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935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docx

浅论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

浅析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

摘要:

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是毛泽东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形成的对矛盾特殊性问题及其与矛盾的普遍性关系问题的系统性的理论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特殊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这使得它自身具有了巨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

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是毛泽东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形成的对矛盾特殊性问题及其与普遍性关系问题的系统性的理论认识。

因此更加系统完善,更具有实践性,其理论与实践意义更巨大。

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对于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以致到现在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需要我们去深入的去分析总结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以便更好的学习运用。

一、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讨论形成的背景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形成的时间。

这里的形成是理论上的成熟,对此我们也只能从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中进行分析。

而由于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发表的《矛盾论》中对于矛盾特殊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们可以看做是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形成的标志,1937年也就可以作为其形成的时间点。

有了较为明确的时间,下面我们就详细论述一下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一)形成背景

总结毛泽东矛盾特殊性思想形成的背景,就要总结1937年之前的十几年的革命情况。

在这期间,我们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发展,反而其中还出现了几次较大的挫折。

这是因为我们党内出现了好几次的错误思想路线,像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李立三主义的错误思想等。

特别是到1933年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开始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结果使得我们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而告终,全国的革命力量损失惨重,被迫实行军事上的战略转移。

虽然之后经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但是并没有彻底清算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使得这一错误的思想在党内仍然存在。

到了1937年左倾教条主义的代表王明从苏联回国后,转而在建立抗战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又犯了右倾主义的错误,使得我们党内的错误思想更加复杂化,党内的思想斗争更加激烈。

总结一下,就是以教条主义为主的错误思想在党内继续存在,严重影响革命事业的健康正常的发展。

这种情况下,为了在思想上彻底清算教条主义的错误,使革命实践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毛泽东不得不批读苏联哲学教科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中找寻理论上的武器。

(二)形成条件

1、毛泽东认真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为体系化的认识。

毛泽东从1932年开始到1937年之间,就先后阅读了大量的马恩列斯的著作,其中包括《两种策略》、《“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论》、《资本论》、《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并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批注。

这些阅读使得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认识,也就为毛泽东形成自己的矛盾特殊性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2、毛泽东亲身参加了已经长达16年的革命实践,拥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

这一点是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毛泽东在已经长达16年的革命实践中特别是与教条主义进行的长时间的斗争中,逐渐的认识到指导中国的革命事业要坚决的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脱离中国特殊的国情,如果脱离必然失败。

而这种从实践得出的经验认识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必然会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特殊性思想。

但是在毛泽东读到的苏联哲学教科书中,并没有对于矛盾特殊性思想进行专门的阐述,而且没有突出其重要性。

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使得毛泽东感到有必要进行重新的专门阐述,以克服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更好的促进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二、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在研究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实践产生的关于矛盾特殊性的思想,其自身独立成为了一个较为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已经形成了大量新的思想观点。

对此我们必须要正确的把握其中的科学内涵,以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其思想意义。

毛泽东早期的许多文章中,像《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等,已经较为明显的体现出运用矛盾的特殊性思想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但是都没有明确的阐明矛盾特殊性这一哲学问题。

直到毛泽东写作《矛盾论》,对于矛盾的特殊性思想才进行了专门的理论阐述。

因此对于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的内涵把握,也就主要以《矛盾论》中的论述为主。

毛泽东论述的矛盾特殊性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关于矛盾特殊性问题本身的基本思想,二是关于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思想。

(一)关于矛盾特殊性问题本身的基本思想

1、基本含义。

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基本含义,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的做出规定。

但是在《矛盾论》中他把矛盾的特殊性的思想用唯物辩证法的语言概括为: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1](P308—309)这一概括可以看做是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的基本含义。

2、基本情形。

矛盾特殊性基本上包括哪几种情形,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他总结为五个方面,即“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

[1](P317)这五个方面是显著体现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也是我们要分析的矛盾特殊性的基本内容。

在这五种基本的情形之外,毛泽东还利用《矛盾论》中的两节来专门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另外三种具体的情形即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矛盾中的对抗等斗争形式。

3、基本途径。

对于研究分析矛盾特殊性的问题,毛泽东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将对具体事物作具体的分析作为其基本途径。

他在《矛盾论》中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1](P.311)毛泽东又指出:

“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他们实行具体的分析。

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

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

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1](P.317)这就不但指出了矛盾特殊性的本质,而且从哲学上指出了解决特殊矛盾的途径。

(二)关于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的思想

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也是毛泽东论述的矛盾特殊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矛盾的特殊性很重要,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与矛盾的普遍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矛盾特殊性必然要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矛盾论》中的第三部分也就是关于矛盾特殊性的论述中,毛泽东对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做了较为完整的阐述。

1、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辨证统一关系的阐述。

首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的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的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论述了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在一定场合下可以转化。

其次毛泽东指出“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的相互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

”[1](P.318)最后毛泽东总结性的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P.319),阐述了共性就是指普遍性,是绝对的,特殊性是指个性,是相对的,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

总结概括,两者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统一,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辨证统一关系的哲学定位

在《矛盾论》中的矛盾特殊性一节最后,毛泽东对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的地位与意义做了定位,他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与抛弃了辨证法”。

[1](P.319)

三、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深化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1、毛泽东对矛盾特殊性问题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发挥。

毛泽东从矛盾特殊性的五种基本情形入手对于矛盾特殊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形成了一个分析复杂现实矛盾的逻辑体系。

还有就是毛泽东创造性地专门阐述了矛盾特殊性问题的另外三种具体的情形,即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矛盾的对抗等斗争形式。

其中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概念都是马恩所没有用过的,是毛泽东在矛盾特殊性问题论述上的原创,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重大贡献。

2、首次提出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科学思想。

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1](P.319)这一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一个新命题,深化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科学思想,也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在哲学上的升华,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二)弥补了苏联哲学教科书的不足,将矛盾特殊性作为重要哲学范畴加以论述,突出了整个矛盾的观点。

苏联三十年代的哲学教科书,由于批判德波林学派的错误,在没有能以明确的语言概括出矛盾普遍性含义的同时,也没有将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专门的哲学范畴加以论述,这也使的矛盾的观点在教科书中“淹没”在整个体系之中,而没有把它们从体系中突出出来。

而在毛泽东的《矛盾论》中,不仅对矛盾的普遍性做了论述,更重要的是把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专门的哲学范畴做了阐述。

这就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苏联教科书的理论上的不足,将矛盾特殊性思想突出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毛泽东特别强调重视矛盾的特殊性,认为它是矛盾规律中特别重要的内容。

指出把握矛盾特殊性是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的基础,“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木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

这就突出了矛盾特殊性思想,突出了矛盾论的观点。

[1](P.309)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在研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的特殊性方面的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就作了高度评价,指出:

“毛泽东同志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他指出不仅要研究客观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特殊性,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2](P.47-48)从这个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突出矛盾特殊性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三)为克服党内错误的教条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我们很清楚在我党的早期的历史上出现了不少的错误的思想,严重的影响了我们党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发展。

这些错误的思想中最主要的就是就是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者是将马恩列斯的理论著作或言论作为一切实践行动中必须遵守的信条,而不是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去具体的分析特殊的国情等实际状况,其中主要教条主义思想有“李立三主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等等。

像王明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了如指掌,但是他没有真正的理解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

对具体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3](P.213)

而我们要反对教条主义这一错误思想必须要找到理论上的武器,这个理论武器还是要来自马克思主义自身。

毛泽东经过不断的学习并结合革命的实践找到了这个武器,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特殊性的思想,这是克服解决这些错误思想的最有针对性的理论。

因为矛盾的特殊性思想阐述的就是矛盾在各个方面各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基本要求就是要我们对于具体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将马恩列斯的著作论述作为分析一切事物的通用准则,这也正是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所缺乏的或者说是理论错误之处。

这就为我们党纠正党内的教条主义这一错误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这也使得我们在思想上更加重视矛盾特殊性,更加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而不仅仅是照抄照搬,更加重视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辨证统一,更加重视实事求是。

对于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我们党的早期的革命领导者像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已经有所认识,但是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一命题。

直到1938年九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做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为什么在党建立十几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才得已提出。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以教条主义为主的错误思想的影响。

教条主义者认为马恩列斯对于一切实践问题都作出了论述,我们按照马恩论述做就是对的,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正是由于“教条主义生吞活剥地谈外国,是创新的对立面,也是马克思中国化的对立面”[4](P.9),这就使得我们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反对教条主义。

而通过上面几段的阐述,我们知道毛泽东论述矛盾特殊性思想的形成就是为克服教条主义思想,也确实为克服教条主义的错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而教条主义问题的克服后,必然会极大的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另外,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思想是指毛泽东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形成的对矛盾特殊性问题及其与普遍性关系问题的系统性的理论认识。

可以看出它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体现,而且地位很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体现。

因此它在哲学的高度上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哲学基础。

在哲学基础上解决了,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就加快了步伐。

(五)为我们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具体矛盾,这些矛盾大多带有我国特殊的国情。

怎样去分析解决这些矛盾呢,照抄照搬他人的经验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得到过教训,那么对于这些矛盾我们应该如何下手分析呢,毛泽东关于矛盾特殊性的论述就为我们指明了如何认识和解决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和方向。

毛泽东对矛盾特殊性问题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发挥。

他指出,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不同过程中矛盾都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在众多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在每一矛盾中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解决矛盾的斗争形式有对抗和非对抗的区别,这也是矛盾的特殊性。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分析复杂现实矛盾的逻辑体系,也就为我们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这在毛泽东领导我们革命实践中得到了显明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革命道路的选择方面。

毛泽东运用矛盾的特殊性理论分析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根据强大的敌人占据着中国大城市的特点,创造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反之,如果生搬硬套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中国革命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2、在采取何种革命斗争形式的方面。

毛泽东运用矛盾的特殊性理论分析中国革命斗争应采取何种形式时指出:

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镇压人民革命,因而,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而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

3、 在军事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方面。

毛泽东成功地运用了有关矛盾特殊性的理论:

他根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主要的作战形式是游击战争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

而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主要作战形式竟然采取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不免可笑;但用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理论观点来看,是十分正确的。

这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的战略战术,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继承、运用与发展。

4、在对待资产阶级的政策的制定方面。

毛泽东运用了有关矛盾的特殊性的理论,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性,指出它有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

接着,又分析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各自的质的特点,因而,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制定了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带有特殊性的正确政策:

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

历史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单行本.第47-48页。

[3]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4]乐承耀:

《毛泽东创新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第1期第3卷,20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