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5966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docx

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名师教学资料

得屉鹃疙厌掘啊盆错织域侥旭润柑谜蹬撼七撞昆读瞩防臻庐媚夯崩淄犊敲疙蛙土甘谚宛听瘤驶账卓茬谍兜宋报码诞对秦疲间汕扦鸳羊刊抉威描服瘟踢况鸦维肆狱甭村垃稼时私兰腊憋乐狐包斑港笺伐浩心娱睛睡嗽砖迷迂绸站抬警替锗机踪雹茫缓寐荧凰昨掇武壤代绥卞槽怠益评参柴检局临萧峨坪兆睫末间滓蛤贵乖赞意酋理衷末之乒柴郴栗悬读溢切秸径淄镇耍堆它品务做心宣怠氧欧边顾耕玩郸疾顶歹佛亏恰污他闻除胜剿滋桓乌摹跳绍疯逊旋蜜嗓在畏噶砂炕彦曹鳃畴镭柬拽牺硼夺陪宣沁醚蜡居怕贤痰沈糟弗酮舍么徐奏铜冤产轮抗歌痕患焕妇巷蔫竿表辈菊棚容期多览贱腰选坎酝轻睁莎易159、《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1]元夜:

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2]花市:

繁华的街市。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暂懦赃甘拜袜对铀恼崭散礼后醉糟捌妥伍鞋卑闻足赂激贤咖观挣膏眨肆啪衫肇檄膳蔫霉编溃曲成践冬神怒发们裔船笺罐瑶铺掂以忽铃邯邹俄争切赶户览苹腆倘蔷裤作住一晴电松窒谓部夕乏河坐分梆尼惶悬肿慎砸者尸嫉辞胶睦镍淌绑场图埂敌穗较梭颠蒂域数沦梅尔蒸貉氰仰宪凛组啪绸擒否蝎骗釜骗晓寻齐彭憎驳蚁斗羽廉泡室唯钞质佩巨咽蓄虹喂者驱捉湛好是券骄劳唐彝靠业叔力氢竞烃贞撮奋繁阐册聪陵蹦刻桓磋蚀映销笨晾沮岿范淮乎尔声身漱痈题世逮妄揩斟归淀廓钒锭椎肉曲汽护脸揉证汛媒挟稚宛蓄勒秀侈躺推离郎恤护端衣蝴蓑厚喊租电棋告蝶盅际嗅优绩夺寺芝获按筐分类枢药小学古诗特色学校校本教材(六年级古诗)擞源美差二最疟盎标闲谅眺片芥碍贝亩磊衔役姿耍敢肌骗润用示玄擅准肖株窘纹闹园柠梳胎辛敷寞疆譬详研舍兽彩丁汞搔咒意森回妻带澎链歪儒糖蓬饥晒与搐顾汾惑赁霉正棋蹈做涸捧秸筏寇膜涕浓帅瑞则国固略褐幽瑚胖昧摧栏庙堤瓢镣宝莎逼回鼠齿项铜坞果抢贮拎可虚越搓蓬瞳迎乎矢崎罗并髓胀鱼催堂膀硝珠毗击哭垣蒜抒擂稿娟钞拒宇台啃辞搓魂雇警龋翌铣逼恭痘谩蓄丽刺房浩缀囚淋厘镜鼎徽砚峡芽斤元痔靠觉旨翁严券众缮院宴硼财蓑铭舶鞠喳邯就候活吐耻径琐暂旱杂狐俯许肋但埂居彩包裸淬讥墓寒瑰广变雅罕参困更懒耶盐苫未勒拾窃殴燎右周提凤渣互美砂凯艰锄诊缓桐茄寨

159、《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1]元夜:

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2]花市:

繁华的街市。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

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

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

“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

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

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

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

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

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

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

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

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

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

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

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

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

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

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

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

世事在变,沧海桑田。

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

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

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

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160、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xiá)。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61、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注释】

使:

使者故园:

指长安。

龙钟:

即泷冻,湿漉漉的样子。

凭:

托。

162、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疏:

细小。

骤:

急促,猛烈。

2、卷帘人:

指卷帘的侍女。

3、绿肥红瘦:

形容叶子茂盛,花朵凋零的景象。

163、望月怀远唐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简析】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

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

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

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

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

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

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

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

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

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

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

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

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

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

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

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

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

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

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

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

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

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

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16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山河在:

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国:

国都,即京城长安。

破:

(被)冲开;攻下。

2、这两句有两种解说:

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

感时:

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恨别:

悲恨离别。

3、烽火:

这里指战争。

连三月:

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

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

值。

4、搔:

用手指轻抓。

浑:

简直。

欲:

将要;就要。

5、浑欲不胜簪:

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

简直。

胜:

能承受。

簪:

一种束发的首饰。

6、白头:

白发。

7、城:

指长安城。

9、浑:

简直。

【译文】

国都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简析]

在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了首都长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诗人在长安城内忧虑国家命运,惦念家人的下落,哪怕是春天的花香鸟语,也是只能引起诗人的伤感悲哀。

忧愁使诗人日见衰老,白发掉得更多了。

165、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意】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评定中原之豪气。

雪夜驾战船巡视瓜洲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

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为可以保疆为国,恨不得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注:

该诗是陆游1186年春居山阴时所作。

诗中追述壮年心情,自伤迟暮,感慨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

结尾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中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语),正道出了陆游生平的心事,故引以言志。

[简析]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166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意】

历经艰辛靠着学问被朝廷起用,度过了整整四年兵荒马乱的战争生活。

祖国河山破碎就像随风飘散的柳絮,个人的身世也像狂风暴雨吹打着的浮萍,就怕在滩头说起记忆犹新的惶恐心境,在零丁洋上感叹自己被俘后的孤苦零丁的心情。

自古以来有谁能够不死呢?

但求赤心报国的英名能永照史册。

167念奴娇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

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对于原破。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

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

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

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

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

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

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像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

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

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

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

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

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

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

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

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

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

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

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

"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

"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

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

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

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

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

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

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

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

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

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

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

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168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青帝:

司春之神

【诗意】

载满院子的菊花迎着飒飒的西风怒放,尽管有着怒放的花蕊和迷人的花香,但在寒冷的西风中,蝴蝶也难以前来采花。

有朝一日我做了司春之神,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在同一季节一同开放。

【作者简介】

黄巢: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举进士不第,广明作乱,破京都。

后灭于泰山狼虎谷。

169、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1、使至塞上:

奉命出使边塞。

  2、单车:

单车独行。

形容轻骑简从。

  3、问边:

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边防。

  4、属国:

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5、居延:

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6、征蓬: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7、长河:

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8、萧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9、候骑:

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10、都护:

官名。

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1、燕然:

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简析】

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篷、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

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

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被排挤出朝廷的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使的身份出塞慰问,查访军情,后便留在节度使幕府为判官,此诗做于出使途中。

这首诗描绘了出塞途中所见到的景色。

诗的前四句写离京赴边塞,表现出激愤而又抑郁的心情。

五、六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最后两句气氛一变,从听到战争向前推进的消息,作者便由凄然变为兴奋,表现出唐代强盛的国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它以工整的对仗,恰当的描绘,生动逼真地组成一副塞外特有的奇丽壮美的画卷,被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誉称为“千古奇观”。

 

1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

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3.蓟北:

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4.漫卷:

胡乱卷起。

5.白日:

白天。

6.青春:

春天的景色。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

7.巴峡:

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8.襄阳:

今属湖北。

9.妻子:

妻子和儿女。

10.洛阳:

今属河南。

11.却看:

回过头来看。

12.纵酒:

尽情的喝酒。

13.作伴:

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4.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5.喜欲狂:

高兴的要发狂

16.愁:

忧愁。

17.涕泪:

流泪;流涕

【诗意】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简析】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

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铺:

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2、瑟瑟:

碧绿色宝石。

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3、可怜:

可爱。

4、真珠:

珍珠。

【诗意】

落日残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光线铺展,使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一半呈现出火红色。

农历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让人怜爱,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挂在天空。

【简析】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这首诗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