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916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docx

考点滚动练九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

考点滚动练九

(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1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2017·呼和浩特调研]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见过不少世态炎凉的情况,比如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在别人失势时十分冷淡,甚至过河拆桥。

B.从刘伶利被解聘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当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医疗保险在大病面前捉襟见肘,缺少其他的支持和援助。

C.从避免亡国、恢复汉唐旧疆、重塑社会等远大理想和目标来看,王安石变法确实失败了,并且是惨不忍闻的大败。

D.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社会史研究方兴未艾,形成了具有不同研究特色的“华南学派”等学术群体,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答案 C

解析 A项,世态炎凉:

指有钱有势时就有人巴结,无钱无势时就被人冷淡的世俗人情。

用于此处正确。

B项,捉襟见肘:

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用于此处正确。

C项,惨不忍闻:

悲惨到让人不忍心去听。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D项,方兴未艾:

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用于此处正确。

2.[2016·山东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答案 A

解析 B项,不合逻辑,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不是“优势”。

C项,成分残缺,应在“自救互救”后添加“的方法”。

D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应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神仙借指楚怀王,抱怨楚王荒唐,不体恤民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中有两句诗运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有为于当世的理想,其中运用伊尹的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后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答案 

(1)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2)忽复乘舟梦日边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解析 解答此题,理解语境是前提。

(1)题中,抓住关键信息“以神仙借指楚怀王”“不体恤民情”,即可填写出相应句子。

(2)题中,重点要知道伊尹“梦日边”的典故。

第(3)题中,抓住关键信息“对比后”和“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即可填写出相应句子。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

“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 B

解析 解答此题,可将选项进行对比,判断不同处的正误,最后通过排除法得到正确选项。

A、B两项中,不同处是“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和“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从动词“镌(降级、削职)”的意思来分析,与之对应的宾语应该是“官”而不是“修者”。

排除A项。

那么D项也可以排除。

B、C两项中,不同之处是“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和“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左中允和翰林学士都是官职名,“进左中允”和“再迁翰林学士”应该是相对应的,所以排除C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 A

解析 “土地、户籍”事务不归礼部掌管,应归户部掌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

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 C

解析 “他仍坚持离职”错误,文中“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的意思是两京的言官上奏请求皇帝留下傅珪,但皇帝不答应。

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不是傅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解析 翻译时重点把握如“陈”“斥”“嫉”“谓”“报”等词语,还要保持句子的顺畅。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的进士。

后改为庶吉士。

弘治年间,被任命为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

参与修纂的《大明会典》完成,晋升为左中允。

武宗即位,因为在东宫时的恩德,晋升为左谕德,充任讲官,编修《孝宗实录》。

当时,文学侍从之臣不附会刘瑾,刘瑾嫉恨他们。

说《大明会典》成于刘健等人,浪费很多,降参与修纂的人的官,傅珪被降为修撰。

不久因为《孝宗实录》修成,傅珪晋升为左中允,再次升迁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傅珪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

礼部事务比其他部少,自从傅珪几次执意谏诤,奏章于是增多。

皇帝喜好佛,自称为大庆法王。

番僧请求给予田亩一百顷作为法王下院,宫中直接下旨到礼部,将大庆法王与圣旨一块书写。

傅珪假装不知道,拿着圣旨说:

“谁是大庆法王,胆敢与至尊的皇上写在一起,这是大不敬的事情。

”皇帝下诏令不追究这件事,番僧求田地的事情也最终停止。

傅珪平时就像一个木讷的人。

但到面对大事时,却毅然坚持,别人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因此触怒有权势、得君宠的人而离职。

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依照古代朝士所用牙牌的式样制作,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阻止没有施行。

臧贤就经常在宦官中肆意诽谤他,希望能让傅珪离职。

御史张羽上奏云南灾情,傅珪于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的可怕。

八年五月,又上报四月的灾情,傅珪于是说: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记载灾变六十九件。

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天鸣,冰雹降落星宿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而水灾旱灾还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傅珪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端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正直触怒受宠的权贵,受宠的权贵于是假传圣旨命令两个人辞职。

两京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让他们留任,皇帝不听。

傅珪回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时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的供给都很困难,请求给他颁发月廪、岁隶,以体现朝廷对他的优待。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而傅珪正在此时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嘉靖元年,收录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

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

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

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

凭高尽日凝伫。

赢得消魂无语。

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

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8.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上片抓住物候时序的变化,描绘了特定时节和环境中的景色。

B.“神京”指汴京,这里作者用对曾经都城的思念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

C.下片开头抒情,写旧情难忘,又添新愁,而友人难聚,愁闷无法排遣。

D.最后五句以景结情,巧妙地以黄昏之景来衬托和强化作者心中的悲苦。

E.作者登高远望,览景生情,不由回想往昔,将眼前景和昔日景进行对比。

答案 BE

解析 B项,此处只是作者离开汴京后想念汴京,作者为北宋词人,并没有亡国之痛。

E项,词中只有“想前欢”提及过往,但并没有对昔日景进行描写。

9.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作答。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上片,作者用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残蝉等意象,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意境,(4分)衬托了作者的悲秋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分)

解析 这首词为柳永漫游江南时抒写离情别绪之作。

上片写初秋雨后微凉,残蝉噪晚,作者登高远望,览景生情,不由追忆往昔在神京时的欢乐。

孤垒、烟渚、雌霓、雄风等意象构成了雄浑苍凉的意境。

“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点明了时序。

“想前欢”写出了思念时的痛苦情绪。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0.[2017·保定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

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

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

“你去修渠!

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守着渠水,整整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

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而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生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里。

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

当支书的他,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

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

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

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

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

“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

”渐渐的,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

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虽九死其犹未悔”!

不能说上天亏待了林州。

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的厚爱。

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

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中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

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充满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

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

不提这个。

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

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

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

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这个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

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做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

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

没有人能回答。

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摘自新华网)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所选取的三个素材非常典型,极具代表性,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太行人身上坚韧的精神,可歌可泣。

B.“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承上启下,由上文对开挖红旗渠的张家的叙述,过渡到下文发展旅游的申兰英与原海生的故事。

C.林州地处山区,以前缺水、贫穷,但林州人引入了漳河之水,并发展了旅游产业,使林州经济位居河南108个县市的前列。

D.桑中生曾经成功地投资多晶硅的开采,成为亿万富翁;后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停产,现如今桑中生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

答案 D

解析 “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是桑中生曾经破产时的情形,而非“现如今”的情形。

(2)下列各项中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所选取的这三个素材都富有代表性,文章所选取的三个素材分别是:

第一个是关于修渠的,第二个是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第三个是关于发展工业的。

B.“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又是”极言可歌可泣的故事不断涌现;“桃花盛开”指桃花洞村冬季特有的风光。

C.文章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记叙了太行人可歌可泣的故事,语言激情澎湃。

如“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D.韧性的汉子桑中生笑着拒绝记者的提问,“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从侧面体现了曾经创业的艰辛。

E.文章的标题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感叹、反问、引用等的灵活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

答案 CD

解析 A项,三个素材中第二个是关于发展旅游的。

B项,“桃花盛开”比喻“太行之力”给人们带来的生机。

E项,“文章的标题使用了夸张的手法”错,应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3)“太行之力”是如何在太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

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张氏一家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红旗渠有了水。

②申兰英与原海生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给太行山带来了春天。

③挖煤汉桑中生,在充满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解析 作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标题对“太行之力”的诠释,“太行之力”的实质是“坚韧”的精神。

然后在文中寻找“太行之力”在太行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文章写了张氏一家、申兰英与原海生夫妇、桑中生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正是对“坚韧”精神的最好诠释。

考生需概括人物事迹,表述时要突出他们经历磨难时的坚强。

五、写作(60分)

11.[2017·南京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广州日报》2016年3月29日报道,凭借研究滑雪和粉笔灰,广州市第六中学以贾粤、郭见微为队长的两个团队分别获得了“丘成桐科学奖”金奖和铜奖。

“丘成桐科学奖”素有中国“英特尔科学天才奖”之誉。

本届丘成桐科学奖吸引了全球700多支队伍,并在清华大学展开最终角逐。

据悉,获得金奖和铜奖的两个团队的队长贾粤、郭见微获得了清华大学达一本线即可录取以及降60分录取的资格。

获奖后的贾粤和郭见微,均表示他们不是“学霸”。

郭见微说:

“我真的不是做题型选手,考试成绩波动也比较大。

”贾粤说自己不喜欢“刷题”,喜欢“动手”,“我爸妈比较尊重我的意愿和兴趣,我几乎没怎么上过补习班。

要求:

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解析] 这则材料内涵比较丰富,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立意。

①观察生活,创新思维。

郭见微团队的研究对象是“粉笔灰”,这是很多同学都十分熟悉,却又疏于观察思考的事物,它的存在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教师的健康。

郭见微团队从这一日常事物出发,发现其规律,这便是富有意义的创新。

②动手创新,活化思维。

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刷题”是一种普遍现象,重视基础知识,强化基本的运算能力无可厚非,然而,为了追求升学目标,一切围绕考试转,剥夺学生的动手机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变成解题的机器,则是十分错误的。

贾粤则表示自己喜欢“动手”,就说明动手创新的重要性。

③尊重兴趣,扬其所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可强行干涉孩子的选择,要爱护并尊重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实施扬长教育,这样就会使更多的孩子的兴趣得到保护和发展,才能得到施展。

[例文]

创新思维 创造奇迹

贾粤、郭见微带领的团队,凭借研究滑雪和粉笔灰获得“丘成桐科学奖”;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马云,凭借阿里巴巴成为中国IT业首富……这些人取得骄人业绩的背后,有着共同的推力——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将满途的荆棘化为一路的鲜花,能让无尽的黑夜迎来希望的曙光,能将怒吼的狂风变成无穷的动力。

创新思维,唯勇者将其作为前行路上的利剑。

新亚洲首富马云,其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传遍大街小巷,在所有人都在讨论着他的坚持不懈如何使他成功之时,我却更推崇他那永无止境的创新思维。

他敢于探索未知的事物。

在他引入网络购物后,中国的飞速变化让无数曾经对这个项目不屑一顾的人刮目相看,更让那些被传统商业思维束缚的人后悔不已。

他曾说:

“机会就在那些被抱怨的地方。

”他正是找到了“抱怨”,抓住了机会,创新了人们的购物观念,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创新思维,唯智者将其作为成功的一枚金钥匙。

德巴赫是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曾致力研究动物机体同感染作抗争的机制问题,但一直没有成果,这令他伤透了脑筋。

一次,他仔细观察海盘车的透明幼虫,并把几根蔷薇刺向一堆幼虫扔去。

结果那些幼虫马上把蔷薇刺包围起来,并一个个地加以“吞食”。

这个意外的发现使德巴赫联想到自己在挑除扎进手指中的刺尖时的情景:

刺尖断留在肌肉里一时取不出来,而过了几天,刺尖却奇迹般地在肌肉里消失了。

后来他领悟到,当刺扎进了手指时,白血球会把它包围起来,然后把它吞噬掉。

这样就产生了“细胞的吞噬作用”这一重要理论。

拥有创新思维,才能不断进步。

齐白石,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我国著名绘画大师。

但他却对自己的成功“不屑一顾”,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

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

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能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他也终为世人所熟知、景仰。

然而,缺乏创新思维、固步自封的人,终将被历史淘汰。

牛顿,年轻时因一个苹果发现了地心引力,以后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到了晚年,他却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潜心”研究上帝的存在,将自己的创新精神丢入大海,最后毫无所得。

由此看来,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也会因为不创新而变得黯淡无光。

创新思维,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必须具备的。

让我们为自己插上一双创新思维的翅膀,展翅飞翔,搏击长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