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8032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7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Word文件下载.docx

1、pyrogenicexotoxin致热外毒素(猩红热毒素)

2、streptolysin(SLO与SLS)

三、侵袭性酶(扩散因子)

1、透明质酸酶

2、链激酶

3、链道酶

2、中毒性疾病。

猩红热

3、变态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可获得对同型链球菌的特异性能够免疫力。

患过猩红热可获得同型致热外毒素抗体

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抗O试验)。

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青霉素G

Pneumon

iae

肺炎链球菌

矛头状成双排列。

菌体周围有透明环(厚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1、较高

2、在血平板上草绿色@溶血环(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区别)

3、可产生自溶酶

胆汁溶菌试验阳性(鉴别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1、荚膜多糖抗原

2、菌体抗原(C抗原与M蛋白)

较弱(有荚膜株抵抗力强)

1、荚膜(主要毒力因子)

2、pneumolysinO

3、LTA

4、神经氨酸酶

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其次为支气管炎

可建立较为牢固的性特异型免疫

鉴别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

1、胆汁溶菌试验(pneu+)

2、optochi敏感试验(pneu+)

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

@-hemo

lytic

Strepto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排列多成双或短棒状

血平板上呈@溶血

1、不被胆汁溶菌

2、opto-

chin试验阴性

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龋齿(变异链球菌)

Meningi

tidis

脑膜炎奈瑟菌

G-

肾形或豆形双球菌。

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无鞭毛、芽孢;

有荚膜、菌毛

较高,巧克力色培养基

2、LOS脂寡糖抗原(主要的致病物质)

很弱(样品注意保温保湿,及时送检)

1、荚膜(抗吞噬)

2、菌毛(粘附)

3、IgA1蛋白酶(破坏粘膜免疫)

4、LOS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以体液免疫为主

在中性粒细胞内外有G-双球菌,可初步诊断

 流脑荚膜多糖抗原

Gonorrh

Oeae

淋病奈瑟菌

G-,成双排列。

浓汁标本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高,巧克力色培养基

1、菌毛蛋白抗原

2、LOS

3、外膜蛋白抗原

1、菌毛(粘附)

3、外膜蛋白

4、IgA1蛋白酶(破坏粘膜免疫)

1、淋球菌性结膜炎(婴幼儿)

2、男性。

早期:

前尿道炎后期:

前列腺炎、精囊精索炎

3、女性。

尿道炎、子宫颈炎后期:

前庭大腺炎、盆腔炎

无天然免疫力、免疫力不持久

中性粒细胞内有G-双球菌有诊断价值

婴儿出生时,滴氯霉素链霉素合剂

肠杆菌总结

Escheri

chia

埃希菌

G-。

有菌毛、大多有周身鞭毛、无芽孢

不高

绝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

O、H、K三种抗原。

K抗原为多糖加膜抗原

1、粘附素adhesin

2、外毒素包括①志贺毒素Ⅰ与Ⅱ(Stx-1与Stx-2)②耐热肠毒素a与b(STa与STb)③不耐热肠毒素Ⅰ与Ⅱ(LTⅠ与LTⅡ)

1、肠道外感染(化脓性感染与泌尿道感染)

2、胃肠炎

①ETEC

②EIEC

③EPEC

④EHEC

(P119-120)

大肠菌群数

Shigella

志贺菌

(dysen

Terybac

Terium

痢疾杆菌)

无芽孢、鞭毛、荚膜;

有菌毛。

不发酵乳糖

O、K抗原

抵抗力比其她肠道细菌弱。

对碱性染料抵抗力强

1、侵袭力(侵入细胞内生长)

2、endotoxin

3、exotoxin志贺毒素Stx

1、细菌性痢疾

2、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主要依靠粘膜免疫

协同凝集试验

链霉素依赖株(Sd)活疫苗

Salmo

nella

沙门菌

有菌毛,多数有周身鞭毛;

一般无荚膜,均无芽孢。

在SS选释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

主要有O、H抗原。

少数菌有Vi抗原。

抵抗力差,但对胆盐、煌绿耐受性较强。

2、内毒素

3、肠毒素

1、entericfever肠热症(第一、二次菌血症)

2、胃肠炎(食物中毒)

3、bacteremia败血症

4、无症状带菌者

特异性细胞免疫

Widaltest肥达试验(P129)

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点:

1、形态结构

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2、培养

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与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

⑴O抗原:

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

⑵H抗原:

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

⑶荚膜抗原:

具有型特异性。

5、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

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霍乱弧菌总结

Vibriocholerae

霍乱弧菌

有菌毛无芽孢。

菌体一端有一根单鞭毛。

菌体呈弧形或逗点状。

要求不高

耐碱不耐酸

1、O抗原。

耐热

2、H抗原。

不耐热

O1与O139群引起霍乱。

O1群:

古典生物型与ElTor生物型

耐低温、碱;

对热与酸敏感

1、choleratoxin霍乱肠毒素

2、鞭毛(运动与穿入)

3、菌毛(粘附)

霍乱cholera

(P135)

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悬滴法观察细菌呈穿梭样运动

B亚单位-全菌灭活口服疫苗、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

及时补充液体与电解质

 

幽门螺杆菌总结

Helico

bacterplori

幽门螺杆菌

单极、多鞭毛、螺旋状弯曲。

要求高

尿素酶丰富

胃部炎症

第13章厌氧芽孢梭菌总结

1、厌氧=严格厌氧2、芽孢=G+=产生外毒素3、梭菌=芽孢﹥菌体=抵抗力强4、除产气荚膜梭菌等少数例外,均有周鞭毛、无荚膜5、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及动物肠道;

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致病菌。

感染途径

感染条件

致病机制

临床症状

C、tetani

破伤风梭菌

G+。

有周鞭毛、无荚膜。

芽孢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严格厌氧。

芽孢通常在100℃1小时即可被完全破坏;

在干燥土壤与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经外伤伤口侵入人体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①伤口窄而深,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②大面积烧伤、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③同时伴有需氧菌与兼性厌氧菌感染

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致病作用完全依赖于产生的毒素:

⑴tetanolysin破伤风溶血毒素。

其功能与抗原性上与SLO相似。

⑵tetano-spasmin破伤风痉挛毒素。

①就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属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②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不耐热,65℃30min即被破坏③毒素在细菌溶解时释放,对脊髓前角细胞与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亲与力④抗原性强,可获得外毒素与类毒素

最初150kD多肽→释出后被蛋白酶裂解为一条轻链与一条重链→重链羧基端与肌肉结点处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介导毒素进入细胞→通过跨突触运动到达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重链氨基端介导,轻链进入胞质溶胶→轻链作用后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干扰抑制性神经元的协调作用,使肌肉兴奋抑制失调,导致屈伸肌同时强烈收缩,骨骼肌出现强烈痉挛。

1、破伤风潜伏期长短不一2、典型症状为咀嚼肌痉挛造成的哭笑貌及持续性背部痉挛(角弓反张)

主要就是抗毒素发挥中与作用。

一般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

不进行样品采集,依据典型症状与病史,即可诊断

1、非特异性预防措施:

清创扩创2、特异性预防措施:

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

对于伤口严重感染而又无基础免疫者,可立即注射TAT(tetanusantitoxin)3、特异性治疗:

对已发病者早期足量使用TAT。

C、botuli

num肉毒梭菌

有鞭毛、无荚膜。

芽孢椭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次极端,使菌体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主要依靠剧烈的神经外毒素—肉毒毒素,就是已知最剧烈毒物。

肉毒毒素结构、功能、致病机制与破伤风外毒素相似,其不同点为:

1、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肌肉结点处Ach的释放,导致迟缓性麻痹。

2、C与D型毒素由噬菌体编码,其她型毒素由染色体决定。

1、食物中毒。

①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种类②单纯毒素中毒,而非细菌感染③为肠道症状少见,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

2、婴儿肉毒病。

死亡率不高。

3、创伤感染中毒。

成人伤口及术后感染。

标本(粪便、食物)→80℃10min→厌氧培养→过滤、取滤液——

注入小鼠体内→死亡

与抗毒素混合注入小鼠→不死

加强食物卫生管理与监督

第13章无芽孢厌氧菌总结

与人类致病有关的无芽孢厌氧菌寄生于人与动物体内,构成人体正常菌群,包括G+与G-的球菌与杆菌。

在人体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占有绝对优势,就是其她非厌氧菌10—1000倍。

存在于肠道、皮肤、口腔、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机会致病菌导致内源性感染。

生物学性状

致病条件

细菌毒力

感染特征

1、G-厌氧杆菌

2、G-厌氧球菌

3、G+厌氧球菌

4、G-厌氧杆菌

1、机会致病:

①宿主免疫力下降②寄生部位改变③菌群失调

2、局部厌氧微环境:

组织坏死、缺血、异物存在、有需氧菌与兼性厌氧菌感染

多样

1、内源性感染

2、无特定病型

3、分泌物或脓液粘稠

1、败血症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口腔与牙齿感染

4、呼吸道感染

5、腹部与会阴部感染

6、女性生殖道感染

1、外科处理:

清洗伤口,去除坏死组织与异物,维持局部良好的血液循环,预防局部出现厌氧微环境

2、正确选用抗生素

第14章分枝杆菌属总结

一类细长略弯曲的杆菌,其显著特征为:

⑴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抗酸性染色⑵无芽孢、无鞭毛,也不产生内、外毒素⑶种类多,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

牛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⑷所致疾病多为慢性感染,长期迁延,并有破坏性的组织病变

检查法

菌体成分

变异性

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

M、tuber

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

细长无鞭毛。

齐尼抗酸染色,染成红色,其她呈蓝色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

罗氏培养基。

生长缓慢,菌落呈菜花状。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菌膜生长

无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与侵袭性酶,致病作用主要靠菌体成分,特别就是胞壁中的丰富脂质。

1、脂质。

①磷脂。

刺激单核细胞生长,形成细胞结节;

抑制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形成干酪性坏死②脂肪酸。

与分支杆菌的抗酸性有关。

索状因子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游走与吞噬,引起慢性肉芽肿,还可以破坏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③蜡质D。

胞壁主要成分,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并具有佐剂作用。

④硫酸脑苷脂与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

能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2、蛋白质。

其中重要的就是结核菌素tuberculin,与蜡质D结合,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3、核酸。

rRNA就是免疫原之一。

1、耐干燥、酸、碱

2、对湿热、紫外线、乙醇抵抗力弱

1、较易产生耐药性

2、毒力也易发生变异。

卡介苗:

BCG,由牛分枝杆菌传代培养制成的减毒活疫苗。

与在细胞内顽强增殖引起炎症反应,诱导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机体,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1、肺部感染①原发性感染②原发后感染(P152)2、肺外感染。

脑、肾、骨、、生殖器结节

1、有菌免疫或感染性免疫2、抗结核免疫主要就是细胞免疫

迟发型超敏反应,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容易发生干酪性坏死。

原发感染主要发生在儿童,易自愈,易扩散;

原发后感染多发生在成人,感染局限,但病情重。

1、概念2、结核菌素有两种:

OT旧结核菌素;

PPD纯蛋白衍生物,有两种PPDC与BCGPPD。

红肿硬结<5mm为阴性反应;

>5mm为阳性反应;

>15mm为强阳性反应3、结果分析4、应用

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其她呈蓝色

广泛接种BCG。

治疗应遵循“早期联合适量分阶段治疗坚持全程”的原则

第19、20、21章支原体Mycoplasma立克次体Rickttsia衣原体Clymamydiae

概述

致病

典型致病菌

Mycop

lasma

支原体

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态性,能通过细胞滤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无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高度多态性2、G-,但不易着色,一般以Giemsa染色较佳,染为淡紫色3、细胞膜可分外中内三层,中层为脂类,主要为磷脂,胆固醇位于磷脂分子之间,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4、有些支原体具有一种特殊的顶端结构,能黏附在宿主上皮细胞表面。

5、两种核酸:

DNA与RNA

1、对营养物质的要求高于一般细菌2、繁殖方式多样,除二分裂外,还有分节、断裂、出芽、或分枝等方式。

3、菌落呈“荷包蛋”样(注意与细菌L型相区别★)

1、因无细胞壁,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2、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天然耐受3、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敏感

主要引起细胞损伤

肺炎支原体

主要经飞沫传播。

引起间质性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临床症状较轻。

解脲脲原体

主要经性接触或分娩时经产道感染人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还与自然流产、早产与死胎有关。

Ricke

ttsia

立克次体

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共同特点:

1、多数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2、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3、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4、有壁,但形态多样5、专性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6、对多数抗生素敏感

1、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2、有细胞壁,形态多样3、G-,但不易着色,常用Giemsa染色,立克次体被染成紫蓝色

专性包内寄生,培养条件类似病毒

1、细胞培养

2、鸡胚卵黄囊接种

3、动物接种

外斐反应★,可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人畜共患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立克次体主要致病物质为LPS与磷脂A,寄生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二次菌血症。

普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

储存宿主就是病人,传播媒介就是人虱。

人→虱→人→虱→人

莫氏立克次体

地方性斑疹伤寒

储存宿主为鼠,传播媒介为鼠蚤、鼠虱

鼠→鼠蚤→鼠→鼠蚤→鼠→鼠蚤→人→虱→人→虱→人

Chlamy

diae

衣原体

严格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胞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有壁,G-2、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3、DNA与RNA两种核酸4、严格胞内寄生5、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

原体

始体/网状体

小而密

大而松

有致密类核物质

强感染性

无繁殖力

强繁殖力

胞外稳定性强

原体侵入细胞→成网体→网体二分裂繁殖成许多子代原体→原体从感染的细胞释放→感染其她易感细胞

包涵体inclusion:

易感细胞内含繁殖的网体与子代始体。

微生物学检查法中,主要在上皮细胞质中,检查有无包涵体。

四环素、氯霉素、多西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有抑制衣原体繁殖的作用。

主要外膜蛋白

MOMP。

MOMP,能阻止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从而有利于衣原体在细胞内生长繁殖。

沙眼衣原体

1、沙眼。

主要通过眼眼或眼手眼途径传播。

(P203)

2、包涵体结膜炎

3、非淋菌性尿道炎。

STD。

4、性病淋巴肉芽肿。

肺炎嗜衣原体

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易引起肺炎、支气管炎、咽炎、鼻窦炎等。

第22、18章螺旋体Spirochete放线菌Actinomycete诺卡菌Nocardia

钩端螺旋体—

问号钩端螺旋体

螺旋体就是一类细长弯曲柔软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螺旋体中有轴丝,即内鞭毛/周浆鞭毛

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

通常使用暗视野显微镜、Fontana镀银染色法观察。

钩端螺旋体比其她螺旋体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畜共患病。

鼠类与猪就是主要的传染源与储存宿主。

钩端螺旋体在肾小管中生长繁殖,不断从尿液中排出,人在接触疫水后,经皮肤感染;

也可经食入污染的食物与饮水以及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入血后,引起菌血症。

血中的螺旋体可以可以被迅速清除,但肾脏中的钩端螺旋体受抗体影响小,故尿中可较长时间排菌。

以体液免疫为主。

发病10天内取血液,第一周后可取尿液。

防鼠灭鼠。

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

密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螺旋致密而规则,两端尖直。

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棕褐色。

抵抗力极弱,对冷热干燥菌敏感。

血液中的螺旋体4℃放置3天后可死亡,故冷藏3天以上的血液无传染梅毒的危险。

人就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分为先天梅毒与后天梅毒。

1、先天梅毒。

由梅毒孕妇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呈锯齿形牙、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

2、后天梅毒。

表现为“反复、隐伏、再发”的特点;

分为三期:

①第一期梅毒。

传染性强、破坏力小。

②第二期梅毒。

③第三期梅毒。

传染性小、破坏力大。

以细胞免疫为主。

传染性免疫(有菌免疫)。

Actino

mycete

放线菌

一类丝状、呈分枝状生长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为人体的正常菌群,引起内源性感染。

就是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

在患者病灶组织与瘘管流出的浓汁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硫磺样颗粒,就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

制成压片或组织切片,显微镜下可见放射状排列的菌丝,形似菊花状。

1、内源性感染,放线菌病。

2、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常伴有多发性瘘管,浓汁中可找到特征性的硫磺样颗粒。

3、与龋齿与牙周炎有关。

以细胞免疫为主

在脓液、痰液与组织切片中寻找硫磺样颗粒。

Nocardia

诺卡菌

不属于人体正常菌群,广泛分布于土壤。

引起外源性感染。

致病菌主要为星形诺卡菌与巴西诺卡菌。

G+杆菌。

有呼吸道或创口侵入人体,引起化脓性感染。

巴西诺卡菌侵入皮下组织引起慢性化脓性肉芽肿;

感染好发于腿部与足,引起足分枝菌病。

在脓液、痰液中寻找黄色或黑色颗粒状的诺卡菌菌落。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第17章其她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就是以动物为传染源,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通常以家畜或野生动物作为存储宿主,人因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等途径感染而致病。

Brucella

布鲁菌

主要致病的有羊布鲁菌、牛布鲁菌、猪布鲁菌、犬布鲁菌。

G-短小杆菌。

肝浸液培养基培养。

抵抗力强。

主要致病物质为内毒素。

波浪热★(P162)(多次菌血症)

Yersinia

耶尔森菌—Y、pestis鼠疫耶尔森菌

耶尔森菌为一类G-小杆菌,通常先引起啮齿动物等的感染,人类通过接触已感动物或节肢动物感染而感染。

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卵圆形短小杆菌,G-。

鼠疫就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啮齿类动物就是鼠疫耶尔森菌的储存宿主,鼠蚤为主要传播媒介。

现在鼠类间流行,转而通过鼠蚤叮咬人而感染人。

临床常见:

①腺鼠疫。

以急性淋巴结炎。

②肺鼠疫。

“黑死病”

③败血症型鼠疫。

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Bacillus

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B、anthracis

能形成芽孢、G+大杆菌。

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炭疽病。

人因摄食或接触患炭疽病的动物及畜产品而感染。

G+粗大杆菌。

抵抗力很强,牧场一旦被感染传染性可持续数十年;

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很强。

致病物质主要就是荚膜与炭疽毒素。

炭疽毒素就是造成感染者致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形成水肿,抑制、麻痹呼吸中枢而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

导致的炭疽病主要包括①皮肤炭疽②肠炭疽③肺炭疽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青霉素串珠试验:

炭疽芽孢杆菌在含微量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形态变异为大而均匀的圆球形,呈串珠状排列,其她需氧芽孢杆菌无此现象。

Coryne

bacterium

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棒状杆菌就是一类G+,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的杆菌;

菌体染色不均匀,出现阶段浓染或有异染颗粒。

白喉棒状杆菌,就是人类白喉的病原体,能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