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809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docx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

第九单元溶液

考点梳理

考点1溶液及溶解现象

1.溶液

 

(1)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__另一种___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组成:

溶液由_溶质__和_溶剂__组成。

①被溶解的物质叫____溶质__。

②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_溶剂___。

最常用的溶剂是___水__,汽油和酒精也可以作溶剂。

注意:

(1)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若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2)溶液的名称:

“溶质的溶剂溶液”,如:

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3)特征

①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密度和浓度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时(温度、溶剂量、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表现出放热现象,如NaOH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温度升高。

(2)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表现出吸热现象,如NH4NO3溶于水,温度降低。

(3)有些物质在溶解时吸放热现象不明显,如NaCl、蔗糖溶于水,溶液温度几乎不变。

考点2乳化现象(高频考点)

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在分层,这种现象称为__乳化_。

肥皂、洗涤剂、洗发水都具有乳化功能。

注意:

生活中常利用乳化作用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

考点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在一定温度_下,向一定量_溶剂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__不能继续溶解_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高频考点)

(1)对于大多数物质:

(2)对于氢氧化钙等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物质:

注意:

一般而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3.溶质的结晶

(1)定义:

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2)结晶方法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先制成热饱和溶液,再冷却,使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

②蒸发溶剂法:

例如:

晒海盐:

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粗盐

考点4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

在一定温度_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_饱和_状态时所溶解的_质量_。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是_温度_。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如硝酸钾、氯化铵等。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

如氯化钠等。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如氢氧化钙等。

2.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

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压强为_101kPa_时,某气体在__1__体积的水中达到_饱和__状态时的气体__体积_。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是气体的性质。

②外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_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_越大_。

3.溶解度曲线(高频考点)

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高频考点)(结合云南近三年的命题点分析)

ⅠⅡ

(1)表示了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其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种:

①陡升型(如图Ⅰ中物质甲,代表物质:

KNO3),从溶液中分离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

②缓升型(如图Ⅰ中物质乙,代表物质:

NaCl),从溶液中分离时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③缓降型(如图Ⅰ中物质丙,代表物质:

Ca(OH)2]。

从溶液中分离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或升温结晶。

(2)确定某物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如图Ⅱ,①10℃时,A的溶解度为_5__g,即100g水中可溶解_5_gA。

②20℃时,若把5gA溶于100g水,则所得溶液为_不饱和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如图Ⅱ:

①在10℃时,A的溶解度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

②20℃时(曲线交点),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注意:

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必须指明温度,否则没有意义。

③30℃时,A的溶解度大于B。

用100g水分别将A、B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溶质A的质量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的质量。

④将100gA、B的饱和溶液的温度由30℃降到10℃,析出晶体的质量较大的是物质__A_。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如图Ⅰ)

降低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升高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4)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

图Ⅰ中:

①甲、乙、丙三种物质的t1℃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

乙>甲>丙。

②甲、乙、丙三种物质的t2℃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

乙>甲>丙。

图Ⅱ中:

①20℃,A、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注意:

20℃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因为没有明确是饱和溶液。

②将10℃,将A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0℃。

其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③10℃时,在95g水中放入适量A物质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④30℃时,2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16.7%。

(4)根据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例如图Ⅰ中:

如果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降温结晶进行分离。

如果乙中混有少量的甲,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留少量水,这时少量的甲仍然留在溶液中,趁热过滤)。

(5)根据溶解度曲线,推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情况

①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处于饱和状态。

②在溶解度曲线上方,则表示溶液过饱和,要析出晶体。

③在溶解度曲线下方,则表示不饱和,可采用加溶质、恒温蒸发水或改变温度三种方法来达到饱和。

如图Ⅱ中,阴影区中的点(不包含线上的点)表示0~20℃,A的饱和溶液,B的不饱和溶液。

考点5溶液的浓度

1、溶质的质量分数(高频考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100%

2、溶液稀释的计算。

(1)溶液加水稀释时只是溶液的___________发生变化,而溶液在稀释前后___________不变。

如果在稀释前后已知溶液的体积,需要将体积换算称质量,即:

溶液质量=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cm3)×溶液的密度(g·cm-3)

(2)计算公式

①m(浓)×a%=m(稀)×b%,

②m(浓)+m(水)=m(稀)

【注意】

(1)溶液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都在增大,但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存在公式①。

(2)溶液稀释后,溶液的体积、密度通常会改变,但总质量是守恒的,所以存在公式②。

考点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见实验解读栏目)

实验解读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

(1)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氯化钠、水。

(2)实验步骤:

(如图)

(2)实验步骤:

(用食盐和水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

①计算:

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和水的体积。

需要氯化钠的质量:

50g×5%=2.5g

需要水的质量:

50g-2.5g=47.5g

需要水的体积:

47.5g÷1g·cm-3=47.5mL

②称量:

用天平称出2.5g氯化钠,用50mL量筒量取47.5mL水。

③溶解:

固体和水倒在烧杯中混合,用玻璃棒搅拌至充分溶解即可。

④装瓶保存:

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2.用浓溶液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稀溶液

实验步骤:

(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g·cm-3的浓盐酸,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

①计算:

计算所需浓盐酸的体积和所需水的体积。

设需要浓盐酸的质量为x。

37%·x=50g×5%x=6.76g

则需要水的质量为50g-6.75g=43.25g

浓盐酸的体积为6.76g÷1.18g·cm-3≈5.7mL

水的体积为43.25g÷1g·cm-3=43.25mL≈43.3mL

②量取:

用合适的量筒量取浓溶液和水。

③配制:

将量取的浓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混合均匀。

④装瓶保存:

在试剂瓶的标签上写明药品的名称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3.实验误差分析

操作

误差分析

溶质质量分数

用含有不溶性杂质的固体药品来配制溶液

药品的实际质量偏小

偏小

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瓶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左盘,物体应放在右盘(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药品的实际质量偏小

偏小

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水的实际体积偏大

偏大

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水的实际体积偏小

偏小

将固体药品倒入烧杯中时有少量撒在外面(或纸片上残留少量固体药品)

药品的实际质量偏小

偏小

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

水的实际体积偏小

偏小

烧杯中原来有少量水

水的实际体积偏大

偏小

将配制好的溶液往试剂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溅出

不影响

不影响

例实验室需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

(1)计算:

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某同学按下列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①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②B中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

③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若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g,游码为2.5g,则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为___________,会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解析】

(1)配制50g15%的氯化钠溶液时,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5%=7.5g;

(2)A中砝码和药品放反了;B仰视读数了;B是量筒,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3)使用天平时,砝码和药品放反了,药品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答案】

(1)7.5g

(2)AB量筒加速溶解(3)2.5g偏小考法探究

考法1.溶液及溶解现象

考法突破

(1)对溶液概念的理解是考试中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考查溶液的组成、性质、特征等。

易错点:

①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②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二氧化碳、酒精等。

③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2)考查物质溶解时吸、放热情况。

常见的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解放热,硝酸铵溶解吸热;生石灰是与水反应放热。

例1.(2013·云南昆明)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色

B.溶质只能是固体

C.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D.将少量泥土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

【解析】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故A错误。

B溶液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故B错误。

C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C正确。

D泥土不溶于水,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故错误。

答案:

C

类题训练1(2014·云南中考说明)如图所示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

某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端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C)

A.浓硫酸

B.生石灰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点拨】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广口瓶中气压增大,U型管内液面是左低右高,故A和D错误。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广口瓶内气压增大,U型管内液面是左低右高,故B错误。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温度降低,U型管内液面是高低右低,故C正确。

考法2乳化现象

考法突破考试中常考查常见的乳化现象。

复习时要对常见的物质除污的方法和原理。

方法

原理

举例

溶解

利用溶解原理,使污垢溶解于某些溶剂中,从而除去污垢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乳化

利用乳化原理,使乳化剂作用于污垢,发生乳化现象,从而除去污垢

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化学变化

利用化学反应,使污垢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从而除去污垢

盐酸除去铁锈

例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乳化的是()

A.汽油除油渍B.食醋除水垢

C.洗洁精清洗油污D.稀盐酸除铁锈

【解析】A用汽油清洗油渍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属于溶解现象。

B用食醋除水垢是利用食醋与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而洗掉。

C用洗洁精清洗油污利用了乳化原理。

D用稀盐酸除铁锈粉是利用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

【答案】C

类题训练2最易洗净沾了油污的餐具的是(D)

A.冷水

B.热水

C.加了餐具洗洁精的冷水

D.加了餐具洗洁精的热水

【点拨】洗去油污一般选用的是洗洁精,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同时,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越高,乳化作用越明显,沾了油污的餐具也就洗的越干净,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

考法3.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考法突破溶解度曲线是必考的内容。

主要考查的内容有

(1)溶解度曲线上点的含义。

(2)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改变条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5)物质溶解能力的比较、结晶和提纯的方法。

例3(2014•云南)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

C.20℃时,将25g甲加入50g水中,可形成75g溶液

D.将3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晶体析出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曲线陡,说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C在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将25g甲加入50g水中,只有20g可以溶解,因此可形成70g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因为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将3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晶体析出,该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C

类题训练3如图,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B____。

(2)交点P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

度__相等__(填“相等”或“不相等”),这说明t1℃时25gA物质(或C物质)溶解在_100__g水中能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3)t1℃时,3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为_不饱和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③__(填序号)。

①A>B>C②B>A>C③B>A=C

考法4溶质质量分数及其计算

考查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简答计算的掌握情况。

(1)简单计算,由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可从其中任意两项计算出第三项。

注意:

①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②如果题目提供的

数据为溶液的体积,要将其换算为质量再进行计算。

(2)涉及化学反应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溶质质量、溶液质量会随着反应而改变,计算时要注意:

①在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时,不能用溶液质量。

②求参加反应的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般只需根据方程式算出溶质质量,再除以溶液质量即可;对于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既要根据方程式算出溶液中溶质质量,还要算出所得溶液的质量。

例4(2012·云南曲靖)“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

取NaCl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25g溶于适量的蒸馏水中,滴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的NaCl溶液272g。

(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求:

(1)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2)原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

【解】

(1)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72g×10%=27.2g;

(2)原混合物的质量是25g,而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氯化钠为27.2g,固体质量增加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变为氯化钠,可据差量法计算,

设原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

所以原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

25g-21.2g=3.8g

则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答:

(1)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7.2g;

(2)原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15.2%。

类题训练4(2013·云南玉溪)

(1)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H2+Cl2

2HCl)。

如果燃烧0.4g氢气可以得到氯化氢气体的质量是多少?

(2)若将上述所得氯化氢气体通入85.4g水中完全溶解形成盐酸,求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

(1)设生成的氯化氢气体的质量是x。

H2+Cl2

2HCl

273

0.4gx

x=14.6g

(2)

答:

(1)得到氯化氢气体的质量是14.6g。

(2)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考法5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考法突破:

考查学生对有关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要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只需改变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即可。

一般溶液的稀释是用加水的方法。

计算依据:

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例5.某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加入50g水后变为10%,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A.50gB.10gC.100gD.40g

【解析】设原溶液质量为x,加入50g水后变为10%,20%x=(x+50g)10%,解得x=50g。

则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g+50g)×10%=10g。

【答案】B

类题训练5(2012·云南玉溪)

(2)配制250g7.3%的稀盐酸,需用__5_g36.5%的浓盐酸。

【点拨】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则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0g×7.3%/36.5%=5g。

 

真题试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C)

A.面粉B.泥沙C.蔗糖D.植物油

【点拨】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故A错;泥沙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故B错;蔗糖易溶于水,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植物油不能溶解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乳浊液,故D错。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C.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D.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A.“波尔多液”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食用油溶于汽油,食用油是溶质,汽油是溶剂

C.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D.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降低

4.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溶质

高锰酸钾

溶剂

汽油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做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点拨】碘易溶于汽油,碘在水中和汽油中的溶解性不同,水是常用的无机溶剂,汽油和酒精是常用的有机溶剂,故ABC正确,溶于不一定是无色的,D错误

5.下列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的是(B)

A.浓硫酸B.硝酸铵

C.氢氧化钠D.蔗糖

【点拨】浓硫酸遇水放热,硝酸铵溶解吸收热量,氢氧化钠溶解放出热量,蔗糖溶于水无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6.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

物质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5

2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大

【点拨】根据题意可知,20℃时得到的溶液甲、乙一定是饱和溶液,溶液丙可能是饱和溶液;此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丙>乙>甲,20℃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丙>乙>甲。

7.向一定质量分数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下列图象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D )

8.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5%

C.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50g

【点拨】A没有说明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B中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为15g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应为15g/115g×100%≈13%,C中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所以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其达到饱和,C正确。

D在t2℃时,甲的溶解度30g,所以50g甲加到100g水中不能全溶。

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

丙>乙>甲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点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

丙>乙>甲,A正确t2℃时,甲、丙两种物溶解度相等,则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B错误。

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而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所以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C正确。

t3℃把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或加入溶质的方法,D正确。

10.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A)

A.135gB.15gC.50gD.100g

【点拨】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等于溶液的质量乘以溶质的质量分数,通过计算需要氯化钠15g,需要水135g。

11.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

实验室现需配制50g这种溶液,过程如下:

①装瓶贴标签;②溶解;③计算;④称量。

正确的顺序是(C)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D.②③①④

二、填空与简答

12.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