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561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docx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

审计重点疑难问题汇总及经典例题

LT

(2)“职务”比“亲密关系”更重要。

具体地说,只要注册会计师的亲属在客户担任关键职务,不管这个亲属是配偶还是兄弟姐妹,都一样影响独立性。

(3)独立性是“不相容工作”的本质。

审计中的不相容职务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如果从事某项工作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则这个工作就属于审计的不相容职务。

(4)独立性是质量控制的内容之一。

为保证注册会计师公正执业,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为每位员工建立职业道德档案,并每年一次地获取每位员工对独立性的书面确认。

(5)独立性可以作为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重要参照。

假如客户的某位员工同时担任两项职责,是否属于内部控制设计方面的重大缺陷?

主要看其中的一项是否会影响到另一项职责。

例如,在采购业务中,如果由“询价”的职员“确定供应商”,那么为了防止“吃回扣”而设置的询价职务就会流于形式(丧失了这一职责独立性),因此这两个职责不能由同一人担任。

问题4:

执业准则历来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专业法规和行为指南。

2007年教材写进这部分内容后当年就考核一个以实际业务为背景的简答题,足见其受重视的程度之高。

今年会不会接着考核简答题?

教材上所写的这部分内容依然是以陈述准则的条文为主,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适当的?

请再举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解答:

执业准则今年会不会接着考简答题?

这是一个只有出题人士才能正确回答的问题。

比照执业道德的考试情况,我个人认为,2008年完全有继续考执业准则简答题的可能性。

因此考生必须立足于考简答题来学习执业准则的内容(前文的问题1已经介绍了应当怎样学习按照简答题对待的内容),与此同时,也要适当注意客观题的演练。

执业准则的框架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考核客观题的素材。

至于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作为考客观题的素材。

执业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涉及的概念很多,要通过具体业务加以理解。

2007年的简答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向。

建议大家通过具体的业务,比如设立验资业务,确定该业务作为鉴证业务的种类、提供的保证程度、表述意见的方式、鉴证对象、鉴证对象信息、三方关系、标准等。

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大家提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且与考试方式的吻合程度更高,更接近“实战”。

例题:

XYZ股份有限公司(筹)(以下简称XYZ公司)为拟设立企业,由甲公司、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现正在办理与企业设立相关的事项。

根据XYZ公司的章程及其与出资方签署的出资协议、合同的规定,XYZ公司申请登记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000万元,包括货币出资2000万元和房屋、建筑物出资6000万元。

ABC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A和注册会计师B接受事务所的指派,正在执行拟设立的XYZ股份有限公司(筹)注册资本实收情况的验资业务。

请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相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注册会计师在验资过程中从被审验单位获取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与注册会计师在验资报告附件中提供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有何不同?

 

(2)验资业务作为鉴证业务的类型,A和B注册会计师在验资报告中提出意见的方式以及应当提供的保证程度。

(3)该项验资业务作为鉴证业务的鉴证对象与鉴证对象信息,鉴证对象及其信息应当遵循的最主要标准:

企业章程、企业与出资者签订的出资合同及协议;以及该鉴证业务所涉及的三方关系。

(4)如果在审验过程中XYZ公司对拒绝A和B注册会计师检查与货币出资相关的文件、凭证等相关资料,并拒绝提供开户银行的地址、名称等,A和B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何种措施?

能否出具保留或无法表示意见的验资报告?

如果出具验资报告的条件均得以满足,那么A和B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验资报告从意见类型上看,从形式上看与审计意见中的哪种类型最为接近?

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见本书考点与自测练习题部分第四章自测练习题中的简答题。

问题5:

历年试题中有不少题涉及到管理层认定及审计目标(以下简称认定与目标),但考核的内容又不止第六章介绍的知识。

请帮我们总结一下应当怎样学习认定与目标?

在学习认定与目标时应当与哪些知识相联系?

解答:

所提的问题包括两点,我们必须弄清第二点,才能回答第一点。

从历年考题的情况来看,单独考核认定与目标的题目几乎没有,往往都要与其他问题结合起来考核。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审计程序相结合,即,对于给定的某个账户的某个目标,要求考生指出最恰当的审计程序(客观题)或设计最恰当的审计程序(综合题)。

例题.(2005年单项选择题)注册会计师计划测试M公司2004年度营业收入的完整性。

以下各项审计程序中,通常难以实现上述目标的是(

)。

A. 抽取2004年12月31日开具的销售发票,检查相应的发运单和账簿记录

B. 抽取2004年12月31日的发运单,检查相应的销售发票和账簿记录

C. 从营业收入明细账中抽取2004年12月31日的明细记录,检查相应的记账凭证、发运单和销售发票

D. 从营业收入明细账中抽取2005年1月1日的明细记录,检查相应的记账凭证、发运单和销售发票

答案请见本书“考点与自测练习题”部分第十三章“经典试题回顾”中的单项选择题。

2.与风险评估相联系,即,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指出其影响的账户和认定。

例题.(2007年综合题第2题局部) A和B注册会计师负责审计W公司20×7年度财务报表。

在审计工作底稿中,A和B注册会计师记录了所了解的W公司及其环境的情况,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在 20×6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的基础上,W公司董事会确定的20×7年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为20%。

W公司管理层实行年薪制,总体薪酬水平根据上述目标的完成情况上下浮动。

W公司所处行业20×7年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是12%。

要求:

指出所列事项是否可能表明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如果认为存在,说明该风险是属于财务报表层次还是认定层次。

如认为属于认定层次,请指出相关事项与何种交易或账户的何种认定相关。

答案:

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销售收入的发生、准确性认定。

3.与内部控制相联系,即根据内部控制,已经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或根据控制测试结果,指出所影响的具体账户和认定。

例题.(2007年综合题第2题局部)A和B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了所了解的W公司有关销售收与收款循环的控制,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每月末,系统自动匹配发货单、订单、发票和入账的营业收入,并可以生成一个专门报告反映未匹配项目的清单。

系统授权可以生成和阅读该报告的人员是W公司销售部经理和总经理。

要求:

指出上述控制与何种交易或账户的何种认定相关。

答案:

销售收入的完整性、准确性认定。

4.与审计证据相联系,即,对于特定账户的特定认定,指出最适当的审计证据。

例题.(2006年单项选择题)在验证应付账款余额不存在漏报(注:

完整性)时,D注册会计师获取的以下审计证据中,证明力最强的是(

)。

A. 供应商开具的销售发票

B. 供应商提供的月对账单

C. 丁公司编制的连续编号的验收报告

D. 丁公司编制的连续编号的订货单

答案及解析见本书“考点与自测练习题”部分第十四章“经典试题回顾”中的单项选择题

上述情况表明,管理层认定可以与审计目标、审计程序、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审计证据等相联系关系,这种联系中既包含重要的审计理论,又可以与财务报表的任何项目直接挂钩。

这就要求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熟悉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三大类认定,并结合审计实务部分各个关键账户来逐一列示每个账户的管理层认定、与认定对应的审计目标以及能够实现所列审计目标的关键审计程序。

一般来说根据认定列示审计目标或根据审计目标列示管理层认定的难度不太高,但根据审计目标列示审计程序或针对指定程序列示其所能实现的审计目标的难度要大得多。

这是因为,按照现行教材,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目标在内涵、名称等诸多方面已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具体到一个指定账户而言,两者之间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一个审计目标可以通过多个审计程序来实现,反之,一个审计程序常常可以实现多项审计目标,目标和程序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

这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就为审计命题留下了足够大的空间。

由于认定、目标、程序的关系往往是结合具体的财务报表项目命题的,考生学完第六章时还远远不了解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具体审计内容,因此必须在学完第九、十、十三至第十七章后“杀个回马枪”,将各个关键账户的审计目标、审计程序与管理层认定之间的关系梳理一遍,罗列一下,否则难以满足考试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问题6:

学习审计证据内容时,总体感觉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审计证据的特性,具体来说包括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但做题时常常感觉到审计证据涉及的范围很大,请谈一谈学习审计证据应注意的事项。

解答:

从历年试题的情况来看,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年年都考,但分值不高。

我想,这其中有它合理的原因。

首先,站在审计准则的角度上看,审计证据准则属于与审计风险相关的准则,甚至属于风险导向审计中的核心内容(见第四章第一节),获取审计证据是实际审计业务中外勤工作的核心,也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年年考”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虽然审计证据本身没有多少内容,但它可以与很多其他内容相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做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知识,增加了做题的难度。

学习审计证据时,建议大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可靠性”

有关证据可靠性的考题是审计证据考题中出现最多的。

根据历年试题的情况,有关可靠性的试题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1)评价绝对可靠性,即,评价单个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无序与其他证据相比)

例题.(2003年综合题局部)X公司销售给F公司硬件计1287万元(含税,增值税税率为17%)。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注意到,上述货物尚存放在X公司仓库,X公司为此提供了一份F公司2002年11月28日的传真,内容为:

“由于本公司原因,自贵公司购进的硬件暂存贵公司,货物的所有权即日起转移至本公司”。

要求:

针对此项销售业务,请判断X公司已经确认的销售收入能否确认(按“能够确认”、“不能确认”、“不能全部确认”、“尚无法形成审计结论”四种结论分别予以回答),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注册会计师“尚无法形成审计结论”。

在此笔销售业务中,商品的实物并未转移,因此获取该批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证据是至关重要的。

但X公司所提供关键证据为“传真件”。

由于“传真件”不具有直接证明事实真相所要求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无法确认该批商品的所有权转移情况,不能形成审计结论。

在本例中,所谓“‘传真件’不具有直接证明事实真相所要求的可靠性”并非来自教材或法规规定,而是来自考生本人的生活和经历的感悟。

了解传真的考生应当知道,如果传真件上没有F公司的章,则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但即便是有章,传真件上的章也不是“红”的,而是“黑”的,仍然没有法律效力。

如果考生缺乏有关传真的知识,教材学的再熟也无济于事。

这就是有关审计证据的内容不难,但相关的命题却很难做的原因。

(2)比较证据的可靠性。

即,在多个审计证据中判断哪个证据的可靠性最高。

例题.(2006年简答题)L注册会计师在对F公司2005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收集到以下六组审计证据:

⑴收料单与购货发票;

⑵工资计算单与工资发放单;

⑶银行询证函回函与银行对账单;

要求:

请分别说明每组证据中哪项审计证据较为可靠,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

第一对最好判断:

购货发票属于外部证据,而收料单是公司自行编制的,属于内部证据。

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

第二对难度有所上升:

二者均属于内部证据,都是财务部门编制的,都没有在别的部门流转,题目里也没说产生哪个证据的内部控制更强,教材上更没有讲解这方面的内容。

但领过工资的考生都知道,工资发放单上有员工的签字,工资计算单则根本不与员工见面,少了一道制约,所以工资发放单更加可靠;

第三对都是外部证据,但银行回函是注册会计师直接获取的。

银行对账单虽然由银行编制,但注册会计师是从F公司取得的,不能排除被F公司篡改、涂改的可能性。

因此,银行回函更加可靠。

可以看出,以上的例题需要考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说白了,就是要靠考生的生活及工作经历来解答。

没有参加过工作的考生仅凭教材是难以得出正确答案的,除非他足够聪明,可以凭想象推断其中的道理。

2.注意“谨慎性”

审计证据最能体现审计“应有的职业谨慎”,这涉及到审计证据可靠性的鉴别和比较。

例如,被审计单位向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其办公大楼的产权证原件,注册会计师要不要请其他相关机构鉴定?

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不是鉴定专家,不需要对所获取的每一项证据鉴别真伪,但如果有迹象表明这个产权证是假的(比如有人举报,比如被审计单位正在因产权证问题受到其他单位起诉),则必须对其真伪性进行鉴定。

3.重视“相关性”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比可靠性更为专业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讲,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属于“社会问题”,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则是“专业问题”,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数学问题”。

一个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就一定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实现所关心的审计目标吗?

当然不是的。

这就需要从专业角度上加以分析和判断。

接上段的例子,被审计单位办公大楼产权证原件作为审计证据,能帮助注册会计师证实与该办公大楼相关哪些或哪个认定?

事实上,产权证与“权利和义务”直接相关,与“计价和分摊”间接相关(产权证可以证实办公大楼的已使用年限),与“完整性”间接相关(完整性应通过从产权证追查到账簿记录来证实),但与“存在性”毫不相关(存在性应通过观察来证实)。

上述问题5的最后一个例题更能体现相关性的内涵。

事实上,该题中的“证明力”正是相关性(而不是可靠性)。

具体来说,即便该题的四个证据(集,四个选项)都是真实可靠的,但并不是每一个证据都能证明被审计单位(丁公司)没有漏记应付账款。

选项A只能证明供应商开过发票,选项C只能证明丁公司收到了货,选项D只能证明丁公司填制了订货单,但都不能证明丁公司存在欠款不入账的情况。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供应商提供的月对账单发现这种情况。

如果丁公司尚未付款,这笔款项必然出现在供应商的对账单上,这就充分证明了丁公司尚未支付该笔货款。

如果注册会计师进一步追查到丁公司的应付账款明细账,则该笔欠款是否入账就昭然若揭了。

另一方面,如果注册会计师从供应商开具的销售发票追查到应付账款明细账,发现账中没有记载,能不能证明丁公司漏记应付账款呢?

显然不能,因为丁公司完全可以说该笔采购业务不是赊购,货款早已支付(如果根据对账单追查,就不存在这个借口)。

4.关注“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定性知识,即,影响审计证据数量多少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因素与审计证据的数量成同向变动,哪些成反向变动。

这个问题可以从教材上获得答案。

比如重要性水平、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可容忍误差均与所需证据的数量成反向变动关系,而重大错报风险、预期总体误差均与所需证据的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等。

其二是定量化知识,即,究竟需要多少证据才算达到了充分性的界限?

这在本质上属于审计抽样方面的知识。

例如,在可信赖程度、可容忍误差等因素设定后,可以通过查表或公式计算得出所需证据的数量(在抽样中称为样本量)。

概括地讲,就学习方法来说,审计证据与管理层认定颇有几分相似,在第七章只能学一些理论知识,要达到考试所需的知识水平,需要在后续章节花费更多的时间。

问题8.2008年教材将审计业务约定书从第六章最后一节转移到第八章的第一节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我们感觉到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应怎样学习这部分内容?

解答:

我不认为问题中提到的转移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实际上,将业务约定书转移到审计计划一章节中更符合实际情况,理论上也更加顺理成章。

但不论是否转移,业务约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知识点。

从考试的角度上看,不能排除某年出一个以业务约定为基本框架的简答题,在该题中考核其他重要问题。

遗憾的是,审计教材中没有一个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例子,倒是有验资业务约定书和审阅业务约定书的例子。

不过各种业务约定书的基本格式都是相似的。

无论是哪种业务约定书,通常情况下所约定的内容都会涉及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如收费标准,保密的义务等)、法律责任(例如,提交报告的时间就与违约相关)和签约双方的责任(包括注册会计师方面的责任,例如,按照相关执业准则的要求实施工作)等,同时,还涉及到被审计单位或被审验单位的责任与义务。

这就决定了业务约定很可能与职业道德、执业准则、法律责任相结合进行命题。

从近年来的试题风格来看,让考生长篇大论地陈述(即记忆)与业务约定相关的内容(十多条)的可能性不太大。

因此,我们建议考生重视业务约定书的挑错等考试方式。

本书的“主观题演练”部分的简答题第14题就属于这样的练习题。

问题9.重要性水平是审计的一个很重要的专业概念。

在过去各年的考试题中单独考核重要性的试题并不多见,倒是在几乎每个与审计调整、审计意见有关的主观题中都能看到重要性水平的影子。

请帮我们分析一下,重要性水平在这些主观题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解答:

重要性水平有财务报表层与认定层之分,所谓认定层的重要性水平其实也就是账户余额、交易层的重要性水平。

两者的关系很简单:

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大于认定层的。

根据教材内容和历年考试题的内容,我们认为重要性水平在主观题主要有以下用途:

1.能不能发表无保留意见

在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注册会计师主要参考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基本上不考虑认定层的重要性水平。

按照第十九章的说法,如果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总额低于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性质上也不重要,下同),一般应当发表无保留意见。

当然,这个“低于”,究竟是低多少,本质上属于专业判断,但至少不是“低得很少”。

例如,如果重要性水平是100万元,错报总额为99.8万元,基于谨慎性,基于重要性水平属于专业判断这一特点,恐怕不能理所当然地发表无保留意见。

如果错报总额达到重要性水平,我们只能说注册会计师不能发表无保留意见了,但究竟时发表保留意见,还是否定意见,那就是重要性水平鞭长莫及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考虑错报的牵扯性、财务报表的整体性、错报金额占错报所属的财务报表要素(资产、收入、利润等)的比例高低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其它具体情况作综合性判断。

2.要不要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一笔已知的错报

要不要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一笔已知错报,注册会计师主要参考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有时也参照以下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

具体来说,如果一笔错报达到或超过了所属的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必须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如果属于同一项目的所有错报单独来看均低于该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但这些错报金额之和达到或超过了该项目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也应从中选择大额的错报建议比单位调整;在一商两次调整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各项目中尚未调整的已知错报金遏之和是否达到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如达到或超过了,仍应建一笔调整,直到财务报表中所有未调整的错保金额低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否则注册会计师不能发表无保留意见)。

当财务报表中所有未调整错报的金额低于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原则上仍应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只不过即使被审计单位不接受调整建议,也照样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3.可不可以接受通过抽样推断方法估计的总体错报

迄今为止的考题中还没有涉及本问题。

我们将这一问题提出来,主要是考虑到教材的内容。

事实上,在教材第十二章第四节的PPS抽样中,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将抽样推断得出的总体错报金额与所属的认定层重要性水平比较。

与确定审计意见时的比较不同,这种比较必须是“泾渭分明”的:

如果推断的总体错报达到或超过了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不能接受总体(即认为该总体中存在重大错报,必须继续审查),反之,即便推断的总体错报比相应的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低一点(不管这个一点是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可以接受总体(认为该总体的错报不重大)。

问题10:

2007年审计试题围绕着审计风险模型出了4个单项选择题,出乎很多考生的意料。

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风险模型公式居然涉及了很多的内容,不得不使人刮目相看。

请帮我们谈一谈其中的要点。

解答:

所谓审计风险模型,是指关于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及检查风险三者之间关系的模型公式,即: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其中,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之前,甚至是在接受一项审计业务时,根据该审计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如年报审计或专题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状况与环境(如是否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保证程度的高低等情况综合确定的一种最终要达到的理想状况;重大错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评估加以确定的;检察风险则预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的风险应对的强度高低。

可见,上述风险模型公式涵盖了注册会计师从接受业务委托、实施风险评估直到进行风险应对的整个工作过程,全面体现了风险导向的过程。

2007年在这个知识点上集中出题,可谓抓住了风险导向的“总纲”。

在风险模型公式中涉及的三种风险中,审计风险是预先确定的,不存在量化的问题,但就目前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技术而言,注册会计师还很难将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加以量化。

例如,在什么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为10%,又在什么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应当评估为15%,主要还是凭借专业判断。

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不可能通过该公式将检查风险加以量化。

可见,风险模型公式的意义主要还是理论上的,但这不妨碍考试。

假定注册会计师评估确定了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则可以利用风险模型公式计算确定检查风险的理想水平——即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预先确定的审计风险水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由于上式的分子为常数,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完全取决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具体地讲,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计算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低。

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便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反过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计算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高,此时,注册会计师即便只获取较少的审计证据,也可以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风险导向的理论含义在这个公式得到充分的体现。

有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将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如下分解(主要还是理论意义上的分解);

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上述分解的。

例题.( 2007年单项选择题)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数量受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

B.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

C.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

D.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

答案:

A。

解析见第八章经典试题回顾。

问题12:

风险评估与应对是2007年的新增内容。

2007年考题中,与风险评估及应对相关的分值达到11分之多,包括5分的客观题和6分的综合题。

由于除2007年考题外,没有其他考题可以参考,因此我们难以从总体上把握风险评估与应对这一知识点。

请帮助分析一下这类试题的总体思路。

解答:

风险评估与应对作为新增内容,不仅在2007年一鸣惊人,而且很可能在今后的连续几年中作为重点加以考核,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风险评估与应对这一知识点。

由于审计中大部分知识点的命题思路常常与实际工作的程序相一致,我们不妨把实际工作程序看作考试命题的思路。

从实际工作的程序来看,注册会计师进行风险评估与应对大致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风险评估:

针对具体事项和情况,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