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736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docx

最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一、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三、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2幅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清明上河图〉〉提问(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

)教师在学生常识性地回答问题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

即便文字出现以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

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由美术的意义,而且能够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二)新授: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簪花仕女图〉〉唐代周昉

提问:

1.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2.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3.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解释:

1.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

2.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

3.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而非我们当代苗条。

与同学讨论,共同探讨几件作品的文化意义。

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

2.从《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来看,他们是哪里的人?

3.你知道教堂和道观用途分别是什么吗?

它们的外观有什么区别?

你能从这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中看到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吗?

分组讨论书中作品,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服装组的图片讨论。

北京街道的图片讨论。

建筑图片讨论。

岩画的图片讨论。

传统工艺品图片讨论。

每组代表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三)小结: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象----物象的多视角表达

一、教学目标:

1.在对手绘线条表达物象多视角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从多视角观察事物的习惯,全面、整体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理解分析的能力,培养综合能。

在绘画和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2.初步掌握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的多视角的方法,表达物象的多个角度,对物象有个整体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分析法

三、教学重点:

对物象进行多视角观察后,能够对物象的结构、方位有明确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

对物品的平面、正视、侧视图中所画的各个局部,能从空间上有正确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物象多视角的理解。

(1)实物举例。

教师拿一个实物,如水壶、汽车模型,将他的前面、侧面、背面多角度让学生观察,看同一物体不同角度的特征。

让学生说出物体的组成部分、结构关系,可以用简单的线条将物体的各个角度勾画出来。

2.共同研讨。

对物象的多视角的;理解与表达的意义。

A.你很熟悉的同学、老师,他们的正脸你认识,看到侧脸你也不会认错,他们的背面也认识。

为什么?

因为你对他们了解记住了他们的特征。

因此,只有只有全面了解物象,才能更深刻感受物象。

B.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a.理发时,前面的镜子,使你看到了自己正面的发型,理发师会拿一面镜子在你的头后,让你看看后面与侧面的发型。

b.旅游时导游图上印出旅游景点的图象与旅游方位,使你记住了景点的特征,并且能很快找到。

凡此种种,说明物象多视角的表达与我们生活与艺术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全面、立体的观察物体的形态、结构,可以为今后的设计打下基础。

3.物象多视角的表达方法。

(1)将物体的结构关系进行表达,一般三个角度即可,如正面、侧面、顶面或背面,也称为“三视图”

(2)将物体的形状与方位进行表达,一般有主体平面图,将物体的形象进行展示

(3)表达方法:

用简练的线条将物体多角度形状、结构、方位表达出来。

4.学生练习

(1)教师拿一实物,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几分钟后收起实物,让学生根据记忆和理解画出物体的多角度的形状;或将物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度想象画出其他角度。

(2)画出学校的示意图。

实地考察校园,画出主楼的平视图与校园平面图。

(3)画出你熟悉的人物的正面、侧面和背面的头像或发型。

5.评价:

(1)把同一题材的多视角表达作业放在一起,分析图画是否说明了物体的形象、结构与方位,通过观察图画是否认识了物体的整体形象,讨论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

(2)将学生的设计创意进行展示。

 

第三课用装饰色彩来表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全面了解装饰画及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装饰色彩的美感,欣赏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了解装饰画在造型手法和用色方法上的特点,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

三、教学难点:

装饰画的造型突出夸张变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已学装饰画知识:

欣赏具有装饰风格的大师作品:

让学生对装饰画及主要表现形式有较为全面地了解。

【设计意图】:

感悟大师绘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装饰画,为下一步学习装饰色彩奠定基础。

(三)导入新课:

1.对比欣赏《公鸡》:

分析装饰色彩与写实色彩的不同

学生思考:

装饰色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小结:

装饰色彩与写实色彩的主要区别:

①写实色彩

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再现色彩关系,把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来表现的。

②装饰色彩

以固有色为基础,研究色彩的平面性与装饰性。

装饰色彩一般排除自然界中光源色与环境色的影响,把自然界中的色彩关系综合、概括、抽象出来,利用色彩的浓淡、冷暖、明暗、互补等对比手法进行色彩的艺术创造。

装饰色彩可以不再是物体本身的自然颜色,而是人们根据审美需要,对色彩进行多种艺术处理和加工,装饰色彩是人们对自然色彩的再创造,是人们主观赋予物体的一种抽象色彩。

2.赏析作品:

《老子出关》、《耱地》,分析画面主要内容及色彩特点。

3.民间艺术品欣赏:

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4.讲授装饰色彩及涂色方法:

装饰色彩是提取自然形象中的色彩,进行夸张和对比,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给人以质朴、真挚的感受。

民间的装饰色彩常用补色的对比关系如:

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

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规律:

原色搭配、纯度高、对比强烈

学生活动:

从色相环中找对比色

注意无彩色的灵活运用:

平衡、稳定画面

【设计意图】:

学习装饰色彩知识,了解装饰色彩的基本概念以及民间装饰画的常用色彩,为学生灵活运用装饰色彩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生涂色:

学习民间艺术的装饰色彩,为黑白装饰画作品涂色,完成一幅色彩既鲜艳又和谐的装饰画作品。

要求:

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画面整体和谐

教师巡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涂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学生作品展评并总结:

“炫彩世界”----装饰画作品展

(六)课后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装饰色彩,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装饰画作品

 

第四课用色彩表达情感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四、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五、教学设计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

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

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

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

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

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

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

(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

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示范:

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

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

教师因势利导。

3.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4.作品评价:

(1)学生互评:

(2)师生互评:

5.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

 

第五课中国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能力目标:

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

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三、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

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

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

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

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

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

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

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由故事引入。

(二)新课

1.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

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

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

依画之意境作诗:

平地风起愁近秋①

沙飞卷带百花休②

落幸③屈子《离骚》④奏,

雁去流水《九辩》⑤忧。

【解释】

①愁近秋:

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

②休:

休息,这里指花谢了。

2落幸:

失落[失去],宠幸。

④《离骚》:

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

骚:

即发牢骚。

⑤《九辩》:

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

诗的释义: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风……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

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

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唱着《离骚》、《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

2.《江山如此多娇》

磅礴旭日升中华,九州沐浴金彩霞。

世纪更替逐浪高,国昌民种富贵花。

——《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三、《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

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

——《万山红遍》李可染

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理解画的意境。

讨论画的意境。

(三)练习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

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课本第8—9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

讨论题:

(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

(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

(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

(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

(5)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四)小结

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到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理解了意境是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六课中国画的形式美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能力目标:

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三、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万山红遍》的作者是谁?

2、《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

3、《江山如此多娇》的作者是谁?

(二)新课

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

在形式美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因素:

1.形象之美

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

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

古代为人物画像,称作“传神”。

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虾、小鸡等动物,使人看了感到生动活泼,有稚拙的童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笔墨之美

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

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3.色彩之美

中国画有独特的特点。

以画法分,又白庙、水墨淡彩、重彩、墨骨、勾勒填彩,又有泼墨泼彩等。

各种不同的画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东方绘画的代表,是世界绘画重要的品种之一。

4.章法之美

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按排表现的物象叫做章法。

每幅画面上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并可以留白,有笔墨处为实境,可以是天、地、云、水、烟、气、雪等,给观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中国画上的提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款与印的大小、位置、文字也有很多讲究。

介绍中国画的形式美。

(播放课件欣赏贾又福的《太行丰碑》)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形象美

理解笔墨之美(课件播放潘天寿的《露气》)

理解色彩之美(课件播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理解章法之美(欣赏扇面、册页、框裱类作品。

(三)练习

1.用已学过的中国画表现方法,试作一折扇或团扇,并加盖或添画印章。

2.简述欣赏中国画的心得体会。

(四)小结

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中国画精髓,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第七课三位中国美术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

(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难点:

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

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

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

2、《群马》作者是谁?

3、《朱荷》作者是谁?

学生活动:

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部分:

学生任务:

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

1、《清明上河图》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1)作者介绍: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

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

  

(2)作品分析: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

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

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