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662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1 大小:18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1页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1页
亲,该文档总共1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1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docx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

专题七文言文阅读复习作业

第1篇:

《〈世说新语〉两则》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①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②。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子:

这里指果实。

②信然:

的确如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相委而去(      )

(2)下车引之(      )

(3)尝与诸小儿游(      )

(4)诸儿竞走取之(      )

(5)尊君在不(      )

(6)取之(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1)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尊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的“而”与“树在道边而多子”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相委而去B.敏而好学

C.择其善者而从之D.人不知而不愠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________,其中记载了很多魏晋时代____________。

第2篇:

《〈论语〉十二章》

一、[2017·徐州一模]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注释】①还:

同“旋”,掉转身。

②故:

特意。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D.请铭之坐/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     )

(2)李生说之曰(     )

(3)莫逾自厌(     )

(4)王生益愠(     )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

(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德州]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D.切问而近思

2.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8·名师预测]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论语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乙】言志①

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

“盍③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

“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

②颜渊、季路:

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

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

③盍:

何不。

④轻裘:

轻暖的皮袄。

⑤憾:

遗憾。

⑥伐:

夸耀。

⑦施:

表白。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于我/如浮云

D.盍/各言尔志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盍各言尔志(     )

(2)衣轻裘(     )

(3)敝之而无憾(     )

(4)无施劳(     )

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言为心声”,乙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

《虽有嘉肴》

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嘉肴》)

【乙】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①也。

道②而弗牵③强④而弗抑⑤开⑥而弗达⑦。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⑧,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⑨,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⑩。

知其心,然后能救⑪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喻:

启发诱导。

②道:

同“导”,引导。

③牵:

强拉。

④强(qiǎng):

勉励。

⑤抑:

压制。

⑥开:

启发。

⑦达:

通达。

⑧失:

过失,缺点。

⑨失则多:

失之于学得过多。

⑩心之莫同也:

心理各有不同。

⑪救:

纠正。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三处)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下面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弗学,不知其善也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B.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学学半

C.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学相长也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强而弗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阐明了“________”的教育教学原则,乙文阐明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教育教学原则。

5.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孝感]阅读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

“可以益②矣。

”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有间③,曰:

“已习其技,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④也。

”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

“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离席再拜,曰:

“此曲确《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进:

继续学(新内容)。

②益:

增加、加深。

③有间:

过了一段时间。

④为人:

作曲的人。

⑤《文王操》:

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志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学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8·名师预测]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

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4)故曰:

教学相长也(     )

(5)非问无以广识(     )

(6)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1)教然后知困

(2)君子之学必好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______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____________的关系。

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③____________。

【乙】文:

④________________。

第4篇:

《河中石兽》

一、[2017·徐州云龙区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

(1)石必倒掷坎穴中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棹数小舟(     )

(2)湮于沙上(     )

(3)庞然大物也(     )

(4)尽其肉,乃去(     )

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水陆草木之花

D.公将鼓之

4.翻译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东营]阅读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

“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释】①瞑:

通“眠”。

②陂薮(bēisǒu):

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

③缊:

乱麻绳。

④唼(shà):

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2)但知其一(   )

(3)阴布大网(   )

(4)叹其以诈相笼(   )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