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9105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docx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8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否定与超越是真文学的两面

汪涌豪

要求文学有否定的特性,与要求它能超越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回事。

因为文学的超越既然有从有限到无限的特点,就必然会要求作家对当下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投去一束冷峻的眼光,然后通过否定与批判,将人引渡到对如何更好地从“生存”进展到“生活”的反思中。

一个人如果对活在当下之有限性没有认知,相反,对充满鄙俗气或碎片化的生活非常认可,自然会欣赏“女人像宠物,男人像动物”这样的无聊文学,而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太沉闷;自然会为“只写内分泌,不写内心”这样的爱情小说叫好,而觉得《呼啸山庄》太冷峻太残酷。

他们不知道,也不能理解,伟大的作家与他们不一样。

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完满甚至丑恶,他必定会痛加批斥。

如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就有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的批判,对身边“优秀人士”的嘲讽,他称这些人在由太多珠宝商的棉布和细羊毛包裹着的死气沉沉的世界里病态地生活,“他们听不到更广大世界奔腾的声音,在他们围绕太阳旋转时,也看不到更广大的世界”。

小说目的在指出向上的路,引人去向更好的未来。

否定与超越,在他那里本是一回事。

唯此,这部小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直接启迪了以后艾略特的《荒原》与卡夫卡的《城堡》。

与超越必否定一样,许多时候,否定也就是超越。

揭示现实人生的荒凉境遇,强化文学的否定功能,正有助于凸显文学的超越性品格,从而为理想的张扬,以及最大限度地开启诗化人生创造条件。

如果一个作家一味堕入生活,与世沉浮,一味地与生活站在同一个高度,而不懂得超拔自己,成为中流砥柱,那即使再真实的生活,也会被他表现得空洞无比。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超越性被搁置和忽视,很大程度上正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现实不合理的漠视,对生活艰难性的规避。

说到底,正反映了他否定和批判精神的缺失。

总之,我们的作家对于生活,不能只有迎合,没有否定,不能裹在轻软的羊毛毯里,放弃倾听广大世界奔腾的声音,却似乎很能体恤读者劳生的匆忙与压力,说生活已然这样了,就让文学给他们一个童话、一点浪漫,甚或一些轻松与搞笑吧;然后就用各种方式,盗掘到地下,穿越到后宫,或写那种“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廉价故事。

这是市侩,是乡愿!

文学应给儿童以想象,给少年以理想,给成人以希望!

文学应该爱土地,为人民!

文学是人面对自己的方式,所以它要求从根本上把握,从终极处超越,从而揭示生活的真谛,求取人性的完满。

因此,说文学就是文学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它是这个时代正在到来的灵魂,有着比我们的想象还要神圣的意义与价值o

(节选自2018.12.12《光明日报》)

1.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学的否定与超越”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文学应该兼具否定和超越的特性,二者紧密相连,构成真文学的两面。

B.作家对当下持一种怀疑的态度,通过否定与批判,才有可能突破有限,向无限进发,才有可能实现超越。

C.具有超越特性的文学,一定也具有否定的特性;同样,许多时候,具有否定性的文学也就实现了超越。

D.如果文学的超越性被搁置和忽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本人漠视不合理的现实、规避艰难生活的心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许多读者认为《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等名著或枯燥冗长,或缺乏温情,但其实这些作品是真正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活在当下的有限性的深刻感知的。

B.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旨在指出向上的路,引人去向更好的未来,既有对时代的超越,又有对社会的批判,是超越与否定的完美结合。

C.如果一个作家懂得超拔自己,成为中流砥柱,不与世沉浮,对现实和人生保持批判精神,那么他的作品相较于一般作品来说也更能体现超越性。

D.我们的作家用文学去制造一个童话、一点浪漫,甚至是一些轻松或搞笑,是真正体恤了读者劳生的匆忙与压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如“女人像宠物,男人像动物”这样的缺乏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的无聊文学,即便获得了许多读者的追捧,实际上也只是与流俗合污的伪善作品。

B.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对后来艾略特的《荒原》与卡夫卡的《城堡》有直接的启迪作用,这说明具有超越性的文学作品其影响就会超出作者所处的时代。

C.之所以说文学不只是文学本身,是因为文学是人面对自己的方式,它要求从根本上把握,从终极处超越,从而揭示生活的真谛和追求人性的完满。

D.由文意推知,曹雪芹写《红楼梦》,并没有使之成为封建大家族奢靡生活的范本,而使之成了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在痛苦中寻找精神的出离,正体现了文学的超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

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

故叶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

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

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

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

元武民以柠牛依妇家者,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

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

“若自有令,吾何与为?

”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

“此婿家牛,我无豫。

”即遣左右撤蒙,曰:

“可以此牛还婿。

”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

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

“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

”姥谢归。

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

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

“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

”既而得袍。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

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

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敝甚,赢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

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吏,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寝洳数百里。

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

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

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

永徽中,迁洛州。

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余顷,以赋贫民,发奸槌伏,下无能欺。

卒于官。

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洛阳令杨德干矜酷烈,杖杀人以立威,敦实喻止,曰:

“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

”德干为衰减。

始,洛人为敦颐刻碑大市旁,及敦实入为太子右庶子,人复为立碑其侧,故号“常棣碑”。

历怀州刺史,有关迹。

永淳初致仕,病笃,子孙迎医,敦实不肯见,曰:

“未闻良医能治老也。

”卒,年九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循吏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婿家牛,我无豫豫:

参加,参与。

B.弟还舍,脱有盗脱:

脱离,远离o

C.有司执不贳有司:

泛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永淳初致仕致仕:

旧时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B.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C.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D.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6.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兴起之初,为了铲除荒政毒害,朝廷开始有选择地任用州刺史、县令。

文中选择张允济、贾敦颐、贾敦实这样的循吏,记录他们合宜的施政措施,以彰明他们的功劳。

B.张允济善于断案,治理有方。

元武县一百姓控告妻子娘家不还他的牛,张允济的巧妙解决令元武县官吏非常惭愧;有老妇人丢失了葱,张允济极为重视,终于抓获了偷盗者。

C.贾敦颐品性廉洁,深受信任。

贾敦颐入朝时,往往全家出行而且车破马瘦,以至于路上的人不知道他是刺史;贾敦颐任洛州司马时,因公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对其严厉批评后原凉了他。

D.贾敦实宽厚仁惠,深得人心。

洛阳令杨德干崇尚严酷刑罚,用杖杀来树立威势,贾敦实加以劝喻阻止;洛州人民在其兄贾敦颐石碑的旁边,为贾敦实也立了碑,以表达对他的爱戴。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

“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

(2)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入黄溪闻猿①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江上闻猿

雍裕之②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

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注:

①此诗作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

②雍裕之:

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8.请简要赏析《人黄溪闻猿》前两句的艺术特色。

(5分)

9.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

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使至塞上》中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2)《离骚》中与成语“方凿圆枘”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

(3)《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赝品

姜铁军

鸿图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王利在北湖边上看中了一块地皮。

在市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按照规划,北湖很快就要修建地铁,到那个时候,这里的地皮可就值钱了。

地皮值钱了,房子价格还不上涨吗?

王利当然会算这笔账,决定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胜帮忙给协调协调。

想请黄胜吃饭,在酒桌上谈这件事情。

被黄胜一口回绝了:

“中央有八项规定,反对大吃大喝,你就别费心了!

”说完就把电话挂断。

王利没想到会碰一鼻子灰,心里想,一定得想个办法让黄胜帮忙。

于是托人打听黄胜喜欢什么。

很快,那人给王利打来电话:

“黄胜喜欢收藏瓷器。

”王利说:

“我知道了。

”放下电话,王利就在心里琢磨,送黄胜什么样的瓷器好呢……

过了几天,王利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黄胜寄来一只瓷瓶。

王利给黄胜打电话说:

“黄局长,这个瓷瓶是清朝的粉彩,你好好留着吧!

黄胜明白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点点头,说:

“地皮的事你听信吧。

第二天,黄胜叫自己老婆拿着这只瓷瓶,来到市文物鉴定所,请瓷器专家做鉴定。

瓷器专家仔细看了看,说:

“这个粉彩是假的。

”黄胜老婆立马火了:

“这不可能,你是不是鉴定错了?

”瓷器专家害怕自己看走了眼,急忙找来所里另外两位专家,共同又鉴定了一次,出具了鉴定书:

赝品。

黄胜看着文物鉴定证书,给王利打电话,说:

“我这地方小,没地方放你送的东西,把那只瓷瓶拿回去你自己收藏吧!

”王利赶忙说:

“拿回来多不好,你不喜欢就拿到拍卖公司卖了吧!

”听到这话,黄胜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么个破瓷瓶,还要去拍卖,拿我不识数是不?

“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

他老婆说:

“这样也好,拿拍卖公司拍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拍卖公司会给我们作证这是个赝品,省得他反咬我们一口,说拿了他的粉彩不给办事,败坏我们。

”黄胜连连点头:

“有道理,有道理。

黄胜就把瓷瓶拿到了拍卖公司参加拍卖。

拍卖公司的规矩是,只要有客户拿来东西我就负责拍卖,不保证东西的真假。

责任是买家自负。

他们也有鉴定师,看了黄胜拿来的瓷瓶,笑着说:

“这东西还值得来拍卖吗?

怕是不够手续费的。

”黄胜心里很恼火,脸色十分难看。

拍卖公司鉴定师问黄胜:

“这个瓷瓶拍卖底价是多少?

”黄胜没好气地顺口说:

“五万。

到了拍卖那天,不少人来参加竞拍。

黄胜拿去的粉彩瓷瓶五万开价,马上有人加到六万,接着被人叫到十万。

而后一路攀升,最后被一个买家以九十八万元买走。

黄胜从拍卖公司拿到这笔钱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投桃报李,黄胜给王利开了绿灯,让他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拿到了北湖那块地皮……

事后有人举报,说黄胜受贿,收了房地产商的粉彩瓷瓶,以地皮做交易。

纪委派人找黄胜谈话。

黄胜说,王利送给自己一只粉彩瓷瓶不假,就是朋友间的互赠,根本就是一个赝品,不值钱。

他拿出了市文物鉴定所的鉴定证书证实自己说的都是实话。

纪委又派人到拍卖公司了解情况,拍卖公司证明粉彩瓷瓶确实是一只赝品,值几百元钱。

至于买家愿意出高价买走,那是买家的事,谁也管不着。

买家看走眼的事在拍卖的时候经常发生。

黄胜没受什么处分,事情过去了。

现在,那只瓷瓶就放在王利家的卧室里,他当痰盂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胜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由,拒绝了王利请客吃饭,可以看出黄胜还是一位想坚持原则的国土资源局局长。

B.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故事的高潮,正因瓷器专家断定这件瓷器是“赝品”,才有了后来拍卖“赝品”等故事情节。

C.一件赝品能够以天价被成功拍卖,这件赝品的价值与价格反差极大,这给读者带来了思想冲击,产生颇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D.黄胜收受“赝品”经纪委查证并非违纪行为,而黄胜得到九十八万元,是买家看走眼所致,与黄胜无关,是无可厚非的。

E.小说中涉及到的利益各方都得到了想要得到的利益,而国家利益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到严重损失,令人痛心。

(2)人人皆知的赝品,最终却拍卖成功了,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6分)

(3)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

(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黄胜,也有人认为是王利。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卢鹤绂: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

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安检员还从来没见过带这么多书的。

“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带这么多书?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l936年9月,卢鹤绂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正在进行着抗战的祖国。

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时会说:

“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内地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课,他常常只能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课。

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

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卢鹤绂预言“浓厚之能源”的“特殊之用途”得到应验。

1947年,他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做了介绍。

此文一出,被美国文献和专著广泛采用,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到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培训班:

学员中有90名工程师,还有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包括日后的核基地司令。

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如果卢鹤绂也到核弹基地,将来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

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l958年,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1980年,卢鹤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

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

“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说:

“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l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8大提纲44项研究进展,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

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对京剧的痴迷源于年幼时在舞台下的耳濡目染,入门完全是无师自通,唱功、演技都是听来的、看会的。

他曾自豪地说,他不用任何准备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有人问卢鹤绂为什么如此酷爱京剧,他回答说:

“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种‘醒脑剂’。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近期,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其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

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

“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沭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节选自《新民周刊))2018年7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卢鹤绂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他在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基础学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在核能方面颇有建树,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

B.本文既叙述了卢鹤绂的家庭出身、求学以及事业成就,同时也写出了他在自己人生经历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C.本文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巴一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的话,介绍卢鹤绂任教的培训班的成员,都从侧面展现了卢鹤绂的人物形象。

D.“546培训班”任务结束后,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如果卢鹤绂不回到复旦大学继续当老师而是也到核弹基地,就不会成为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E.卢鹤绂酷爱京剧,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京剧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其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请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6分)

(3)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这句话意蕴丰富,手法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好声音”学员魏雪漫热心公益,,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公益不是单一的捐款。

②读长篇小说《寻找家园》的时候,仿佛作者就坐在眼前,历数他的人生经历,。

这种美妙的感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让人忘记。

③比赛还有三分钟就要结束了,辽宁男篮仍落后11分,此时新秀庞思远,上场后,连续5记三分,帮助球队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A.身体力行娓娓而谈临危受命

B.身体力行侃侃而谈临危授命

C.以身作则娓娓而谈临危授命

D.以身作则侃侃而谈临危受命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教训十分惨痛,伤亡极其严重,我们要深刻吸取教训,尽心尽力做好善后各方面工作。

B.根据十部委出台的暂行规定,严禁设立私人会所,是指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宗教活动场所中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

C.过去五年间,重庆构建了“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房地产市场总体健康。

D.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创新能力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也是学生在青少年阶段集中体现的特征性能力。

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道”和“太极”都是对作为宇宙本体的生命精神的概括。

,,,

,,。

但这种力本身又是确定不变的。

①由于宇宙间存在这种增生的力量,古代中国人认定宇宙的本体为“无”

②因为在宇宙之力面前,不可能存在任何确定不变的东西

③重要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体现的不断增生的力量

④对“太极”也可以作同样的理解

⑤“道”是什么并不重要

⑥以“无”为本体其实就是取消任何确定的本体

A.⑤④③②①⑥.B.②④①⑥⑤③C.②④⑤③①⑥D.⑤③④①⑥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蔡元培先生曾在大学演讲时说到人生的三个时期,即预备时期,幼年;工作时期,壮年;休息时期,老年。

他接下来说,预备时期,①。

少年受益于社会,欠下债,债是要还的。

工作时期,也是还债时期。

②,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c老年进入休息时期,如果有能力,③。

即便休息,“半息”就可以了,不要“全息”。

健康状况允许,又有份事业,是个实业家、教育家、著作家,继续工作着,不知老之将至,当然更好。

17.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