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982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docx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

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

1909年世界第一架轻型飞机在法国诞生

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实现了自主操纵飞行、这次试飞成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人类航空史从此进入新的纪元

1947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试飞员查尔斯·耶格尔驾驶X—1飞机实现了突破音障飞行

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迈出一小步成为全体地球人类的一大步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

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

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

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与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就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

1993年11月1日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与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我国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与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就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国与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就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2月与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与“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就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就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与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她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中国的航天事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与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就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与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更高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

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与说明。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就是:

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与宇宙的认识;与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

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就是:

——坚持服从与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

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根据国情与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

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的发展。

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与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

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支持与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与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与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与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

过去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在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与“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

一批新型高性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成功。

各种应用卫星初步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风云一号”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业务气象卫星系列。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各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微小卫星研制及应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运载火箭。

过去五年,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性能与可靠性明显提高。

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46次发射成功。

新一代运载火箭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与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研制进展顺利。

 3、航天器发射场。

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高了综合试验与发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种运载火箭、各类人造卫星、无人试验飞船与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

 4、航天测控。

航天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与拓宽,多次为各种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无人试验飞船与载人飞船的发射、在轨运行与返回着陆提供测控支持。

 5、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之后又成功发射三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发射并回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一个重大成就。

 6、深空探测。

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与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

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与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与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

建设与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与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

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与服务。

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就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与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卫星通信广播。

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应用产业已初步形成。

截至2005年底,中国拥有国际、国内通信广播地球站80多座,全国共有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国内几十个部门与若干大型企业共建立了100多个卫星专用通信网,各类甚小口径终端站达5万多个。

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就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与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与“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与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

中国作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员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海事卫星通信网络,跨入了国际移动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先进行列。

 3、卫星导航定位。

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利用国内外导航定位卫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卫星导航定位的应用范围与行业不断扩展,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与海洋勘测等领域。

 空间科学

 1、日地空间探测。

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

开展了月球与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学实验与空间天文观测。

利用“神舟”号飞船与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与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与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3、空间环境研究。

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与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与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

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与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发展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与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主要任务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与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与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与发射适应性。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与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

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与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与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与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与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与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与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

继续发展与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

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

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与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与市场。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与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与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与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后期工作。

——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与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与自动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

——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

优先安排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的发展,适度发展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

——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

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与资源集成,实现航天科技的重点跨越。

通过加强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与若干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

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资源共享,扩大业务应用。

以通信卫星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为重点,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

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与二次开发,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

——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航天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验的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知识产权工作与航天标准化工作。

——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与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宇航企业。

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与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与航天产业政策,指导与规范各项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保障航天活动的经费投入。

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航天投入,同时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资体系,保持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

鼓励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商业企业、高等院校与社会团体在国家航天政策指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卫星经营企业与应用部门优先选用国产卫星与卫星应用产品。

——加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普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文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航天事业。

 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航天活动的管理与宏观指导。

中国国家航天局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就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与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

 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与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

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与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

——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与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支持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空间组织为促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的发展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她区域性空间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与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与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政策与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