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940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docx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XX人行:

根据人行要求,我联社对自身农村支付结算手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现状

(一)目前情况

1、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

09年“新一代系统”上线以后,联社陆续为全辖16个营业网点开通了“农信银”业务系统和“农民工特色终端”业务,办理全国农村信用社异地卡、折存取款和查询业务,全国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的小额取现业务。

今年向人行提交了乡镇网点 信用社、 分社、 信用社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申请。

介入后,将实现县级、乡级营业网点之间的业务畅通。

提高小额支付系统利用率,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办理公用事业缴费、财政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农民养老金发放等业务,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快捷和方便。

2、现代化支付手段建设。

截止4月底,联社共发行银行卡66154张,其中在农村地区发行42984张。

在全辖8个乡镇信用社驻地,均安装了自动取款机,提供24小时金融服务。

在距离信用社驻地较远的乡村安装17台农民自助服务终端,解决偏远地区农民金融需要。

今年以来,积极贯彻人民银行指示精神,为完成“双百”目标,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农村客户提供足不出户的取款、转账、余额查询服务。

截止4月,共审批通过41个乡村服务点,其中28个已经安装到位。

在服务点内开展刷卡有奖活动,提高客户用卡意识。

向农村个体商贩,中小超市、烟酒门市经营者等客户群体,推广手机银行(短信版)、个人网银等现代化支付结算手段。

(二)成绩与问题

从各项支付手段的使用情况来看,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因为安装时间较长,已经为当地农村客户接受,使用较多。

财富在手卡因为使用简单,可以满足随时随地金融转账需求,也越来越多的为大家接受。

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虽然均设在了交通便利的乡村超市、副食店、卫生室等地方,但由于农村客户持卡人数低、刷卡意识淡薄,担心银行卡丢失,无随身携带银行卡习惯,记不住银行卡密码等原因,即使有刷卡奖励,仍然使用不多。

截止4月底,28个服务点中仅有2家发生了取款业务。

个人网银在农村青年人员中,能够得到较多使用,但对于岁数比较大的客户,掌握起来非常困难,使用情况也不是很理想。

二、推广中存在的困难

从目前工作情况看来,困难主要存在于两方面。

一是客户对新支付手段的接受存在困难。

农村客户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比较慢,农村年轻客户虽然接受快,但大多在外打工,在家的多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员。

他们思想观念还是比较陈旧,习惯使用存折,能看到账户信息,信任网点,习惯到信用社网点办理业务,因此,对新的支付手段的接受存在抵触。

二是业务成本问题。

由于新推广的业务不能为广大客户接受,使用率低,导致很多投入得到到应有的回报,造成很大的成本流失。

例如,在一台农民自主服务终端的成本大约在2万元,工作人员每月补助1500元,一台POS大约500元,再加上各种辅助设备,开展的刷卡有奖活动成本等,但收效甚微,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因此,除农村信用社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很少涉足农村支付建设。

这两方面的困难,阻碍了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及完善的步伐。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进度,争取“双百”目标的实现,今后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

一是扩大刷卡有奖的影响范围。

自4月份开始,联社在助农取款服务点内开展“取款乐无忧,刷卡拿大奖”活动,中奖率100%。

活动开展以来,收效不大。

5月份以后,在下属网点、乡村服务点、行政村显著位置张贴海报,利用农村集市发放传单等方式,提高活动影响力,创造高涨的活动氛围,带动农村客户刷卡。

二是加强新业务、新知识的讲解。

组织员工深入基层,利用农村集市,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在网点设立咨询台,随时接受客户咨询,增强农村客户对新业务、新知识的了解,提高其使用率。

三是完善考核,提高员工积极性。

建立健全考核方式,在侧重负向激励的基础上,加强正向激励,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

目录

第一篇:

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

第二篇:

对推进小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三篇: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第四篇: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第五篇:

推进农村文化事业促进农村小康进程

正文

第一篇:

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镇现有1间XX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XX年建的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XX年建的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

职业中学、中心校等学校受**市教育局和**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

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

12间XX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镇政府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学历大学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居)委会、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

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文化宣传作用。

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20余人,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乐。

年开展文体活动达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月三"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客家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

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篇:

对推进小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我市作为**省学习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市,在“学习调研”阶段,本人严格按照“百千万”(即驻百村、访千企、进万户)要求,开门搞活动,蹲点搞调查,入户摸实情,调研出思路,努力做到“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原因上来,带着课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

在12月10日至30日这20天的时间里,先后到市文旅局、文联等机关部门,深入仙女镇、小纪镇、

浦头镇等镇,以及丁伙镇双华村、丁沟镇曙光村,走访20多个农户、30余人,就“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全力推进小康建设”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并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

当前,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农村文化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好机遇。

就我市而言,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农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发展态势喜人。

一是抓阵地,基本覆盖三级文化网络。

坚持政府引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社为重点,以家庭为拓展,镇、村(社)、户三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基本覆盖。

9个镇文化站按照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藏书10000册、活动室5个以上的标准基本达标;249个行政村已建成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1200册、报刊杂志不少于3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张的“农家书屋”;不少自然村庄已确定1-2户文化中心户,作为村级书屋的下伸点,统一管理,便利群众。

二是抓活动,不断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按照彰显特色,打造亮点的思路,一批文化活动精品拿得出、叫得响。

以邵伯“民歌”、武坚“莲湘花鼓”、丁伙“龙狮”、真武“扬剧”、大桥“三江锣鼓”等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活动正逐步呈现;以宜陵的“东陵之春”、浦头的“长青之歌”和武坚的“春到水乡”等广场活动为代表的农村主题广场文化活动板块渐显成熟;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的耍龙灯、舞狮子、荡湖船、踩高跷、送麒麟、抢财神等民俗活动吸引力日益增强;“双百”(广场彩虹演百场、文艺演出进百村)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已成为展示农村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是抓服务,逐步推进文化乐民工程。

坚持把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到农村群众,切实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

“三送”(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达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每镇每季演出一场戏剧。

此外,在学校开展学生专场电影放映,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大桥等镇举办“电影放映周”。

镇级文联建设率先破题,在大桥、小纪、丁伙、邵伯等4个镇成立镇级文联,整合农村文艺力量,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传统特色文化得到挖掘和整理,公布了第一批1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呈现了不少特色与亮点,但面对繁荣发展的新课题,不少制约的因素和亟待破解的难题仍然存在。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靠,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不足,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缺少行之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投入不够,政策性规定不多。

二是农村文化阵地的的吸引力不够强,存在不达标、低达标现象,一些镇文化站功能落后,徒有虚名,一些村“农家书屋”图书单一,无人问津。

三是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不够有力,专职的怕干事,“老龄化”、“学历低”,业余的想干事,却是“杂牌军”、“无组织”。

四是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不够丰富,缺乏“造血”功能,仍然以“送”为主,缺少创新,参与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育民、惠民、富民为目标,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四大工程,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实施文化阵地强基工程。

一是乡镇阵地抓达标。

坚持以综合性、多功能为目标,按照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科技培训室于一身的要求,分批次对13个镇文化站进行达标改造升级,装备电脑、图书杂志和教育光盘,加快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于一体的文化服务功能。

二是村社阵地抓拓展。

明年“农家书屋”建成率将达100%,在此基础上,通过镇村联动、资源共享、结对帮扶等途径,拓展“书”的渠道;通过读书交流、辅导讲座等手段,提升“读”的效果,让数十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书香。

三是家庭阵地抓辐射。

着眼家庭这一农村文化的最小单位,以热爱文化事业、热心文化活动的老干部、老艺人、老教师为主体,在每个村选择3-4家文化中心户,既作为村级书屋的下伸点,也作为农村开展小型文体活动的集结点。

由村统一管理、协调,与农家书屋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开展棋牌比赛、戏曲演唱、乐器演奏等健康、有益

的文娱活动,辐射乡邻,形成氛围。

二、量质并举,凸显特色,实施文化活动精品工程。

一是项目化推进。

着力以项目化的思路,引导各镇挖掘农村文化活动资源,进行整理、包装和提升,形成领导牵头、专家策划、部门运作、群众参与的格局,着力催生一批以“农民参与、农民享受、农民快乐”为主题的项目活动群。

同时,要不断健全“文化下乡”机制,重点

在“送书、送电影、送戏剧”上下功夫,并细化时间,优化内容,活化形式,切实增强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品牌化引领。

不断提升“一镇一品”内涵和外延,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团队”,积极做响**农村文化品牌。

三是立体化实施。

深刻分析我市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活动的特质,要注重相互融合,走立体化实施和多样化发展之路。

围绕农村传统文化,以现代形式为依托,组织好家庭才艺表演赛、农民歌咏比赛、戏迷演唱会、农民书画展、田园风光摄影展和农技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以人兴文,专兼结合,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

一是培养一批经营有方的管理人才。

加强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专兼职管理人员的培训,按照“五会”(会管理、会公关、会辅导、会组织、会经营)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座谈和现场交流等形式,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经营能力。

加强对镇村“文化经济人”(民间文艺团体负责人)的管理:

注重规范,即在从业资格认证、规范演出内容等方面,管好他们的从业行为;注重引导,集中培训与分片教育相结合,学习文化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提升他们综合素质。

注重鼓励,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多途径鼓励他们为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出力。

二是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演艺人才。

本着“扩大数量、发挥功能”的原则,加快镇级文联建设,加快特色文化协会建设,采用文化研讨、技艺交流和参观学习等形式,强化对基层演艺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使他们成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的骨干。

同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准入和评级机制,实行民间演出团体人员持证上岗,并进行专家评级,实施差别化管理,把所评等级与报酬挂钩,形成争先创优的导向,激发他们的潜力与活力。

三是培训一批技艺精湛的编创人才。

利用“双百”、农民文艺演出等活动平台,重点关注和跟踪一批扎根农村的编创人才,并通过开展高层次培训、职称评定和城乡互动交流等形式,让他们由“杂牌军”转变成“正规军”,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土艺术家”。

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创作,择优其作品参加国家和省市的文艺创作竞赛,对获奖者进行宣传和奖励,努力让有实力、有能力的文艺编创人才脱颖而出,并力争造就一批省市知名的农民“作家”和省市有名的农村“新作”。

四、着眼长远,固化于制,实施文化机制创新工程。

一是优化组织领导机制。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的要求,要更加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领导精力、工作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倾斜,并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格局。

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协调、联席议事和项目分工等制度,集中研究解决在规划、投入和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农村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强化投入保障机制。

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把文化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同时,强化跟踪监督,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

要设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保证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的资金要求。

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发展,引导基层通过广告冠名、集资赞助和项目筹资等方法和手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

三是硬化考核评价机制。

要健全规范易行的考评机制,形成百分考核细则,把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镇村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的考核,纳入干部实绩的考核,硬化要求,细化目标,量化分值,形成政策导向,激发各方活力,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篇: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

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

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

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

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

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

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

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

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

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

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

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

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

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两者息息相关。

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

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

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

第四篇: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

XX-10-4

11:

46:

0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

法律价值取向等。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

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

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

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

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

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from:

//ybask/fanwen/fw/XX10/298063.html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

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

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

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

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

致性。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

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

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