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82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docx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名称的确定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2、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有长期的历史过程。

从语文课程名称确定以来,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我们才逐渐接近了语文课程的本质。

语文课程的本质什么,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传授

(一)语文课程名称的由来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单独设科。

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

“什么叫语文?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他在1964年《语文教育书简》中还专门谈到: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

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

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张志公先生也作过说明:

“1949年6月,全国大陆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

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上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

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

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

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来由。

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这一变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中书面语言(文言文)脱离口头语言(生活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从而最终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并重的教育思想。

(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学生思考:

语文这个词可以怎样理解?

尽量创造一种宽松、畅所欲言的气氛,组内交流后,教师设法调动学生对此发表看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各种理解。

“语文”这一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1920—1948)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

一开始使用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和用法。

多数人采用历史的一贯的用法,指语言文字。

但有人把它作为“国语”和“国文”的合称,有人用它指语体文和文言文,有人用它单指与文言文相对立的语体文,有人用它指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等等。

1949年根据叶圣陶先生的建议,把“语文”作为中小学课程的统一名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的解释是:

“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但以后仍有以下不同的理解:

1、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

这一解释具有历史的一贯性和社会的共同性。

历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都写明,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各种语体(现代、古代、口头、书面)和各类文章(包括文学作品)都是语言文字的不同运用形式。

但这种释义容易引起以偏概全的偏颇,其内容限于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规律,容易忽略文章读写、文学鉴赏和写作活动等。

2、根据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

1956年以前,语文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实际上是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的。

不然的话,为什么会有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家”呢?

但以后有许多人指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非文学作品的常用文体文章,文章可以涵盖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不能涵盖文章。

所以语文是指语言文章。

叶圣陶先生指出: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

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

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

3、根据语文教材演变的历史,把语文解释为语体文。

因为《语文》是由《国语》和《国文》合并而来,《国语》原以语体文为主,《国文》原以文言文为主。

而到建国前夕,解放区里的《国语》和《国文》都是以语体文为主。

建国后采用解放区的作法,都以语体文为主,并把名称统一为《语文》。



4、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化。

一些人根据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审美情意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载体,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

5、有人认为,作为课程名称的“语文”应改为“华语”,既能显示学科的基本性质,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也能和国际惯例相一致。

中小学教学母语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代汉语普通话和以普通话写成的典范的现代文,已经不是汉民族的独有语言,而是包括国外华人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语,是祖国语言。

“国语”具有民族性,但缺陷是不能显示国别,对外交际不方便。

这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是不能不加以考虑的。

“汉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已经有确定的含义,是指以汉语语法、修辞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学科。

“中语”可以显示国别,但民族性不强。

语言和民族的联系最密切,是血肉联系,和国家的联系是第二位的。

例如美国用英语,那就不是表示国别而是表示民族。

“华语”避免了“国语”、“中语”、“汉语”和“语文”的不足,而具有他们所共有的优点。

6、根据言语学派的理论,认为语文是言语。

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学者根据心理社会学语言学派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的“言语学”理论,提出语文就是研究、学习言语的学科。

因为语文是“口头的语”和“书面的文”,正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言语的定义)。

所以说,“语文”的原本含义就是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选教于语文课程中的“语言”,包括语言及其应用,包括语言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用平常的话来说,“语文”涵盖着语言文字本身,涵盖着听、说、读、写的行为,也涵盖着听、说、读、写的结果。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论争,使人们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意义上形成了共识,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语文”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文字、文学、文章、文化、言语等方面的内涵,展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等不断探索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理论探讨的日益加深,我们也逐步接近语文课程的本质。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学科性质是学科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是学科教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建立学科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

对学科性质作出什么样的界定,就会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提出什么样的教学任务,编出什么样的教材,制订什么样的教学规范,追求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其逻辑演绎过程为:

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材规范-教学规范-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的性质较其它学科复杂的多,争论也最多。

早在1934年叶老就指出:

“国文这一科,比较动物、植物、物理、化学那些科目,性质含混得多。

有些人以为国文这一科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

但是有些人却以为国文科简直无所不包,大至养成民族精神,小至写一个借东西的便条,都得由国文科负责。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种种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认识。

如果一百位国文教师聚在一起,请他们各就自己的见解谈国文科究竟是什么性质,纵使不至于有一百个说法,五十种不同的见解大概是有的。

【学生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的?

叫3-4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949年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1963年以前,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主要是确认“语文”到底指什么,即界定它的范畴。

2、1963年以后人们确认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所以1963年以后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的给语文下了这样的定义: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其内在逻辑是,既然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而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所以语文就是工具。

这就是当时提出的著名的“工具说”理论的基本内涵。

这在关于语文本质的研究中,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理论对于匡正以往曾经发生过的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或“政治课”的错误倾向有明显的效力,对指导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夸美纽斯说:

“学习语文,并非因为它们本身是博学或智慧的一部分,而是因为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并且把知识传授给别人。

”但是,“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主要是描述其功能,不是揭示其本质。

作为定义,既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也没有界定其外延,所以是浅层次的。

而且,这个定义也不能把语言、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等概念明确的区分开来。

3、1996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提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2000年修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改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语文性质的新定义,反映了人们对语文性质的研究的新观念,是这一大纲对语文教育思想的最大贡献。

所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指交际的内容是思想感情,即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

而就交流思想感情的功能来说,语文较之动作、表情、物品等工具,更为全面、深刻,更易于克服时空的限制。

列宁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所谓“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语文这种工具具有文化内涵,而且语文自身——汉字,汉语、文学作品,各种典籍等,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较之其它文化载体如建筑、社会活动等,更为全面、深刻,更易于克服时空限制。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同时,语言和思想意识也有本质的不同,思想意识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语言是负载精神的物质形式,但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纯物质性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

在运用过程中,它的物质活动形式和精神活动内容是同一个过程。

夸美纽斯说:

“学习文字不能离开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因为它们不是分别存在的。

它们是两者并存,一同履行它们的功用的。

……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

”交际功能和负载文化,是语文与其它一切工具的根本不同之点,是语文的根本属性。

1996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前言中还指出: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它学科、日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用“语文学科”而不是“语文”,这是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4、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

”2003年公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有相同的提法。

最新的贡献有两点:

【重点讲授】

(1)第一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于人文性的界定,是课程标准在确认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并强调的,是与以往教学大纲的显著不同之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

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离开了就要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工具。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一切学科的基本属性。

其他学科都是把语言作为教学的工具,但工具不是目的;而语文学科则是把掌握和运用这种工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

语文课中必然牵涉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

据统计1978年统编语文教材中,有74篇课文选自历史著作,涉及30多部史书,40多起历史事件,60多个历史人物。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偏差。

例如把语文课上成纯工具课,离开思想内容的纯工具性的训练,是绝对不可能掌握这种工具的。

又如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其它各种知识课。

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不是作为政治教材,而是作为议论文教材;《鸿门宴》不是作为历史教材,而是作为记叙文教材;《宇宙里有些什么》不是作为天文学教材,而是作为说明文教材等等。

如果把第一课上成政治课,第二课上成历史课,第三课上成天文课,就把语文课瓦解了。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必须区分语文课的“专务”(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兼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要以国文一科的教学代负全部教育的责任,这是太过分了。

我国古代,“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立的概念。

《易·贲》: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的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如《辞海》解释为:

“旧指诗书礼乐等。

”在西方,“人文”源于拉丁文的humanitsa,意为人性或教养,与神学相对。

“人文性”则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包括语言、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历史、哲学等,即人文学科。

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的“人文主义”的内涵,则基本上等同于人性论或人道主义,是对人的重视,是人性的张扬。

在工业社会,人文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概念。

工业生产将人的生活理性化、模式化、程序化,社会思潮也是重理性、重实用、重功利。

17世纪法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笛卡尔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理论,他的继承者拉美特利到18世纪更提出了“人是机器”的理论,把人也看成是一种生产的机器或机器的零部件,一种实用的工具或工具的组成部分。

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实质上就是把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没有个性,也不准有特异的思想感情。

20世纪中叶,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的急剧变化,在西方又引起了对人文的关注。

其核心是对人的价值、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的终极关怀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20世纪后半期,我国也开展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论争。

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并在20世纪末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语文教育经受了一次枪林弹雨的洗礼,在燕山雪片般的批评中,人文性教育的缺乏成为一大罪状,人文教育的流失成为社会各界对现行教育的忧虑。

新课标完成了语文由单一性向双重性的转变,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复归,是一种比较明确和科学的概念。

具体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

具体主张是:

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

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语文学做人,抽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就要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就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下列特质:

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学生是语文课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语文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程中要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人道、和谐的教学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泛化人文性”。

如果那样,将会出现两种难堪的景象。

第一是要“语文包打天下”。

一看课程标准就觉得,一门语文课,就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完美发展,可以完成所有学科的任务。

那将把语文课搞得花花哨哨,热热闹闹,而没有任何实际收益。

那将是一瓶“万金油”,抹到哪里都可以,什么病也治不了。

第二是把语文课搞得“四不像”,可以像曾经出现过的文学课、政治课、路线斗争课,甚至可以像历史课、地理课、天文课、数学课、生物课,唯独不像语文课。

那将走向“纯工具课”的另一极端“纯人文课”。

必须牢记,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而不是“纯人文性”学科。

(2)第一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的高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所谓素养,这是介于素质和修养二者之间的一个概念。

素质本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学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自然天赋。

但是,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只能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

没有土壤、水分和阳光,种子是不会发育和生长的。

修养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学习、教育、锻炼等过程培养起来的是理论、思想、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后天形成。

素质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人的最佳天赋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无论多么好的天赋,不经过教育和培养,不经过个人的艰苦努力,都是不可能成才的。

所以在实际运用中,素质和素养没有原则性的区别。

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说: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这是变人口负担为人口资源的唯一途径。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所谓基础学科,是就语文与其他学科和掌握各种工作能力的相互关系而言的。

普通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是基础学科,但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功。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十分强调语文的基础作用,他认为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语文素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需要掌握和运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和能力,但仍然需要以语文为基础工具和基本能力。

中国古代,把文化人称作“识字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自学能力是学会生存的手段,而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

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语文称作“学会学习”的学科,特别是把阅读能力看作是开发信息的“准生产力”。

频繁广泛的交际,需要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回顾与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把提高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语文教育转型的基本标志。

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综合性社会学科的一部分,基本功能就是经史教化,是农业社会的标志。

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后的“讲经读经”直至辛亥革命后的《国文》,基本功能就是传承中华文明,是古代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时期。

“五四”运动后现代文进入语文课程,强调语文的实用价值。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语文》学科的名称,也就确立了现代文在语文课程中的主导地位。

直至1963年确立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基础工具”的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授和训练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完成了语文教育的一次重大转型,跟上了工业社会发展的步伐。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基本生产工具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处理工具,基本生产力是具有创新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对社会成员的要求是掌握这种生产工具和具有这种生产能力的个性完美发展的人。

教育的全部任务就是培养这样的人,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就是培养这样的人。

语文学科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呢?

就是提高语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

可喜的是,这一次转型是和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差不多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是竞争的态势。

而前几次转型,都是人家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跟,是追赶的态势。

但这种整体的转型,就语文教育自身来说属于跨越式发展,将引起课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根本变革,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

三、课堂小结

【可以让学生小结这次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总结】

1、语文课程名称的由来

2、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3、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理解:

最新课程标准的阐述

四、课堂答疑

五、思考与练习

1、利用图书、报刊、网络资源,看看你能总结出多少种对“语文“含义的不同解释,并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

2、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有区别吗?

请参阅相关教育理论论著,谈谈你的认识。

3、你是怎样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

主要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4.《张志公文集》,第3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版

5.《叶圣陶答教师的一百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版

6.《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9.《叶圣陶教育文集》上册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人民日报》1993年2月27日第2版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