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9553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统计学试题.docx

社会统计学试题

社会统计学

 

社会统计学1社会统计学2

社会统计学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从标志与统计指标的对应关系来看,标志通常与()相同。

2.某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开口组,上限为8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95,则首组的组中值为()。

3.国民收入中消费额和积累额的比例为1:

0.4,这是()相对指标。

4.在+A的公式中,A称为()。

5.峰度是指次数分布曲线项峰的(),是次数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

6.用水平法求平均发展速度本质上是求()平均数。

7.按习惯做法,采用加权调和平均形式编制的物量指标指数,其计算公式实际上是()综合指数公式的变形。

8.对一个确定的总体,抽选的样本可能个数与()和()有关。

9.用来反映回归直线代表性大小和因变量估计值准确程度的指标称()。

二、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统计史上,将国势学派和图表学派统称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派。

2.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变换关系。

3.学生按身高分组,适宜采用等距分组。

4.根据组距数列计算求得的算术平均数是一个近似值。

5.基尼系数的基本公式可转化为2(S1+S2+S3)。

6.对连续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应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方法。

7.分段平均法的数学依据是Σ(Y-YC)2=最小值。

8.平均数、指数都有静态与动态之分。

9.在不重复抽样下,从总体N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则所有可能的样本个数为Nn个。

10.根据每对x和y的等级计算结果ΣD2=0,说明x与y之间存在完全正相关。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综合统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归纳、 推断和预测的方法是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C.综合指标法 D.模型推断法

2.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形成

A.复合分组 B.层叠分组C.平行分组体系D.复合分组体系

3.交替标志方差的最大值为

A.1 B.0.5 C.0.25 D.0

4.如果采用三项移动平均修匀时间数列,那么所得修匀数列比原数列首尾各少

  A.一项数值 B.二项数值 C.三项数值 D.四项数值

5.可变权数是指在一个指数数列中,各个指数的

  A.同度量因素是变动的  B.基期是变动的

  C.指数化因数是变动的  D.时期是变动的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反映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指标总体系包括

  A.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B.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C.基层统计指标体系  D.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E.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2.典型调查

  A.是一次性调查  B.是专门组织的调查

  C.是一种深入细致的调查  D.调查单位是有意识地选取的

  E.可用采访法取得资料

3.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A.月末商品库存额  B.劳动生产率

  C.历年产值增加额  D.年末固定资金额

  E.某市人口净增加数

4.重复抽样的特点是

A.各次抽选互不影响B.各次抽选相互影响

C.每次抽选时,总体单位数逐渐减少

D.每次抽选时,总体单位数始终不变

E.各单位被抽中的机会在各次抽选中相等

5.下列关系中,相关系数小于0的现象有

  A.产品产量与耗电量的关系  B.单位成本与产品产量的关系

  C.商品价格与销售量的关系  D.纳税额与收入的关系

  E.商品流通费用率与商品销售额的关系

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要求:

(1)写出必要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否则,酌情扣分。

 

(2)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1.某企业三个车间生产同种产品,1995年上半年有关生产资料如下:

 车间 实际产量(台) 完成计划(%) 实际优质品率(%)

 甲   1500     120      93

 乙   1800     100      95

 丙   2200     80      96

要求:

(1)计算该企业产品计划完成百分比;

     

(2)计算该企业产品的实际优质品率。

  2.若已知甲、乙两个企业1980年的产值分别为300万元和500万元,1994年的产值分别为800万元和1500万元。

  要求:

(1)分别计算甲、乙两个企业产值的平均发展速度;

     

(2)若按各自的速度发展,甲企业从现在起还需几年才能达到乙企业1994年的产值水平?

 (3)若要求甲企业在五年内达到乙企业1994年的产值水平,则每年应递增多少?

3.某车间有下述资料: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车间产量的变动以及受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工人数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绝对额。

4.从某企业职工中随机抽选4%进行调查,所得工资分配数列如下:

 工资水平(元)  60 70 80 90 100

 工人数(人)  5 10 11 20 4

 试以95.45%的置信度估计:

 

(1)该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

 

(2)该企业工人中工资水平在80元以上工人所占的比重。

5.在直线相关条件下,已知相关系数r=0.9,估计标准误差Sy·x=12,样本容量n=26,试求:

 

(1)剩余变差值;

 

(2)剩余变差占总变差的比重;

 (3)变量y的均方差值。

6.某企业历年的总产值和利润额(单位:

百万元)资料如下:

     年 份 总产值  利润额

     1990   15   4.5

     1991   17   5.0

     1992   22   6.5

     1993   25   8.0

     1994   30   10.0

要求:

(1)拟合总产值数列的直线趋势方程,并估计1995年的总产值;

 

(2)求出利润额对总产值的直线回归方程,并结合上述1995年总产值的估计值推算该年的利润总额。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统计指标名称 2.65

  3.比例

  4.假定平均数(任意常数)

  5.尖平程度 6.序时(动态)

  7.派氏物价

  8.样本容量大小 抽样方法

  9.估计标准误差

二、判析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理由:

应为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

2.() 理由:

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才能变换。

3.()

4.()

5.() 理由:

应为2(S1+S2-S3)。

6.() 理由:

间隔相等,采用简单算术平均;间隔不等,采用加权算术平均。

7.() 理由:

应为Σ(y-yc)=0或Σ(y-yc)=0为妥。

8.()

9.() 理由:

应个。

10.()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D 2.C 3.C 4.A 5.A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ADE 2.BCDE 3.ACDE4.ADE 5.BCE

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

(1)=94.83% (5分)

 

(2)=94.85% (5分)

2.

(1)甲企业=107.26%

 乙企业=108.16% (4分)

 

(2)=8.97(年) (3分)

 (3)=113.40% (2分)

 -1=13.4% 应递增13.4% (1分)

3.产量指数:

=155.38%

增减额=Σq1pn-Σq0pn=606-390=216(千元) (3分)

 劳动生产率指数:

=145.67%

 增减额=×Σt1=(7.575-5.2)×80

     =190(千元) (3分)

 工人数指数:

=106.67%

 增减额=(Σt1-Σt0)×=(80-75)×5.2=26(千元)(3分)

 指数体系分析:

155.38%=145.67%×106.67%

 216(千元)=190(千元)+26(千元) (1分)

4.

(1)=81.6(元) (1分)

 σ=

   =11.38(元) (1分)

 =1.61(元) (1分)

 =2×1.61=3.22(元)

 81.6-3.22≤≤81.6+3.22

 78.32元≤≤84.82元 (2分)

 

(2)p==70% (1分)

  =6.48%(2分)

 △p=tμp=2×6.48%=12.96%

 p-△p≤p≤p+△p

70%-12.96%≤p≤70%+12.96%

 57.04%≤P≤82.96% (2分)

5.

(1)Σ(y-yc)2=(n-2)=(26-2)×122=3456(3分)

 

(2)R=,R2=0.92=0.81,

 =1-R2=1-0.81=0.19 (3分)

 (3)=18189.47

  =26.45 (4分)

6.

 年 份 y x t ty t2 xy x2

 1990  15 4.5 -2 -30 4 67.5 20.25

 1991  17 5 -1 -17 1 85  25

 1992  22 6.5 0  0 0 14342.25

 1993  25 8  1  25 1 200 64

 1994  30 10 2  60 4 300 100

 合 计 109 34 0  38 10795.5251.5

 

(1)a==21.8 (1分)

b==3.8 (1分)

∴yc=21.8+3.8t(原点在1992年) (2分)

t=1995-1992=3

y95=21.8+3.8×3=33.2(百万元) (1分)

(2)b=

    =2.67 (1分)

a=

  =3.64 (1分)

∴=3.64+2.67x (1分)

当=33.2百万元时,

332=3.64+2.67x

解得x=11.07百万元 (2分)

则1995年的利润额为11.07百万元。

社会统计学2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38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将全部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性质的各个组的方法是

A.大量观察法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D.因素分析法

2.总体具有同质性并非意味所有的总体单位在一切方面都是同质的,这说明统计总体具有

A.大量性B.同质性

C.变异性D.历史性

3.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是

A.劳动生产率B.出生人数

C.结婚率D.人均收入

4.对构成调查对象总体中的所有个体进行的无一遗漏的调查登记是

A.经常性调查B.全面调查

C.一次性调查D.非全面调查

5.把研究对象当作总体,从总体中按随机(或非随机)的原则抽出一定数量的研究单位作为样本,并借助样本指标数值来推算总体指标数值的调查,称为

A.普查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D.抽样调查

 

6.按主词结构,下面的统计表是

A.简单分组表

B.复合分组表

C.简单设计

D.复合设计

某中学高中在校生数

年级学生数(人)

高一305

高二318

高三294

 

7.关于变量数列的编制,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A.离散变量的整数值如果变动幅度较小,宜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B.连续变量的整数值如果变动幅度较小,宜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

C.离散变量的整数值如果变动幅度较大,且总体单位数多,宜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D.连续变量的整数值如果变动幅度较大,且总体单位数多,宜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

8.在频数分布曲线中,U形曲线的特征是

A.中间大,两头小B.中间小,两头大

C.呈正J型分布D.呈反J型分布

9.数据123,136,198,133,172,150的算术平均数是

A.143B.152

C.166D.172

10.通常,我们将N个变量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称为

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D.中位数

11.下列变异指标中,可称为相对离势的是

A.极差B.平均差

C.标准差D.异众比率

12.数据125,138,116,127,140,134的全距是

A.11B.14

C.18D.24

13.通常,我们将对比的基数抽象为100而计算出的相对数称为

A.4分数B.百分数

C.成数D.倍数

14.关于结构相对数,下面不正确的描述是

A.结构相对数都是无名数

B.结构相对数的数值均小于1

C.结构相对数的分子与分母可以调换位置

D.各结构相对数之和等于1

15.时间数列中原有的各项统计指标数值,称为

A.发展速度B.增长速度

C.发展水平D.增长量

16.已知某个体户开业4个月,收入情况是:

第1个月405元,第2个月395元,第3个月475元,第4个月455元,则他每个月平均收入为

A.430元B.4325元

C.4333元D.435元

17.说明由多个项目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综合变动的比较指标,称为

A.数量指标指数B.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D.个体指数

18.按照我国习惯,计算企业价格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采用

A.基期的产量指标B.报告期的产量指标

C.基期的价格指标D.报告期的价格指标

19.相关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上不很严格的相互依存关系,如果这个关系近似地表现为一条曲线,就称为

A.复相关B.曲线相关

C.正相关D.完全相关

20.按积差法求两变量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r时,下面不正确的描述是

A.当r=0时,表示两变量之间无相关

B.当-1

C.当0

D.当r=1时,表示两变量之间完全正相关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全部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均涂黑。

涂错,多或少涂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8分)

21.总体按其包括的单位数目是否有限制,可分为

A.现实总体B.有限总体C.想象总体

D.无限总体E.样本总体

22.变量按其数值是否连贯衔接,可分为

A.随机变量B.离散变量C.虚拟变量

D.连续变量E.确定性变量

23.次级资料的特点是

A.可靠性难评估B.搜集容易C.确实可靠

D.搜集不易E.应用方便

24.随机抽样的方式包括

A.简单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C.定额抽样

D.整群抽样E.等距抽样

25.统计分组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有

A.符合相象次数分配的规律性B.穷举

C.交叉D.连接E.互斥

26.制作统计表时,要注意

A.表的标题置于表格正上方

B.表的上、下端应次粗线或双细线标划

C.表的左、右两侧不画纵线

D.表中数字不必上下对准位数

E.当缺少某项数字时,用符号“——”表示

27.中位数的特点是

A.各变量值对中位数之差的绝对值总和,小于它们对任何其它数(X′)之差绝对值的总和

B.各变量值与中位数的离差之和等于0

C.各变量值与中位数的离差的平方和等于最小值

D.分组资料有不确定组距时,仍可求得中位数

E.中位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LM][HJ*2/3]

28.对于给定资料的集中趋势的量度

A.唯有算术平均数不唯一确定

B.唯有中位数不唯一确定

C.唯有众数不唯一确定

D.有的资料只有一个中位数,有的资料可能没有中位数,有的资料可能有几个中位数

E.有的资料只有一个众数,有的资料可能没有众数,有的资料可能有几个众数

29.标准差

A.是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的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B.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状况和差异程度的最佳测度

C.不便于代数运算

D.就其计算的数学方法来看,仍属于算术平均数

E.数据利用率低,信息丧失严重

 

30.在下列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中,分组资料如遇有开放组距时,不经特殊处理仍可计算的有

A.算术平均数B.标准差C.中位数

D.平均差E.众数

31.在下列相对指标中,其数值表现为无名数的是

A.人均工农业生产总值B.晚婚率C.森林覆盖率

D.出生率E.人均摄取热量

32.在下列相对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数的有

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B.发病率C.性别比

D.城市人口百分比E.节育率

33.时间数列的动态比较指标包括

A.发展水平B.增长量C.发展速度

D.增长速度E.平均发展水平

34.关于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下面正确的描述是

A.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

B.定基发展速度是各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比

C.相邻的两个环比发展速度之比,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D.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E.相邻的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35.关于同度量因素,下面不正确的描述是

A.必须是同一时期的

B.可以是同一时期的,也可以是不同时期的

C.必须是不同时期的

D.起到加权的作用

E.可以使原来不能加总的因素,过渡到能够加总的量

36.在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A.价格指数B.生活费用指数C.职工人数指数

D.成本指数E.物量指数

37.关于正相关和负相关,下面正确的描述有

A.如果自变量的增长引起依变量的相应增长,就形成正相关

B.如果自变量的增长引起依变量的相应减少,就形成负相关

C.如果自变量的减少引起依变量的相应减少,就形成正相关

D.如果自变量的减少引起依变量的相应增长,就形成负相关

E.如果自变量的增长引起依变量的相应减少,就形成正相关

38.关于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完全不相关,下面正确的描述有

A.完全相关是指变量之间为函数关系

B.完全相关是指变量之间不存在数量上的任何依存关系

C.不完全相关介于完全相关和完全不相关之间

D.完全不相关是指变量之间为函数关系

E.完全不相关是指变量之间不存在数量上的任何依存关系

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2分)[HT][ST]

三、填空题(将答案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空白处。

每空1分,共10分)

39.在统计学初创时期,由于统计学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对统计实践的理解也不同,从而产生了三大统计学派,即

(1)、政治算术学派和数理统计学派。

40.推论统计有两个基本内容:

参数估计和

(2)。

41.搞好典型调查的关键是选好典型单位,如果调查单位差异较大,应采取(3)的方法。

42.变量数列的构成要素包括变量值和(4)。

43.(5)是在一组资料中,出现次数(或频数)呈现“峰”值的那些变量值。

44.(6)的意义在于能够表明众数不能代表的那一部分变量值在总体中的比重。

45.某地区性别比是95,则男性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7)。

46.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按其所反映的资料的性质不同,可以区分为时期数列和(8)。

47.在指数体系中,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9)。

48.(10)是研究自变量与依变量之间变动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49.指标体系

50.登记性误差

51.向上累计

52.平均增长量

五、计算题(写出必要的计算公式及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

每小题10分,共40分)

53.某社区3口之家有6户,4口之家有20户,5口之家有14户,6口之家有10户。

试求该社区居民家庭人口的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

54.假设某城市住宅数竣工面积资料如下:

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

199319941995

住宅竣工面积(万平米)1822273035414

856

 

要求:

(1)求该时间数列的直线趋势方程

(2)根据上述方程,1998年该城市住宅竣工面积是多少?

(3)当该城市住宅竣工面积达到79万平方米时,大约是哪一年?

 

55.假设资料如下表:

消费品消费量名称基期报告期

基期消费支出额(元)

甲1210180

乙2025360

丙1418140

合计——680

要求:

(1)计算三种消费品的消费量综合指数

(2)计算由于消费量变动而导致的消费支出变动额

 

56.假设有不同文化程度(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15—45岁育龄妇女100人,她们平均生育子女数如下表

 

育龄妇女文化程度平均生育数

20人0年495

20人6年387

20人9年312

20人12年246

20人16年172

已知文化程度与平均生育数呈直线相关。

要求:

(1)计算相关系数

(2)计算回归系数

(3)这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