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053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到七章.doc

第五章研究文献的查阅

第一节研究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一、研究文献的类别

心理与教育研究科学的研究文献主要指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心理与教育科学知识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

按照不同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

手工型,印刷型,微缩型,机读型,视听型

按文献内容加工程度不同:

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按文献所属领域不同:

心理学文献,教育科学文献,综合型文献

按公开程度:

国内外公开文献,国内公开文献,内部文献

按编辑出版的不同形式:

书籍,期刊,会议论文,报纸,学位论文,内部资料

二、目前研究文献发展的新特点

1.数量的急剧增加

2.各种文献的内容交叉重复

3.质量下降

4.分布分散

5.分布不平衡,缺乏交流

6.翻译文献多,语言障碍增加,术语不统一,研究文献格式不规范,发表“时滞”拉长,文献来源情况复杂,记录手段和载体多样化等等特点。

三、研究文献查阅的意义、作用

1.有助于研究者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2.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3.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

4.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第二节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渠道和方法

一、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

1.采用倒查法,先查最近的,再插过去的文献;

2.在范围和数量上应该有所限制;

3.应注意搜集第一手的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4.应注意搜集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资料;

5.不仅收集直接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资料,还应该收集跨学科、跨领域的资料。

二、研究文献查阅的渠道

1.通过图书馆搜集文献;

2.通过专门研究机构的资料室搜集资料;

3.通过大学有关系所资料室搜集资料;

4.通过学术会搜集资料;

5.通过个人交往搜集资料。

三、研究文献搜集的方法

1.检索工具查找法

优点:

研究文献比较全面、广泛

缺点:

信息滞后,难反应最新研究动态

(1)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和文摘

(2)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信息分为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项检索

计算机文献检索包括内部检索和开放检索

2.参考文献查找法(追溯查找法)

优点:

所查找的文献针对性强、直接、集中、效率高

缺点:

文献资料不够全面,原文作者列出的资料有主观性,选择性,会受到制约。

第三节研究文献阅读与记录的方法

一、研究文献阅读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

(2)顺序性原则

(3)批判性原则

(4)同时性原则

二、研究文献阅读的方法

浏览:

普遍地、粗略地翻阅文献;目的明确,抓要点,速度快。

粗读:

了解文献的基本观点,搜寻基本数据依据;

精读:

求深、求通、求精、求创新的阅读。

理解、鉴别、评价、质疑、创新

三、研究文献记录的方法

(1)标记与批语式

(2)抄录式

(3)提要式

(4)札记式

(5)综述式

第四节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研究文献综述的特点和作用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

是在全面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的某一学科或者专题的研究成果、进展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综合叙述和评论。

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题性两种。

综合性的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

专题性的综述是针对有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

综述的主要特点:

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者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内容

(1)序言

(2)历史发展

(3)现状分析

(4)趋向预测

(5)改进建议

(6)参考文献目录

三、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搜集文献应当全面,应用资料和数据要真实;

2.坚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3.总数要有针对性;

4.应提纲絜领,突出重点;

5.适当使用统计方法描述资料;

6.注意区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四、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法

(1)确定综述选题

(2)搜集资料

(3)筛选文献

(4)撰写初稿

(5)修改提炼

第六章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

进行研究设计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目的和假设,理清研究的思路。

优点:

思想明确,学术严密,使合作者或者科研助手完整,深刻地了解研究课题,日后经过修改可作为研究报告的前言。

研究目的明确以后,虽然研究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大致界定了,但是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中,可采用的收集事实与数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谈话法、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等等。

由于同一研究课题往往可以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而每种方法又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在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中,宜提倡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的会聚效度。

如前所述,这已成为当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三、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

在选定具体方法和设计方式之后,应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进一步明确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变量有哪些,不拟研究的无关变量有哪些,所研究变量的性质是因果的(即一些是操作或非操作性自变量,另一些是因变量)还是相关的。

四、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确定了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之后,研究设计工作就进入到确定研究材料与工具阶段。

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购买或选用现有的研究工具和仪器,其种类很多,有心理与教育测量量表等;

二是编制,即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特殊要求,自己编制有关研究材料。

五、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

制定研究程序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研究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及其顺序;

二是操作研究变量的有关方法和研究程序安排;

三是拟定指导语;

四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各种方法。

研究环境分为:

自然环境(如课堂,家里,工厂现场),外部效度高

非自然环境(如心理实验室),内部效度高

六、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在研究设计时,要初步考虑如何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对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设计的标准

研究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整个研究的科学性水平,即保证研究结果、结论能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教育规律。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设计每项心理、教育科学的具体研究时贯彻客观原则,强调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与效度不但是研究设计时应当遵循的标准,而且也是评价研究设计质量乃至整个研究结果科学性水平的标准。

一、研究的信度

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根据影响信度的误差来源可以把信度划分为两大类:

稳定性和同质性。

稳定性指研究结果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

同质性指研究工具内部具有一致性。

判定研究工具或研究结果的信度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重复法

指运用重复测量、重复研究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采用相同方法进行两次以上的研究,然后考察它们能否取得相同结果。

(二)相似法

指通过比较同质或类似研究工作、或同类研究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来判断研究工具或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常用方法)

(三)独立评判法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同时对一组被试的行为、操作水平等各种表现进行独立判断或评价,然后比较他们之间的一致性,此法可以判定研究者之间一致性程度。

二、研究的效度

效度通常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度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

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事实、正确地揭示了所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一)构思效度

进行理论构思,是研究设计工作中的首要内容。

研究的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它涉及建立可观测指标的理论设想及其操作化等方面的问题。

影响因素:

1.对构思缺乏明确的说明,概念解释模糊,逻辑关系不清,层次不明

2.单一方法和操作引起的偏差

3.构思水平之前混淆

4.研究过程中主试期望,被试因猜测而发生的心理与行为的改变、不同实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等。

要使研究具有较高的构思效度,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理论构思必须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

2、对研究的各种变量做出明确、严格的说明

3、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制定相应的,客观的测量指标

4、要消除或控制影响构思效度的各种因素。

(二)内部效度

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

目的:

保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

影响内部效益的因素:

(1)成熟因素

(2)历史因素

(3)被试选择上的差异

(4)研究被试缺失产生的效应

(5)前测的影响

(6)实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的效应

(7)统计回归效应

(8)多种研究条件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三)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与如何恰当地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1)数据的质量差

(2)违反统计检验的假设

(3)统计检验能力差

(四)外部效度

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

--做好取样工作。

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能够适用于被试所来自的总体的程度与能力。

生态效度指研究结果能够概括化和适用于其他研究条件和情景的程度和能力。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1)研究被试的代表性差

(2)研究变量的抽象与操作定义不明确,测量方式信度、效度差,致使研究课重复性减少。

(3)研究被试的反作用

(4)事前测量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影响

(5)多重处理的干扰

(6)实验者效应

(7)研究与实际情景相差较大

(8)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取样的设计

⒈个体

个体是收集信息的单位,它提供分析的基础。

在调查研究中,个体常常是某种类型的人,其他类型的单位也可成为被调查的个体,例如家庭、俱乐部或公司等。

⒉整体

整体是研究中全部个体在理论上的假想的集合体。

假如在某项研究中个体是单个的美国人,那么美国人就是整体。

由于整体这一概念是超时空的,所以在研究中用处不大。

⒊总体

总体是在理论上明确定义的个体的集合体。

美国人这个模糊的概念是调查的整体,而关于总体的描述将包括美国人的具体定义。

一、取样设计的意义与原则

取样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明显优点:

第一,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

第二,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对总体进行研究,由于研究对象数量很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往往是研究者无法达到的。

第三,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

第四,有利于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取样是研究设计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效度,特别是外部效度。

取样设计应遵循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是完全均等的。

二、取样的一般程序

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规定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只有总体明确,才可能从中抽出有代表性的样本。

(二)确定样本容量

样本容量是指样本内所包含的对象的数目。

(三)确定抽样方法并选取样本

要考虑研究的目的,研究总体的特征与范围,数量。

还要考虑抽样方法的特点与要求及研究工作的住客观情况。

(四)统计推论

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总体的有关参数,是完整取样过程不可缺少的一步,它关系到总体参数的可靠性、取样的误差乃至取样的效果与实际意义。

三、取样的基本方法

取样的方法很多,以适合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条件的需要。

五种随机取样的方法:

(一)简单随机取样法

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几个单位作为样本。

它保证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它们之间都是独立的。

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具体抽取方式有两种:

①抽签;②利用随机数字表。

局限性:

(1)事先要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事,费力

(2)总体分布较为分散,会使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

(3)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会发生偏向,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4)当已知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

(二)系统随机取样法

系统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抽样间隔,最后在第一个抽样间隔内随机抽取一个单位作为第一个样本单位,并按抽样距离做等距抽样,直到抽取最后一个样本单位为止。

(三)分层随机取样法

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统计上称为层),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关键:

分类的标准要科学,要符合实际情况

遵循原则:

各层内的变异要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变异越大越好,否则就失去了分层的意义

优点:

代表性和推论精确性较好。

适用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

局限性:

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很难做出科学的分类

(四)整群随机取样法

整群随机取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出若干群作为样本。

优点:

样本单位比较集中,适宜于某些特定的研究

缺点:

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因个群间差异较大而比较大。

(五)多段随机取样法

多段随机取样法是先将研究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群,作为抽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再按一定标准将第一级单位分成若干子群,作为抽样的第二级单位,如此类推,在各级单位中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简言之,就是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抽样方法。

非随机取样法:

如定额取样法、判断取样法、方便取样法。

四、取样误差的计算

取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相应参数值之间的差异。

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取样,都会有取样误差存在。

因此,在取样时,应尽可能减少取样误差,使我们用样本的研究结果对总体特征做出的推论更为精确。

为此,定量计算取样误差,了解其程度大小,对研究者判断取样的科学性有重要作用。

取样误差的计算公式:

n

=S/√ ̄

Sx

Sx为估计样本的标准误,S为样本的标准差,n为样本容量。

当小样本时,可用n-1代替公式中的n.

五、样本大小的确定

样本大小的取决的主要因素:

(1)研究对象总体的性质

(2)研究目的和研究者的经费、经验、时间、精力等主客观条件。

(3)研究允许的最大误差和推论犯错误的概率。

第四节  研究变量的确定与研究指标的设计

一、变量的基本类型

变量是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测量或操纵的条件、现象、事件或事物的特征。

(一)相关变量与因果变量

根据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变量可以分为相关变量与因果变量。

相关变量指相互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在发展变化的方面和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主要存在于相关研究之中。

因果变量指相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变量,其中一个或多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或多个是因变量。

自变量:

能够独立的变化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自变量类型有①作业变量(刺激变量、任务变量)②环境自变量③被试者变量

因变量:

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

(二)主体变量与客体变量

如以研究对象为主体,可将变量分为主体变量与客体变量。

主体变量指存在于研究对象主体身上的各种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性格、动机、态度等;

客体变量指存在于研究对象主体以外的各种变量,如团体气氛、他人行为和态度。

(三)直接测量变量与间接测量变量

根据是否可直接对变量进行测量,可将变量分为直接测量变量和间接测量变量。

直接测量变量如:

年龄,身高,体重,受教育年限,学习成绩,学习时间等

间接测量变量如:

动机,智力,态度,友谊,价值观念等

(四)操作性变量与非操作性变量

从变量是否可由研究者主动加以操作角度划分,变量可分为操作性变量与非操作性变量。

操作性变量指研究者主动家里操作的变量。

如:

教学方式,学习内容等

非操作性变量指研究前已存在或研究时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

如:

年龄,性别,父母职业等

(五)研究变量与非研究变量

根据变量是否成为一特定研究所要操作的对象,变量可分为研究变量和非研究变量。

研究变量指某特定的研究所要操作的变量。

非研究变量指某特定研究所要操作的变量以外的其他变量。

二、研究变量的选择

具体选择、确定研究变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的变量,考虑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辨明无关变量。

第三,确定研究变量的数目。

第四,考虑变量的测量水平。

三、研究指标及其测量水平

研究指标就是用来具体测量研究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

(一)定类指标

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二)定序指标

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三)定距指标

定距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指标。

(四)定比指标

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四、研究指标设计的原则

科学地设计研究指标,应当注意遵循下述原则。

第一,设计研究指标应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

第二,所设计的研究指标应当具有完整性。

第三,研究指标要简明、可行。

第四,研究指标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对于定量指标还应该有统一的计分或计算方法。

第五节  研究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的设计

一、操作定义及其特征

在研究中,对研究变量或指标做出明确定义有两种方式,一是抽象定义,一是操作定义。

抽象定义是对研究变量或指标共同本质的概括,其作用在于揭示它们的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

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与抽象定义相对,特征比较:

在定义内容上,操作性定义用具体的事物、现象或者方法来说明变量的概念;而抽象定义则采用概念、同义语进行说明。

在定义方法上,操作性定义采用经验的方法,即可直接感知和度量的方法;而抽象定义则使用逻辑的方法

在定义重点上,操作定义着重于界定变量或指标的外延或操作过程。

而抽象定义则着重于揭示变量或指标的内涵和本质

二、操作定义的作用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操作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第二,它有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第三,它有利于提高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

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第五,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三、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

科学地设计操作定义,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对称性原则。

指给变量或指标设计出来的操作定义必须与其抽象定义的内涵相对称,而不能过宽或过窄。

第二,独特性原则。

指给变量或指标设计出来的操作定义必须使其具有有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独特特征。

四、操作定义设计的方法

设计操作定义的方法很多,下面几种是比较常见的基本方法。

(一)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方法与程序描述法是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

(二)动态特征描述法

动态特征描述法是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

(三)静态特征描述法

静态特征描述法是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

第六节  无关变量控制方法的选择

一、无关变量的主要类别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无关变量的类别很多。

(一)被试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

被试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有的与被试长期的、稳定的特点有关,有的与被试在研究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状况有关。

主要方面:

参与研究的动机;焦虑;有关经验;性格;生理状态;被试的反作用

(二)主试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

研究表明,研究者的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态度、暗示等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三)研究设计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

这方面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①研究方法本身不完善;

②测量仪器、设备的安排、布置、调整不当;

③测量工具不完善,如题目用词模棱两可、难度不当、指导语不明确;

④被试选取、研究时间和环境选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⑤研究程序安排不当。

(四)研究实施环境条件方面的无关变量

研究实施环境中的许多因素,如温度、光线、声音、布置、熟悉性、桌面好坏、空间阔窄等,均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与操作水平。

(五)数据处理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

在对研究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时,如果方法不当,也将影响研究结果。

二、无关变量的两种影响

无关变量可产生两种影响:

一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二是造成研究结果不准确。

二者统称为研究误差。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一)消除法

消除法就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

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主要、最理想、最基本的方法。

(二)恒定法与平衡法

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三)统计控制法

当无关变量的影响无法消除或未能加以控制,而其影响已经测定和已知时,可用统计的校正或调整将这些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

第七章观察法

第一节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含义和作用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自然观察:

指研究者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和干预的状态下进行观察和记录,也是狭义的观察法。

广义的观察法,在人为控制和干预观察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则为实验观察

观察法具有如下特殊的重要作用:

第一,观察法是收集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科学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由它所得来的大量而丰富的各种材料,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一切心理与教育科学知识的起点。

第二,观察不仅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知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而且对检验心理与教育科学方面的科学假说,发展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上任何重要的理论当它未被验证时都只能是假说

二、观察法的特点

第一,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的活动。

第二,观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