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969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88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本课后真题作业题答案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1)量程不同:

实验用温度计是从0℃~100℃,体温计是35℃~42℃

(2)分度值不同:

实验用温度计是1℃,体温计是0.1℃

(3)体温计上有缩口,实验用温度计无缩口

(4)实验用温度计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读数时可离开人体

(5)实验用温度计使用前不用甩,体温计使用前要用力甩

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细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细口上升到上面的玻璃管里,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遇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细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

细口的作用就是只允许水银上升,不允许水银下降,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指示人体的温度,这一点跟其它温度计不同。

请提问:

我们如何知道高空中飞机外面的温度?

解答:

一般是通过机身上的探头测量的.要是在客舱就要看机型了,有的大型客机像A380在座椅前面的显示屏上就能看到。

也可以简单算一下,一般来说,飞机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会下降6度,所以当地面温度为20度时,你在10000米高空时,那此时机舱外温度为-40度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1.解答:

积雪熔化要同时达到两个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据此解答。

某些高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是因为高山上的气温一直低于积雪的熔点,积雪无法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无法熔化。

2.选C

分析:

1)晶体熔化的特点: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各种金属都属于晶体

锡是金属,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选C

分析:

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先把铜块变成铜水然后再把铜水变成铜像,物质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先熔化后凝固。

故选C.

晶体;

80;

吸热

分析:

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80℃不变,所以熔点为80℃,并且为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不断吸热,故答案为:

如何解释民间谚语:

“下雪不冷,化雪冷”?

答案为:

雪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是凝华过程,需要放热,所以下雪不冷;

雪从固态到液态是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所以化雪冷

此题通过一个常见的谚语,考查了对雪的形成及所包含的物态变化及其特点。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农家谚语。

意思是在下雪时人们感觉不太冷,而在雪过天晴,积雪融化时反而寒冷起来。

雪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是凝华过程,需要放热,所以下雪不冷;

雪从固态到液态是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所以化雪冷。

第三节汽化与液化

1.答案为:

液化;

汽化。

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液化形成的露珠在阳光下消失,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

人从游泳池中出来,身体上沾有水分,水分蒸发要从身体上吸收热量,所以会感到冷。

3.答案:

B。

解析:

对于选项A,如果不降低气压,即使用微火加热,水的温度仍为100℃,并不能降温,A方法不可行

对于选项B,降低容器內气压,水的沸点会降低,低于80℃,此方法是可行的

对于选项C,如果不降低气压,即使缩短加热沸腾时间,水的温度仍为100℃,并不能降温,C方法不可行

对于选项D,增加容器内气压,水的沸点会升高,高于80℃,D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4.答案为:

蒸发和沸腾的主要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状态都是由液体变成气体,都吸热。

主要不同点:

蒸发:

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

是一种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插入图表

为什么夏天装有冰水的杯外壁常能看见小水珠?

纸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

因为杯子的外壁温度较低,杯子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就附在杯子的外壁上。

第四节升华与凝华

1.答案:

(1)液化;

(2)液化;

(3)升华;

(4)凝华;

(5)凝华;

(6)液化;

(7)汽化。

(1)中冰棍冒“白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

(2)冬天,能看到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飄散在空中形成的

(3)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冰块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4)寒冷的冬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温度,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冰花

(5)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体小颗粒形成的

(6)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7)滴在玻璃表面的水消失不见,是水蒸发为水蒸气了,属于汽化现象。

2.答案为:

升华;

凝华

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它需要吸热。

干冰是一种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

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周围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粒

故答案为:

凝华。

因为河水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

请提问:

雾凇”与冰的形成各对应什么物态变化过程?

答案:

雾淞"

是在较低温度下由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而成,所以是凝华过程;

而冰是由水凝固而成,所以是凝固过程。

物态变化的分析应该分清物质的初始状态和变化后的状态,再利用定义来判断物态变化的过程。

第五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1.

家中前半年的每月用水量如下表所示:

月用水量(m2)

4

4.5

5

6

人数(人)

2.淡水资源

据初步估计,地球上水的总量大约有1.4×

109km3。

但这些水中有97.5%是海水,与我们平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只有35×

107km3,占总水量的2.5%。

在全世界的淡水储量中占最大份额的是冰雪水,它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北两极。

其次是地下水,地下水中又以深层地下水的份额为大。

由于开发困难或技术经济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海水、深层地下淡水、冰雪固态淡水等很少被直接利用。

比较容易开采利用的、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只有400多万立方千米,仅占淡水的11%、总水量的0.3%。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水量虽大,可供我们人类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

按照现行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1000m3为人类生存起码的需求,人均水资源量2000m3就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尚不足500m3,离全世界淡水储量码的生存需求相差甚远。

此外,还有1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0m3。

也就是说,我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处于严重缺水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量。

而与此同时,却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和水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水利专家们的预测结果更让人震惊:

到21世纪中叶,以我国16亿人口计,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现在还要减少。

缺水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将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水,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以下节约用水的方案:

1)一水多用,如洗脸水沖厕所,养鱼,浇花;

淘米水洗碗等

(2)使用各种节水的用具,如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马桶等;

(3)在工业生产中,采用能够节省用水的生产方法及设备,在可能范围内将水循环使用;

(4)农业生产中,在水资源缺乏地区采用滴灌等技术,减少水的蒸发等。

什么是温室效应?

答案为: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本章练习

1.选B

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由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汽化吸热;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4)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使舞台的气温降低,然后舞台上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形成白雾。

A.冬天洗澡时房间里的“白气”是由热水蒸发产生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酒精擦在手背上,由于酒精蒸发吸热,因此手背感到很凉爽,故B正确;

C.衣橱里的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剧场上淡淡的薄雾是喷洒的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2.选C

A.冰雹是凝固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小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符合题意

D.霜冻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不符合题意

3.答案为:

固;

液;

液态氢的沸点是-253℃,说明低于这个温度的氢是液态,高于这个温度的氢是气态,-253℃是氢的液态和气态的分界点;

固态氢的熔点是-259℃,说明低于这个温度的氢是固态,高于这个温度的氢是液态,-259℃是氢的固态和液态的分界点。

因为-260℃<

-259℃,所以在这个温度的氢是固态的,-253℃<

-255℃>

-259℃,所以在这个温度的氢是液态的,-250°

C>

-253%C,所以在这个温度氢是气态的

气;

4.选C

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继续吸热,吸收的热量全部都用来由液体变成气体的变化,所以温度是不变的,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不变;

吸热。

5.选C

液体温度计的测温范围最低不低于它的凝固点最高不高于它的沸点;

我国寒冷地区的气温会达到-50℃,低于水银的凝固点-39℃,故AB错误,有的地区气温超过40%,故D错误;

我们各地区气温最高不会超过78℃,最低也不会低于-117℃,故酒精在我国各个地区不会凝固成固态,也不会沸腾变成气态。

6.答案:

D

将一杯温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的冷冻室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水达到凝固温度0℃并逐渐凝固;

当水全部凝固后,冰的温度再次降低;

由于A和B中图象温度升高,所以A和B都不正确;

由于C图中的凝固点不是0℃,所以C不正确。

故选D。

7.选C

A.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50℃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50℃,故A正确

B.分析图象可知,BC段处于熔化过程,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

C.在AB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断升高,故C错误

D.第8min后,物质全部熔化完毕,处于液态,故D正确

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实践与总结

1.实践活动:

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区,露水也是重要的水资源。

人们用塑料布来收集露水(图12-55)。

请进行收集露水的活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露水多,在什么情况下露水少,并探究露水多少的原因。

答案一:

凌晨时分露水多,中午到晚上以前露水少,凌晨时,由于前夜大气內的水蒸汽与空气中的尘埃集结而产生水雾,此时由于夜间温度低,所以形成的水珠不容易消失,相反,中午以后温度升高水珠会消失。

答案二:

清晨收集的露水多,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时候会液化。

中午几乎没有露水的,温度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又少。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能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1.答案:

把饮料放进冰箱,饮料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是通过热传递改变饮料的内能。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热传递)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而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2.答案:

D。

观察图形可知:

女孩端着一杯热水,通过热传递来改变内能;

男孩则在搓手,通过做功来改变內能

故选D。

3.选B

A.用来描述热量的术语是:

吸收和放出,不能用“含有”。

故A不正确。

B.内能的大小和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故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故B正确

C.因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0℃的冰块,也具有内能。

故C不正确。

D.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

故D不正确

故选B

4.答:

原理是相同。

原始的人类用“钻木取火"

的方法取得火种,即通过钻木的方式,对木头做功,使得木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木头就会燃烧,即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现在人们用火柴点火,即火柴与火柴盒上的一部分摩擦,即火柴克服摩擦力做功,使得火柴自身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达到着火点后,火柴就会燃烧,即也是做功改变物体內能的。

故上述两种情况的原理是相同的。

用体温计测体温,为什么要将体温计在腋下放一段时间才行?

体温表的应用原理是热涨冷缩,而放一段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热传递,放一段时间是为了保证体温计与身体充分传热使温度计与体温相同。

第二节科学探究:

物质的比热容

沿海地区水多;

內陆地区水少、沙石多;

水的比热容较大,沙石的比热容小。

所以,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

夜晚,放岀相同的热量,海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沿海地区昼夜的温差小,故选B

2.选D

A.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取暖,不符合题意

B.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晚上向秧苗田里放水,水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以防冻坏秧苗,不符合题意。

D.在夏天,人们在地面上洒水时,水蒸发吸热,利用水蒸发可以降温;

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相同;

铝;

(1)由于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度相等,所以煮较长的一段时间后三个金属球的温度都与沸水温度相同

(2)根据热量公式Q=cm△t分析可知,三种质量和初温相同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吸收的热量多,比热容小的吸收的热量少,所以铝球吸收的热量最多,铜球吸收的热量最少。

故答案为:

铜。

4.选B

因为物质的密度、比热容是煤油的特性。

将一瓶煤油倒掉一半,质量减小了,但煤油的种类和状态没变,所以密度、比热容都不变。

5.解答:

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方案?

解答:

1、明确实验题目

2、分析实验原理:

完成实验的依据

3、选择实验材料用具

4、设计实验步骤

5、预测实验结果、

6、观察收集实验数据

7、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第三节内燃机

1.答案为:

吸气;

压缩;

做功;

排气;

做功

首先要知道四个冲程.并要掌握四个冲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吸气和排气冲程不发生能量转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內能;

做功沖程将內能转化为机械能;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

压缩冲程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

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将內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

2.选B

内燃机四个冲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吸气和排气冲程不发生能量转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将內能转化为机械能;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

压缩冲程,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吸气和排气冲程不发生能量转化

分析题意,回忆内燃机四个冲程的工作特点分另是什么?

解题方法提示: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有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只有做功冲程对外做功,其它三个冲程依靠飞轮惯性迅速完成。

活塞向上运动的冲程是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

这两个冲程都是靠飞轮惯性完成的。

4.

此题主要考查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

汽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了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汽油机气缸顶端有个火花塞,此时火花塞喷出电火花,点燃汽油;

这种点火方式称为点燃式。

柴油机在吸气冲程中吸入空气,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內能,空气的內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柴油的着火点,柴油机气缸顶端有个喷油嘴,此时喷油嘴喷岀雾状的柴油,柴油依靠压缩时內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柴油着火点而燃烧,点燃方式是压燃式。

1.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内燃机分为汽油机与柴油机

2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四个冲程相同,能的转化相同;

3.二者的不同点表现在:

①吸入的物质不同;

②结构不同;

③压强不同,效率不同;

④点火方式不同,据此自己尝试着完成表格吧

柴油机为何不用火花塞点火?

答案:

(1)柴油机是直接把空气和油的混合气体压缩到燃点,自动着火,称之为压燃式,不用外来的火花来点燃,所以不用火花塞。

(2)柴油发动机.它的压缩比大于汽油机很多,最高可达到16或17.而空气压缩产生的温度高可达到750k-950k.已超过柴油的燃点[543-563k].所以不需要助燃。

第四节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大。

燃料的热值可表示为:

q=Q/m;

其中Q表示燃料全燃烧释放的热量,m表示燃料的质量,q表示燃料的热值。

当质量相同时,燃料的热值与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即甲的热值大于乙的热值。

A。

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是指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岀的热量,热值越大的燃料在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放出的热量越多,掺假后煤的热值降低,所以可以用热值来区分,而从比热容、质量、温度无法区分。

故选A。

3.选C

现代火箭用液态氢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热值,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液态氢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会更多。

热机工作时存在的各种能量损失:

热机排出的废气仍有很高的温度,因此要损失部分内能,另外还有燃烧不充分和克服摩擦要做功等

会造成的污染有:

①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

⑨燃料燃烧排放的烟尘使大气变得十分混浊(粉尘)

③废渣污染(未烧尽的残渣)

④噪声污染。

热机效率为什么不能达到100%?

答:

热机在工作过程中,燃料不可能完全燃烧,尾气带走较多的热量,机器本身散热,克服机械间摩擦做功,剩余的能量才是有用的能量,在燃料完全燃烧提供的能量中只占很少一部分,所以热机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1.答:

(1)对铁丝做功,利用做功的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铁丝的内能,使铁丝温度升高:

例如:

在石头上饜一磨;

来回弯折铁丝;

用锤子砸几下等。

(2)利用热传递把内能转移到铁丝上,使铁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把铁丝放进热水里;

把铁丝放在火上烧。

2.选B

A.热量、功、内能虽然单位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故A错误

B.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即做功和热传递,故B正确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克服摩擦做功可使物体的內能增加,不是热量增加,故C错误

D.在没有热传递的情况下,对物体做了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故D错误

3.选C

A.电炉是要消耗电能的,加热水转化为水的内能,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B.衣服在阳光下曝晒升温是将太阳光转化为内能

C.火箭升空是要消耗燃料的,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D.双手摩擦发热是克服双手间的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內能。

4.选B

5.解答:

绳子与铜管摩擦生热,通过做功使管壁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管子与管內乙醚通过热传递使乙醚的温度升高至沸腾,沸腾的乙醚蒸气对木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将木塞冲起。

6.解答:

用酒精灯对水加热的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增加至水沸腾,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木塞的机械能,故软木塞向上冲起。

7.

(1)知道焦炭的质量和焦炭的热值,利用公式Q放=mq可计算焦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然后求出水吸收的热量;

(2)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根据Q放=Q吸=cm△t可计算水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