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842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docx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使用与提高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

分析家V5.0公式系统在兼容旧版本公式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些全新的概念,为书写、描述更为复杂的公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对于有一定公式编写基础的用户,可以学习以下内容,掌握分析家新公式系统的强大功能。

一.分析家新公式系统简介

你是否在编写公式的过程中有以下困惑:

1)书写很长的而且大量重复的公式

2)为怎样描述一个特殊的概念而伤透脑筋

3)希望增加公式系统的函数数量

4)希望了解计算过程中,中间结果的数值

5)希望自己编写函数

如果有,那么你就需要使用分析家V5.0公式系统了,新的公式系统全面兼容以前的公式系统,同时还给你带来许多革命性的特性。

新公式系统的增加的主要内容有:

1)新增迭代、分支、循环等标准程序语言语法

2)强大的字符串和数组运算

3)内建调试器,方便公式查错

分析家新公式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两个公式编辑器:

一个是专业公式编辑器,通过公式管理器可以进入,它提供了公式编辑、编译、调试等多种功能,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编辑器;另一个是标准编辑器,它与过去版本界面类似,通过除了公式管理器以外的位置均进入到这个标准编辑器,它短小精干,易于使用。

这些新增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具有计算机编程知识的用户阅读。

通过下面章节的学习,你将会逐步了解到这些新特性将给你带来的方便。

二.隐含在公式中的循环

1.计算的顺序

在公式系统中,每一个公式是按照语句顺序执行的,例如:

V0:

=MA(CLOSE,5);

V1:

=MA(CLOSE,10);

将首先执行5日均线的计算,然后再计算10日均线,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其中还隐含了一个时间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计算昨天的数值再计算今天的数值。

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个顺序——语句顺序和时间顺序,我们到底以哪一个顺序为优先呢?

答案是以时间顺序为优先,也就是说计算第一天的V0,第一天的V1,然后是第二天的V0,第二天的V1…。

对于上面这个例子,由于前后语句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所以到底哪个顺序优先并不影响结果,因此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问题,认为因该首先计算完所有的V0,然后再计算V1。

但是在看下面例子:

V0:

=IF(V1>CLOSE,CLOSE,V1);

V1:

=MA(CLOSE,10);

前面的语句引用了后面的数据,这样V1昨天的计算结果就会影响到V0的计算,此时就必须以时间顺序为优先。

有了这个时间顺序优先,我们就可以解决过去前后数据互相引用、变量重新赋值、迭代计算等问题了。

因此我们应当按照这样的方式思考:

我们用公式描述一天的情况,而不是描述一条曲线,整个公式又隐含着一个时间循环,当算完一天的数据后,又重新回到公式起点,计算第二天的数据,如此循环直到计算完所有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隐含循环中可能存在前面语句引用后面数据的问题,如上例中第一个语句中引用了V1变量,而V1变量需要到第二句才有赋值,所以此时它的数值是在上一轮循环中第二条语句所赋值的,也就是昨天的10日均线数值。

这是不是有点太复杂了,但是我们将看到这种循环为我们带来的好处。

2.迭代计算

我么在分析中经常会用到迭代的概念,比如说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EMA,今日均线等于昨日均线*(N-1)加上近日收盘价*2,然后再除以N+1。

这样的问题还包括SMA、DMA等等。

所谓迭代就是用上一周期的数值来计算本周期的数值。

过去由于公式系统不能直接支持迭代,所以只能用函数来实现这些迭代功能,而是用心公式系统后,迭代变得可以自己实现了,而且非常简单。

以EMA为例:

V1:

=(V1*(N-1)+CLOSE*2)/(N+1);

就这么简单,直接按照其原理书写就可以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可以这样写。

赋值符号:

=左边的V1表示本周期的数值,而右边的V1由于还没有赋值,还保持着上一周期的数值,因此这个V1就还维持着上次计算的结果,也就是上周期的数值,此时它等同于REF(V1,1)。

同样的,SMA可以表述为:

V1:

=(V1*(N-1)+CLOSE)/N;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语句之后,由于V1已经被赋值,所以它的数值也就变成本周期的数值了。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

若上周期V1值大于收盘价,则V1等于最高价,否则等于最低价:

V1:

=IF(V1>CLOSE,HIGH,LOW);

前面的例子:

V1:

=(V1*(N-1)+CLOSE)/N;

我们可能会问,计算第一天的时候,V1的数值是多少。

如无特殊说明,变量的初始数值等于0。

显然在这个问题中这个设定是不正确的,因为V1等于0的话,计算结果就等于CLOSE/N,显然他不等于第一天的均值,因此我们需要这样说明:

V1:

=IF(BARPOS=0,CLOSE,(V1*(N-1)+CLOSE)/N);

当计算第一天的时候,V1等于收盘价,随后等于指数平滑移动平均。

迭代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能够很好地应用它能为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3.初始数值及变量声明

任何变量在使用之前必须先赋值,那么迭代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问题:

变量还没有赋值怎么使用。

我们需要用变量声明来解决这个问题:

直接说明变量的初始数值和变量的类型,其语法如下:

VARIABLE:

P=1;

表示声明一个变量P,设定其初始数值为1,也就是说在计算的第一天,它的数值为1。

这样就可以在迭代中使用变量P了。

变量声明必须写在任何语句之前,但如果有INPUT参数说明,则应当放在它的后面。

一个完整的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公式可以写成:

VARIABLE:

V1=0;

V1:

=IF(BARPOS=0,CLOSE,(V1*(N-1)+CLOSE*2)/(N+1));

再举个例子,我们需要知道当前正在计算第几根K线?

第一天为1,第二天为2,我们可以写成:

VARIABLE:

P=0;

P:

=P+1;

使用迭代,方便地描述了这个要求,今天的数值等于昨天的数值+1。

这个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迭代的简洁和功能强大。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变量声明设定的初始值表示计算的第一天的数值,今后每次计算新的一天并不对该变量设定初始值,例如:

VARIABLE:

V1=0;

V2:

=0;

V1:

=V1+1;

V2:

=V2+1;

这当中V1、V2的计算结果将截然不同,V1设定了初始数值0,每次隐含循环加1,他的计算结果为1、2、3、4…,是一个递增的序列;而V2则由于每次循环均被重新设定为数值0,因此V2:

=V2+1这条语句将V2设置为1。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每天决设定初始数值,则需要一条赋值语句来设定;如果我们不需要每天设初始值而是第一天需要,则使用VARIABLE语句声明变量并且赋予初始数值。

4.参数说明

新公式系统引入参数说明语句:

INPUT:

[参数名]([默认值],[最小值],[最大值],[测试步长]);

其中默认值是必需的,其他值若没有指定,则使用其默认值0,100和1。

参数说明语句必须放在公式的最前面。

参数说明等同于在公式编辑器中直接在参数输入框中输入参数。

系统将参数输入框中和INPUT语句说明的参数累加起来,其总数不能不超过16个。

使用参数说明语句,可以使公式程序放在一段文字中,可以方便一部分喜欢这种方式的用户。

你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他们不存在区别。

我们可以在INPUT语句中说明多个参数,它们之间用逗号分隔。

例如:

INPUT:

P1(10,0,20),P2(20,0,100);

5.总结

新公式系统的核心在于:

我们只需要描述每一天的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改变一个变量,则该变量维持昨天的数值不变。

三.分支

1.为什么要分支

所谓分支,就是如果满足某个条件就执行某些指令,否则就指令另外一些指令。

有了分支,计算机就有了智能,知道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动作,这是计算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2.以前我们是怎样实现分支的

过去,我们也在函数中隐含地使用了一些分支概念,在函数中直接将分支包含进去。

例如绘图函数DRAWTEXT(Cond,Price,Text),表示如果Cond条件满足就输出文字。

再例如,IF(Cond,V1,V2)表示如果Cond条件成立就返回V1,否则就返回V2。

但是这种包含在函数中间的条件也有许多缺陷,那就是它只能控制一条语句,而且只在有限的几个函数中包含条件,这极大地限制了分支的应用。

例如,我们就无法描述如果条件成立,V1就等于CLOSE,否则V2就等于CLOSE。

3.分支的描述方法

我们使用IF[条件]THEN[语句]来描述如果条件成立就执行语句这样一个逻辑,例如

IFCLOSE>OPENTHEN

P:

=P+1;

它表示如果收盘价大于开盘价,P的数值就增加1,否则P值维持不变,也就是说统计历史阳线的数量。

需要注意,IF语句和IF函数使用同样的关键字,区分它们的办法是在IF语句之后必然存在THEN语句,而IF函数则没有。

因此我们不能在IF语句条件部分包含IF函数,例如:

IFIF(CLOSE>OPEN,OPEN,CLOSE)>10THEN

P:

=P+1;

该语句将混淆两个IF的作用,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C1:

=IF(CLOSE>OPEN,OPEN,CLOSE)>10;

IFC1THEN

P:

=P+1;

如果我们想要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多做几件事情怎么办?

在此我们引入BEGIN…END这样一个语句来形成组合语句,也就是说将它们中间所包含的语句看作一个整体,一起执行。

组合语句被认为是一个整体,在接下来的分支、循环等操作中均需要用到。

例如:

IFCLOSE>OPENTHENBEGIN

P:

=P+1;

Q:

=MA(CLOSE,10);

END

他表示如果条件成立,将执行对P和Q的赋值语句,否则这两条语句均不执行。

BEGIN…END语句可以嵌套,END与之前面最接近的还没有配对的BEGIN进行配对。

例如:

IFCLOSE>OPEN THENBEGIN

(1)

P:

=P+1;

IFCLOSE>10THENBEGIN

(2)

P:

=P+1;

Q:

=MA(CLOSE,10);

END(3)

END(4)

其中,2-3是配对的,1-4是配对的。

分支语句还有以下形式:

IF…THEN…ELSE,他表示如果条件满足就执行某件事,否则就执行另外一件事。

例如:

IFCLOSE>OPENTHEN

P:

=P+1;

ELSE

Q:

=Q+1;

这段公式表示,如果今天收阳线,则将P的数值增加1,否则将Q的数值增加1,需要注意的是,ELSE必须与IF配对,而且中间只能有一条语句或用BEGIN…END包围起来的组合语句。

IF…THEN…ELSE可以嵌套,ELSE与之前最接近的未配对的IF语句进行配对,例如:

IFCLOSE>OPEN THEN

(1)

P:

=P+1;

ELSEIFCLOSE

(2)

Q:

=Q+1;

ELSE(3)

R:

=R+1;

其中第

(2)行的ELSE与第

(1)行的IF配对,因为她前面只有一个IF;第(3)行的ELSE与第

(2)行的IF配对而不与第

(1)行的IF配对,因为第

(2)行的IF未配对,而且距离第(3)行最近。

在使用多层分支嵌套时,要时刻注意这个配对原则。

4.分支举例

例1:

计算上市以来上涨天数和下跌天数的比率:

VARIABLE:

UP=0,DN=0;

IFCLOSE>REF(CLOSE,1)THEN

UP:

=UP+1;

ELSE IFCLOSE

DN:

=DN+1;

RATIO:

IF(DN=0,0,UP/DN);

最后一条语句,判断DN是否为0,用来保护结果不被0除。

例2:

计算历史上阳线的平均涨幅和阴线的平均跌幅

VARIABLE:

UPR=0,UP=0,DNR=0,DN=0;

R:

=CLOSE/REF(CLOSE,1)-1;

IFCLOSE>OPENTHENBEGIN

UPR:

=UPR+R;

UP:

=UP+1;

END

ELSEIFCLOSE

DNR:

=DNR+R;

DN:

=DN+1;

END

平均涨幅:

IF(UP=0,0,100*UPR/UP);

平均跌幅:

IF(DN=0,0,100*DNR/DN);

四.循环

1.为什么要循环

循环是计算机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他使计算机能够按照用户的意志重复执行某个任务,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公式系统中存在的隐含循环也是一种沿时间变化的循环。

其实我们的函数中也大量包含了循环的概念,比如SUM、MA等等。

我们来看看循环的概念。

如果我们计算从1加到100,写成公式:

1+2+3+4+5…+100;

这个公式很长,而且写起来容易出错,如果我们是计算从1加到10000怎么办?

这就需要用到循环,我们让计算机循环计算,总共循环10000次,其中第N次循环加N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FORI=1TO10000DO

SU:

=SU+I;

等一会儿我们再来解释它。

我们看到,有了循环以后,许多繁杂的事情都可以轻松解决了。

由于以前没有循环,我们必须在函数内部来实现一些循环,现在有了它,我们可以省去好多函数。

例如,SUM表示计算N天数值的总和,写成公式

C+REF(C,1)+REF(C,2)+…+REF(C,N-1);

由于书写困难而且不灵活,我们引入SUM函数来计算。

但是如果我们使用循环:

SU:

=0;

FORI=0TON-1DO

SU:

=SU+REF(C,I);

FOR循环表示,循环执行SU:

=SU+REF(C,I)这条语句,第一次循环变量I等于0,每次循环I递增1,直到大于N-1时循环结束。

也就是说,REF(C,I)在每次循环中表示今天、昨天、前天…N-1天前的收盘价,将它们累加到SU变量中,完成了累加的功能。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循环与公式中的隐含循环是不一样的,隐含循环不需要书写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而循环需要用循环语句写出来。

循环语句所描述的循环,是针对某一根K线执行的,整个循环过程中其计算位置是不变的。

因此,在整个隐含循环中,每进行一次隐含循环,就要执行一轮循环语句。

因此,大量使用循环语句,尤其是嵌套循环语句将大大降低运算速度。

我们可以来看看,如果某股票有3000根K线,我们在公式中包含一个100次的循环,则循环将执行3000*100=30万次,如果还存在循环嵌套,也就是循环套循环,如果内外均是100次的循环,则循环次数为3000*100*100=3000万次,其执行速度将非常缓慢。

分析家系统限制总的循环次数要小于1亿次,否则不能得到计算结果。

循环分为WHILE和FOR循环两种。

2.WHILE循环

WHILE循环语法:

WHILE[条件]DO[语句]

他表示,如果条件成立则循环执行语句,直到条件不成立为止。

例如我们计算最近多少天完成100%换手:

HR:

=VOL;

ND:

=0;

WHILEHR

ND:

=ND+1;

HR:

=HR+REF(VOL,ND);

END

ND就是结果。

HR表示最近成交量累加,设初始值为当日成交量,然后循环直到它大于流通盘为止。

循环体中,ND每次循环加1,HR每次循环加上ND天前的成交量,也就是说最近ND天的成交量累加。

在循环中必须注意的是,循环条件在循环过程中一定要发生变化,并且会变成条件不成立,否则会形成死循环,也就是说循环条件永远成立,计算机不断地进行循环计算。

在上例中,HR每次递增,当它增大到流通盘以上时,条件变成不成立,从而终止循环。

另外一个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是,如果今天是上市第一天,而且换手率没有达到100,则这个循环会出现问题,因为不论ND怎样增大,REF(VOL,ND)总是返回没有数值,也就是说HR的不到递增,也就永远无法破坏循环条件而终止循环,它也是一个死循环。

因此我们需要改成:

HR:

=VOL;

ND:

=1;

WHILEHR

HR:

=HR+REF(VOL,ND);

ND:

=ND+1;

END

增加一个ND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自己使用循环来实现算法,其功能是强大的,但是需要十分小心,避免死循环的发生。

因此,我们能够使用函数来实现的功能,还是尽量使用函数来实现,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

3.FOR循环

我们大多数的循环是指定循环次数的循环,而且我们证券计算也大量使用向前引用若干天的数据,因此FOR循环将更加实用。

FOR[变量]=[初值]TO[终值]DO[语句]

它表示使用变量来控制执行循环语句,首先给变量赋初值,然后判断变量是否小于或等于终值,若满足条件则执行语句,然后将变量加1,循环判断变量是否小于等于终值并循环执行,直到条件不满足为止。

例如

FORI=1TONDO…

表示循环N次,循环变量从1到N,类似的

FORI=0TON-1DO…

也表示循环N次,但是循环变量从0到N-1。

循环变量还可以从大循环到小,可以使用

FOR[变量]=[初值]DOWNTO[终值]DO[语句]

此时变量将从大到小变化,直到小于种值为止。

我们在使用中需要注意递增还是递减变化,否则将形成死循环。

使用FOR循环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其循环次数可以控制,不像WHILE循环可能存在潜在的死循环。

还以WHILE循环中的换手100%为例:

HR:

=0;

FORI=0TOBARPOS-1DOBEGIN

IFHR

HR:

=HR+REF(VOL,I);

IFHR>=CAPITAL

ND:

=I+1;

END

END

我们用FOR循环来控制总的循环次数不超过数据总数,从而避免了死循环的发生。

在循环中,如果换手未超过流通盘,则继续累加,当换手刚达到流通盘时,将循环次数赋给结果ND。

4.循环的终止

我们看到,循环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终止循环的方法,WHILE语句中使用条件不满足来终止循环,FOR循环中使用变量递增递减来终止循环,是否还有其它的需要呢?

我们看上面的例子,该循环有一个问题,就是无论是否计算出结果,循环都将继续下去,直到计算到上市第一天,这将大大降低效率。

我们通过主动终止循环来解决这个问题:

HR:

=0;

FORI=0TOBARPOS-1DOBEGIN

HR:

=HR+REF(VOL,I);

IFHR>=CAPITALBEGIN

ND:

=I+1;

BREAK;

END

END

执行BREAK语句将终止循环,无论循环中值条件是否达到。

在本例中,当计算到结果,就停止循环。

一般说来,BREAK语句总是与IF语句配合使用。

使用BREAK语句可以使公式看起来更加简单。

BREAK可以用来终止WHILE循环和FOR循环。

5.循环的嵌套

我们可以在循环中再套入循环,这就叫做循环嵌套。

例如我们想要找到最近100天中收盘价相同的天数:

ND:

=0;

FORI=0TO99DOBEGIN

FORJ=I+1TO99DOBEGIN

IFREF(CLOSE,I)=REF(CLOSE,J)THEN

ND:

=ND+1;

END

END

我们分成内外两个循环,外层循环使用I作为循环变量,它从0到99循环,得到之前每一天的收盘价REF(CLOSE,I),而内层循环使用J作为循环变量,它I+1到99循环,表示从第I+1天前开始查找等于第I天数值的K线,若找到(条件REF(CLOSE,I)=REF(CLOSE,J)满足),则将ND加1。

使用循环嵌套,我们可以做许多过去无法做的事情了。

但是使用嵌套一定要注意,不要是循环次数太大,否则运行速度会很慢。

6.循环举例

例1.计算N日均线

SU:

=0;

FORI=0TON-1DO

SU:

=SU+REF(CLOSE,I);

SU/MIN(N,BARPOS);

该例子中有两个技巧,其一,没有可以去避免向前循环超过上市日的问题,因为发生这样情况时SU的数值不会增加,也就是说SU等于上市到现在的总和;其二,如果当前位置小于N,则SU的数值表示上市到现在的总和而不是N日总和,所以平均价格应该为SU/BARPOS,因此我们使用了SU/MIN(N,BARPOS);

例2.计算前十大股东占总股本的比例

SU:

=0;

FORI=1TO10DO

SU:

=SU+PROFFIN(5002+(I-1)*6,0);

比例:

SU/PROFFIN(1001,0)*100;

在本循环中使用了一个技巧,我们发现第一、第二、第三…股东持股量的代码是5002,5008,5014…,它们之间间隔6,所以我们可以使用5002+(I-1)*6来表示这些代码

五.字符串

1.字符串的定义

在公式中,我们有时候需要输出一些文字,这就需要使用字符串。

字符串常量我们在过去的版本中已经存在,就是使用单引号“’”括起来的字符,这些字符可以在文字输出函数等地方直接使用。

在分析家5.0新公式系统中,我们引入字符串变量这个概念,它可以像数值变量一样自由改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赋给不同的数值。

字符串变量和普通变量一样可以赋值、运算、赋初始值等等。

例如:

S:

=‘CCC’;

我们将变量S赋值‘CCC’;

VARIABLE:

S=’ABC’;

表示我们定义了一个字符串变量S,给它赋初始值‘ABC’;

S:

=STKNAME+‘’+STKLABEL;

字符串S等于股票名称后跟股票代码。

我们可以像使用字符产常量一样使用字符串变量,例如在DRAWTEXT函数中。

2.字符串的计算

字符串可以进行计算,包括字符串比较、求字符串子串、大小写转化、字符串查找等等。

字符串的比较是以字母表为顺序的,越靠后的越大,小写字母都大于大写字母。

例如:

STRCMP(‘ABC’,’abc’);

比较两个字符串,显然小写字母大于大写字母,所以函数返回1。

在分析家公式系统中引入字符串加法的概念,就是将后面的字符串连接到前面字符串的尾部,我们使用的一个简单的办法:

用加号,例如

S:

=STKNAME+‘的代码是’+STKLABEL;

使用加好直接将后面字符串接到前面字符串的尾部,对于浦发银行来所,字符串S等于“浦发银行的代码是600000”。

更为强大的是,字符串加法还可以直接加数值型的数据。

例如:

S:

=’今天收盘价:

’+CLOSE;

系统会将收盘价CLOSE的数值转化为字符串连接进来。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字符串加上数值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普通的加法。

除了这种隐含的转化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函数NUMTOSTR将数值强制转化为字符串,例如:

S:

=NUMTOSTR(CLOSE);

或者将字符串转化为数值STRTONUM。

六.数组

本节内容较复杂,一般用户可以跳过本节。

所谓数组,就是一个容器,它可以存放多个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序号来访问这些数据。

一般说来我们总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