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691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

《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的几种类型.docx

教案的几种类型

教案的几种类型

1、详案案例:

江苏赣榆县外国语学校董淑芝《愚公移山》的教案设计

【设计简说】

作为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课堂上在理解课文、疏通文意之后,能通过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能深刻理解故事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为此本篇课文设计为三步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意,疏通课文意思。

2,体会文章用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寓言结尾借助神灵的力量的用意。

【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略)

二、教学活动

(一)闯关之一:

疏通文意,趣味朗读。

(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所以要想深入理解分析课文,必须做到理清课文思路,疏通文章大意。

对于这一环节老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指导朗读,把字词、难读、难解的地方借助注释、资料等尽量弄懂课文,对于难解之处作出标志以待课堂进一步探讨。

1,学生质疑

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不懂的字、词、句当堂提出,会的同学可直接站起来为其解答,老师从中适当点评或引导。

2.老师强化巩固理解。

(投影)

①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河阳之北达于汉阴吾与汝毕力平险投诸渤海之尾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虽我之死而山不加增河曲智叟无以应

②翻译重要句子: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利用这一环节可以强化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把学生发现不了、解决不了的字词,教师巧妙地解决掉。

同时对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予以强调。

3。

分角色朗读,师参与其中扮演智叟。

要求尽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读后师生共同评价。

4.师问:

在这一故事情节中,最精彩的内容是哪里?

(第3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对话中有两个人的语言很相似却又很值得揣摩,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关——

(二)闯关之二:

揣摩对话,自编自演。

(这一环节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准确理解愚公之妻和智叟二人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并感受愚公和智叟二人的性格特点,从而为准确理解故事寓意作准备)

1投影两段对话:

A、其妻献疑日: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师问:

这两句话很相似,但他们说话的目的一样吗?

(让生自由说)

(此问主要让学生准确理解二人的目的:

前者从“献疑”角度,提醒愚公正视移山的困难和解决移山中实质性的问题,是支持其移山的具体表现;而后者则是嘲笑、讽刺、说风凉话,是反对移山的。

师就此指导学生读书时应准确读出二人不同的语气和心理,并让生试读。

3。

理解了智叟的心态,指导学生自编自演: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对智叟与愚公的对话自编一个短剧片断,进行表演,分组完成。

明确要求:

①既忠于原文,又灵活创新;②表演自然到位;③用现代语言表

达。

4.学生分组编剧,准备表演。

5。

让两组学生分别表演,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师陈述:

不难看出,愚公和智叟二人对“移山”的态度截然不同并为此各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当然,时代在进步发展,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如何评价这二人在“移山”一事上不同的态度呢?

(三)闯关之三:

探讨辩论,归纳感悟。

(本环节是对全文理解的深化和升华,是让学生在进行自主表演的基础上,对愚公、智叟这两个中心人物的形象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由表面现象挖掘内在本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1.提出辩题:

请你以一个二十一世纪现代中学生的眼光来评论一下,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并说出理由。

(让学生依据各自所持的观点分成两大组,合作准备。

明确要求:

无论支持谁、赞同谁,反对谁、批评谁,一定要说明理由,说出他们值得肯定、值得欣赏的地方。

提示方法:

可在文中找依据,可引经据典,也可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还可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2.组织自由辩论。

辩论中师可以不断引导、调控,防止跑题。

3.总结评价(略)。

三、作业探讨

有人说:

“愚公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是不明智的举动。

”结合本节课的辩论和你对课文的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

写成一篇小论说文,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2、简案案例:

江苏省苏州中学蒋祖霞和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康剑嵘的《美猴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美猴王》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美猴王的来历。

结构清楚,情节完整,语言通俗,文字浅显,可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吴承恩以及《西游记》进入文本。

要求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完成对联,上联: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

“__,__”(参考答案:

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由此过渡到《美猴王》。

(2)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人物形象:

“阳光灿烂__,百变猴头__,憨厚老成__,阿弥陀佛是__。

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

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了解文章结构,说说文章大概内容: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被拥戴为王。

(三)语言揣摩

(1)品味文章语言之美妙:

简洁美、节奏美、变化美。

例如“名曰傲来国”“唤为花果山”,加点词有变化美;“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有节奏美。

(2)本文经过了教材编者的修改,给教师开发教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请同学对照原文,品评课文第一段文字对“仙石”的描写。

(四)问题探究

(1)本文塑造的美猴王形象“美”在哪里?

(2)“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说说你对加点句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1)与原文比较,看看本文的多处改动,你认为好不好,说说理由。

(2)阅读《西游记》。

3微型教案:

余映潮的《狼》教案设计

一、教学角度:

练读———进行有力度的课堂书面练习。

二、主要教学步骤:

11熟读课文。

21同学们自编课内百字小练习,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测。

31再读课文。

41教师发课堂智能练习。

学生做练习,教师组织评讲。

三、《狼》课堂智能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解释词义。

第二层次练习———理解句义。

第三层次练习———语段阅读。

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经编写了关于《狼》的8种微型教案,这8种微型教案,共展现了常规手段下的8种教学角度:

诵读,辨读,说读,析读,品读,写读,听读,练读。

4.创造性教案: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陶勇的《乡愁》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感知乡愁

采取对比听读的方式,以便学生明白对乡愁的理解与人生的阅历有关系。

1.学生听读(儿童和老人的朗读),注重情感的对比和节奏、重音的把握。

2.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语调:

深沉;语速:

舒缓;感情:

深挚。

3.配乐分组朗读,注重情感的深化。

(女生读第1、2节,男生读第3节,齐读第4节。

二、议一议,解读乡愁

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四、论一论,解除乡愁

由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替诗人解除乡愁呢?

提示:

以第四节为突破口,解除国愁是问题的关键,海峡不浅,诗人写成“浅浅的”表达了一种愿望,也体现了诗人的一种无奈!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诗人渡过海峡,回到家乡,见到故土。

消除国愁的办法就是让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五、练一练:

拓展乡愁

1.讨论交流:

《乡愁》如此动人,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

明确:

这首诗四个小节都很整齐,字数相同,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

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时间的词语,并且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每节诗的第二句都是“乡愁是———”后边跟着的是诗中的四个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不一样,分别是: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了解这些有助于快速背诵。

2.仿照“乡愁是⋯⋯”的句式,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写乡愁是什么。

写后交流。

如:

乡愁是故乡的一条弯弯的小路。

3.听一听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说一说诗中的意象分别是什么。

明确:

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教学反思:

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

学生没有诗人那样的人生经历,若要将乡愁横向拓展,单纯的讲解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如何有效地将学生引入乡愁的情境之中去,是一个有待深究的问题。

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上,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有了所设置的情境,有了设身处地的情感体会,才会有对乡愁的理解。

真诚而热烈的课堂氛围、感人的情境的设置能提醒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注重体验,以引起心灵的共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知乡愁—解读乡愁—重现乡愁—解除乡愁—拓展乡愁,一气呵成,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