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914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doc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doc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

长堰小学:

王翠芳2015年9月

 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应该说社会各界都应对留守儿童教育承担一定的责任,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教师首当其冲。

令人不安的是,在处理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教育个案时,许多教师还是“凭着感觉走”,以管理惩治取代教育疏导,这必然导致这个特殊群体要么变得不堪一击,要么变得孤僻叛逆。

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慧眼”。

可以说,教师只有具备了这双关键的“慧眼”,才能透过现象表面,探究问题实质,才能真正走进留守儿童复杂的内心世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才能变得更加科学、客观、高效。

一、透视暴力行为多发的表征,抚慰孤寂稚嫩的童心

个案简述男孩汪星父母亲常年在外地,他由爷爷奶奶代管。

进入高年级后,他成了班级里有名的“暴力狂”。

课间追打同学是家常便饭,每天我都会收到来自同学对他的投诉,几乎每周他都会制造一起针对他人的身体伤害。

约见他的爷爷奶奶多次均不见效,每次两位老人都是含着泪水恳请我多多教育帮助。

也曾经限制他课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交往对象,但一切似乎都不起作用,他变得越来越易怒、暴躁。

有一次他“犯事”后,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电话那头他的父母亲和孩子说些什么我不知道,但那次通话的教育效果却出奇地好,之后的一周他几乎都能自律,可是好景不长,一周后,他又开始故意滋事了。

当我再次找他谈话时,他居然主动提出让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告状!

真让我感到意外。

后来我了解到,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经常给自己打电话,没有将号码告知汪星,那一次的通话,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和孩子说话时间最长的一次。

反思单从表面看,汪星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类型,传统经验是“严加管教”、“以暴治暴”、“孤立冷落”。

为什么这些手段会失效呢?

透过他暴力行为多发的表面,我们来看看问题的实质,你会发现一颗脆弱的、急需安抚的心。

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汪星与父母关系疏远,沟通渠道被堵塞,亲子关系消极,他内心备感孤独,极为缺乏应有的幸福感、安全感。

他需要不断从身体冲突中战胜“假想对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得满足。

但是这种行为的副作用是同伴越来越少,越来越孤独,精神越发空虚。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他的攻击行为愈演愈烈,并且屡教不改。

而在此时如果能和父母亲沟通,哪怕是听听爸爸妈妈的骂,也会使他感到亲切,能有效安抚他渴望关爱的心。

这也就是为什么通话后,他能安分守己的原因了。

由此可见,后来的主动挑衅行为是他为获得沟通权利的一种错误方式,目的不是伤害同伴,仅仅是为了能和“最亲近的陌生人”说上话……从这个角度去想,汪星并不是“小霸王”,相反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者。

二、透视男孩女性化的“本性”,正视父爱缺失的严重后果

个案简述韩宇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务工,他一直由母亲单独抚养。

父亲不在身边,母亲为了补偿这份爱,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小城身上,对他关怀备至:

小时候给他穿花衣、花裙,扎小辫子,精心照顾着;长大后更是几乎一刻不离地陪着孩子,自己到哪里都喜欢带着韩宇;到了高年级,甚至还因为韩宇说害怕而和孩子睡一张床。

韩宇现在六年级了,“娘娘腔”的绰号也伴随了他六年。

作为男生,他确实有些女性化:

走路不敢迈大步,喜欢走小碎步;时常叉着腰,翘着兰花指;说话轻声细语;体育活动都不喜欢参加,一动就喊疼。

他太文静了,简直就像个女生。

作为班主任,我曾经试图改变他:

让他和男生多接触;鼓励他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竞技运动;多给他表达的机会。

但一切都是徒劳。

反思儿童心理学认为:

排除后天因素干扰,个别男孩出现女性化倾向是一种特别的个性发展趋势,其实质是性格“弱化”,具体表现在行为的畏缩,缺乏敢为性。

但韩宇的女性化倾向真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吗?

为什么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具有内向、暴躁、孤僻、逆反等这些所谓性格特征的人数会如此众多呢?

这应该是教师思考的切入点。

据中央教科所调查,留守儿童由母亲抚养的达56%,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留守男孩一个典型的性格弱点,影响着这个群体社会人格的完整性。

此案中的韩宇就属于母亲单独抚养。

抚养过程中至少有以下因素造成了韩宇的严重女性化倾向。

其一,着装不当。

将对子女的爱通过穿花裙、花衣来表达,这本身就埋下隐患。

如此与众不同的穿戴确实能引起旁人的注目,认为孩子长得秀气,家长从而获得虚荣心的满足。

但孩子亦由此开始了心理的畸形发展。

其二,交往对象的单一化。

母亲将韩宇带在身边寸步不离,其实这切断了他与其他同伴交往的机会,使得他在众多阿姨们的呵护、宠爱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性情、言谈举止、爱好等逐渐被同化。

其三,父亲角色长时间缺位,加剧、加速了女性化倾向的形成。

国外有研究者指出,孩子必须在有父亲的环境中不断与他人接触、协商、合作、和解,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群体中的一员。

所以,韩宇的问题完全是后天父爱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形成教育合力来扭转。

当然,那位长期缺位的父亲应该首当其冲。

三、透视嫉妒他人的外显言行,抚平内心深切的思念之痛

个案简述女生张颖的父母去了外地创业,一个月光景,小张就变得有些“古怪”。

最让大家不能容忍的是,只要今天哪个同伴带了新买的文具,张颖总要伺机损毁。

张颖之前可是个开朗大方的孩子。

虽说成了留守儿童,但她的父母亲时常交待家里人为其添置新文具,她犯不着这样做。

对大家的“举报”,我也半信半疑,直到有一次亲眼目睹:

一下课,张颖径自走到小丽的桌边,拿起崭新的圆珠笔,放在地上使劲踩踏,直到粉碎……好恐怖的场景。

多次证实后,我和张颖不得不直面问题。

她低着头,一个劲地哭,自己也讲不清楚是为什么,只说嫉妒别人有好文具。

可是这嫉妒从何而来呢?

没办法,我只好做了些“大方,不嫉妒别人”的正面说教,余下的,只期待他的父母亲早些回家了。

反思请大家注意该个案的两个关键点:

其一,张颖的变化出现在父母亲离开后;其二,张颖只损毁那些崭新的文具。

将两点联系起来,很容易让我们透过“嫉妒他人”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症结——因思成恨。

如同雨天看到别人家长来接孩子,留守儿童宁可淋雨回家;看到母亲带着孩子就餐,留守儿童却说“有什么好吃的”是一个道理。

这“伞”、“大餐”、“文具”都能勾起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也能促使他们产生一些敌视行为,张颖的父母亲在外出后时常向小张传递关爱的信息,可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些亲密的“远程关心”起到的效果并非同父母在身边时一样。

华中师范大学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有关,越是和父母关系密切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是明显。

张颖对父母的浓浓思念又怎么是这些间接关心能弥补得了的呢?

相反,关心成了一种强烈的刺激,导致睹物思亲的张颖但凡看见伙伴有新文具,都会认为那是别人的父母亲刚给孩子买的,思念瞬间转化成愤怒和嫉妒,随即实施故意损毁行为。

这正体现着留守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得失”的常见心理问题。

而此时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大方做人”,不设法抚平其思念之痛,无异于南辕北辙。

四、透视表达能力发展滞后,发现亲情交流的重要性

个案简述相对其他留守儿童而言,吴雷的学习成绩算是优秀的,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他不爱说话。

吴雷的爸爸妈妈在他上幼儿园大班时外出打工,我接班时吴雷已经三年级了。

在我们相处的三年多里,他没有发言一次,课后师生没有成功交流过一次,同伴也反映他的话很少。

他的奶奶带他咨询过心理专家,得出的结论是:

表达能力发展滞后。

同行安慰我说,滞后也是正常的,十个手指都有长短,况且有的孩子就是这样: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嘴上吐不出。

看着他还算稳定的成绩我也就不再强求什么了,何况为了让他开口,我已经江郎才尽了,所以只好作罢。

不过听说小时候他可是个爱说爱唱的孩子。

反思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有些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变为动力,自觉上进,自觉寻求发展;更多的则表现为学习成绩滑坡,厌学情绪滋生,各方面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孩子。

全国人大代表马丽例举了两道形象的数学题:

“5+2=0”,就是说5天学校生活加上2天缺乏亲情的周末生活,很可能使教育的结果归零;另一个是“3+2-5=0”,就是说30%的学校教育,加20%的社会教育,如果减去缺失的50%家庭教育,培养效果还是等于零。

此案中的吴雷就给人以被“归零”的感觉。

小时候他是个爱说爱唱的孩子,可见其表达能力的起始水平并不低,可后来几近“失语”,这明显与其留守密不可分。

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发展,可留守儿童却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有话无处可说、无人可说。

时间一长,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就开始退化了。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亲子交流几乎是空白,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不要说耐着性子听孩子讲他们的见闻、苦恼。

一些隔代的老人虽然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孩子由于代沟等原因又不喜欢和老年人说心里话,这也造成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

这些直接的或是潜在的因素最后都导致留守儿童行为偏差,能力低下。

而此时,单方面的学校教育行为有效吗?

漠然不作为正确吗?

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教师除了依靠经验判断外,还要注意做到四多:

多方打听,尽可能多地从各种渠道了解孩子的相关信息,为自己的判断作参考;多次交流,不要急于下结论,平等的交流,耐心地倾听会缩短你和一颗特殊心灵的距离;多倾注爱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管教而是爱;多追踪了解,不要以为一两次的谈话教育会起到“根治”之效,孩子在转变中出现反复很正常,任何的转变都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引导。

案例和反思虽暂告一段落,但引发的思考却绵长深远。

不由得想到《留守儿童之歌》中的几句让人潸然泪下的歌词:

天真的时代黯淡的年华,留守的娃好孤单好害怕,天上的星星眨呀眨,我想与你说说话,我好想爸爸好想妈妈,为什么你们还是不回家……不由得想向同行,向教育主管部门,向专业媒体呐喊:

请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不要因为我们的疏忽造成更多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