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6530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docx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

关于征求意见的函

县属医疗卫生单位、中心卫生院、局机关各科室:

根据局党委意见,现将《文成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上传到文成县卫生局网站,请各单位(科室)及时下载,并组织人员认真讨论审阅,各单位(科室)在9月21

日下午5:

00前将修改意见书面反馈到县卫生局办公室。

修改部分用红笔标注,并注明单位。

联系电话:

67863970。

传真:

67822810。

电子邮箱:

wcxwsjbgs@

文成县卫生局

2010年9月14日

文成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又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

为更好地加快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保护和促进我县居民身体健康。

根据《文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卫生部《卫生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结合我县卫生工作的情况和特点,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回顾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全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参与,我县卫生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县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就医环境,不断改善群众就医条件,着力提高卫生发展水平。

(一)有序推进县公共卫生大楼项目。

县公共卫生大楼建设项目是县“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也是省政府督查项目。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409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52平方米,总投资1542万元,该项目于2009年9月30日结顶,现已完成内部装修,等待验收。

(二)扎实做好新增中央卫生投资项目。

2009年争取到5个中央投资卫生项目1070万元资金。

第一批为玉壶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项目和巨屿镇卫生院项目。

玉壶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改造项目,总投资120万元,新增医疗用房300平方米,已基本完工。

巨屿镇卫生院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已于2009年12月25日投入正常使用。

第二批为县人民医院门诊楼改建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总建筑面积27834平方米,已于2010年6月1日投入使用。

第三批为南田和珊溪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改建项目。

南田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改造项目总投资120万元,于2009年9月开工,2010年8月投入使用,新增医疗用房560平方米。

珊溪中心卫生院住院楼改造项目,总投资120万元,新增医疗用房200平方米,于2009年9月开工,2010年8月投入使用。

(三)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危旧房改造建设力度。

完成公阳、仰山、双桂乡、巨屿、百丈漈、石垟卫生院等6家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

公阳乡卫生院建筑面积666平方米,总投资70万元;仰山乡卫生院建筑面积435.5平方米,总投资55万元;双桂乡卫生院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总投资100万元;百丈漈镇卫生院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总投资70万元;石垟乡卫生院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总投资70万元。

对黄坦、西坑、里阳等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进行项目包装、立项,并与省财政厅、卫生厅进行了项目对接,省里给予补助387万元。

现黄坦中心卫生院和周壤、金炉、桂山、十源、上林、富岙、周山、二源等乡镇卫生院均已改造完成,西坑中心卫生院投资80万元加层新增700平方米正在施工。

(四)为基层配置医疗设备。

根据各乡镇卫生院卫技力量和服务人群实际,分三个档次为乡镇卫生院共配备“六大件”143件,价值642万元。

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一)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文成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在全县33个乡镇设立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设置率达到100%;联合县人事局出台《文成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转编实施方案》,核定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为585名,对原具有全民事业身份的正式职工直接转入。

对207名具集体身份的正式职工,组织了转编考试,按70%的比例录取159人(包括直接录入45人);积极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创建活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

全县已建成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珊溪、玉壶、西坑)和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南林、李井、周壤、敖里)。

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

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下属的16个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二)社区卫生队伍素质得到加强。

县政府出台《文成县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计划从2009年至2011年,投资160.68万元,对788名卫技人员进行培训。

截至2010年7月,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13人,全科医师岗位培训89人,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15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20人,基层超声、检验、心电培训70人,乡村医生注册培训14人,参加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121人。

(三)卫生信息化建设稳步展开。

2010年投入200多万元启动文成县社区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完成了1个县级数据中心机房和6个中心机房建设。

开展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和妇幼保健系统的录入工作,完成全县医疗机构医院管理系统(HIS)的安装调试,并完成区域卫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平台建设。

三、农民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

2003年,我县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十一五”期间,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筹资标准、报销比例逐年提高,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到2010年,全县参合人数已达235013人,参合率99.68%,人均筹资标准每人每年185元,建立起了“住院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

住院补偿比达到了31.75%,同时在2010年初,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实现“三险合一”建立文成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统一参保时间、筹资标准、结报方式、报销比例和基金盘子,合作医疗基金进一步做强做大。

在结报模式上实现“一个窗口集中结报”,收归33个乡镇结报权,成立县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中心结报大厅集中结报,理顺和规范了结报管理。

目前县内共有55家定点医疗机构(其中住院定点医疗机构9家,门诊定点医疗机构53家),全部实现了实时结报(其中5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实时自动报销和“一卡通”),方便了农民的报销补偿。

同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进农民健康体检工作。

(二)扎实做好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从2006年开展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责任医生制”。

每年调整责任医生队伍,聘请200余名有学历有资格有责任心的临床医务人员组成责任医生团队,使农村居民就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累计建立家庭档案70048份,个人健康档案257265份(其中农民建档238690份,居民建档18575份),建档率82%,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82723份。

60岁以上老人建档34620份,为家庭上门随访及健康干预4次以上。

编印《文成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暨健康教育手册》和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免费发放到农户家庭,每户一本,向农民群众传播卫生防病知识和健康保健知识。

社区综合管理:

高血压病人管理9373人,糖尿病管理1231人,肿瘤病人管理312人,冠心病人管理555人,脑卒中病人管理455人,精神病人综合管理334例。

现我县近70%农民患者自动选择在就近的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就诊,初步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

加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病、非住院管理肺结核等重点疾病管理。

开展责任医生对慢性病与重点人员管理的培训工作,实现健康档案、慢性病、妇幼保健信息化管理。

四、公共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一)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制定完善甲型H1N1、手足口病等各类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指挥组织,设立应急办公室,组建13支应急小分队,开展疫情监测分析与预警,大力加强卫生应急技术培训和应急模拟演练,储备了一定量的应急物资,卫生应急反应和现场调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及时有效地处置了甲型H1N1、食物中毒、地震、山洪爆发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建立120医疗急救体系,挂靠县人民医院,配备2辆急救车,工作人员7名,由县人民医院调剂,实行合署办公,承担着全县急诊病人的现场急救、院内抢救和危重病人转运等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加强。

认真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全县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

根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软、硬件建设,提高检验检测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监测网络建设,实行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并进行24小时监控。

加大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侧重抓好甲流、手足口病、肺结核、艾滋病等严重影响群众身心健康的传染病。

提高免疫工作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

积极向广大群众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提高群众卫生防病知识和预防思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

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实现卫生综合执法。

成立大峃、南田、珊溪、玉壶四个卫生监督分所,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覆盖率。

不断加强执法队伍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卫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

不断扩大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覆盖面,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力度,每年都组织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医疗市场专项整治以及学校卫生专项整治等活动,执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共查处医、食等五大卫生各类卫生违法案件391起,罚没款共计46.45万元,查获并销毁假劣药品67箱价值6.53万元、假劣食品1102公斤,有力打击了非法从事健康相关行业的违法活动,使我县医疗市场秩序有所规范,五大卫生行业的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同时,在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健康体检率、卫生许可证发放率达到了90%以上;相继组织开展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非法行医、生活饮用水、夜排档、学校食堂、十小行业、校园卫生健康行动、节假日专项检查等多轮专项整治活动。

(四)妇幼保健工作再上新台阶。

深入开展“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和“母婴健康工程”项目,进一步巩固孕产妇、新生儿抢救中心、分中心的建设。

扎实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儿童听力筛查、产前筛查工作等“三项筛查”工作,筛查率明显上升。

2008年10月,开始实施婚姻登记、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一站式服务,“两免”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截至2010年7月,共免费婚检2190对,优生检测3230人。

2010年7月,启动实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500元和免费为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工作。

五、卫生行风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全县卫生系统以深入开展“办群众满意的卫生、创群众满意的医院、做群众满意的健康卫士”活动为载体,着力加强卫生系统和谐文化建设,全力打造“群众满意”服务品牌,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

同时还推出了卫生系统先进事迹的系列电视、广播宣传报道,强化卫生人员的正气,努力实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卫生系统的和谐文化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多数医疗机构的群众满意度、门诊人次、住院人次、业务收入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2009年,县人民医院启动“无红包”医院创建活动。

县人民医院实行个人向科室、科室向医院、医院向社会承诺的三级承诺制度。

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筹措资金改善院容院貌,优化就医布局与流程。

每年开展送医送药下乡和救助活动,坚持卫生下乡扶贫,组织县级医疗机构骨干医生下乡开展巡回医疗和义诊,抓好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对口结对扶贫工作。

认真落实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的临床一线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2个月制度,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章“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基础

一、现状分析

(一)全县概况

文成县地处浙南西部,飞云江中上游,全县总面积1292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其中建制镇8个),384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

2009年底,全县总人口37.37万。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3.59亿元,工业总产值29.57亿元,农业总产值5.45亿元,财政总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12元。

(二)卫生资源状况

1、卫生机构: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5所。

其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县卫生监督所1所,卫生监督分所4所,县妇幼保健所1所,县医药卫生研究所1所,县卫生培训中心1所,县爱卫办、县红十字会办、县血源管理办各1所,县人民医院1所、中医院1所、口腔医院(大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县卫生会计管理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9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乡卫生院或乡镇卫生院分院)52所、企事业单位门诊部医务室10所、村卫生室28家、个体诊所10家。

2、卫生人力:

全县有卫生人员1208人,卫生技术人员1104人,其中医生466人,千人均1.25人;医师以上职称288人,千人均0.71人;护理人员270人,千人均0.72人;其中护师以上职称129人,千人均0.35人。

具有高级职称33人,占2.99%;中级职称239人,占21.65%;无职称的卫技人员160人,占14.49%。

3、医院床位:

全县共有病床539张。

其中县人民医院250张,占46.38%;中医院100张,占18.55%;口腔医院16张(牙椅18张),占2.97%;中心卫生院118张,占21.89%;乡镇卫生院55张,占10.20%;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1.44张。

4、资产与设备:

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总值11001万元。

其中房屋建筑总面积67645平方米;医疗设备总值4110万元。

(三)居民健康状况

2009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1.1‰,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孕产妇死亡率为54.02/10万,婴儿死亡率为3.78‰。

1、死因顺位:

2009年,我县居民死因顺位前五位是:

心血管病、肿瘤、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损伤中毒、泌尿生殖疾病。

2、疾病顺位:

急性上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梗塞、高血压、肺部感染、冠心病、腹股沟斜疝、头部外伤、急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3、居民发病情况:

2009年,恶性肿瘤发现率为83.48/十万;脑卒中发现率为121.74/十万;全年全县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0种1422例,发病率483.58/10万,比去年下降39.28%,病死率为0.14%。

其中乙型肝炎年发病率为107.8/十万,其次是肺结核97.94/十万,梅毒59.85/十万,淋病2.38/十万,麻疹2.38/十万,痢疾年发病率为1.36/十万。

4、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情况:

①消化系统13.31%;②呼吸系统18.69%;③损伤中毒18.14%;④肿瘤3.94%;⑤妊娠分娩16.53%;⑥泌尿系统2.44%;⑦循环系统15.42%;⑧内分泌系统2.44%;⑨传染病2.68%;⑩其他6.41%

(四)卫生服务状况

1、医疗服务:

2009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不包括诊所、村卫生室)总门诊量703558人次,住院量74769人次;床位使用率41.98%;平均住院日8.76天。

2、保健服务:

全县新增自来水(站)13座,累计1231座。

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35.10万(新增受益人口2345人),受益率为96.2%,安全卫生水合格率70%。

新增公厕41座,新增卫生户厕总数0.56万户,全县累计卫生厕所总数8.51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79.38%,粪便无害化处理率73.5%。

全县食品抽检合格率91.86%,公共场所用具卫生监测合格率86.4%,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体检率100%,集中式供水单位的饮用水采样监测合格率69.9%。

继基本消灭丝虫病、麻风病、疟疾后,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全县传染病总发病率483.58/十万。

0~7岁儿童建卡人数24020人,建卡率100%,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7.61%、99.66%、98.44%、98.25%、98.62%。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3.14%,住院分娩率99.78%;高危孕妇筛选646人,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99.85%,高危管理率100%。

孕产妇死亡1例,孕产妇死亡率为54.02/10万,新法接生率100%,产后访视率97.95%,新生儿访视率98.49%。

婚检率52.43%;0-2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2.03%;围产儿死亡率7.69‰。

(五)卫生费用

2009年全县社会卫生总费用16361.56万元,占生产总值4.87%。

人均卫生事业费75.43元,全县卫生事业拨款2819.1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58%。

其中预防保健经费1024.34万元,占36.33%,医疗机构补助1107.01万元,占39.26%。

二、当前卫生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为解决群众就医问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努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从目前看,这一问题仅仅有所缓解,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薄弱、起步迟,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非常有限,千人医生数、千人床位数、千人护士数都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

受各方面制约,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规模和整体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尚不健全,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因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医养防”、“重医轻防”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还不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手段还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才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处置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亟待提高。

在“十二五”期间,急慢性传染病和慢性非

传染性疾病对我县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依然严峻,疾病防治任务依然严重。

(三)卫生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需求。

近几年,我县卫生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基础差,仍然不能满足我县卫生事业发展需求,财政对卫生投入未能做到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造成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用房不足、中心卫生院设备配置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健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提高。

对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工作、卫生执法的投入明显不足,对基本医疗、县级医院政策性亏损补偿机制不健全。

2009年,全县卫生事业费投入仅占全县财政支出的2.58%。

(四)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人力资源和现代化医疗设备主要集中在县城。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才不缺人”的问题,基层卫生队伍素质低下,大多数中心卫生院尚不能有效开展常见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仍不够健全,医疗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服务功能薄弱。

现有农村卫生服务功能也远远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保健的需要,中医卫生事业基础仍较薄弱。

(五)卫生改革尚未取得重大突破。

医疗资源条块分割、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卫生事业有序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部分公立医疗机构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和主动精神,管理体制陈旧,运行机制不活,人员流动不畅,服务效能有待提高。

群众看病贵与医院亏损经营并存,医患关系较为紧张。

第三章“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民本卫生、和谐卫生”的发展理念,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振兴中医药事业,促进卫生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增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反应性,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着力解决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为“三个文成”建设提供坚实的卫生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协调有序、整合优化的原则。

按照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大对卫生资源的调控,促进其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有序,整合优化各层次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及协作关系,形成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卫生服务体系。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在统筹发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中医中药、科技创新与信息网络等领域建设与发展。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健康需求。

(四)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与各项改革相衔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兼顾供给和需求等各方利益。

探索建立有文成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四章“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5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全县城乡居民,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全面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普及,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有效减轻。

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综合反映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省里规定的标准。

(一)具体指标

1、健康素质

人均期望寿命79岁以上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

孕产妇死亡率≤12/10万

2、卫生资源配置

卫生事业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达5%以上

千人床位数3.13

千人医生数1.65

千人护士数1.26

居民20分钟内可达医疗卫生机构比例90%以上

3、卫生服务状况

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达到85%以上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90%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90%以上

儿童计划免疫以乡为单位“五苗”接种率≥95%以上

4、生活方式与环境

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普及率≥80%以上

卫生厕所普及率≥75以上

成年体质指数良好人比例≥75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全面落实三大类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