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81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中河勘测报告.docx

二中河勘测报告

 

二中高一42班

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题目:

关于二中景观水系的调查研究

作者:

邹镇洪、林奕霖、陈璧韬、何天龙

、洪朝晖、黄俊辉、李昆懋、李贤育

指导老师:

钱惠兰

二中景观水系勘测报告

1、基本水文状况

2、水道结构

3、水系生态

4、水系动态

5、水质报告

6、设计分析

7、生态评估

8、工程总评

1、

基本水文状况(广东-湛江)

广东省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全省陆地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368公里,大部分地区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地貌结构上包括粤北、粤东山区,沿海丘陵地区、雷州半岛和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其中湛江市主要位于热带地区,最低温4摄氏度,最高温40摄氏度。

广东河流密布、纵横交错,主要包括:

珠江流域、韩江流域、粤东沿海黄岗河、榕江、练江、螺河,粤西沿海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汇、南渡河等诸河。

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42条,其中省际河流52条,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重要水道26条。

 

广东省全省多年平均雨量1771毫米,前汛期4-6月的雨量约为全年雨量的40-50%,后汛期7-10月的雨量为全年雨量的35-45%。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2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50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440亿立方米。

除本省的产水量外,还有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的入境水量,平均每年有2361亿立方米。

按2008年人口计,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为1927立方米;全省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汛期的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5%-95%,而且强度很大,导致洪水泛滥,洪涝灾害频繁;粤西沿海由于地势平坦,河流短小,地表蓄水能力低,是我省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沿海地区夏、秋季两季受台风的频繁侵扰,带来暴雨暴潮,造成洪、潮、风等灾害;干旱时期则由于江河水量锐减、水位下降而导致咸潮上溯,造成生产和生活用水紧张,是典型的洪涝、咸潮和台风频发省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的河流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虽然近年广东省十分注重环境规划和保护,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但是水环境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根据广东省水利厅编制的《广东省水资源保护规划》中对全省主要干、支流的水质现状的评价,全省266条主要干流、支流36.7%的评价河段水质属于Ill类或劣于Ill类。

 

湛江市水资源分布图

由图上可以看出,湛江市水资源并不充裕,主要集中于西北部武陵、鹤地、长青三大水库及吴川地区。

近海条件使得海水內灌,影响了雷州、徐闻等地的农业用水。

湛江市的水资源利用目前主要集中于地表水,地下水利用较少。

举遂溪为例,遂溪县全县地下水资源利用率为10%左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应的是遂溪地区被迫依赖于上世纪开通的青年运河供水,且供水管道设备落后,经常性缺水停水。

据报告,湛江市区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资源丰富。

市区开采中、深层承压水分别始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开采量随着城市建设及经济的发展而增大。

从1956年的0.133×10 m /d增加到2000年的50×10 m /d,以开采地下水作为供水源的水厂由1个增加到9个。

由于长期集中和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水,已形成了以人工开采区为中心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影响范围(半径)已达25km,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补给区方向和南三、东海排泄区方向扩大,其中南西方向已超过35km。

 

而湛江市开发区主要由赤坎水库及湖光岩水库供水,最近处有湛江市供水局,即水供应可能并未长途运输,即水质较湛江市区而言较好。

二中水系主要由降水供水。

 

2、水道结构

湛江第二中学总校区的景观水系主要是以环绕校园建筑呈环形布局,采用河床阶梯分层式结构

二中总校区

二中总校区

部分勘测图样(A、B、D区)

岸边绿化

水泥基岸坡

河床主体

水道分级台阶

亲水平台

水道结构截面图

结构评价:

由剖面图结合水道可知,为了维持一个基本的“汇河入湖”的景象,设计方采用添加截水坝的方式维持分区相对水位,采用补水/排水孔添加的方式协调水量,但经考察只有E区的隐蔽排水设施仍在运作,B区、C区的排水孔已经生锈,需要维护?

估计水道在水灾情况下并无明显减灾能力。

3、水道生态

从高二楼两个小池塘开始把水道划分为ABCDE五个区域,A区为高二水段,B区为高三水段,C区为“教工宿舍—食堂”水段,D区为学生宿舍(1至4栋)水段,E区为学海。

经勘测,

A区

B区

C区

D区

E区

河床基底

水泥

泥沙

沙土

水泥

不详

水深

0.5~1.1m

0.3~1.1m

1m

0.5~1.3m

不详

河水能见度

较高

极低

植物丰富度

4

4

9

不详

53

动物丰富度

4

3

5

0

不详

植物生物量

一般

一般

较少

较少

动物生物量

一般

较少

较少

水量

较少

较多

一般

极多

水流

较少

 

评价:

总体来说,二中水道的生态状况基本符合正常,偶尔可见蝌蚪和许多鲤鱼等小型淡水鱼,近期的考察中发现大量幼鱼,未查明系人工投放还是自然生殖。

另外护坡植被生长良好,没有存在物种单一的情况,但是B区部分水域坡草的生长较为稀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不明原因,水域中存在少量“入侵植物”,如大米草等,需专人定期清理,较耗人力。

考虑到河床底部基本为水泥基底,少数为水泥、沙土混合基底(这样的设计是出于防止水体外渗,但现已有替代方案,水泥填充较为落后),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生殖。

 

4、水系动态

时间

人为事件

2006年

二中水道基本建成,即将投入使用。

2013年底

开始改建射击馆,施工影响D区水域。

大量水泥灰尘飘至水域沉降,可能导致水体pH值下降。

2014年上半年

开始校园装饰工程,新建亭子2座,草木工程若干处,影响B、C、D区部分水域,其中C区上游及D区下游受影响较为严重。

大量水泥灰尘飘至水域沉降,可能导致水体pH值下降。

2014年10月

发现水道岸边近水植物有所增加,主要有大米草。

其中主要在A区内部分界坝、A区与B区分界坝、B区上中游、D区下游较为集中。

2014年11月底

清洁工人开始清理A、B、C、D区的近水植物,维护河道。

2014年11月底

11月校园装修工程基本结束。

水泥灰的影响逐渐减少。

但D区北部运动场的施工逐渐靠近水域,产生新污染源。

**

***

时间

自然事件

2014年9~11月

3个月期间发生过多次大雨,小雨不断。

经观察,小雨对二中水道基本没有影响。

大雨期间水道出现水位上浮现象,最高漫过亲水平台向岸边草坡。

B区受影响最为严重,最高漫过草坡数厘米。

A区池塘不受影响。

E区未观测。

2014年9~11月

在11月份的勘测中发现E区存在岸边植物折倒落水现象。

具体折倒时间无法查明。

现折倒植物已沿水岸继续生长。

5、水质报告

说明:

水质报告在11月初完成。

无后续监测。

报告主要依据11月份对五个水段采集水样的显微镜下观察,目测分析综合其他勘测数据得出。

以下评价均为相对值。

 

水区

水质判断

依据

水生生物数量

依据

杂质数量

依据

水体颜色

A

显微镜观测

显微镜观测

较多

显微镜观测

深绿、深褐

B

中至较好

显微镜观测

显微镜观测

较多

显微镜观测

绿

C

中至较好

显微镜观测

较多

显微镜观测

较多

显微镜观测

绿

D

较差至差

显微镜观测

较多至多

目测

较多

显微镜观测

深绿、黑绿

E

较差

目测

较多至多

目测

较少

目测

翠绿

6、设计分析

由于能力不足,无法进行正规分析,详见2(水道结构)和8(工程总评)

7、生态评估

评价A:

总体来说,二中水道的生态状况基本符合正常,偶尔可见蝌蚪和许多鲤鱼等小型淡水鱼,近期的考察中发现大量幼鱼,未查明系人工投放还是自然生殖。

另外护坡植被生长良好,没有存在物种单一的情况,但是B区部分水域坡草的生长较为稀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不明原因,水域中存在少量“入侵植物”,如大米草等,需专人定期清理,较耗人力。

考虑到河床底部基本为水泥基底,少数为水泥、沙土混合基底(这样的设计是出于防止水体外渗,但现已有替代方案,水泥填充较为落后),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生殖。

评价B(附加的参考治理方案):

河湖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北京市水处理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形成了一套河湖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内容见表2。

在河湖生物生态修复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若干项,包括生态碳纤维材料、生物纤维草、生物碳纤维双层平板膜等专利技术,见表3。

表2河湖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

序号内容

1碳纤维污水净化技术/生物碳纤维/生态碳纤维

2生物碳纤维生态浮床技术

3生物碳纤维双层平板膜技术

4强化人工湿地技术

5微纳米曝气

6微生物挂膜菌剂BABRC-1

表3生态修复相关国家发明专利

序号名称国家发明专利号

1生态碳纤维材料201110425425.3

2生物纤维草201110425930.8

3生物碳纤维双层平板膜201110425821.6

4高强度生物碳纤维材料201210308582.0

5碳纤维湿地式生态浮床201210308945.0

6小型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201210308942.7

7一体化MBR膜生物反应器201310598558X

根据河湖的污染特性,本中心所提出的污染治理的生态修复技术隶属于水处理技术中的生物化学技术和膜技术范畴,但是和其他常见水污染处理工程中应用的技术相比,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同点。

第一,两者所处理的水体对象不同。

生态修复技术所处理的是受到污染的河湖,属于微污染水体,COD100mg/L,氨氮10mg/L;而水污染处理工程所处理的水体通常为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物浓度较高。

第二,两者的做法不同。

生态修复技术是对河湖水体的原位和移动修复,不需要任何设备;而工业和生活废水则需要进行集中处理,工程规模较大,设备较多。

第三,两者的投资不同。

生态修复技术的投资通常为600-900元/m3,远远低于水处理工程投资的4000-10000元/m3。

最后,两者在管理需求和运行费用方面也不相同。

生态修复工程在投入使用后不需要额外的维护管理,运行费用低廉;而水处理工程在投入使用后则需要进行维护与管理,并且运行费用较高。

各生态修复技术介绍如下。

(1)碳纤维污水净化技术

碳纤维污水净化技术方面主要科研成果有生态碳纤维和生物相容性纤维两项。

他们具有高比表面积、强吸附能力等特点。

经实验研究与工程运用证明,与美国的阿科蔓生态基相比较,该碳纤维材料具有更好的水处理效果和更低的成本优势。

该材料是净化受污染水域、修复水环境生态的最佳选择,能够实现环境零污染与生物安全。

 生态碳纤维材料是一种比表面积大、吸附和脱附性能强、与生物有良好兼容性的新型填料,由腈纶、丙纶和表面修饰后的活性碳纤维复合而成。

它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孔径分布范围广;比表面积很大,一般都在1000m2/g以上,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其微孔直接分布于纤维的表面,因而吸附质扩散的路径短、时间短,其吸附和再生的速率快,可在较温和条件下再生。

针对其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快、脱附速度快、灰分少、处理量大且使用时间长等优点,本单位将其用于水处理领域,由于体积密度小和吸脱层薄的原因,具备操作安全、不会造成蓄热和过热现象,也不易发生事故,且节能和经济,可用于多种类型废水(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印染废水、养殖废水等)处理、中水回用、河湖净水处理,不仅净化效率高,而且处理量大,装置紧凑,占地面积小,设备投资少,经济效益显著。

图5生态碳纤维产品图片

生物相容性碳纤维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纤维状的碳材料,由其用途可进一步划分为生物医学材料与生物环境材料,在生物环境材料领域,生物碳纤维分为高强度生物碳纤维及生物活性碳纤维两类,因其在宿主与生物反应上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电、机械等综合特性被人们所瞩目。

高强生物碳纤维是在生物碳纤维基础上,对其进行表面处理,增强生物相容性。

碳纤维表面能低,与水的润湿性差,表面呈现出疏水性,经表面修饰处理后,碳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加,表面能增加,与水的润湿性得到改善,接触角变小,表面呈现出亲水性。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污染物的吸附以及生物膜的负载都与生物碳纤维表面官能团的结构与组成密切相关,通过调整表面修饰方法和工艺参数,制备出润湿性好和微生物相容性高的生物碳纤维。

中心联合国家碳纤维工程中心对生物碳纤维进行二次表面活性处理,模拟天然水草形态加工而成并编织成环状生物草,使其具有极高的吸附性和生物亲和性,经太阳光照射后,吸引微生物菌群并在其表面形成粘着性活性生物膜。

这些微生物以有机污染物为能量来源,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图6生物相容性纤维

(2)生物碳纤维生态浮床技术

湖泊、河流等由于面积大等原因,利用一般工业或者生活污水采用的工艺具有一定的难度,而生态浮床工艺不仅具备较高的污水处理效率,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也能起到景观的效果。

其净化污水的机理为:

①水生植物能吸收污水中的N、P等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用于自身的合成;②水生植物的发达根系能分泌促进有机物降解的物质;③水生植物能遮蔽阳光,能抑制藻类的生长;④水生植物发达根系表面附着大量微生物能降解污染物。

但是,由于植物吸收能力有限,再加上根系上微生物量和种类有限等原因,导致这种传统的浮床工艺处理效果受限。

针对以上不足,围绕生物碳纤维材料,中心提出采用人工浮床+生物接触氧化的组合工艺处理河流、湖泊等微污染水体,将生物碳纤维与植物相结合,形成了生物碳纤维浮床技术,由浮床框体、浮床床体、浮床基质、浮床植物、生物碳纤维材料五个部分组成。

本组合工艺具有以下几点优点:

①生物纤维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吸附性能强,适应微生物生长及高强度等特点,完全解决了传统的生态浮床存在的问题;

②生物纤维材料的性状与水生植物的根系有很好的相似性,利用水生植物和纤维填料附着的生物膜,强化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微生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

③生物纤维与床体的组合中放置于水中的纤维会受到水的牵引力,使得浮床整体不容易移动,提高了浮床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基于中心的生物碳纤维浮床技术,根据水生植物载体材料的差异,中心提出了4种用于污水处理的生物碳纤维浮床组件,它们分别如下图所示:

(3)生物碳纤维双层平板膜技术

生物碳纤维双层过滤平板膜是由设置在衬板一侧的生物碳纤维复合材料(比表面积大于1000m2/g)和设置在生物碳纤维复合材料远离衬板的一侧的过滤膜组成的平板膜组件。

该平板膜中的生物活性碳纤维是以聚丙烯腈纤维、粘胶纤维或沥青纤维作为碳纤维原料,经逐渐升温进行预氧化处理,形成预氧丝,并在氮气气氛下,逐渐升温,以水蒸气作为活化剂,进行炭化及活化处理制备而成。

在使用前,对上述活性碳纤维经过氧化氢和氨水溶液进行两次表面处理。

最终制得由芯层(生物活性碳纤维)和包裹在芯层的外周的外层(丙纶纤维网眼布构成)组成的生物碳纤维双层过滤平板膜。

生物碳纤维双层平板膜组件,将过滤膜与生物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对污水先经过滤膜过滤,再经生态碳纤维复合材料进一步吸附净化,提高了清水的纯度和洁净度并提高了平板膜组件的耐污性和膜通量及使用寿命。

工程中心在碳纤维双层平板膜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生物碳纤维+膜组件一体化反应器,它是将高效能的生物碳纤维作为填料的接触氧化池与碳纤维双层平板膜生物反应器串联进行处理废水的一体化反应器。

这种反应器具有高强度处理效率,兼有生物接触氧化池和膜生物反应器的优点,而且接触氧化池中挂膜材料采用极具高效性能的生物碳纤维,使得生物接触氧化效果大大提高,能高效去除绝大多数污染物;并且这种一体化反应器运行成本低,生物碳纤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之后出水,使得膜生物反应器负荷压力小,减少膜污染,延长膜更换周期,大大降低污水处理运行成本。

(4)强化人工湿地技术

本中心在湿地研究方面建立了专门的人工生态湿地实验室,对人工湿地运行的众多基本参数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中试试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一系列污水处理新工艺、新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获得相关专利两项。

目前,环境中心已完成了工程项目十余项,并将生态湿地成功推广到了东北、西北等高纬度高寒地带,这在国内属于首创,为整个生态湿地在我国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强化人工湿地分为串联床强化湿地、滤坝强化湿地、净化床强化湿地、潮汐流强化湿地和组合型强化湿地,由防渗层、基质层、腐殖层、水生植物层和水体层组成,包括预处理系统(格栅、沉砂池、沉淀池、稳定塘等)、床体系统、布水系统、根系净化系统和集水系统,通过化学作用、物理作用和生化反应,去除悬浮固体物、BOD、COD、氨氮等各种污染物。

强化人工湿地特点概括为:

①工艺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易于维护;②湿地处理工艺有效可靠,对COD、BOD5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一般处理出水COD<15mg/L,BOD5<4mg/L,SS<10mg/L,对氮、磷的去除能力强(对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5%和95%),有效的控制和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③湿地处理系统构筑物、处理设备少,建设投资少,运行费用低。

处理每立方污水的投资500-1000元(常规投资2000-300元)运行费为0.04元/m3*d(常规1-20元),每立方污水处理所需的用地面积为0.5-1m2(常规4-40m2);④强化湿地在北方冬季气温低的环境下正常、稳定的运行,不出现堵塞现象,也可以进行反冲洗。

(5)微生物挂膜菌剂BABRC-1

        碳纤维微生物挂膜菌剂BABRC-1含有异养硝化细菌,好氧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能够同时处理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及亚硝氮,并能显著提高碳纤维生物膜反应器的挂膜效率和污染物去除率,用于碳纤维水处理可以提高过滤系统挂膜效率,改善水体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该产品是卓越的活性微生物和酶的混合体,包括杆菌等多种微生物以及脂肪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生物酶。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迅速分解有机物质,并且能够衍生出更多的有用的菌种,减少病原菌和寄生虫的生成。

用于碳纤维水处理,可以改善河湖水体环境,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6)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目前,我国通常采用的曝气设备,难以产生微纳的细小气泡,溶氧率低、能耗高。

而微纳米气泡装置能够生产直径在50微米和数十纳米(nm)的微小气泡,可快速地溶解于水体中,溶氧效率提高。

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水体曝气技术,在水治理中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主要由发生装置、微纳米头及连接管件组成。

通过水泵加压,由曝气头内部的曝气石高速旋转,在离心作用下,使其内部形成负压区,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负压区,在容器内部分成周边液体带和中心气体带。

由高速旋转的气石出气部将空气均匀切割成直径5~30μm的微纳米气泡。

由于气泡细小,不受空气在水中溶解度的影响,不受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限制,可以在污水中长时间停留,具有良好的气浮效果。

8、工程总评

评价A:

景观水体用以修饰环境、给人以美感,维护生态平衡。

目前景观水多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特征。

在天然降雨、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入,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

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水源受到威胁,影响人类的健康。

水中有机物含量较多,其耗氧速度超过氧的补给速度,则水中DO量将不断减少,当水体受到有机物的污染时,水中溶解氧量降低甚至可接近于零,这时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就出现腐败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生态平衡被破坏。

因此,净化水体首先需要在水中造流、增氧,使死水变为活水,以强化水体的自净作用。

对水体充氧、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可以有效地消除水体的缺氧(厌氧)状态,避免黑臭等情况发生.曝气增氧系统是生物—生态污染水体修复技术中增加水体中溶解氧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微生物繁殖、挂靠、激活的基本生存条件。

评价B:

显然二中景观水系正陷于这样的困局当中,分区式的结构可以有效地实现在没有水循环动力系统的情况下维持“一条河”的景观状况,其原理不过是利用高度差实现上游补充下游、天然降水补给源头而已,这样的设计就不得不大量添加截水坝(实际上有5个之多),并且还要高度精确地保持分区水道每一区内的相对水平,否则会引起“一边倾”的丑相出现,当然从实地考察来看水道并未保持水平,而是利用阶梯结构和添加隐藏排水/补水孔来协调这一问题。

回到水循环的问题,水坝截水实际上已经使得水循环在ABCD四个水道绝对无法实现,导致水质逐渐恶化,垃圾废物不断沉积而无法排泄出去,对封闭水系最致命的N、P的等促藻元素不断积累,在水质慢慢下降的同时,由于绿藻等大量繁殖和大气降水带来泥尘导致水体颜色也一天天变深,而A区池塘由于积淤而产生了与下游明显不同的颜色,估计是因为靠近校门口车辆带来大量泥尘所致。

评价C:

(来自网络供稿,对二中水系建设维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重点标注*)

一、水体抗渗处理(前提都是在平地起河湖)

   大体量人工河湖毕竟是一项改造自然的工程,因此需要全方位的考虑与加强基础处理,首要解决的是如何留住水体。

   1、基础处理:

在水体基础处理上首先应考虑其沉降,在土方工程进行时应尽量采取开挖直接利用地质,防止回填土带来二次基础处理,如果开挖出的土质达不到设计水体立方量的荷载要求,那么就要测量地质状况数据进行加固夯实,通常可采用毛石料回填夯实、三七灰土逐层夯实、挤压桩打桩挤压夯实等办法加强地质强度问题,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周期也可以考虑自然沉降的办法,即让开挖的河湖体经历一个自然的雨季也能起到消除沉降的影响。

  2、刚性防渗处理:

所谓刚性防渗,就是采用掺入抗渗剂的钢筋混凝土作为水体第一层防渗,这一层防渗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即混凝土会出现开裂,同样也会导致水体渗漏,但这一层防渗却在基础处理上再次加强对水体的荷载强度,而且钢筋混凝土不仅有强度,也有一定的韧性,不会造成断裂带来的大量水体渗漏。

  3、柔性防渗处理:

柔性防渗处理一般采用土工布、防水毯、膨韧土等材料将人工河湖满铺,在基础处理消除了沉降隐患、刚性防水加强防渗底子后,柔性防渗处理从这两个前提下则更加加强了水体的渗漏问题,三层处理起到真正的留住水的问题了。

   二、水体补水处理

   由于人工水体自身没有水源,然而水体会受自然损耗和蒸发(参考当地水文及气象资料计算不同季节的日平均蒸发量)的影响会变得干枯,所以如何在枯水期仍然保持水体的景观效果,就得进行必要的补水了。

   1、中水系统综合利用:

所谓中水,就是居住区内居民生活用水,当然这个水体的再生利用需要建筑设计部门的配合才能实现,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中的生活用水管道是将厨房、卫生间的污水集中排放到化粪池,但如果能将厨房及淋浴所用的水体用一条管道集中收集,那么再经过几层简单的过滤就有大量的水体资源可供河湖水体的补充之用了。

  2、地下水补水:

虽然地下水的利用受到禁止,但这个似乎也是一个解决大体量水体补水的又一个好的办法,不过在利用地下水补水之前需要计算出单口井抽水的每小时水体立方量,只有知道这个数据就能考虑在什么地方设置几口井才能满足水体补水所需的水体立方量了。

  3、自来水补水:

中水利用需要建筑设计的管道调整,但是很环保,地下水利用有违现今国家法规,在地质合生态角度不建议采用,但如果以上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