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5631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浅谈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对其吸收、消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

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必走之路,在这过程中已经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广大民众的认识、接受、认可度低,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不协调,政府部门、NGO组织、专业社工机构之间的配合失衡等等。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社会工作服务于我国社会,在当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本土化民众组织机构

如我们所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存在数百年,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传入相对较晚,至今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历史。

作为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制度的国度开花结果就必有一个适应水土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土化。

一、何为“本土化”及“社会工作本土化”

但凡一种新的文化思潮的传入,有学者认为大致需经历三个阶段:

引进阶段、本土化阶段与扎根阶段。

就社会工作而言,这些年来国内大量引进与翻译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教材、书籍,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可以说引进阶段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何为本土化?

何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姑且列出一个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仅供参考:

本土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由此推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学者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制度体系相互影响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从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短期内一定的文化冲突是必然存在的。

怎样使得这种文化尽快适应水土,变文化冲突为文化适应,继而使得这种文化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本土化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与本国文化的融合中势必会出现一些不适用、不和谐的症状。

这些症状表现在哪些方面,怎么去解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综合前辈的观点加上自我的思考,给出以下几个思考方向以供抛砖引玉之用。

(一)、广大民众的认识、接受、认可度低

民众的认可、接受度是决定一种文化在另一国度扎根的关键,在这种文化扎根之前,本土化又是必走之路。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在引进阶段经历了许多波折。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新文化在我国已渐渐风行,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

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的工作人员,人们一提到它,头脑中闪现的无非是社区老大妈、老大爷,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等等,人们对它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著名学者王思斌教授对社会工作者给出了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即“社会工作者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的专业人员”。

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者给出一个让大众认可的定义,提高大众的认可、接受度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之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社会工作高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协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不包括港台地区)共有25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本科专业,但培养规模都不大,高校培养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社工在被大众认可、接受后普遍的推向社会各个角落,广大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主要的培育机构,产出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此外,有学者称:

许多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社会工作按学科性质划分应属于应用性的专业,高校教育应从培养专业化人才方向着手。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课程设置大而空,真正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育很少。

而高校的师资队伍大多从事的是理论研究,俗称“学院派”,但真正具有从事过社工实践经验的老师却相对较少。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就是社会工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校教育培养的是专业人才,但如果这些人才在真正走上岗位之前没有专业实习的经历,空有一身理论,没有很好的同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也就不会明白理论同现实实际情况的差距,这对这些培养对象来说是很不利的。

高校即作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之地,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学术研究、学术理论形成之地。

前文中也已提到,高校学术味浓,但主要精力也只是放在对西方理论的研究方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尚未完成。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许多方向存在大量空白急待学者们去研究、分析、总结。

随着中国式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阶段也将完成,从而进入扎根阶段。

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指导下,这个西方的产物必会大大有益于我国服务型社会的建设。

(三)、政府部门、NGO组织、专业社工机构之间的配合失衡

放眼中国,比之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在我国虽已有几十年历史,高校也设置了相应的专业,但与之配套的民间、专业社会机构还有待完善。

目前,中国的主要社工力量可以分为半专业化的政府、各相关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与高校培养的专业化社工人才两种。

此外,众多的民间社工协会、NGO组织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目前中国正处于向服务型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职业是亟待建设的。

最近十几年来,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供给的需要,加之大量的专业人才自身对本专业前景的认识等原因,导致真正活跃于社工领域的大多是政府各行政机构办事人员。

政府在社工领域始终占主导地位,这是很不正常的事。

而另一个社工机构主体成员NGO组织也同样发育不良。

NGO也是一个舶来品,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它不受政府操控,以开展各种慈善救济活动为主要事务,不以营利为目的。

在国外,NGO组织遍地开花,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许多的国产NGO组织,如南京博爱庇护服务中心、阳光下之家等等,但规模发展还远远不够。

中国式的NGO组织以慈善救济为主,并没有有意识地与社会工作这种职业进行联系,此类组织大多没有配备相关的具有专业助人技能的社工人才,没有很好的从根本上帮人解决问题,没有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最后一个充当社工机构主体成员的就是专业的社工机构,但基本上只局限于港澳台地区,相对来说这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福利体系发展较为完善,服务意识较强。

而大陆社工发展相对较晚,专业化的机构及人才配备程度还很低,全国专业社工队伍在东、中、西区域分布上呈不均衡状态。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社会工作适应本土后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其功能,这就需要这些专业与非专业的社会机构的密切配合来共同完成。

当前,我国整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体系存在上诉问题是有目共睹的。

除了要不断完善组织自身建设以外,还要加强各组织间的交流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系,缩小社工人才配备地域分布差异,把社工队伍武装到全国。

(四)、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助人理念的冲突

文章开篇已经提到,两种不同的文化一旦相遇,必然有一定的碰撞、冲突。

社会工作这个西方文化的产物来到遥远的东方遭遇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家文化,两种不同的价值理念如何友好和谐相处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们已经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但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已深入人心,人们往往还是以传统的伦理纲常来思考和处理日常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活动,强调社工与案主的配合,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传统的伦理观则把这种助人活动局限在亲朋好友间,人们也不愿意主动请求帮助。

鉴于此,开化民众的思想,升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使之能被广大民众接受,化解价值观的冲突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中之重。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未来工作方向

人们常说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社会工作当前在我国的发展就是完成本土化阶段进入扎根阶段,有了这个目标,所有的关于社会工作的建设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得看清当前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及时救治,以免社工在中国的畸形发展。

上文我们已然提到社工本土化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中西价值观的冲突,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

价值观是深入人心的东西,只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一步一步的慢慢来。

升华社工的助人理念,使之契合我国的传统道德观是一条出路。

利用正式与非正式两条途径向广大民众传递这种平等、利他、互助的观念。

正式途径则主要是充分发挥国家宣传的功效及高校教育的普及等手段,非正式则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与民众口口相传等方式让人们了解、认识、理解这种价值观,这是价值观层面的努力方向。

高校的教育改革应该是社会工作本土化另一个应该发展的方向。

社工人才的产出量与需求的脱节说明社工在高校的普及还有待提高,应该进一步增加办学单位,扩大招生规模,完善教学本硕博体系。

而课程设置及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应按照本国国情,合理安排课程,专而深,切忌大而空,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并且能有相应的实习基地进行一定课时的实践学习方能毕业。

高校的专业师资力量目前大多半路出家,具有专业实践经历的很少,应该吸纳一批国外或港澳台等地区的专家学者来内地教学。

此外,高校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得担当起培训目前充当社工的各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角色,对他们进行理论的熏陶,实践结合理论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另有广请一线的社工进高校开展各种专题实例讲座,让在校学生提前接触到真实的案例,更好的理解、整合理论与现实。

学校是社工人才的补给站,搞好了学校的建设,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完善制度上的设置。

政府机构是目前社会服务的主体,渐渐的当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好后,原来的半行政化的政府工作人员将被专业人才替代,更多的专业社工机构将建立。

政府此时的功能主要是协调各个机构的资源,整合资源,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撑。

当专业社工队伍足够担起重任的时候,更多的NGO组织将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加强与各个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各机构、组织也要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增强组织所能提供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我们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好好的经营。

完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升华专业理念、建全社工机构设置、扩大社工专业队伍、缩小专业人才分布的区域差异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握好方向,中国的社会工作的希望就在那里。

参考文献:

【1】王思斌: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

【2】刘华丽: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再探讨【J】,社会2004·12

【3】易钢: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三大问题【J】,中州学刊2007年11月第6期(总第162期)

【4】倪勇:

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向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