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7394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档格式.docx

明朝前期占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出售;

明朝中期后居主导地位

2.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小。

(2)官营压制: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加之规模大、技术精,冲击了民营手工业。

(3)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封建政府课以重税。

(4)社会环境: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很大。

难点一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

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

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

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5)严重的自然灾害。

难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

发展动力

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技术水平

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劳动者

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统治者

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精选例题】

1、(xx·

山东文综,10)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2、(xx·

江苏单科,2)《周礼·

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3、(xx·

课标全国,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xx·

浙江卷]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5、[xx·

天津卷]《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6、[xx·

广东卷]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7、[xx·

全国大纲卷]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8、[xx·

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9、[xx·

衢州质检]《盐铁论·

水旱》载:

“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10、[xx·

南通一模]宋人诗云: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11、[xx·

湛江测试]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这说明当时(  )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12、[xx·

广东卷](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

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

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ЗАЕМ”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

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7分)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10分)

[答案]

(1)特征: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不同:

材料一:

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

材料二:

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2)局限:

材料一有夸大之处;

材料二只反映局部。

特点:

地区发展不平衡。

(3)不同:

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国际格局:

两极对峙。

 

第2部分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及经济政策

1.商业:

①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

②“市”的变迁;

③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主要经济政策:

①重农抑商;

②“海禁”与“闭关锁国”。

1.xx年第21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2.xx年第21题考查“重农抑商”观念的沿袭、变革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xx年第21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4.xx年第3题考查“市”的发展(北宋) 

5.xx年第4题考查清代商业的发展情况

重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变化及特点

1.商业发展历程

商朝

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的由来

春秋战国

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业市场和大商人出现

秦汉隋唐

重农抑商政策;

市坊分开,对外贸易发展

宋元

商品经济繁荣;

市坊界限打破;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明清

城镇商业发展;

出现商帮;

闭关锁国

2.商业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

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

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的变化:

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

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3.商业发展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重点二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目的:

维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小农经济。

(2)评价:

前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闭关锁国”

(1)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2)根源: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3)目的: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4)评价:

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重点三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1)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部门;

微弱、稀疏。

(2)发展缓慢,发展水平低。

(3)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2.对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四性”的认识

(1)进步性: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

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

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

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难点一“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名称

重农抑商

不同点

时间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目的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作用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

相同点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

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都导致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难点二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的因素

(1)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

①生产资金不足: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②国内市场狭小: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③国际市场缺乏:

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④自由劳动力不足:

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⑤国家政策不利: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⑥科学技术落后:

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安徽文综,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2、(xx·

课标全国,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福建文综,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江苏卷]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5、[xx·

江苏卷]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6、[xx·

新课标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7、[xx·

新课标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8、[xx·

山东卷]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全国大纲卷]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10、[xx·

福建卷]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11、(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16分)(要求:

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郡县制度:

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尊儒制度: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举制度: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专营制度:

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

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

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

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

表述不清

天津卷](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有何具体背景?

(6分)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

……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分)

[答案]

(1)孟子:

农商平等;

商鞅:

重农抑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商业不断发展;

商业地位重要。

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13、[xx·

浙江卷]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

(26分)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