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5502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doc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摘要: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它决定着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广大农村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目前存在着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质量低、结构失调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的快速发展。

加大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农民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一)农村教育支出不足,影响了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国家方面来看,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在总量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这部分投资还不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从农户角度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支出额也是上升的,但由于受自身收入的限制和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加上没有得力措施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使得农民既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又不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冲动和压力。

劳动者只有接受教育并且具有劳动技能,才能成为人力资本,并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而发挥作用。

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潜在人力资本,终将因不能与其它资源有效配置而导致财富浪费。

(二)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不明显,劳动力的使用方向趋同

人力资本投资取决于教育投资,因而人力资本的结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教育的投资结构所决定。

在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农户这一教育的最终受益主体,往往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上,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比较落后。

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投资数量更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的需要,致使大多数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水平上,加上在后来的务农生涯中使用文化知识的机会减少,又没有自学的环境和条件,更缺乏自学成才的激励机制,便逐渐滑到半文盲、甚至文盲的队伍中。

出现了体力型人力资本大量过剩,而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的局面,其就业方向只能局限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闲置或过剩也就成为必然。

(三)用于劳动力流动的费用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投资的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固定在相对狭小的耕地上,既不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国内流动的机制,更谈不上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加上人口过度增长,使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以后,被长期禁锢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动,但在完善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尚未建立之前,只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狭小空间的单向流动。

为此,国家虽然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相对于满足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各方面需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费用目前仍主要靠劳动力本人来支付,而这种支付仅能维持一部分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浅层次上的流动,不能满足国内外对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需求。

二、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投入不足

从中国的教育投资情况看,尽管1952~2004年国家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总额增加了91.36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1.10%,但教育经费人均占有量却仅增加50.34倍,年均增速9.59%,人均增幅低于绝对增幅。

从绝对量指标来看,1978~200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净增14.86倍,年均增速17.66%,而教育经费支出仅增加11.54倍,年均增速16.04%;从人均指标来看,同期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净增11.81倍,年均增速为16.18%,人均教育经费占有量增加了10.68倍,增速为15.55%,教育投资滞后于经济增长,而这种现象在农村表现更为严重。

(二)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通常意味着相对简单的劳动工具、较低的知识、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不高的劳动。

农村劳动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等要求一般不高,从业者毋须接受太多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接受教育和培训往往不重视。

(三)人力资源开发缺乏计划和组织

人才培训盲目、无计划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在农村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无疑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而有些地区实施培训则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价值与作用

(一)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投资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从而影响农民收入。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新的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

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决定了农民使用新的生产要素的态度和能力。

正如舒尔茨所说的那样,引进新生产要素,不仅要引进杂交种子、机械这些物质要素,还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限制,尤其是农民自身素质的约束,其对现代技术缺乏了解,在先进技术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各种历史资料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显示,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粮食产出有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农业知识从而能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而且人力资本投资还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和种植结构的调整。

韩青、谭向勇(2004)的研究证明,受过高中教育的农户比受过小学教育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管道输水技术或喷灌、微灌技术等现代节水技术。

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都离不开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农业劳动者,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转贴

(二)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提升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信息资源的获取有利于降低农民生存的机会成本,使农民做好产前预测,把握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般性的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价格下滑和农业经营收入下降的趋势。

其原因除了农业自身的特点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

农民人力资本短缺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低,使其对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差,缺乏生产优质农产品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

首先,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提高农民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业劳动者能够比较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差异性,把握市场规律,从而增加收入。

第三,较高的文化素质可以使农民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人力资本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近几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情况看,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者在劳动力流动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根据浙江大学劳动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对在杭州的工商企业、建筑工地、集市等地的外来农村劳动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与职业问存在的某种联系,即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影响劳动力职业差异的重要因素。

其次,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决定了劳动者能否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技能以及掌握的多少、深浅、快慢和熟练程度,以及进入非农行业的难易程度。

根据周其仁对北京、深圳、苏州、武汉四市118家企业的调查,90%的城市企业招收民工时提出明确的文化程度要求:

76.3%要求必须在初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以上;3.6%要求高中和高中程度以上。

样本企业中,45.8%规定民工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才能上岗;39.8%要求实施短期培训。

毫无疑问,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工作都存在“教育门槛”,而且这个门槛越来越高。

(四)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2006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资料表明,低收入户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比高收入户明显偏高,而高中及以上的比例明显较低;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的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的比例非常大,但高中及更高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收入户;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劳动力文化水平构成中文盲和半文盲所占比重越低,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程度所占比重越高,这表明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文化水平具有密切关系;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傅国华、许能锐(2005)对海南农村居民收人与农村人力资本情况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提升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可使农民人均年收入呈乘数增加趋势。

三、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从我国的教育投资情况看,教育投资滞后于经济增长,而这种现象在农村表现更为严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可提高300%。

因此,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前提。

1.要加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保持政府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

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切实抓好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强度,真正由政府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

2.国家应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倾斜,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央和省对下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成本高,很多家庭难以负担学费。

政府应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并对这部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进行专项管理。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如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从而降低农民对教育投入的成本,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率。

3.国家应该实施优惠政策吸引经过正规教育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如在师范类大学生入校时可自愿签订协议,毕业后到农村支教一定年限,国家对这样的学生给予生活、工作乃至升迁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对原有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4.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都相对注重对子女即未来劳动力投资,而忽视对现实劳动力投资。

所以建议农村中小学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为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让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些实用的生产技术。

使不能进人高中和大学的人能成为有一定技能的人,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一)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推动器。

而且职业技能培训是目前已经离开学校的农村劳动力成本最小、见效最快、农村劳动力乐于接受的一种人力资本投入积累方式。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

既然是投资就涉及到成本与收益问题。

农村劳动力可能因成本和不可预知的收益问题而失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由于技能培训是一项正外部性很强的投资活动,其社会收益高于私人收益,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政府应该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买单”,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

同时引导非政府力量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资力度,最终形成以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为主体、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适当参与的多方投资格局。

(二)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投资

  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对于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这与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的总体不足和配置不合理是分不开的。

目前,国家和集体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就医不方便,失去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没有医疗保障的农民“小病拖、大病扛”成为普遍现象。

在农村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

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保健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就更为重要。

(1)实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农民基本的卫生保健条件。

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出一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建立医疗救助制度,把卫生扶贫和经济扶贫结合起来,使穷人和低收入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医疗救助。

国家应采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进人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提高农民对疾病的风险防范能力。

(3)乡村赤脚医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关系到农村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增加农村医疗保健机构的数量,同时提高农村医疗保健从业人员素质和待遇。

(4)制定农村公共卫生计划,传播医疗卫生信息,普及公共卫生健康知识,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设施和安全用水设施,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和母婴保健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参考文献:

[1]曹明贵:

人力资本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1

[2]喻晓社:

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农村·农业.农民,2006.5

[3]靳光结,孙文生.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J].农村经济,1998

[4]李国祥.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问题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8,2.

[5]李锐.赵建梅.我国农业科研投资问题初探[J].农业技术经济,199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