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6826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docx

济南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

济南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齐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圣人”。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当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等。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

D.李白,字太白,号易安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狼藉(jí)     簌簌(sù)     踌躇(chóu)  蹒跚(pán)

B.颓唐(túi)    琐屑(xiè)   开垦(kěn)   主宰(zǎi)

C.倦怠(dài)    丫枝(yā)    倔强(juè)   婆娑(suō)

D.虬枝(qiú)    傲然(ào)    宛然(wǎn)   秀颀(qì)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周作人看中国书有一条标准十分独特,就是看作者“对待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女人、儿童的态度”。

B.徐悲鸿熟练地运用解剖、透视、和记忆形象的非凡能力,捕捉动物最为传神的瞬间,把猫的娇敏、牛的敦厚、鹰的雄健描绘得淋漓尽致。

C.《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

“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

B.⑤③②④①

C.③②④①⑤

D.③②⑤④①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动物园里,小丽被那只笨拙的狗熊逗得哄堂大笑。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为了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许多学校杞人忧天,举行了灾害求生大演练。

D.这两篇文章虽然风格、主题大相径庭,但都是上乘佳作。

6.下列解说有误的是()

A.面对着快节奏的生活,我的内心告诉我:

慢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

解说:

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B.我和母亲漫步西湖,满眼繁花,嗅着花香,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累累硕果。

解说:

上句中的“和”是连词,“仿佛”“满”是副词。

C.夏天来了,墙上到处蔓延着翠绿的爬山虎。

解说: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墙上蔓延翠绿的爬山虎。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说:

这两句诗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

7.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朗读者》节目的推出,使人们重拾朗读之美,也越发喜欢上了阅读。

(删去“使”)

B.2017年5月5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首款干线民用飞机C919试飞成功。

(把“首款”调至“具有”前)

C.《航拍中国》深受好评的主要原因是拍摄者注重“高度、温度、角度”造成的。

(在“是”后面加上“因为”)

D.端午节,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上的呐喊,渲染的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把“渲染”改为“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

世界最大的膜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站在月亮上远望地球,让人惊讶得敛声屏气的事儿是,它活着。

从照片上看,近景中干燥的、备受击打的月球表面,死沉沉如枯骨。

高高地漂浮于天际,包着那层湿润的、发光的、由蓝天构成的膜的,是那正在升起的地球。

在茫茫宇宙的这一方,唯它才是生机四溢的活物。

②在生物学上,从无序中理出秩序的,是膜。

你须能获取并抓住能量,贮存起准确的需要量,然后再把它均衡地释放出来。

细胞会这样做,它里面的细胞器也会这样做。

每一个生命集合都在太阳能的粒子流中摇摆不定,从太阳的代谢物中攫取着能量。

为了活着,你必须能够跟平衡抗争,能够保持不平衡,积聚能量以抵抗熵的增加。

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③地球活起来之后,它就开始构造自己的膜,其基本目的就是处理太阳能。

起初,在地球上由水中的无机成分合成肽与核苷酸的前生物期,除水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来遮挡紫外线的辐射。

最初的稀薄大气直接来自地球慢慢冷却时的排气过程,其中只有丝丝缕缕的几乎察觉不到的氧气。

从理论上讲,水蒸汽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发生光解而产生氧气,但量不会多。

④氧的制造需等待光合细胞的出现。

它们生存的环境必须有充足的可见光以便进行合作用,同时又必须遮蔽,不受那致命的紫外线的照射。

伯克纳和马歇尔推算出,绿色细胞必须生存在约十米深的水下,很可能是在水塘里,这些地方水比较浅,没有很强的对流。

⑤你可以说,向大气释放氧气是进化的结果;你也可以反过来说,进化乃是有了氧气的结果。

你怎么说都通。

一旦光合细胞—叫艮可能相当于今天的蓝绿藻——出现,未来的地球呼吸机制就形成了。

从前,大气中氧的水平增高到今天氧气浓度的百分之一时,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带有氧化系统和ATP(三磷酸腺苷)的突变型。

有了这些,我们就来到了一个爆炸性发展的阶段,千万种会呼吸的生命,包括多细胞的生命形式就可以滋生繁衍了。

⑥伯克纳提出,曾有过两次这样的新生的爆炸,两次飞跃都有赖于氧的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

第一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了现在水平的百分之一,遮挡住相当的紫外线,使细胞能够移居到河湖海洋的表层水域。

这一变化发生在大约六亿年以前的古生代前期。

第二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今天水平的百分之十,距今约四亿年,这时,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幅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

从此,生物的发展便畅通无阻。

⑦还有一件事说明我们有福气。

氧气吸收的,正是紫外线光谱带中对核酸和蛋白质最具杀伤作用的部分,而同时它又允许光合作用所需的可见光充分通过。

如果不是氧气的这种半透性,我们不会这样进化起来。

⑧现在,我们很安全,通风良好,安然无恙。

如果我们能避免那些可能乱鼓捣臭氧层、或者可能改变二氧化碳浓度的技术的话,氧气问题还不是我们的大患,除非我们放手进行足够次数的原子爆炸,去杀死海洋中的绿色细胞。

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

它为我们而呼吸。

它还为我们的欢乐保护着我们。

每天都有几百万个陨星落入这层膜的外层,由于摩擦它们被化为乌有。

没有这层屏障,我们地球的表面早就会象月球表面一样,在流星的轰击下化为齑粉。

尽管我们的感受器还没有灵敏到听见那轰击,但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我们会感到安慰:

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象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8.根据文章内容,请你写出“世界最大的膜”的形成过程。

9.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10.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1.“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这句脖子上套”一句中的“这样干”在文中包含哪两类情况?

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并简单分析其害处。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

“你能不能不走?

”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

“肚子饿了吧?

”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

“饿了吧。

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

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

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

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

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

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

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12.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13.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14.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15.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6.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

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

“噫!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

“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

“……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於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於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

拍。

②橐(tuó;):

袋子。

③嗲嗲(jiāo)聱(āo)聱:

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④虿(chài):

蝎子一类的毒虫。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意将隧入(______)               

(2)其一犬坐于前(______)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______)   (4)使童子烛之(______)

18.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B.屠乃奔倚其下/乃悟前狼假寐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不啮而啮

D.其一犬坐于前/屠乃奔倚其下

19.翻译下列句子。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20.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甲乙两文故事情节加以分析。

2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略无:

一点都没有

B.属引凄异    属引:

连续不断

C.五色交辉    五色:

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

D.自康乐以来  康乐:

指南朝年号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

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

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

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四、句子默写

22.诗句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

(3)酒困路长惟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浣溪沙》)

(4)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

(《曹刿论战》)

(6)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

五、诗歌鉴赏

2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24.名著阅读。

(1)《昆虫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的昆虫学家___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根据地,深入_______(填地名),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

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___________》。

七、综合性学习

25.综合性学习。

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  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

“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

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

” 

材料二:

有媒体记者走访了兰州多所高校的图书馆,发现成排的经典名著上落着稀薄的灰尘。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员表示,现今“90后”大学生借阅图书,尤其是经典图书的概率逐年下降。

大四学生周颖说,“身边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大家趋于‘快餐文化’。

班里同学知道张艺谋的《红高粱》,却不知道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这是‘纸质’经典阅读的悲哀。

”的确,电子书籍出版迅速、成本较低、方便阅读方便携带、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纸质书籍。

当代大学生在阅读方面重电子书,轻纸质书,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材料三:

专家认为:

人类历史几千年的文明,赖书本得以记载,靠读书人得以薪火相传;人类文明的精华部分,皆浓缩在公认的经典里了。

因此,惟有回归纸质阅读才可以称得起是真正的阅读,才能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1)电子阅读为何备受广大读者青睐?

(2)人们若长期重电子书,轻纸质书,有何不足?

(3)在班级举行纸质阅读的交流活动,你会向同学们推荐哪一部作品?

并说出你的推荐理由。

八、作文

26.题目:

请以“致春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