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6658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

《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八九章答案西大心理教育.doc

第七章

三概念比较(10分)

1、道德与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或倾向,它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法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2分)。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分)。

品德和道德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

联系主要表现为三点:

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1分)。

第二,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分)

第三,个人的品德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1分)。

主要区别表现为:

第一,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1分)。

第二,两者的方式和发挥作用不同。

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

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1分)

第三,制约因素的差异。

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理活动规律的支配(1分)

论述题(12分):

请论述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外部因素

学校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

班集体的影响(1分);学校舆论风气的影响(1分);教师的影响(1分)。

家庭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

家庭特征[即家庭规模的大小,家庭是否健全,家庭氛围]的影响(1.5分);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的影响(1.5分)。

社会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

社会风气的影响(1.5分);民族文化的影响(1.5分)。

案例分析(18分):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

“不成!

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根据此案例,具体阐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1:

前习俗水平(1分)

阶段1:

避罚服从阶段(0.5分)。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是否会受到惩罚,是否会遇到麻烦(2分)。

阶段2:

相对功利阶段(0.5分)。

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

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救活妻子,或妻子死去,自己被判刑)(2分)

水平2:

习俗水平(1分)

阶段3:

寻求认可阶段(0.5分)。

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

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

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2分)

阶段4:

遵守法规阶段(0.5分)。

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

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只要违反了规则,并且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的。

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法律的要求(对妻子的责任感和破坏法律罪恶感)(2分)

水平3:

后习俗水平(1分)

阶段5:

社会契约阶段(0.5分)。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

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社会契约是可以变化的(2分)

阶段6:

普遍原则阶段(0.5分)。

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

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尊严(2分)

【要点:

三水平名称各1分;六阶段,每个名称写对各给0.5分;六阶段各个阶段的阐述合理给1分;每个阶段结合案例分析恰当给1分。

三.论述题(45分)

1.什么是情绪ABC理论?

答: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在自身成长体验和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情绪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即是A引起了C。

但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问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的更直接的原因。

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人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2.请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5分)

每个策略三分,根据答题的详细程度给分,表述得当,条例清晰的适当加分,总分不超过15分。

1. 认知疏导策略,艾利斯的ABC理论

2. 情感调节策略:

1)焦虑,降低焦虑的方法;2)社交恐惧;3)自卑

3. 行为矫正策略:

1)系统脱敏法;2)行为契约法;

4. 自我教育策略:

1)自我管理;2)积极自我暗示;3)合理宣泄;4)挫折教育

3.请例举三个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15分)

1.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提出的4条标准

1) 身体、智力、情绪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了10条标准

1) 安全感;2)对自己充分了解,恰当评价;3)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环境有良好接触;5)人格的完整和谐;6)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表达和控制情绪;9)有限度发挥个性;10)在社会范围内,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3. 杰和达的6个标准

1) 对自己的态度;2)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方式及程度;3)主要心理机能的整合;4)自主性或对于社会影响的独立程度;5)对现实知觉的适当性;6)对环境的控制力

4. 斯科特的10条标准

5. 张厚粲的3条标准

1)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四.辨析题(10分)

1.现代对健康的定义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错。

现代健康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五.案例分析(20分)

1.小明是一名初二学生,性格比较孤僻。

老师问及原因,小明吞吞吐吐的说觉得自己各方面,比如学习能力、运动、交往都不如其他同学,无论怎么努力都不管用,因此觉得很灰心丧气。

请简要阐述小明这是一种什么情绪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小明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评价偏低所带来的以惭愧、羞怯、不安、内疚、灰心等表现为主的情绪体验。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实中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因素、自我认识和评价偏差、自我期望过高、个体的失败和挫折经验以及家长和教师的不适当教育方式等。

对策:

教师和家长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的失败和确定要耐心鼓励、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客观评价自己;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等。

2.天天是一名高一的女生。

从小就十分容易害羞,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害怕在公开场合露面,担心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

特别是当老师提问她时,她就觉得口干、出杆、心跳剧烈,现在感觉越来越严重,有会晕厥的趋势。

请分析天天这是什么情绪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辅导和教育。

天天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这在中小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导和教育:

1)家长和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交往机会;2)社交活动可以先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然后慢慢扩展到其他陌生环境。

对象也按照先熟悉、后陌生的程序。

交往人数可以按照个体恐惧的强度安排;3)交往活动最初尽量安排在需要较高的注意力或体力的活动中进行,避免个体过于关注他人;4)交往初期,可以安排较多熟悉的人,然后慢慢减少熟人。

降低自我关注强度,多注意交往的内容和活动,保持平常心;5)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培养社交机能。

第八章样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狼孩的现象体现了(D)

A、自然环境的重要性B、家庭环境的重要性C、学校教育的重要性D、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2、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发现,狗会“收养”流浪猫,并且能很好相处,这说明了(A)

A、依恋B、合作C、互助D、团结

3、有些婴儿在母亲离开后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对重新见到母亲感到非常高兴。

并且能够与陌生有好相处。

这类婴儿属于(B)

A、反抗依恋型B、安全依恋型C、矛盾依恋型D、回避依恋型

4、从社会性发展来说,单亲母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表明(C)

A、母亲能力有限B、母亲不够关爱C、父亲的特定作用D、教育作用有限

5、小明今年5岁,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B)

A、主动行动对羞怯怀疑B、主动性对退缩愧疚C、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6、张扬最近一直在思考“我是谁?

”问题。

你推断他应该处于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D)。

A、第二阶段B、第六阶段C、第三阶段D、第五阶段

7、“儿童的工作”是指了(C)

A、自由式游戏B、规则式游戏C、创造式游戏D、合作式游戏

8、管而不教,严而苛刻的父母属于(C)

A、认真型B、威信型C、专制型D、宽容型

9、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C)

A、智力  B、动作  C、人格  D、身体

10、“陌生情境”实验的心理学家是(B)

A、埃里克森B、安斯沃斯C、洛仑兹D、哈罗

11、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主要是母亲)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是(C)A、印刻B、依附C、依恋D、亲情

12、通过搜集双胞胎资料来研究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是(B)

A、家谱分析法B、双生子研究法C、观察法D、文献法

13、从大量诺贝尔获得者的例子可知,获得者大都处于中年期,这是因为中年期的主要任务是(D)

A、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B完善感对绝望感、C、亲密感对孤独感D、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

14、将个体动机、能力、信念和经历组成为一个一致和谐的自我形象的过程是(C)

A、自我概念B、自尊C、自我同一性D、自我和谐

15、爱斯基摩人和犹太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这说明了影响因素(B)

A、社会文化B、遗传C、自我发展D、学校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性发展关键阶段是(ABC)

A、婴幼儿期B、童年期C、青少年期D、老年期

2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BC)

A、个体化B、内化C、外化D集体化

3、下列反映依恋现象的是(BCD)

A、照顾病人B、印刻现象C、新生儿亲子抚触D、代理母猴

4、依恋包括不同的类型,主要有(ABCD)

A、安全依恋型B、反抗依恋型C、矛盾依恋型D、回避依恋型

5、自我统一性的类型包括(ABCD)

A、同一性获得B、过早自我C、同一性扩散D、同一性延缓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参考答案: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2、什么是依恋?

参考答案:

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主要是母亲)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四、辨析(10分)

1、自我概念和自尊是等同的概念。

参考答案:

错误(1分)自我概念和自尊都是关于自我的信念。

(2分)自我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感受和态度的整合。

是我们尝试向自己解释自己,以此来建构一个关于自己印象、感情和态度的图式。

但这个模式不是固定的、永久不变的,我们的自我知觉随着情境的改变和生活阶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3分)自尊是一种情感反应-对于你是谁的评价(即自我评价)。

如果人们积极地评价自己-如果他们“喜欢他们的经历”-我们就说他们又高自尊。

而自我概念是一种认知结构-关于你是谁的观念。

(3分)自我概念和自尊既存在一定的关联,有存在明显的区别。

(1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缺少父亲可能会对个体的早期社会性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父亲对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具有有别于母亲的独特发展作用。

(3分)

(2)父亲的性别角色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基础。

(6分)缺失父爱对儿子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更少攻击性、更多依赖性,有较多的女性兴趣和行为模式。

缺失父爱对女儿发展的影响:

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婚姻发展。

(3)父亲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动力。

(6分)父亲是儿童重要的游戏伙伴,这样有助于扩大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丰富儿童的社交内容,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

同时,也有助于儿童累积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巧。

父亲的积极参与、引导婴儿的游戏,激起婴儿的积极反应和兴趣,使婴儿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2、结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探讨一下怎样有效地进行教学?

参考答案: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信任与不信任(1岁前);主动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主动性对退缩愧疚(3-6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岁至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期);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中年期);完善感对绝望感(老年期)。

(8分)

(2)会给幼儿创造很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

在学校练习基本技能,如吃饭、穿衣和大小便,还有美术和戏剧,以帮助幼儿顺利地通过自主对羞愧和怀疑阶段,发展自我满足感。

(2分)(3)允许儿童在学校功课上尽量自己做决定,以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定。

(1分)(4)通过对学生的成功的注意和表扬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安排一系列的学习单元,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就加以表扬或给与奖励。

鼓励学生对比自己前后的成绩,而不是与同班同学横向比较,并给出积极反馈。

(2分)(5)通告举出那些正常寻找同一性的例子来鼓励学生,消除自己和学生的疑虑,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