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53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87 大小:26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7页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7页
亲,该文档总共3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3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docx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167页Word版全站免费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唐诗五首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

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

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

为传诵。

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

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教学设想:

诗歌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文学体裁。

学生背了很多诗歌,但对诗歌

的内容缺少理解。

在介绍唐诗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诗中的情

感。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

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

情感。

(教学设想:

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

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

2.作者、作品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

曾任沛王府修撰。

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

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

高宗看了这篇

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

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

中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

序》(简称《滕王阁序》)。

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在诗歌创作上,王勃

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提倡针砭时弊,有感而发,给人以刚健质朴之

感。

他擅长骈文,现流传下来有文20多篇,诗90多首。

明人集为《王子安集》。

3.品味赏析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

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感情比较达观,有一

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2)你从诗中的哪句话感觉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不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这句话为什么会起到这种艺术效果?

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朋友之间那种诚恳深厚的情感,情调积极乐观,给人以鼓舞

的力量,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4)分析其他三联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

作者通过这一联要表现什么?

这一联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

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

“五津”是朋友上任地点。

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

不舍的深情厚谊。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

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

,不必伤感。

 诗人为什么会在尾联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二人同为宦游,即使分别也因感情相通而不感觉距离遥远,因此在分别之时才会

不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自幼具

有豪侠浪漫的性格。

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

负。

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他曾在

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

38岁后解

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

反对柔靡之风。

有《陈伯玉集》。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

第二次来到边塞。

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

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

,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

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

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

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

呢?

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

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

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

何其渺小!

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

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

豪杰难追难待。

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

然而涕下”!

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

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

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

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

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

)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

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

的诗篇。

25岁时,出蜀漫游。

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

林。

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

“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

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

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

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

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

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

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他的诗歌继承

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3.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

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

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

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

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4.“愁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为什么不

是沉重压抑之感?

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

这夸张奇

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

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五、合作探究

设想王昌龄读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与表

现。

再结合王昌龄其人、其诗分析这些设想哪一个更合理。

在探究中要注意结合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来评价这些设想,这样就可以知

道他的反应与表现应是积极、乐观的。

但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关键要能自圆

其说。

六、课堂小结

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

含的情感。

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

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

2.课外积累王勃、陈子昂、李白的诗歌,比一下看谁背得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唐代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这些诗或空灵恬淡,或气势雄浑,反映出“

大化自然”的万千气象,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契机,凝结着不同诗人不同

的审美理想与审美体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

(教学设想:

引起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

术境界,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二、学习《滁州西涧》

1.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

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

意体会、运用。

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天宝末年,以三卫

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

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

建中年间

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

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

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

很多,也很著名。

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根据你的理解,描绘出本诗所写的景色。

本诗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绘出了一幅幽静深邃而又富有生机的春

天景色:

涧边的幽草在生长萌发着;深树里的黄鹂在欢快地鸣叫着;春潮带着雨

点,使河里的流水更加湍急;野渡口虽然无人,但那只摆渡的小船却被水流冲击

得在自己摇摆。

4.作者通过写景寄寓了什么样的意趣?

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三、合作探究

《滁州西涧》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

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也

有人认为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

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

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

对这些观

点你赞同哪一个?

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历来人们联

系韦应物创作这首诗时的处境,更倾向于“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蕴含着一

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

(教师不必拘泥于这种观点,应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四、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朗读指导

先由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散文家、诗人。

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

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

道而写作古文。

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

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

特色,如《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

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其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

有《韩昌

黎集》。

3.“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春雨细密润滑,湿路不湿衣。

恰好使尘土不扬,空气清澄,给人极舒适的感觉。

它预报着春的到来,催动草木复苏。

4.“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用敏锐深细的眼光观察了早春草色远近之不同,并进行淡墨涂抹,隐隐地泛

出了那一缕青青之痕,造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春色。

“草色遥看近却无”展

示了春的特色,流宕着诗人喜悦的深情。

5.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之时?

这两句诗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

早春草色是淡淡的一抹新绿,似有还无;

早春之美所唤起人的精神愉悦乃至昂奋则是深切的。

皇都长安虽然杨柳堆烟,花

光烂漫,但无论如何也引不起严冬告逝、草芽初萌时那种欣慰惊喜。

这正是诗人

对早春景色特别喜爱的真谛所在。

五、课堂小结

学习诗歌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用自己的想象去再现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

界,用我们的审美方式去感受诗人的审美体验,就会更好地理解诗歌。

但要记住

“诗无达诂”,在学习时不要受别人观点的影响,要有独立的思考与认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

2.课外积累韦应物、韩愈的代表性诗歌,背诵下来。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许雪飞)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感悟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通过学习体会诗情画意,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通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

4.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感悟诗歌的意蕴,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所特有的

文学形式。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峰。

今天就让我们透

视文字,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做一次心灵沟通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诗人简介

(略)

(二)解释题目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好友杜少府。

因为杜少府将要离开京城长安到外地(蜀

州)去做官。

“少府”官职名,“之”是“去、往、到”的意思。

(三)朗读指导

生自由朗读、师范读、听朗读带。

(四)整体感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

(五)品评赏析

1.诗人想借这首诗表达对友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并加以劝勉。

你到异地做官,我也是异地为官,

虽说故土难舍,虽说前途坎坷,但我们不要悲伤。

2.这首送别诗,与以往的送别诗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这首送别离诗一改以往送别诗伤离惜别的低沉气息,变悲凉为豪放,意境开朗壮

阔,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泪洒青衫的别离场景。

3.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襟?

胸襟开阔、旷达。

4.说说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并谈谈人们为什么对这两句诗

情有独钟。

前一句诗人在写别离的人(杜少府),后一句在写送别的人(王勃)。

诗人认为

杜少府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那么虽然远离了老朋友,但以他的为人一定还会

结交新朋友的。

这是对友人的一种精神劝慰。

后一句意在表达距离是割不断“我

们”之间情谊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两人的感情深厚。

这两句诗歌常常触动别离之人的愁肠,常常作为一种自我心灵的慰藉,道出了别

离之人的共同心声。

因为其语言精练,胸襟旷达而成千古名句。

(六)小结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

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

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

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新诗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

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

,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

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1.诗人简介

(略)

2.写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

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

听,反将陈子昂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

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

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朗读指导

生自由朗读,师范读,听朗读带。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

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

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品评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指哪一类人呢?

应该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这里体现了陈子昂渴望明君的思想。

2.读完了这首短诗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应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

义。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现了诗人寂寞无聊的情绪。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

因此而产生的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

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4.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

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

消失了。

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

5.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请加以分析。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

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诗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

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

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明月千

里寄相思的月之情怀。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1.诗人简介

(略)

2.写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明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

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

生经历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

标尉约在天宝七年(748年),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

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三)有感情朗读

师明确:

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

出学习要求。

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四)问题思考

1.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从哪些词、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

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4.古人云:

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

那么诗中写景的

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5.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

和牵挂,这种方式表现在哪里?

(五)品评赏析

1.题目中“左迁龙标”一词应该怎样理解?

左迁:

贬官降职。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

龙标:

唐代县名。

唐武德七年

(624年)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

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

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2.赏析一、二两句。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

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

杨花漫天飞舞

,漂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景物的描写,渲

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真是融情入

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

“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

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

非常恶劣。

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

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3.赏析三、四两句。

三、四两句由写景叙事转为抒情。

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

特性。

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

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

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

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

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

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结合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融入诗人的处境感受,模仿张晓风

《不朽的失眠》的写法,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

第二课时

一、学习《滁州西涧》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给文人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大自然的风雨草木都被文人赋予了情感。

今天

我们就跟随韦应物去领略“滁州西涧”美丽的春景,感受那春的气息。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1.诗人简介

(略)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任滁州刺史时。

(三)朗读训练

师范读、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相结合。

(四)品评赏析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那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

2.诗人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缀合成一幅生动鲜明的画面?

这首诗里面描绘了碧涧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晚雨、野渡横舟四幅画面。

3.诗人借助画面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4.该诗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

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

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什么?

(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

(幽草)这

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

样的感觉呢?

(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的

色彩和意味。

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5.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并进行分析。

(鹂鸣、潮急、舟横)

6.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第二句的文眼——鹂鸣。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

明确:

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

,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