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111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摇曳生长绿意婆娑粗重语境

B.绿意婆娑摇曳生长粗糙情境

C.摇曳生长绿意婆娑粗糙语境

D.摇曳生长绿意婆娑粗重情境

3.下列诗句与画横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B.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如果了解本地特产“竹”的现状和前景,需要采访资溪竹业工业园的负责人,请根据上述文段内容,拟写采访提纲。

三、名著阅读

阅读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梗概,完成下列小题。

秋菊生活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里。

她丈夫王庆来为了自家的承包地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

由于村长只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被王庆来骂他断子绝孙,村长一怒之下踢中了王庆来的要害。

王庆来只得整日躺在床上,干不了活。

秋菊此时已有6个月的身孕。

丈夫被踢伤,她便去找村长说理。

村长不肯认错,秋菊认为这样的事一定得找个说理的地方。

于是,她便挺着大肚子去乡政府告状。

经过乡政府李公安的调解,一方面说服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一方面假托村长之名买点心给秋菊。

但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她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最后向人民法院起诉。

除夕之夜,秋菊难产,王庆来去找人帮忙,但村民去看戏,没有人愿帮忙。

最后,是村长发动村民连夜冒着风雪送秋菊上医院,使她顺利产下一名男婴。

秋菊一家对村长非常感激,也不再提官司的事了。

孩子满月时,秋菊抱着孩子去请村长来喝满月酒。

就在这时,市法院发来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拘留。

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6.根据《乡土中国》中的相关知识,判断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一章指出,乡村社会是父系小家族,重男轻女,村长没有儿子,秋菊丈夫的骂触动到了他礼法上的伤痕,是严重的心灵侮辱。

B.《无讼》一章指出,礼法兼用、以礼为主,李公安说服村长与秋菊和解,又假托村长名义给秋菊买点心,这正是《无讼》中的调节方法。

C.《血缘与地缘》一章指出,解决冲突的方法可以依靠对方施予的恩德。

秋菊和村长关系的和解就是这种人情关系平衡的解决方式之一。

D.警车带走了村长,呈现了法律的介入,表现礼治与法治的冲突。

法治是社会必然走向,它介入乡土社会没必要考虑礼法规则和世俗人情。

7.如果村长刑满释放后回到村里,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根据《乡土中国》的基本思想,下列说法最合理的一项是()

A.村长依旧是村长,村长与秋菊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各不相安。

B.村长从此威信一落千丈,新一届村长选举落选,秋菊上门安慰。

C.村长依旧是村长,秋菊上门安慰,被村长轰走了,心理很不安。

D.村长颜面尽失,无脸再在村上住下去,不久举家搬离了小山村。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李子柒已然成为集“美食博主”“非遗推广大使”“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输出”等关键词于一身的文化名人。

令她走红的系列生活视频几乎没有旁白,也缺少连贯的对话,画面中央只有正在聚精会神干活的李子柒,就是这样一些简单易懂的短视频,却让她在短短3年内坐拥国内外一众粉丝。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田间地头、家务及手造劳动的印象离不开脏、累、苦。

然而李子柒的劳动宛如一股清流,她与团队悉心剪辑、制作的劳动画面,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劳动的刻板印象,使劳动的审美价值在新媒体时代得以凸显。

视频中李子柒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很大差别。

首先,视频中李子柒的劳动类似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或至少是工匠的创造活动。

例如制作酱油这个视频,从清明节的播种开始,晾晒、储存、冲洗、腌制、发酵、过滤、提纯、熬煮等数个复杂步骤均被一一呈现,细致入微。

其次,视频中李子柒与她的劳动对象融为一体,画面里虽只是她一人在劳作,但丝毫没有给人孤单的感受,人们反而觉得她忙碌又充实、专注又富有节奏,她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与世界联结在了一起。

而现代社会当中,在劳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办公室职员以及被拴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失去了干农活的经验,家务劳动被各种新推出人工智能产品接手,手造劳动更多只是作为996工作之余的调剂。

与此同时,我们与果腹食物、周遭环境以及身边人们之间的鸿沟却越来越大。

因而,观看李子柒的视频成了现代人治愈自身与世界割裂的一剂良药。

最后,视频中李子柒所展现的劳动之美与劳动之艰辛如影随形。

田园生活之安闲舒适只是这些视频当中非常微小的片段,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呈现她的干活过程,如做竹床和竹躺椅的那段,去山上伐竹,将粗于她手臂的数根长竹扛回家,到刨削、锯割、开榫、打眼、安装,以及缝制、刺绣竹床上的垫枕,都是她一个人完成,从清晨一直劳作至日暮。

在新媒体时代,劳动不再仅仅是维持生存与自我发展的手段,更具有审美价值。

李子柒的劳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审美理想,是因为她让劳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的画面融为一体,让处于异化劳动中的人们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重新开启一种在劳动中探求和确立生命意义的可能。

新媒体时代的劳动之美,不只是劳动过程中展现出的娴熟技艺、精美构图,还包括将劳动制作的体验内化为劳动者独一无二的经验。

将日常劳动体验与生命记忆勾连起来的视频,在经验日益贬值的新媒体时代更凸显其可责。

(摘编自马欣《探寻新媒体时代的劳动之美》)

材料二: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意境的审美范畴出发,景色与情感的交融使意境产生成为可能,而“诗情画意”正是李子柒短视频所要创造的“情语”和“意境”。

李子柒在短视频中通过镜头的剪辑切换、重组时空,创造出了一个虚实相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审美意境”,以短视频的方式实现了传统美学的现代性转换,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成功回应。

“李子柒短视频”所展现的一幅幅富有中国传统审美意境的田园世界,激活了人们脑海里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唤醒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中国古典诗歌所蕴含的山水和田园美景,满足了中外观众对中国诗歌所建构的审美意境的“期待视野”。

(摘编自曾一果、时静《从“情感按摩”到“情感结构”:

现代性焦虑下的田园想象》)

材料三:

李子柒短视频通过建立一种田园生活的“现场感”,建立一种“现实”叙事,并以“日常生活”为名,打造出一个古风田园的幻象空间。

从时间的角度而言,李子柒短视频所呈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方式,脱离了都市生活中的工作秩序,以因循自然代替了资本逻辑所支配的时间规训;

而从空间上看,李子柒短视频的拍摄发生在四川绵阳的一处乡下,没有城市生活中的高楼大厦与玻璃建筑,取而代之的是乡野小路与山坡溪流。

但是,观众往往忽略的是,短视频中经由剪辑技术等所处理的、事实上需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劳动,往往在短短十分钟之内就可以看到效果。

因此,日常生活中真切的辛苦往往被镜头轻描淡写,只有诗意化的劳作方能“拥有姓名”。

而李子柒短视频所呈现的“劳动”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特长”的个性展示,从而塑造个人魅力、满足大众的审美想象。

在此,劳动不再服务于某种共同体的当下与未来,而是成为个体自我展示的表演,进而成为一种制造乡村生活之“真实感”的消费能指,一种用“现场感”来代替“真实”的手段。

(李昕《作为幻象空间的古风田园》)

材料四:

李子柒短视频主题分布统计表

类目

地方特色美食

传统节日美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

一生系列

条数

116

13

9

11

12

比例

72.5%

8.07%

5.6%

6.83%

7.45%

(摘自白琳朱《李子柒短视频中“匠心精神”的传播符号学研究》)

8.以下各项中,根据材料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的乡村田园劳动视频得到城市居民的喜欢,说明生活在城市不如生活在农村,流水线工厂的工作不如田间劳动。

B.李子柒的视频中,日常生活中真切辛苦往往被镜头轻描淡写,只呈现诗意化的劳作场景,所以李子柒的视频是虚假的。

C.地方特色美食和传统节日美食是李子柒短视频内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粉丝”喜爱,可见“粉丝”最喜欢美食。

D.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代表性或面临即将失传的传统手艺,李子柒短视频的播放,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9.以下各项中,最能体现新媒体时代的劳动之美的一项是()

A.为了节省时间,早餐去快餐连锁店,午饭和晚饭点外卖,或者去网红餐厅打卡。

B.“快手”上大量农民自己拍摄生吃蛇、狂喝白酒和跳冰河等猎奇行为的短视频。

C.农村阿凯用镜头记录的打黑枣、干农活、挖野菜、做美食、做手工等农村生活。

D.“张同学”拍摄的起床、叠被子、穿袜子、藏钥匙、上街吃饭等农村日常生活。

10.李子柒的短视频为何如此受人欢迎?

请根据材料概括要点。

11.主题班会上,有人认为,劳动的视频具有诗情画意,劳动是美丽的。

有人提出质疑:

“真实的乡村劳动脏、累、苦,难道就不美吗?

”你如何评价这两种观点?

请结合文本阐释理由。

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①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

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

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

若写北平的人物,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雕虫小技的绝世能手,这个城圈子里,也俯拾即是,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

你又叫我写哪一位才让圈子里的人过瘾呢?

②现在是五月,我们还是写点五月的眼前景物吧。

北平的五月,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

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绿阴满地。

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

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的顶着。

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

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

风季就过去了。

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

③照着上面所谈,这范围还是太广,像看《四库全书》一样。

虽然只成个提要,也觉得应接不暇。

让我来缩小范围,只谈一个中人之家吧。

北平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

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

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

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个院子?

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

这且不谈,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

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由屋里度过寒冬搬出来。

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粤、榆叶梅,这时,都次第的开过花了。

在五月里,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

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

④在一个中等人家,在五月里,槐叶已在院子里著上一片绿阴。

白色的洋槐花在绿枝上堆着雪球,非常的好看。

冬子花是淡绿色,和小叶的颜色同样,而且它又极小,只比芝麻大些,所以随便看不见。

可是它那种兰蕙之春,在风停日午的时候,在月明如蛋的时候,把满院子都浸润在幽静淡雅的境界。

假使这人家有些盆景(必然有),石榴花开着火星样的红点,夹竹桃开着粉红的桃花懈,在上下皆绿的环境中,这几点红色,娇艳绝伦。

⑤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

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瓦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

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

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

在宽平的马路上,两边槐树整齐划一,连续不断,远远望去,简直是一条绿街。

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半圆的门,几株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阴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

在伟大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

太多了,我不能把她一一介绍出来,有人说五月的北平是碧槐的城市,那却是一点没有夸张。

⑥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好年头儿”,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

在绿阴满街的当儿,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盏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

渤海来的海味,如黄花鱼、对虾,放在冰块上卖,别有风趣。

又如乳油杨梅、蜜饯樱桃、藤萝饼、玫瑰糕,吃起来还带些诗意。

公园里绿叶如盖,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

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

现在,这里是邻近地火边沿。

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

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

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

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粉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

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闲的点缀。

人家院子里,虽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阴来,这绿阴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凄惨惨的象征。

谁实为之?

孰令致之?

我们也就无从问人。

《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

“秦人不自哀!

”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亦无益何!

⑦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个儿在战栗!

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他不断的在枯萎!

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

呼呼于人类,人类摇头。

其奈之何!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写了槐树,前者侧重写叶和花,后者侧重写落蕊,表现了不同季节的不同心境。

B.文章以《四库全书》让人应接不暇的特点来类比北平五月的景物的难以说尽,意在表明五月的北平景物之丰富。

C.文章写中等人家院子色彩丰富:

槐叶绿色,槐花白色,枣子花淡绿色,石榴花、夹竹桃红色,营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D.作者认为“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眼前美景难以描绘详细,妙处难以说尽,故“不能、也不愿往下写”。

1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北平,建筑可以出万言专书,人物俯拾即是。

作者宕开一笔,以“春色”为切入口,既可以出新,也有利于抒发情意。

B.第2小节写“五月的眼前景物”时,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展现五月的北平生意盎然的特点。

C.作者学习《阿房宫赋》的笔法,在铺叙了五月的槐树、枣花、富有诗意的日常生活后,转入抒情议论,倾吐了心中块垒。

D.本文语言质朴,闲适冲淡,作者几乎是在用“拉家常”的口吻和读者“说北平”,有“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效果。

14.树木本无情,却经常触发人们的情感,被融入种种情愫。

你如何理解“这绿阴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凄惨惨的象征”?

15.作者说“我们还是写点五月的眼前景物吧”,接着说“让我来缩小范围,只谈一个中人之家吧”,但是第5小节的描写却又跳出了中人之家的范围。

你认为第5小节可以删去吗?

请说说理由。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孔昭,黄岩人。

初名曜,后以字行,改字世显。

年十四,遭父母丧,哀毁骨立。

举天顺四年进士,授屯田主事。

奉使江南,却馈弗受,进都水员外郎。

成化五年,文选郎中陈云等为吏所讦,尽下狱贬官,尚书姚夔知孔昭廉,调之文选。

九年进郎中。

故事,选郎率闭门谢客。

孔昭曰:

“国家用才,犹富家积粟。

粟不素积,岂足赡饥;

才不预储,安能济用?

苟以深居绝客为高,何由知天下才俊。

”公退,遇客至,辄延见,访以人才,书之于册。

除官,以其才高下配地繁简。

由是铨叙平允。

其以私干者,悉拒之。

尝与尚书尹旻争,至推案盛怒。

孔昭拱立,俟其怒止,复言之。

旻亦信其谅直。

旻昵通政谈伦,欲用为侍郎,孔昭执不可。

旻卒用之,伦果败。

旻欲推故人为巡抚,孔昭不应。

其人入都谒孔昭,至屈膝,孔昭益鄙之。

旻令推举,孔昭曰:

“彼所少者,大臣体耳。

”旻谓其人曰:

“黄君不离铨曹,汝不能迁也。

为郎中满九载,始擢右通政。

久之,迁南京工部右侍郎。

有官地十余区为势家所侵,奏复之。

奉诏荐举方面,以知府樊莹、佥事章懋应。

后皆为名臣。

郎官主藏者以羡银数千进,斥退之。

掘地得古鼎急命工镌文庙二字送之庙中俄中贵欲献诸朝见镌字而止孔昭嗜学敦行,与陈选、林鹗、谢铎友善,并为士类所宗。

弘治四年卒。

嘉靖中,赠礼部尚书,谥文毅。

子俌,亦举进士,为文选郎中。

俌子绾,以议大礼至礼部尚书,自有传。

赞曰:

国家盛时,士大夫多以廉节自重,岂刻意励行,好为矫饰名誉哉。

亦其澹嗜欲,耻营竞,介特之性然也。

……孔昭等矫厉绝俗,物不能干。

(节选自《明史》)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掘地得古鼎/急命工镌文庙二字/送之庙中/俄中贵欲献/诸朝见镌字而止/

B.掘地得古鼎/急命/工镌文庙/二字送之庙/中俄中贵欲献/诸朝见镌字而止/

C.掘地得古鼎/急命工镌文庙二字/送之庙中/俄中贵欲献诸朝/见镌字而止/

D.掘地得古鼎/急命/工镌文庙二字/送之庙/中俄中贵欲献诸朝/见镌字而止/

1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选文“书之于册”中“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善假于物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不拘于时

D.渔樵于江渚之上

18.一个词往往有一个本义,以及一些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

比如“朝”,其甲骨文写作献,你觉得下面各义项“引申”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A.朝见——朝代——朝廷——早晨

B.朝廷——早晨——朝见——朝代

C.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D.早晨——朝代——朝见——朝廷

19.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尚书姚變知孔昭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旻亦信其谅直/低眉信手续续弹

C.郎官主藏者以羡银数千进/而又何羡乎

D.亦其澹嗜欲,耻营竞/而耻学于师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不素积,岂足赡饥;

(2)国家盛时,士大夫多以廉节自重,岂刻意励行,好为矫饰名誉哉。

21.根据第二段内容,归纳黄孔昭在对待人才方面的做法。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坐到三更已尽。

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

B.五六句叙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

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

C.最后一联中,写诗人追随曾官至骠骑将军的名将霍去病宦游到桂州。

此诗就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

D.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不点自明。

23.请结合全诗,简述诗人“辛苦”的原因。

八、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丑陋的毛毛虫,可能会长成为美丽的蝴蝶;

丑陋的圆明园废墟,会带给我们历史的反思;

雨果笔下丑陋的卡西莫多,有着善良、正直的心灵。

丑,可能包含着美,可能成长为美。

关于上面“丑”的现象,你或许经历过、听说过,或许给你生活的体验和生命的启迪……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

不脱离材料,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

“荑、洵、豪、掇”。

2.A

3.B

4.①依然延续着竹的品性②正将漫山遍野的毛竹唤醒

5.问题一:

资溪的竹子目前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问题二:

资溪竹子是如何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的?

【解析】

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第二空:

“摇曳生长”,轻轻地摆荡着生长,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着生长的样子,也指优游自得生长的样子。

“绿意婆娑”,形容绿色植物在起舞的样子。

第一空处的语境是指田野里的竹,这里的竹子应该是轻轻地摆荡着生长,所以应该用“摇曳生长”;

第二空处指的是山水间的竹,这里的竹子应该是颜色翠绿,强调颜色鲜艳,所以应该用“绿意婆娑”,排除B。

第三空:

“粗重”,(工作)繁重费力。

“粗糙”,工作草率,不认真。

此处语境是指现代工业的繁重费力感,所以应该用词语“粗重”,排除C。

第四空:

“语境”,指语言环境。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

此处语境是指从农耕文明进入现代工业语言环境的竹,所以应该用词语“语境”,排除D。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竹子以细如发丝的形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竹子”比喻成“发丝”。

A.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比喻成“朝露”,表达了生命的短暂。

B.“雕栏玉砌”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指代南唐的宫殿。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成“万户侯”。

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束缚本性的世俗”比喻成“樊笼”。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即坚韧、紧实、耐潮、防腐”是竹子的特点或者说品性,前文“但那些方正的棕色板材,确实化身于竹”可知棕色板材也延续着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