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小故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9431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黄宗羲小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宗羲小故事.docx

《黄宗羲小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宗羲小故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宗羲小故事.docx

黄宗羲小故事

黄宗羲小故事

【篇一:

黄宗羲小故事】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

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

由于家世的关系,黄宗羲很早就开始卷入晚明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他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长起来的。

中年时期,他又碰上了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次改朝换代。

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

为父杀人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

他的父亲叫黄尊素,是晚明非常着名的政治家,曾担任过监察御史,这是一个监督百官、控制舆论的重要官职。

在黄尊素为官的时候,朝政被以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所控制,黄尊素则属于与阉党对立的东林党。

他很有智谋,是东林党中具备政治智慧的佼佼者,在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中,往往出谋划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被阉党记恨在心。

1626年年初,黄尊素被诬告贪污,抓捕至京师,随后被拷打至死,年仅43岁。

死后5天,他的尸体才被人从监狱中挪出,当时全身已经腐烂,以至于无法辨认,极其凄惨。

当时,17岁的黄宗羲一直在狱外等候。

作为长子,他陪着父亲从家乡一路到京师。

父亲的被杀,使得少年黄宗羲痛不欲生。

他第一次认识到了政治的无耻与黑暗,内心充满了愤怒,一心想报仇雪恨。

两年后,新登基的崇祯皇帝清除了魏忠贤等阉党,开始为被害的东林党平反。

黄宗羲闻讯后,立刻进京讼冤。

血气方刚的他在袖子里藏着一根铁锥,看见仇人,便扑上去将他刺得遍体流血,以发泄自己的怨恨。

报仇之后,又狂哭。

当时,仇恨使他整个人陷入了一种疯癫的状态。

崇祯皇帝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感慨地说黄宗羲是忠臣孤子,特意下旨追封黄尊素为太仆寺卿。

抗清岁月在为父亲报仇雪恨之后,黄宗羲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惜没考中。

不过,作为忠臣之后,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很多名士也乐意提携他。

黄宗羲先是加入晚明最大的政治社团复社,又遵照父亲的遗命,拜大儒刘宗周为师。

年轻的黄宗羲在读书之余,不断结交各地读书人,扩大自己的影响。

1636年,黄宗羲参加了复社与阉党余孽阮大铖之间的斗争。

当然,这时候的黄宗羲资历比较浅,基本上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行动。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主中原。

对于35岁的黄宗羲来说,选择很简单父亲黄尊素是大忠臣,作为忠臣之后,他义无反顾地和老师刘宗周一起加入在南京成立的南明朝廷。

然而,掌握南明朝廷权力的是阮大铖,他在杀死了一些忠臣良将之后,又将屠刀伸向了黄宗羲。

幸亏得到朋友的帮助,黄宗羲才得以逃离南京。

时局一天比一天动荡,江南的城市随着清军的入侵,一个个沦陷。

彷徨的黄宗羲去绍兴探望被排挤出南明朝廷的老师刘宗周,看到的却是已经绝食20多天的消瘦老人。

原来刘宗周眼见大明江山不保,而自己在朝廷中不能有所作为,最终选择了绝食殉国。

黄宗羲看着老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放声大哭惊扰虚弱的老师。

刘宗周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对着黄宗羲点了点头。

黄宗羲离开后没多久,刘宗周就过世了。

对于黄宗羲而言,他生命中最为尊敬的父亲和老师,为了国家和江山社稷,都心甘情愿地付出了生命。

他们成了黄宗羲心中的榜样和力量。

从老师家出来,黄宗羲马上回到家乡,和两个弟弟一起率领数百壮士,组成一支人称世忠营的队伍。

当时明朝宗室鲁王在绍兴建立了小朝廷,黄宗羲前往投奔,积极抗清。

在参加了数次战役之后,黄宗羲率领3000军士进行西征,不料清军开始大规模进攻绍兴,鲁王出海逃窜。

黄宗羲只好且战且退,率领部队逃到山中休整。

安营扎寨之后,黄宗羲又亲自下山寻找鲁王的消息,临行前反复叮嘱手下大将不得骚扰山里的百姓。

没想到黄宗羲走后,手下人却大肆抢粮,引起民变。

山寨被山民半夜焚毁,导致全军覆灭。

这给黄宗羲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4年后,黄宗羲终于在一个孤岛上找到了鲁王。

大臣们每天生活和办公,都在小船之上,十分凄凉,据黄宗羲后来回忆,落日狂涛,君臣相对,然而为了抗清的理想,他甘之如饴,陪伴鲁王流亡在岛上。

那年冬天,黄宗羲还冒着生命危险,渡海东赴日本长崎,乞求日本方面出兵帮助鲁王抗清。

这当然是没有任何结果的。

从日本黯然返回中国之后,黄宗羲剃发归顺清朝,再也没有公开参加抗清的战役。

他在日本到底碰上了什么事情,现在已经无法得知。

从此之后,黄宗羲只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悄悄地营救抗清志士,也曾与钱谦益一起暗中策划军事活动。

1659年,郑成功率领23万联军、8000艘战船,沿着长江北上,可惜功亏一篑,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这一年,黄宗羲50岁了,他觉得自己老了,再也没有精力抗清,决心隐居,为明朝痛定思痛,反思为何亡国亡天下等问题。

他在着名的《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激烈地批评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取得的高度。

反目成仇然而黄宗羲突然决定当一个遗民,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

当时有不少人是因为受到黄宗羲的影响,才参加抗清,不料黄宗羲自己却率先放弃抗清。

由此也造成了兄弟、朋友之间的反目成仇。

黄宗羲的两个亲生弟弟黄宗炎、黄宗会,抗清多年,与兄长一起出生入死。

然而,现在黄宗羲不但整日埋头着书,还同清廷官员姜希彻等人在浙江创办书院。

黄宗羲认为武力推翻清政府已经不可能,那么,只能在文化上对它进行改造,要培训出一批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机构发挥作用。

这种想法,却没有得到弟弟们的理解。

自从黄宗羲办书院后,他们就很少出现在黄宗羲身边了。

好友吕留良也与黄宗羲绝交了。

吕留良曾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因为受到黄宗羲的影响而放弃了清廷的科举。

正当吕留良想在反清事业中大展拳脚的时候,黄宗羲却开始教育子弟参加科举。

他因此大骂黄宗羲,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在黄宗羲与吕留良产生矛盾的过程中,黄宗炎大肆推崇吕留良的气节,表达对哥哥的不满。

这些事情,无疑让黄宗羲非常痛苦。

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但得不到朋友的理解,甚至连手足兄弟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然而,这是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尽管这是艰难的选择,也得继续走下去。

丧事奇特黄宗羲死于1695年,但早在1687年,他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他对后事的安排还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黄宗羲一生抗清,晚年从事学术文化活动,不被人理解,所以内心十分痛苦。

这种痛苦反复折磨着他,使得他对自己的葬礼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

人去世之后,一般都会穿上寿衣,放到木制棺材里下葬。

黄宗羲却希望自己死后将头发散开,盖上一条单被,放在一个石头棺材里裸葬。

清朝入关后,老百姓都要扎辫子。

散发表示不愿意再扎辫子,不再当清朝的老百姓。

这是当时很多遗民的做法,倒也不稀奇。

但尸体不穿寿衣,放在石棺里很容易因虫蚁啃噬而迅速腐烂,这种下葬的方法就大大违背了当时的风俗。

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非常为难,于是就请自己的族叔前去和黄宗羲商量,看能不能让他改变主意。

结果黄宗羲非常不高兴,特意写了一篇名为《葬制或问》的文章批评儿子,说对于父亲的遗嘱,儿子都要遵守,否则,则平日之为逆子无疑矣。

而且,作为儿子,不能阳奉阴违,一边答应父亲,另一边却希望父亲去世后仍按照普通的葬法来安葬。

这让黄百家感到非常委屈。

那么,黄宗羲为什么如此激烈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呢?

当时就有很多人猜想,说黄宗羲一定有心事,也有人说这是黄宗羲洒然超俗的表现。

雍正时期,有个人写了一篇《黄梨洲先生裸葬说》的文章,说黄宗羲之所以裸葬,是因为他的父亲黄尊素被害后全身腐烂,黄宗羲对此耿耿于怀,所以希望自己死后也烂掉,才敢去九泉之下见父亲。

这当然是胡说八道。

其实,黄宗羲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求得死后尸骨速朽。

在黄宗羲心中,他的一生是失败的:

在父亲被杀害的时候,他没能陪伴父亲一起对抗;在老师刘宗周绝食身亡的时候,他为了抗清匆匆离去;当朋友们在抗清的战役中殉国时,他依然苟活了下来。

他虽然战斗过、抗争过,却没有死在沙场,而是活到80多岁的高龄。

他晚年的事业也不为世人理解,有何面目到地底下去见父亲、老师和朋友?

亡国之恨,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所以他要散发,不再绑辫子;所以他要裸葬,而不穿满族的异族寿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里,期待迅速腐烂。

在性格上,黄宗羲是一个比较激烈的人。

他做事情往往急躁、爱较真儿。

他之所以不被好友、亲人理解,很多事情不能处理得圆满,都和他的性格有关。

黄宗羲更是一个立身严谨的人,他不像其他的文人学者,有很多风流韵事让别人评说。

他的一生,忙忙碌碌,似乎永远在和黑暗的现实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仔细品味黄宗羲的一生时,我们必须要承认,他的思想、情感与痛苦,永远是我们的文化财富。

【黄宗羲故事两则】登天一阁明朝人范钦晚年用尽心力,建了一座藏书楼,内有书籍7万余卷,名之为天一阁。

为防止藏书失散,范钦让整个家族看守,并订立了严格的族规:

阁门和书橱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聚齐了钥匙,才能登阁;女子不能登阁;外姓人不能登阁。

子孙们世代遵守。

1673年,黄宗羲向范钦的四世孙范光燮提出想拜访天一阁。

范光燮钦佩其才学,挨个说服各房同意黄宗羲的请求。

最终,黄宗羲成为登上天一阁的第一个外姓人。

晚年诈死康熙皇帝素闻黄宗羲之名,多次召他当官,都被回绝。

为表心志,黄宗羲干脆在父亲的墓边自建墓穴,决心以死抗旨。

不久,康熙果然又召黄宗羲主持纂修明史。

钦差鸣锣开道到了黄家,却只见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披麻戴孝出来迎接,对钦差道:

家父前日已辞世。

钦差无法,只得回京复旨。

待钦差走后,黄宗羲便从墓穴中出来,专心着书立说,一直活到86岁。

(按:

本文摘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32期,作者来自社科院文学所。

【篇二:

黄宗羲小故事】

黄宗羲是浙江宁波余姚人,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年轻时就重气节、轻生死、嫉恶如仇,他的一生,忙忙碌碌,永远在和黑暗的现实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情感与痛苦,是我们的文化财富。

为父报仇

1626年,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被诬告贪污,抓捕至京师,随后被拷打至死,年仅43岁。

死后5天,他的尸体才被人从监狱中挪出,当时全身已经腐烂,以至于无法辨认,极其凄惨。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是这样讲述黄尊素被阉党杀害一事的:

这个人名叫黄尊素,时任都察院监察御史。

在以书生为主的东林党里,黄尊素是个异类。

此人深谋远虑,凡事三思而行,擅长权谋,与汪文言并称为东林党两大智囊。

得知汪文言被抓后,许多东林党人都很愤怒,但真正做出反应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黄尊素。

抓汪文言只是个开头,很快,这场战火就将延伸到东林党的身上。

到时一切都迟了。

他连夜找到了锦衣卫刘侨。

刘侨,时任锦衣卫镇抚司指挥使,管理诏狱,汪文言就在他地盘坐牢。

黄尊素表示,人你照抓照关,但万万不能牵涉到其他人,比如左光斗、杨涟等等。

刘侨是个聪明人,他明白黄尊素的意思。

便照此意思吩咐审讯工作,所以汪文言在牢里满口胡话,也没人找他麻烦。

……

黄尊素在走前,叫来了自己的家人,向他们告别。

他的儿子黄宗羲镇定地说道:

“父亲若一去不归,儿子来日自当报仇!

一年之后,他用比较残忍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黄尊素死了,东林党覆灭,“六君子”、“七君子”全部殉难,无一幸免,天下再无人与魏忠贤争锋。

当时,17岁的黄宗羲一直在狱外等候。

作为长子,他陪着父亲从家乡一路到京师。

父亲的被杀,使得少年黄宗羲痛不欲生。

他第一次认识到了政治的无耻与黑暗,内心充满了愤怒,一心想报仇雪恨。

两年后,新登基的崇祯皇帝清除了魏忠贤等阉党,开始为被害的东林党平反。

黄宗羲闻讯后,立刻进京讼冤。

血气方刚的他在袖子里藏着一根铁锥,看见仇人,便扑上去将他刺得遍体流血,以发泄自己的怨恨。

报仇之后,又“狂哭”。

当时,仇恨使他整个人陷入了一种疯癫的状态。

崇祯皇帝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感慨地说黄宗羲是“忠臣孤子”,特意下旨追封黄尊素为太仆寺卿。

当时恰好朝廷审讯许显纯,要找人作证,就找来了黄宗羲。

许显纯此人,说是死有余辜,还真是有余辜,拿锤子砸人的肋骨,用钉子钉人耳朵,钉人的脑袋,六君子、七君子,大都死在他的手中,为人恶毒,且有心理变态的倾向。

此人向来冷酷无情,没人敢惹,杨涟如此强硬,许先生毫不怯场,敢啃硬骨头,亲自上阵,很有几分硬汉色彩。

但让人失望的是,轮到这位变态硬汉入狱,当场就怂了,立即展现出了只会打人,不会被人打的特长。

他全然没有之前杨涟的骨气,别说拿钉子顶脑门,给他几巴掌,立马就晕,真是窝囊死了。

值得庆幸的是,崇祯的监狱还比较文明,至少比许显纯在的时候文明,打是打,但锤子、钉子之类的东西是不用的,照此情形,审完后一刀了事,算是便宜了他。

但便宜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审讯开始,先传许显纯,以及同案犯“五彪”之一的崔应元,然后传黄宗羲。

黄宗羲上堂,看见仇人倒不生气,表现得相当平静,回话,作证,整套程序走完,人不走。

大家很奇怪,都看着他。

别急,先不走,好戏刚刚开场。

黄宗羲来的时候,除了他那张作证的嘴外,还带了一件东西——锥子。

审讯完毕,他二话不说,操起锥子,就奔许显纯来了。

这一刻,许显纯表现出了难得的单纯,他不知道审案期间拿锥子能有啥用,只是呆呆地看着急奔过来的黄宗羲,等待着他的答案。

答案是一声惨叫。

黄宗手持锥子,疯狂地朝许显纯身上戳,而许显纯也不愧孬种本色,当场求饶,并满地打滚,开始放声惨叫。

许先生之所以大叫,是有如意算盘的:

这里毕竟是刑部大堂,众目睽睽之下,难道你们都能看着他殴打犯人吗?

答案是能。

无论是主审官还是陪审人员,没有一个人动手,也没有人上前阻拦,大家都饶有兴致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黄宗羲不停地扎,许显纯不停地喊,就如同电视剧里最老套的台词:

你喊吧,就是喊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救你!

因为所有人都记得,这个人曾经把钢钉扎进杨涟的耳朵和脑门,那时,没有人阻止他。

但形势开始变化了,许显纯的声音越来越小,鲜血横流,黄宗羲却越扎越起劲,如此下去,许先生被扎死,黄宗羲是过瘾了,黑锅得大家背。

于是许显纯被拉走,黄宗羲被拉开,他的锥子也被没收。

审完了,仇报了,气出了,该消停了。

当年在狱中狂施暴行的许显纯,终于尝到了暴行的滋味,等待着他的,是最后的一刀。

什么样的屠夫,最终也只是懦夫。

抗清岁月

在为父亲报仇之后,黄宗羲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惜没考中。

不过,作为忠臣之后,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很多名士也乐意提携他。

黄宗羲先是加入晚明最大的政治社团复社,又遵照父亲的遗命,拜大儒刘宗周为师。

年轻的他在读书之余,不断结交各地读书人,扩大自己的影响。

1636年,黄宗羲参加了复社与阉党余孽阮大铖之间的斗争。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主中原。

35岁的黄宗羲义无反顾地和老师刘宗周一起加入在南京成立的南明朝廷。

但掌握南明朝廷权力的是阮大铖,他在杀死了一些忠臣良将之后,又将屠刀伸向了黄宗羲。

幸亏得到朋友的帮助,黄才得以逃离南京。

彷徨的黄宗羲去绍兴探望被排挤出南明朝廷的老师刘宗周,看到的却是已经绝食20多天的消瘦老人。

原来刘见大明江山不保选择了绝食殉国。

黄宗羲看着老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放声大哭惊扰虚弱的老师。

刘宗周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对着黄宗羲点了点头。

黄宗羲离开后没多久,刘宗周就过世了。

从老师家出来,黄宗羲回到家乡,和两个弟弟一起率领数百壮士,组成“世忠营”,投奔鲁王在绍兴建立的小朝廷,积极抗清。

在参加了数次战役之后,他率领3000军士西征,不料清军大规模进攻绍兴,鲁王出海逃窜。

他寻找鲁王的消息,临行前反复叮嘱手下大将不得骚扰山里的百姓。

没想到走后,手下人却大肆抢粮,引起民变。

山寨被山民半夜焚毁,导致全军覆灭。

4年后,黄宗羲终于在一个孤岛上找到了鲁王。

大臣们每天生活和办公,都在小船之上,十分凄凉,据黄宗羲后来回忆,“落日狂涛,君臣相对”。

丧事奇特

黄宗羲死于1695年,但早在1687年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人去世之后,一般都会穿上寿衣,放到木制棺材里下葬。

黄宗羲却希望自己死后将头发散开,盖上一条单被,放在一个石头棺材里裸葬。

清朝入关后,老百姓都要扎辫子。

散发表示不愿意再扎辫子,不再当清朝的老百姓。

尸体不穿寿衣,放在石棺里很容易因虫蚁啃噬而迅速腐烂,违背了当时的风俗。

儿子黄百家很为难,就请自己的族叔前去和黄宗羲商量。

结果黄宗羲很不高兴,特意写了一篇名为《葬制或问》的文章批评儿子。

晚年诈死

康熙素闻黄宗羲之名,多次召他当官,都被回绝。

为表心志,黄宗羲干脆在父亲的墓边自建墓穴,决心以死抗旨。

不久,康熙果然又召黄宗羲主持纂修明史。

钦差鸣锣开道到了黄家,却只见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披麻戴孝出来迎接,对钦差道:

“家父前日已辞世。

”钦差无法,只得回京复旨。

待钦差走后,黄宗羲便从墓穴中出来,专心著书立说,一直活到86岁。

【篇三:

黄宗羲小故事】

黄宗羲一回到余姚,就闻报清兵已侵占北京,挥师南下,即将祸及浙东。

眼看山河破碎,黄宗羲忧心如焚。

想起明王朝父亲被害,自己被囚,恨满胸中。

但他思虑再三,终以国事为重,义无反顾地变卖家产,欲起义军抗清。

旁人劝他:

“如此腐败的明王朝,已被它害得够苦,何必再去保它。

”黄宗羲答道:

“个人恩怨事小,社稷存亡事大。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怎可不保!

”他亲自在余姚、绍兴一带招募了五百多名义士,树起“世忠营”旗帜,与官兵一起联合防守钱塘江,保卫正在绍兴监国的朱后裔鲁王。

他向鲁王多方献策,作了“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颁布浙东。

后来,终因清兵势大,寡不敌众。

黄宗羲见大势已去,被迫移驻四明山,结寨为营,驻兵杖锡寺,作长期抗清打算。

黄宗羲住在杖锡寺,每日读书练武。

一天,黄宗羲踏勘四明山地形,信步来到离杖锡寺不远的静修寺。

静修方丈是位有道的高僧,平时十分钦佩黄宗羲的为人。

今见黄宗羲来访,便热情款待,纵谈形势,十分融洽。

待告辞已是傍晚时分了。

方丈从床柜内取出一个黄包袱递给黄宗羲道:

“这是先人留下的书籍,留你作个纪念吧。

黄宗羲接过包袱,道:

“多谢大师的厚意。

人如萍水,还望大师赠几句真言。

方丈双手合十,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道:

“鱼近水则嘻,树近土则活;子近母则健,臣近君则强。

请君好自为之。

黄宗羲回到杖锡寺,打开包袱一看,原来是几本书籍。

书里记载着地理形胜,十分欣喜。

细想方丈之言,想到自己是明朝左都御史,理应追随鲁王左右,抗清保明。

第二天,他把山寨交给部将,自己轻装到舟山保鲁王去了。

经过与清兵几次死战,终因寡不敌众,连连失败;又闻报他的四明山寨被火烧毁,部将殉职。

黄宗羲知道大势已去,复明无望,长叹一声,回归余姚,避居于化安山,侍奉老母,开始他著述讲学的生涯,写成了《明夷待访录》、《明儒待访录》,《宋元学案》等史学巨著。

黄宗羲回归故乡后,潜心著述。

他接受宁波学者万泰、陈同亮、陈夔献邀请,到宁波讲学。

起初在万泰家里组织“证人讲会”,后来迁到延庆寺作为讲学场所。

因黄宗羲讲学论述广泛,见解独到,来听他讲学的人越来越多。

万泰索性将自己在管江岸的万氏墓庄的房子让出来,建立“能上证人书院”。

黄宗羲在宁波讲学外,还经常被邀请去绍兴、海宁、崇德、余姚等地去讲学,被誉为当代大学问家。

清代康熙皇帝闻黄宗羲之名如雷贯耳,接连两次召他去京担任傅学鸿儒的官,都被黄宗羲回绝了。

违抗圣旨,是要杀头的。

但黄宗羲为了表示自己的决绝,就在父亲的墓边,营建了自己的墓穴,在里面放了一张石床,决心以死抗旨。

过了几年,康熙皇帝准备纂修明史,又想起了黄宗羲,以为最合适的人选非他莫属。

于是又下了一道圣旨,要黄宗羲进京去主持史局。

钦差到了余姚,消息很快到化安山。

黄宗羲闻报,即写下了一份遗嘱,吩咐儿子黄百家:

“钦差来时,将此呈上。

说是黄宗羲死了,已留遗嘱在此。

”随即手撑雨伞,脚踏麻鞋,意思是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蹭清朝的地,独自走进墓穴,躺到石床上。

第二天,钦差大臣鸣锣开道,来到化安山。

见黄百家披麻戴孝出来迎接,对钦差道:

“家父前日辞世,现有遗嘱在此”钦差接过一看,见上面写道:

“明史未修,宿愿未遂。

日后朝廷开设史局,门下万季野和小儿百家可当此任。

”钦差虽知其中有异,且喜有万季野、黄百家可替代,同样可以回复圣旨。

于是便带着二人上京去了。

黄宗羲待钦差走后,便从墓穴中出来,专心著书立说。

一直活到八十六岁。

作为一代大师的黄宗羲,享有高寿,名满江浙,不但子孙满堂,而且桃李天下。

一六八八年冬天,也就是黄宗羲七十九岁时,他自营生圹,中设石床一张,不置棺椁。

置办如此简陋的后事,他的学生都百思不解,便问:

“后事乃一生之归宿,自古以来极为讲究,先生今以石床代棺,以石穴代椁,怎么可以呢?

”黄宗羲答道:

“汉代有个叫赵歧的人,死前要儿子在墓穴中以沙堆床,上放竹席。

死时只身穿素净衣衫,头发披散,而且身上只盖一张被单,当天进墓,当天掩埋。

他那样做也正合我心意,况且我身遭家国之变,死后何必大操大办呢?

到黄宗羲八十六岁病危时,写下了《梨洲末命》一文,他嘱咐说,我死后第二天早上,就用棕棚抬到墓穴中去,平常衣服,一被一褥,不得增加陪葬物品。

棕棚要抽出来,凡世俗所行折斋做七,一概扫除;若有交谊至厚的人在墓边植几株梅花,则要稽首致谢。

在临终时,他口授《绝笔诗》命儿子作记:

筑墓经今已八年,梦魂落此亦欣然,

莫教输与鸢蚁笑,一把枯骨不自专。

黄百家一切遵照其父遗嘱,只在石床边放几部他的著作。

黄宗羲在生前,希望他的子孙把两条现成的石柱移至他的墓前作为望柱,并且自拟了楹联:

“不事王侯,待子陵之风节,招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

”上句用的是东汉时余姚人严子陵的故事;下句用的是晋仲宁的故事。

晋书载:

“虞喜曾屡征不起,朝廷有事,只得‘就喜咨访’。

这两个故事所含寓意,也正是黄宗羲一生风节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