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926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docx

课程一体化学校核心发展力精选文档

课程一体化:

学校核心发展力

  【采写视角】  作为新建型九年一贯制学校,能否突破传统的初中小学各自为政、衔接困难的办学格局,赢得一体化办学的持续快速发展?

  正是基于九年一贯制办学的独特优势和潜力发掘,主要招收农民工和企业员工子女的成都高新滨河学校,五年聚力“课程一体化”改革,赢得了日趋强劲的核心发展力。

  滨河学校“课程一体化”改革实践表明:

遵循生命生态发展规律和义务教育一体化办学规律,因应区域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一体化开发运行学校课程体系并提供有力的管理和师资助力,基于“课程一体化”改革的九年一贯制教育,必定前景广阔而大行其道。

  不同于小学初中简单的合并组建,不同于成熟小学初中办学的上延下伸,作为新建型九年一贯制学校,能否突破传统的初中小学各自为政、衔接困难的办学格局,赢得一体化办学的持续快速发展?

  引发业界和社会关注的,或许正是基于九年一贯制的独特优势和潜力发掘,地处成都高新西区滨河春天、主要招收农民工和企业员工子女的滨河学校,五年“课程一体化”改革,聚生、释放教学生产力,赢得了日趋强劲的学校核心发展力,留下了九年制一贯制教育教学改革的厚重足迹。

  古朴典雅的国学长廊、催人奋进的励志走廊、清新醇美的艺术画廊,现代与古朴辉映。

恬适漫步于经典文化与自然生态交相生长的滨河学校书香校园,校长敬仕勇情思流淌:

“学校文化必须植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兼具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并蘸上地域文化的浓郁气息,凸显校本文化的独特气质,这样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和亲切感,学校文化切忌浅薄、浮躁、近视、封闭,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更是如此。

  2007年5月,公开竞聘上岗的敬仕勇走马担纲滨河学校校长,打的30多公里找到刚刚完工基础设施框框的滨河学校,冒着酷暑转校园、访社区、招兵买马,与20多个老师一起全力打拼,仅招到不足600个学生,而且95%是拆迁安置小区失地农民子女,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下。

  面对这煞是艰难的办学现实,滨河人坚信人勤春早、勤能补拙,开始潜心探索课程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打造以“勤”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经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五年历练,滨河学校跃升为令人心仪的社区精品学校。

  回首学校五年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历程,作为教育、哲学双硕士研究生的敬仕勇思绪远涉:

“九年一贯制学校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应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设计而生,学生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相继完成小学、初中教育,其间不间断不选拔,连续一贯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学校统一行政、教育、教学管理,保证素质教育要求和要素在各个层级、组织、机构中有效落实和生长。

目前成都市有各种类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193所,但在一般人眼里这类学校都是薄弱学校。

  如何将新成长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升华为新优质学校?

敬仕勇校长自问自答:

“学校教育的基本问题是,首先必须把握自己所处的阶段特征,找准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

起步阶段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建章立制,以‘勤’文化发掘和拼搏精神激发教师潜能,学校教育迈上了一个台阶。

学校经过一定阶段发展后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实现理性前行,否则就可能陷入一般学校难以绕开的中期疲软和前景衰竭。

  根据学校比邻滨河、地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特殊区情,以及较强的师资准备和“素朴清朗、活力舒展、灵逸隽永”的学校文化特征,站在第二个五年发展的起跑线上,滨河学校确立了“若水天成,淳风逸韵”的办学理念,这一别样新意、自然人文兼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在彰显“勤”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生态发展规律,充分激扬人的个性、天赋及其发展潜能,实现生命自在自然、富有韵律的优化成长。

  个性化教育思想牵引,深入探索九年一贯制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全力发展优质教育,滨河学校开启了新的发展走向:

努力把学校办成开放化、现代化、高质量、特色明,兼具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使之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书香校园、学生九年一体化成长的生命乐园、教师专业生命提升的精神家园。

而学校奔向这一愿景的核心引力是:

深化九年一贯制教育一体化的学校课程改革。

  志在发挥九年一贯制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从一至七年级起步招生的滨河学校,刚起行就按新课改精神,遵循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规律,着力打破传统的初中小学教育教学相对游离的办学惯例,全程设计运行一体化学校课程体系。

  这是因为,在义务教育连续九年的学校生活中,构建适宜学生差异发展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滨河学校决意啃下这一难题,从一体化学校课程重构入手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放大教学生产力,并由此激活生成了潜力深厚、前景广阔的生命成长力量。

  多元开发校本课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

  在滨河学校看来,校本活动课程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是学生走向自主发展的通道。

着力开发实施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将学科课堂激发的学习生产力延伸到课外,滨河学校全面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国学诵读活动、文体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活动体验的快乐和成功。

  早读活动化是校本活动课程的一种创新形式。

近年来,滨河学校连续开展“我与《诗韵》有约”、“我与经典有约”早读活动:

每周二早上各班举办《诗韵》阅读会,阅读一首古诗,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直至阅读成诵;学校相应开展古诗考级或古诗知识问答、背诵活动,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周三早上进行专项阅读,如一二年级阅读《三字经》、三四年级阅读《弟子规》、五六年级阅读《千字文》《论语》等。

周四、周五早上的“课本情趣阅读”活动,一改传统早读形式单一的齐读和放任低效的学生自读,注重引导学生读出主人翁的感情、作者的感情、自己的感情,仅阅读形式就有自读、齐读、接读、分角色朗读等。

  “长期以来早读大多流于形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早读习惯,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需要学校整体策划、巧妙运作。

早读课程活动化的实践探索,成为语文课堂的有益延伸和拓展,既丰厚了学生积淀,又培养了语文能力。

”学校教导处主任陈敏说。

  开发落实校本活动课程,滨河学校确保时间、内容、场地、师资四落实,注重活动课程的督导评价和教学效果的展示评价,通过成果汇报、作品展览、竞技竞赛、考核评优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展示效果的机会以巩固教学效果。

  适应学生一体化学习需要,凸显教学连续性,滨河学校统筹整合传统的小学初中课程,通过整合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开发励志教育、国学诵读等校本教材,出版了语文校本衔接教材《诗韵》,并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之中。

又如英语学科实行3至7年级的课程统筹,老师们把部分高年级学习内容逐步渗入低年级教学,力争让学生6年完成7年级的教学内容,并同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多元开发校本课程,滨河学校还从三线扩展:

一是开发选修课程,形成文学类、艺体类、社会实践类、科创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等多种选修课程,尤其针对不同的年段设定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年段自主选修课程,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是全校学生卷入兴趣小组活动,如啦啦操、英语沙龙等,侧重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

三是开设国际化教育课程,在选修课中增设国际礼仪、国外文化与生活、中国与国际社会等课程,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化教育。

  向外拓展联动,放大学校课程的内涵和边界

  从广义上说资源即课程,学校课程的宽度、厚度、质度与效度,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学校教育资源涉猎的广度和深度。

滨河学校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自主开发力的基础上,更以开放的眼光和整合的力量向外拓展,放大了学校课程的内涵和边界,提升了学校课程的品质与效度。

  一是自主发掘与引进结合,组建学校发展顾问小组、课堂教学指导小组、校风监督小组。

如从高校、教育科研、学术机构聘请管理、德育、教学专家,组建学校发展顾问小组;课堂教学指导小组则由教研员、名优教师组成,侧重诊断、指导、评估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课堂进行定期诊断和跟踪指导。

  二是与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分享高校智力资源。

滨河学校先后成为川大国际汉语硕士教学基地校、西南大学教育科研实验学校、西华大学实习基地。

如争取川大支持承办“华裔儿童寻根之旅”夏令营培训,启动了川大国际汉语硕士海内外学生实习计划;与西南大学合作课题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中小学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研究》《基于本土文化的西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子课题;与电子科大合作,邀请教授、专家来校开设励志讲座,进行科技辅导;聘请西华大学专家开展师生啦啦操、健美操等体育项目的合作研究。

  三是与园区、企业联动办学,拉长学校课程半径。

滨河学校所在区域拥有英特尔、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众多中外著名高新企业,2009年滨河学校挂牌成为“成都出口加工区员工子学校”。

滨河学校在为企业员工子女就学提供服务的同时,成功引入企业蕴含的课程资源:

园区企业经常为师生举办人文讲座、科技培训,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园区,2010年英特尔公司全球总经理60余人到校,与师生一起开展了“生活的准则”主题活动。

  四是与兄弟学校协同交流,提升课程建设力。

学校深度参与高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共同体”和“四川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的教改实践研究活动,通过联校教研、学科联考、专题论坛、会诊指导等途径,提升一贯制教学实践研究力和学校教育教学力。

  开放合作、联动生成,滨河学校跳出了传统办学的“孤岛效应”,在拓展教育资源与优化学校课程的同时,向学校教育社区化、学生发展社会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一体化执行课程,转型优化课堂教学

  “沉淀的课堂即课程,运动的课程即课堂,一体化的学校课程建设,关键在于一体化的课程执行,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和优化。

  从2010年起步,滨河学校开始立项研究龙头课题“课程价值取向和课堂行为改善”,展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的课程管理、教学衔接、德育衔接研究。

在充分发挥办学体制机制和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滨河学校从一年级起进行九年一体化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叩入了九年一贯制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地带。

  “九年一贯制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一体化,如果说政府在九年一贯制中的作为是通过政策进行资源整合与集约,学校则是课程连续性开发与实施,这是一贯制教育的最大优势。

但这一改革也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素养、学科教研等提出了新高要求,我校从强化一体化教学管理、学科教学研究入手,提升了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教学质量。

”滨河学校教科室主任李亭亭说。

  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滨河学校提出了“遵循规律办学校,回到元点抓质量”的教学主张,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思路,严格常规管理,强化质量监控,落实教学质量目标考核,完善了《学校教学常规实施办法》《教学管理工作思路》、《校本研训计划》、《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形成以中考为龙头、“一套班子、协调管理”、“两处合作、齐抓共管”、“三层教学、各得其所”、“四个落实、追求高效”、“五类会议、质量监控”的教学管理模式。

  基于自主学习、互动激扬的教学思想,展开一体化衔接教学研究,是滨河学校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又一重要途径。

  2010年3月,滨河学校当年的“学月展示课”正式登场。

夏胜老师执教九年级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彭颖老师执教九年级物理《家庭电路》。

经区教研室刘继红老师指导,展示课主题确定为“教师预设问题与课堂生成问题及解决”。

课例展示前,学校进行了课堂观察培训,课例展示后观察教师对师生的课堂行为做了总结评价,刘老师则以这两节课为例对课例研究进行专业指导,肯定了这次活动“大胆将学校传统研究活动与课例研究相结合,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同时提出思考:

“当课堂知识容量很大时是否一定要用高频率、高节奏来推动教学进程?

当一节课中教师提问、追问数目很大时,重点问题如何突出?

教师引导、讲授的教学内容,有多少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自学完成的?

”据此,学校对学月展示课活动提出新要求:

充分提炼、统筹研究主题,总结、提升课例研究水平。

  以“学月展示课”打头的课例研究,是滨河学校衔接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尝试法。

活动引入高新区推行的课例研究,每月都有一个学科教研组精心打磨一堂课并在全校集中展示,各年段教师听课评课,课后交流课堂监测情况,展示教师完成教学反思。

学月展示课从主题确立、内容选择、角度研判、方式寻找等全程邀请专家指导。

  “举办学月展示课初衷在于:

让每个学科教师尽快熟悉各学段教学的现状和走向,以便他们在教学设计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强化针对性、铺垫性、互补性,删除盲目性、交叉性、重复性,提升教学整体效益。

活动既提高了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力,又撬开了学科教改的实践动向,成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快速动车,并对年轻教师提供了一种看得见、摸得住、体验得到的课堂改革路线图。

”教导主任蔡敏说。

  加强衔接教学研究,滨河学校实施“三层教学”:

1至5年级扎实基础教学,6至7年级强调衔接教学,8至9年级突出中考教学。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研究1至9年级的学科教学内容、方法,如7至9年级教师必须学习研究同学科1至6年级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1至6年级教师则必须学习研究同学科7至9年级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以贯通学科知识、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

  滨河学校英语教研组率先在英语教学衔接上做了探索。

教学目标衔接上:

小学注重兴趣优先,1至5年级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六年级以听说写为主;初中注重知识能力优先、听说读写并重,引导学生将听说能力尽快迁移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把已有的词汇认读能力迁移为词汇拼读能力。

教学内容衔接上:

1至4年级“依托现行小学教材,重在语句词汇积累和听说能力培养”,5年级“依托现行教材,增加音标专项学习和预备单元学习”,6年级“依托七年级教材,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

教学方法衔接上:

从小学起注重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采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整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态度和策略,养成适合初中的有效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

  在滨河学校英语老师眼里:

英语教学应体现整体性,一脉相承一至九年级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各段教师应掌握中小学英语学习的衔接点,使英语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避免重复性并减轻初中教学的压力。

英语教学终极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多少字、词、句,而是帮助学生打好学科素养基础,培养英语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教学辩证法、教学实践论导引课堂教学新走向,从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教,变教为导,把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学的主体互动关系……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滨河学校动作不断:

每个教研组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研究小课题,做到日常教学问题研究课题化,既培养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又共享教学智慧;在语文“一讲三评”自主探究学习、数学“四巧课堂”教学、“理化生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按学科、分课型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教学特色和教师教学风格,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试点开展课堂效率评估。

  基于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突出德育理念、内容、途径、方法的层次性和延续性,滨河学校从德育理念到内容、途径到机制,整体构建一体化学校德育新格局,开拓一体化学校德育新路径。

  以校本德育为主体,借助周边高科技企业和大学云集的区域优势,滨河学校着力把学校德育从课堂、校园扩展到社区,形成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载体、四项教育的“1234德育”框架,即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中心,以行为习惯养成、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以班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展开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聚生、释放德育力量。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阶梯分布达九个年级的学生处于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阶段,他们年龄差距大、心理差异明显、思维和行为方式各异,认清不同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成为开展一体化德育的前提和起点。

滨河学校连年展开1至9年级的德育衔接研究,根据学生发展状况,按年级把学生分为1至2年级、3至5年级、6至7年级、8至9年级四个学段,从德育思想、内容、途径和方法上纵向推进、横向拓展,力争让各个学段的学生都能在“一体化”德育活动中收获道德生命的成长力。

  开展一体化主题德育活动

  在感恩教育主题下,滨河学校按不同学段学生不同的感恩认知和学习生活实际,设定学段感恩教育内容:

1至2年级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为核心内容,让学生体会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关爱,这样的内容设置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有助于把感恩教育变为实际行动。

3至5年级以感恩同伴、感恩学校、感恩自然为核心内容,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逐步认识到身边事物对自己的影响,包括同伴带来的快乐和帮助、学校提供良好条件等自己生存发展的必备基础,以此作为感恩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6至9年级以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为核心内容,该学段的学生初具理性思维能力,以此作为感恩教育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奉献祖国的情感品质,也是他们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学校多种方式实施感恩教育,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展开德育衔接: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1至2年级主要采取“我和父母的故事”、“我是家庭清洁员”、“老师,我想对你说”等活动方式,3至5年级主要采取“手抄报”、“校园剧”等活动方式,6至9年级主要采取“演讲比赛”、“板报”、“朗诵比赛”等活动方式。

  与此同时,学校利用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采取参观访问,社会实践、英模报告、法制讲座、歌咏比赛、国旗下演讲、科技活动、文艺演出、板报小报竞赛等形式,进行革命传统、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民主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铸造勇于探索、富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奋斗精神,奠基生命素质发展必不可少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立足课堂推进德育一体化

  八年级有一篇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讲述英法联军侵略、劫掠中国的罪行及作者雨果对这种强盗行为的叱责,全文激情飞扬,气势磅礴,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深受感动。

  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不忘历史,激发他们为国家兴旺、民族振兴而奋发学习的斗志和激情,语文教师陈慧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周末作业:

“自选一个爱国人物,借鉴文章写作技巧,表达你对他的敬仰与赞美之情,下周用脱稿演讲的方式在班上交流。

”  “星期一中午我走过教室,看到有的孩子拿着稿子在背,有的对着镜子在看自己的表情,有的两人一组相互商量,景象好不热闹。

”陈老师激动犹存。

  演讲交流的时刻到了,主持人童杨玲宣布评委在第一排就坐,1号交流者上场,2至5号在教室外准备,活动大幕开启:

何思敏深情演绎《屈原,我向你致敬》,刘家原侃侃道出《纪念杜甫的演说》,李林霞激情呼出《辛弃疾,你是伟丈夫》,盛丽梅用敬仰演绎《纪念邓稼先的演说》,邓思怡以青春的名义《纪念永远的五四》;班上才女曾江林、胡宇佳,则以对话方式再现南宋风雨飘摇下李清照的情思……

  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滨河学校展开了一体化课堂德育的路径探索。

首先通过班会、朝会课进行德育熏陶,开发课前三分钟的德育时空:

一二年级学说一句感谢话,三四年级学说一段赞美话,五六年级学讲一段助人为乐的小故事……九年级学生演讲名人励志故事等。

更为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元素,教学过程中着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既开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又丰富道德生命素养。

实践表明,德育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生力量。

  打通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的实践通道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在强化感恩、励志教育基础上,滨河学校把第三方校风监测、全员家访及走进高校、企业、社区、灾区、贫困家庭的“五走进”活动,发展为学校德育的鲜明特色。

  开展“校风监测进社区”活动,学校与社区、街道携手开展志愿者文明劝道、环保宣传等文明礼仪和社会实践活动,聘请社区领导、学生家长、小区群众、师生代表担任校风监督员,并在开学典礼颁发聘书,每月进行班风测评,每两个月进行校风满意度测评。

  学校要求行政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都必须家访,并进行量化考核,着力开发、放大家访的教育价值。

从人人写家访小记,到家长会上交流家访成果、研究家校协同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家访活动要求不断升级。

在学校看来,家访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生长背景和孩子在家庭、社区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又能开发情感互动的力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虽然家长因工作太忙或对家访认识不够,起初对老师们的家访配合不够,但老师们一次次以真情和热忱打动了家长。

家访使学校、教师与家庭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学校教育力与家庭教育力的整合优化,洞开了家校教育联动共生的力量通道。

  且听卓允香老师慢慢道来:

9岁的陈子益父母忙碌,督促检查孩子作业少,开始他经常不做不交作业,甚至谎称说落在家里了;课桌书包杂乱无章,书和本子邋邋遢遢的。

在跟踪进行的家访中,我和家长对孩子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商定了更好地教育方法……孩子渐渐地愿意在老师陪伴下改正缺点,行为习惯有了明显变化。

“孩子的习惯养成,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的不良习惯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还得从家庭教育上着力。

”卓老师说。

  “独木不成林。

绿叶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照耀和雨露滋养,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导、同学的互助……学校良好的德育环境陶冶了孩子情操,丰富了他们的生命内涵,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孩子在七年级二班这个集体中相互扶持、取长补短,使他在学习的道路上充满自信、不畏坎坷,产生了学习、生活的双赢效果。

”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家长感言”,当是外部力量对滨河学校一体化德育脱了水分的实质性褒扬。

  九年一体化的学校课程改革,实质是落实新课改精神,构建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和新型教学的深刻变革,要求学校从管理模式、师资素质到后勤力量,提供全面的支持保障。

  构建九年一贯制管理模式,提供“课程一体化”的行政支持力

  九年一贯制是一种连续、系统、整体的新型办学模式,过去单纯的小学、初中管理模式自然难以胜任这一改革的需要,必须基于九年一贯制办学规律的研究,探索构建适合九年一贯制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校管理模式。

  事实上,滨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令人棘手的管理难题:

与单一的小学、初中相比,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跨度大;中小学教育规律和教师层次存在明显差异,很难用统一尺子衡量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效;作为社区新建学校,特别需要加强与社区沟通合作,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合作共建。

  规范教学秩序,优化办学环境,整合教育资源,2010年以来,滨河学校开始着手成都市立项课题“统筹城乡”视野下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制度实践研究,经过基础工程、制度建立、反思调整三个阶段,重点构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学校社区合作共建制度、城乡校际互动合作制度,形成“统筹城乡”视野下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包括三个分支:

一是校本化的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校评价制度;二是家校共建、学校与社区园区企业共建互助制度;三是城乡教师与学生交流、资源共享及项目合作制度。

由此搭建了学校、社区、校际互动合作、共同进步的机制,提高了学校办学实力、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新经验。

  滨河学校一体化的学校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具体体现为三个层次的实践进展。

  构建“全程一体、部门主导、学段自主、条块互动”的行政管理模式。

“全程一体”即学校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教育教学、人事管理、考核评价、文化建设等,特别是统筹配置学校行政资源,有效服务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其中一个有效做法是,学校行政、教育教学专家双管齐下抓“课堂”,保证课堂有序、高效运行,每周五学校行政会上每个行政干部汇报、评述本周听课情况,促进学校有效把握课堂现状,提高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注意把握行政听课与专家听课的区分点,行政听课价值取向主要不是课堂指导,而是监控、调研,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促进“部门主导,学段自主,条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