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63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 专题2 群文通练1.docx

语文高考绿色通道二轮第2部分专题2群文通练1

专题二 群文通练

【精练提示】 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群文阅读”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对我们当前高三语文的复习必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此,我们根据这一新的理念,编写出这套训练试题,将一组题材相同、内容相近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加大我们的训练量,希望对复习备考有较大的帮助。

群文通练一 读透一种文化现象——魏晋风度(论述类文本阅读)

 对应学生用书P195

[通练导语]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于礼。

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景仰的书圣。

“竹林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饮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走近魏晋风度。

[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

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

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

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

《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

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

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

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

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

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

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

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

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

东晋南朝的士族虽然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

一个是具有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官僚阶层。

(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

B.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在伐蜀之战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证明二人关系密切,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

D.魏晋时代的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使出身卑微的个人不大可能获得身份突破。

解析 A项,“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只是一般人的印象,并不是基本条件;B项,邓艾直取成都并一举灭亡蜀国,对伐蜀之战的胜利起的并不是决定性作用,钟会率领主力部队与蜀军抗衡,起的作用更大;C项,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的事例,主要表现出钟会的魏晋名士风度。

答案 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引导人们对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做深度思考。

B.文中简述伐蜀之役,强调钟会、邓艾的功劳,为论述二人的最后结局做准备。

C.主体部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

D.末段得出结论,指出魏晋风度不过是世袭官僚阶层的趣味趋同,具有排他性。

解析 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旨在证明魏晋风度背后存在阶层性和封闭性。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魏晋名士全都是一群气质风雅的士人,就不会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

B.时人虽重孝行,但即使拿家讳开玩笑,如果能表现出个人捷才,也能被欣赏。

C.东晋、南朝士族可能会更加追逐精致高雅的文化,把玄学清谈之风推向高峰。

D.魏晋风度植根于士族官僚阶层,对后世正面影响较大,但其局限性常被忽视。

解析 原文第一段中说“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说明魏晋风度除了“仪容秀美、谈吐文雅”,还有其他内容。

“二士争功”的悲剧在于魏晋风度里面所包含的阶层性和封闭性,这种特性排斥出身微贱的人士,哪怕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也不行。

答案 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

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

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刘伶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

”(萧统《陶渊明集序》)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

魏晋人喜欢清谈。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有一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篇末附有《清谈与析理》一文,其中对于清谈这样评价道:

“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嵇康《琴赋》里说:

‘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选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有删减)

1.下列有关“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风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多个方面。

B.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它代表着中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

C.魏晋风度与当时兴起的士大夫阶层有很大关系,魏晋士族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拥有一定的特权。

D.魏晋风度虽是精神贵族的产物,但也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

解析 “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说法错误,原文是“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在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深入人心,魏晋名士们常常感慨万端,寻求逍遥境界。

B.嗜酒是魏晋名士的显著特征之一,他们不仅以酒为主题作诗作文,还常常借酒浇胸中块垒,甚至让酒成为生命中的欢乐颂。

C.魏晋名士不拘礼法,率性而为,他们不愿意受到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向往自由,追求凭自己的意愿做事。

D.魏晋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他们的家族往往不仅在政治与经济上地位较高,在文化上地位也较高,王谢家族就是如此。

解析 “他们不愿意受到……的束缚”有误,原文是“他们……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名士们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动,通过集会、宴饮、清谈等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借此或言志,或抒情。

B.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他们爱酒或许就是因为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有助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C.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对于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极为赞赏,他认为,魏晋清谈是因为魏晋名士探求玄理而产生的。

D.玄学与清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参照作用,因此魏晋名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理想境界。

解析 “因此魏晋名士所追求……理想境界”说法过于武断。

“有着参照作用”并不意味着就是现代人的理想境界。

答案 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时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

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

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

《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

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

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

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

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

1.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

B.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

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解析 D项中“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的是魏晋士人的气魄和感染力,而非魏晋风度。

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语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2.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解析 C项是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而非形成原因。

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语句,并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答案 C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解析 A选项中“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不是由“人的觉醒”促进的,而是“人的觉醒”的表现。

B选项属于强加因果,从第2段可知,魏晋文人名士内心大都崇尚老庄之学。

D选项“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是后来形成的,不是魏晋风度的内容;原文为“追求精神解放”,而非“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

当然,运用排除法选择或验证也是必要的。

答案 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端。

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

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袭者更有之。

所幸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

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反倒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天纵奇才,甚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

端的是既能娱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以垂史。

种种好处如此,那发散不慎将会导致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

无怪此后五六百年时光中,名流逸士皆为此物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

所谓“真名士,自风流”,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这样的奇伟功效,试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

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

服散后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大汗淋漓被称为“烟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情”。

不知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被无数人仰望和效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

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为和潮流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

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疾走出汗才能抒发,却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疾走”演变成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不经意间成就了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契合。

(节选自《心灵的逃亡:

中国隐逸文化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

B.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已经成为被官方认可的行为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

D.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追求精神自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

解析 A项,“‘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B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C项,《小雅·鹤鸣》与后二者代表的意义不同。

答案 D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复杂表现。

B.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C.在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士人的重要影响。

D.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型例证使读者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

解析 引述《诗经》是为了说明隐逸文化在当时的意义。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学家何晏发明的“五石散”为六朝名士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的良药,使他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

B.《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C.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其实是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

D.中国传统“隐”观中的“遁走避世”思想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表明中西文化很早就有相通之处。

解析 “五石散”是东汉张仲景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病。

魏国的何晏首先服用,开魏晋名士服用五石散之先河。

“使他们……赞誉”说法不合文意。

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