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689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doc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本课程全程54学时,3个学分,是考试课程。

教材内容共十二章,前二章是基本理论部分,包括了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篇主要内容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觉、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专项论述。

第三篇的内容是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一篇总论

总论中主要介绍和讨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等问题。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章教学重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来龙去脉。

教学方法:

本章以讲授为主,方法部分,使学生领会方法的要点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1、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人、动物为主的生命体,研究它们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同时探明各种特殊形态的特殊规则以及特殊规则与一般法则间的相互关系。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青年前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探明其一般的心理和规律的同时,还探究学前儿童的认知、情绪、自我意识、艺术以及社会化等特殊领域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特殊领域与一般发展规律间的相互关系。

3、关于发展的概念

一般的解释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首先,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

例如,当你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空间位置和房间里的家什肯定地变化了,但你本人并没有得到发展。

因为空间变化纯粹是外部的。

即使是非空间变化,凡属于外部的关系也不够成发展。

例如,当儿童入学后,他们的父母成了学生家长。

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家长发展了。

其次,也不是所有的内部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

例如,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大大提高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

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才会发生过程相反的明适应。

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果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类似的情况还有女性的经期生理变化等。

这些也不能称之为发展,尽管它是内部变化过程。

以上我们列举的空间变化、非空间变化和周期性变化虽然具有可逆性,但都不具备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性。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明,即使是内部的、稳定的、持久的变化,也不能一概称为发展。

例如,一个三岁儿童会唱“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这并不说明这孩子懂得了数的序列。

一个四岁儿童会背乘法口诀,也并不说明这孩子懂得了数的组成。

所有这些内部的、持久的、稳定的变化,只是靠模仿和强化,一种机械的学习积累,并没有进入意义的理解水平。

只有当儿童把所学习的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联系起来,才能说这种变化导致了结构变化,才可称的上是发展。

例如,当儿童懂得了数的序列和组成的法则,就会懂得3的前面是什么数,3的后面是什么数,懂得3就是1+1+1,而9则是3+3+3,并且懂得9/3=3等等关系。

儿童从数学的结构上理解了这些关系,懂得了要素之间的基本规则后,表明了他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发展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可以说成“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4、发展的理论

为了便于学习,我们把发展理论界定为论述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智的理论。

其任务是:

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过程;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和机制。

关于现代心理学中七种儿童心理学发展理论:

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格塞尔

知觉学习理论——吉布森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

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发展理论——维果斯基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有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要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三大要素是:

1、学习性

这是支撑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第一要素。

如果仅靠自己的力量新生儿是无法成长发展的,必须依靠母亲或其他养育者。

这种学习有两种形式:

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

2、成熟性

有些学习如果不与身心成熟度相一致,就很难奏效,但这并不等于非要到身心发展完全成熟之后才能学习。

儿童的学习既受身心发展成熟性的影响,又不完全受成熟性的制约。

3、动机

这里所说的动机是指儿童的学习欲望,包括好奇心、冒险精神等。

儿童的这些动机直接影响着他们成长发展的方向、幅度、速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反映生活在各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共同具有的发展过程。

如皮亚杰描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就被认为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主要回答或研究引起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原因。

这两项任务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第一个任务是必要的,而第二个任务是根本的。

因为我们不仅应该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条件,以便有效的促进其心理的发展。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每个儿童发展经历的阶段,或发展变化的模式是相同的,但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发展最后达到的水平、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特点并不相同。

如何测定这些个别差异,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儿童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本节将讨论两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二是关于发展的规律问题。

本节的教学,首先使学生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成果阐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既使学生了解遗传和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同时,使学生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第二节以讲授为主,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讲授总括,使学生取得一致的认识。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一)绝对决定论:

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

1、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2、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二)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1、斯腾——遗传与环境的幅合论

2、鲁克森伯格——遗传于化境的作用论

3、格塞尔——成熟优势论

(三)相互作用论

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前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是: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连续性:

指一定时期的发展变化总是在前一时期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发生,后一阶段的发展也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变化为基础。

2、阶段性:

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平稳的、细微的变化属于量的积累,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取代旧质要素而占优势的主导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中的间断或跳跃现象,即阶段性。

在心理学中,对人的一生的各个时期的划分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从出生到死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②乳儿期(1个月-1岁);

③婴儿期(1岁-3岁);

④幼儿期(3岁-6岁);

⑤童年期(6岁-12岁);

⑥少年期(12岁-15岁);

⑦青年早期(15岁-18岁);

⑧青年期(18岁-30岁);

⑨中年期(30岁-60岁);

⑩老年期(60岁-死亡)。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两种不同的儿童观:

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是形成、控制和调节自身发展过程的积极因素。

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是被动的机体,其行为主要是由环境中的外部力量塑造。

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可变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

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生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二、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早期

2、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中期

3、60年代中期到现在

三、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化的研究开始提到重要地位;结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研究增强。

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原则,也是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客观条件2、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人员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

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1、纵向研究:

指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其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1、整体研究:

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2、分析研究:

有较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1、差异研究:

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的实验类型。

2、相关研究:

旨在确定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和一致性的研究。

3、因果研究:

旨在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1、双生子研究:

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2、跨文化研究:

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方法,是对属于几个不同文化集团的成员进性意识、行为和心理发展的比较,从而找出人类的普遍性规律和发现各个文化集团的特殊性的研究方法。

跨文化研究方法的核心内容:

关键在于比较。

如何使不同的文化跨文化方法,是对属于几个不同文化集团的成员进性意识、行为和心理发展的比较,从而找出人类的普遍性规律和发现各个文化集团的特殊性的研究方法。

如何使不同的文化群体具有可比性?

马尔帕斯和布汀格提出了三种文化等值性:

机能等值:

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作出反应时产生的行为表现基本相同的心理机能。

概念等值:

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对特定的刺激物的意义有共同的理解。

测量等值:

从不同的文化教育中获得得数据资料的心理测量的特征呈现出一种可比较的模式。

跨文化研究的具体例子:

华东师大的周念丽老师1996年以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调查了中国和日本的母亲,对自己的4-5岁的孩子在智力上的发展所持的期待及采取的行动。

结果是中国母亲要比日本母亲对孩子的智力期待高得多。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方法

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研究方法是否运用得当。

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下面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观察法:

1、实验观察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有些条件进行控制,设置一种特殊场面,让学前儿童有所表现,从而对他们的行动进行系统观察。

在实验室观察法里,有两个具体方法,即场面分析法、实验性特殊场景观察法。

2、自然观察法:

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场面中活动,观察他们的自然行动的方法。

①纯自然观察法

②系统观察法

③参与观察法

(二)实验法:

是通过控制某些条件来引发某种行为,从而确定行为的影响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

是通过在实验室内进行严格的条件控制以确定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希克斯实验案例)

2、教育心理实验法:

是将心理学研究与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研究在一定的教育因素影响下儿童心理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奥登的实验案例)

(三)测验法

(四)间接观察法

1、调查访问法

2、问卷法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补充阅读资料

生态学方法,是一种把学前儿童心理和发展置于现时的自然的背景中进行考察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方法的核心观点:

把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置身于多种系统的有机结合的结构之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的;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应从宏观系统到微观系统的自然生态的环境中进行。

生态学方法模式:

微观系统、交叉系统、间接系统、宏观系统、

生态学方法的研究方法:

准实验室设计方法、自然观察法、多因素分析。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章是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分,使学生了解人类遗传基因的基础上学习神经系统的发展规律,进而解释儿童动作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儿童先天素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动作技能,行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请有关专家或内行老师讲解有关人类遗传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生理发展和动作发展的规律。

本章以自学讨论为主。

本章讨论个体出生以前的发展受到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儿童大脑、体格与动作的发展规律。

哪些最重要的因素影响产前的发展?

出生过程和出生时孩子的状况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儿童的大脑、体格与动作的发展有哪些一般规律?

第一节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略讲部分)

个体的发展是基因型变化为表现型的过程。

个体的基因型是从上一代获得的遗传物质。

每一个体有每一个体的行为特点。

如婴儿的睡觉不同,决定各自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较科学的解释是遗传基因不同,遗传物质就是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若从分子水平上来说则是指构成染色体的主要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精子和卵子结合8周时的胎儿

20周时的胎儿

三、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四、蛋白质的合成

五、显性和隐性基因

六、遗传疾病

唐氏综合症(Down’ssyndrome)是最先得到证明的由常染色体的异常引起人类智力低下的例子,它主要源于第21号常染色体没有分离,使子代的第21对染色体上出现三条染色体,故又称为21—三体症。

患者一般脸形圆满,两眼间距较正常人更大,塌鼻梁,口小舌大,常伸舌流口水,几乎都有轻度或中度的智力低下,所以该病症还可称为伸舌样白痴、先天愚型。

在智力低下的同时,患者的性格则较为平和与开朗。

目前尚没有有效的途径来加以克服。

孕妇如在怀孕的16-20周进行羊膜穿刺术,通过对脱落在羊水中胚胎细胞染色体的检测分析,可以早期诊断胎儿是否患有该症,此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选择流产是可行的。

第二节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在胚胎发展期,在温暖的母体子宫内发育生长的小生命是否真的不受外界的干扰?

外界因素和母亲的经历是否会改变子宫内迅速成长的小生命?

出生以前胎内有机体的发展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哪些因素来自遗传机制,有那些来自母亲胜利和情绪状态所引起的台内的环境变化。

对出生前的个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很多,诸如母亲患病、X射线、各种药物、饮食缺陷都会导致发展障碍。

一、胎儿的发育过程

在十个月的产前发展期间(通常是280天),新生命表现出许多复杂的变化。

如,第三周就出现了鳃弓,但到第二月中期他们已转变成部分的内耳、颈和喉软骨;尾巴则会在第2和第4个月之间又出现到消失。

1、胚种期:

(受精卵期)大约在生命的头一周。

2、胚胎期:

从第2周一直持续到第8周末。

各种重要的器官的分化和生理系统的产生在这个时期出现。

到这个期末,就可以辨认出胚胎是一个小小的人的雏形了。

从受精开始到这一时期末,婴儿的大小增加了2万倍。

在胚胎期,受精卵内部组织分化成三层:

外胚层发展成头发、指甲和牙齿、表皮和皮脂腺、感觉细胞和神经系统,中胚层发展为肌肉、骨骼、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和内皮层,内胚层发展成胃肠道、气管、细支气管、咽鼓管、腺体以及肺、胰腺、肝脏等重要的内器官。

3、胎儿期:

从第三个月到出生。

在这个时期,器官的进一步分化有待于完成。

二、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一)孕妇的营养:

营养不良、维生素与蛋白质缺乏

(二)孕妇的疾病:

传染病(病毒、风疹、麻疹、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性病(梅毒、疱疹、淋病、巨细胞病毒)、非感染性疾病或失调(贫血、糖尿病)

(三)药物:

反应停、尼古丁、酒精、分娩用药、毒品、激素

(四)辐射:

(环境性危害)放射线、铅

(五)孕妇的情绪状态

(六)出生对发展的影响:

缺氧、早产、低体重儿

(七)母亲的年龄与胎次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儿童的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

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1、身高和体重:

有两个最快的发展期:

第一个高峰期在出生后的第一、二年。

第二个高峰期在青春发育期。

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它们标志着内部器官,如呼吸、消化、排泄系统以及骨骼的发育。

从出生到成熟的整个发育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都在增长。

一般女孩约可长到18岁左右,男孩约可长到20岁左右。

但在不同的生长周期终身身高和体重增加的速率是不同的。

发育的速度呈S形。

男女儿童在身高、体重、肩宽、盆宽等的发育曲线上出现两次交叉。

第一次交叉:

9—10岁交叉后女性各项指标的发育水平都超过了同年龄的男性,说明女性已经开始了青春发育期的发育突增阶段。

第二次交叉:

14—16岁交叉后男性各项指标的发育水平又超过了同年龄的女性,说明男性青春发育期的发育突增阶段已开始,而女性则已开始进入缓慢阶段。

以后男女差距继续增加,致使男性在18岁时身高、体重、肩宽、盆宽的绝对值较女性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而身高和肩宽的差距更为显著,最后,形成了成年男子身体较高,肩部较宽;成年女子身体丰满、臀部较宽的不同男、女体态特点。

2、身体各系统的发展:

个体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在最初的六年内继续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着,学前期已接近成人水平。

淋巴系统的发育在第一个十年中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速度。

生殖系统的发育在童年期(第一个十年)几乎没有什么进展,而在全身第二次发育开始以后才迅速地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身体的比例也在变化。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人类心理发展遗传效应的体现离不开大脑和神经系统。

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母亲怀孕的第4周,胚胎第一个形成起来的就是神经系统。

最先发展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此时受精卵中出现第一根神经管,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第8周大脑皮层已粗略分化,胎儿对母体信息比较敏感。

到了第26周,胎儿大脑皮层已经基本上具有和成人大脑一样的沟回以及皮层结构,这是大脑形态上的初步发展。

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第15-18周形成的,到出生后2岁,脑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加,体积继续增大。

2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但发育仍在进行。

新生儿出生时的脑重量约400克,已达到成人脑重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左右(新生儿体重约3千克,成人体重平均为60千克)。

出生后儿童脑重量随年龄而增加,增长的速度表现为先快后慢,到6、7岁时儿童的脑重接近成人水平,约128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0%。

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在于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

新生儿的大脑皮层表面较光滑,沟回很浅,构造十分简单,以后神经细胞突触数量和长度增加、分支增多,神经纤维开始以不同的方向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皮层各层,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丰富,这都导致大脑重量的迅速增加。

脑重量的增加;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儿童脑电图的特征。

儿童脑的发展有严格的程序性。

它的发展基本上是逐渐地与连续的,但不是等速的、直线的。

大约在4-20岁这个阶段中存在着两个显著的加速期,第一次是5-6岁左右,第二次是13-14岁左右。

脑的反射活动。

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强直的颈反射。

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生、1、3、6月时的神经纤维发育情况

第四节儿童的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

先是头,其次是躯干,最后是脚。

2、由近及远:

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而远离身体重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

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1、头部:

眼肌的控制发生在出生初期。

发展的运动是抬头。

2、躯干部:

主要是翻身和坐。

3、手臂和手:

手的动作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4、腿和脚:

婴儿在学会翻身、坐起的动作后逐渐学会了爬行。

5、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一种自动的、迅速的、正确的、柔和的动作,是一连串的上百个肌肉与神经的协调动作。

三、动作发展的训练

1、生理成熟。

2、教养的方式。

3、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儿童视、听觉和知觉的发展问题。

通过本章具体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培养新的发展的儿童观。

同时使学生了解保护儿童感觉器官,特别是视觉器官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第一节以自学和讨论为主,第二节以讲授为主.讲授以空间知觉和观察力的发展为主。

长期以来,婴幼儿感知觉研究领域一直被“婴儿无能”的思想盘踞着。

随着早期教育研究热潮的掀起,加之研究手段的计算机化,人们已经发现,儿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

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达到成人水平。

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如果教一个生来就失明的成人用触摸的办法来辨别同一种大小差不多的金属立方体和球体,以便在他触摸时说出哪一个是立方体,哪一个是球体。

然后假定把立方体和球体放在桌子上,使这个盲人复明,请问:

在他触摸这两个东西之前,他是否能够用视觉来辨别出哪个是球体,哪个是立方体呢?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自以下方面:

1、关于新生儿知觉能力的研究;

2、关于那些在生活早期被剥夺过视觉之后又恢复了视力的个体的知觉能力研究;

3、关于成人对失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