旧之间的游离

特点: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流质易变”

9、资产阶级革命派

(1)背景:

新政府新政与预备立宪,革命形式高涨,辛亥革命爆发;

(2)阶级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A.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增加;

B.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

C.设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和广东三个地区,占民族资本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3)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4)民主思潮的传播:

章炳麟发表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的《革命军》、陈天华发表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著作,形成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高潮;之后的同盟会建立于《民报》创刊是进一步的发展;

(5)思想:

A.反帝爱国观:

什么是帝国主义?

(扩张版图主义、侵略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形成(工业发展带来的市场扩张);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弱肉强食)。

控诉帝国主义侵华罪行。

行动纲领(树立必胜信心;全国皆兵;学外人长出,去掉自己的短处;不怕牺牲,坚持到底的决心)

B.民主共和观(即民主共和国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精华所在):

抨击清王朝的统治,进而批判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了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从西方引进进化论与民约论;

C.反封建思想:

破除“天命”思想;批判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

(6)评价:

A.反封建的先进性;

B.局限:

幻想西方国家会支持中国的革命;反封建时过于强调反满,同时不敢发动农民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没有看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

10、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

(1)争论焦点:

在民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在民生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

(2)评价:

辩论基本上澄清了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财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3)结果:

论战的结果是革命派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三民主义思想在知识阶层中得到广泛传播。

1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人物简介:

(2)发表及来源: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所写《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16字政纲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基本轮廓脱胎于“民有、民治、民享”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3)主要内容:

A.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包括反满和独立两层意思。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B.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

是政治纲领的核心内容。

孙中山把考试、监察从行政、立法中分出,创造“五权分立”体制。

C.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具体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因社会改良进步所增值地价,则归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想通过土地国有,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到社会革命之目的。

(4)评价:

A.三民主义有不足之处,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其土地纲领并不实际。

B.但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推翻满清腐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愿望,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2、章太炎

(1)人物简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浙江省余杭县人。

出身书香门第的地主阶级家庭。

(2)思想历程:

A.由改良到革命:

甲午海战前,具有朦胧的民族主义思想;甲午海战后,脱离封建学者的道路,投身维新运动。

这一时期,章太炎的改良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a.政治:

图强变法;

b.经济: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文化教育:

主张改革中国的封建教育;

d.外交:

主张联日抗美。

(后书《驳康有为革命书》,论述了革命的重要性,驳斥了改良派反对革命的谬论)

B.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与改良主义决裂后,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民主思想体系:

a.民族主义思想:

种族异同不能不论

(在清朝的统治之下,汉人在各方面都受严重的压迫。

他向康有为指出:

《载惦(光绪皇帝)者,固长素(康有为字)之私友,而汉族之公仇也。

在政权转移的问题上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

(革命固然是要流血,但立宪也不是可以用口舌要求得来的。

英、奥、德、意以及日本,都是实行君主立宪,这些国家的国民,都是经过血战才能得到“自由议政之权”。

  章炳磷指出,维新派请求立宪,这是一个笑话,如果皇帝赐予立宪,还是君权专制,并不是立宪。

坚定的革命信念

(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b.反发资本主义思想

坚决反对资产阶级代议制;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现其思想矛盾,也体现其思想特色)

c.治世方案

政治上,主张“直接民权”“以法治国”;经济上,主张“抑富强,振贫弱”。

(4)评价:

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

A.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他旗帜鲜明地批驳改良派,为反清革命开通道路;

B.在宣传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同时,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提出了自己的治世方案;

C.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体现了坚定不移的革命决心;

D.在第二次护法斗争之后,进入颓唐,成为复古的名流。

体现了民族自焊接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3、天义派

(1)主要代表:

刘师培、何震;

(2)宣传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倡女界革命。

他们认为“欲破社会固有之阶级,必自破男女阶级始”,他们认为所谓妇女解放,应当是“使为妇人者,人人同享解放之乐”,他们还提出毁家的命题。

他们最初把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归结与男子,后来,他们才认识到“财产分配不平均是也”;

第二,主张废除政府。

他们认为政府者是万恶之源;

第三,反对资产阶级革命,鼓吹无政府主义革命。

他们反对在中国进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派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都受到指责。

他们鼓吹无政府主义革命,强调“无中心,无畛域”。

他提出了建设新社会的设想“凡人口达千人以上,则区画为乡。

每乡之中,均设有老幼栖息所;老者逾五十,亦入栖息所,以养育稚子为职务。

”他们极力鼓吹“人类均力说”,认为“人类均力”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其内容是“人人为工,人人为农,人人为士,权利相等,义务相均”。

第四,注意农民问题,提出“运动农工为本位”的主张。

他们认为,无政府主义革命要依靠农民和工人的斗争。

第五,宣扬中国封建社会与无政府略同。

14、新世纪派

(1)“新世纪派”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视无政府主义为科学的“公理”,革命的终极目的。

他们认为,政府产生之初,本是用“以团结人民,凡事大者,一人之力不能行则政府担,内则助人民自苦力所不逮,外则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

”而后来“无论任何政体,自专制以至共和,一切政体,皆不外制人与利用人之具而已。

”成为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工具。

要实现无政府主义的理想,就必须倾覆政府;

第二,宣传无政府主义为终极目标,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过渡物”,无政府主义与民主革命并非背道而驰。

他们说:

“社会主义非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背驰也,不过稍有异同耳。

”“盖社会主义者,求世界人类自由平等幸福,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求一国一种族少数人之自由平等幸福也。

”这种异同,“归纳之有大小,犹行程之有远近”;

第三,在主张用各种手段实现共产革命目的的同时,特别强调暗杀。

——对“天义派”和“新世纪派”的评价

“天义派”和“新世纪派”分别创办了《天义报》和《新世纪报》,开始有组织、有派别的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共同之处表现在:

一是把无政府主义视为天底下至善的真理;二是主张以无政府主义革命推翻清王朝;三是宣传用多种手段,甚至包括下层群众的武装斗争来实现无政府主义革命。

“天义派”就其阶级实质而言,是中国保守的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他们的政治立场是从同情、支持资产阶级革命,到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最后到叛变资产阶级革命;

“新世纪派”代表人物是一些投机的资产阶级政客,附和的人则是一些抱有种种空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们认为,观点上的分歧,“固无碍其同为革命党,也碍其协力以图最近之革命也。

积极作用:

第一,中国无政府主义是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对立面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