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125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docx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

(3)《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转至易网博客

张元素,字洁古,晚号洁古老人,是我国著名医学流派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

张氏对祖国医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撷取前贤诸家之长的基础上,复通过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把药物的使用与脏腑的标本寒热虚实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脏腑辨证论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就是这一体系的结晶。

脏腑辨证已成当今临床诸种辨证之基础,为了使初学中医的人能够了解这一辨证用药的规律,振叶寻根,观澜索源,我们决定校释张氏的这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为此首先对原文进行点校。

点校的方法是以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之文为底本,以赵双湖的《医学指归》及周学海的《医学丛书》为旁校,对其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参阅了任应秋点校的《医学启源》。

凡是对《本草纲目》本改动处均加注说明出处及原因。

繁体字均改为标准简化字。

张洁古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学临床家,崇尚实践。

所以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将在杂病辨证中毫无意义的心包络并于心之内,而另立命门。

这为其门徒创立命门学说树起了旗帜,亦是易水学派脏腑辨证的一大特色。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列有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先写出生理功能,后列标本常见病证,最后示其寒热虚实温清补泻之具体常用药物,可谓条分缕析。

然惜其语焉未详,引而不发,令初学者难寻门径。

况且医学日进,认识亦需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在尊重原著的精神下,参阅古今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了阐释。

务使读者既能明了作者的原意,又能于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补益。

第一篇肝部

一、肝的生理

  [原文]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语释]

肝藏魂。

魂是随神往来的一种精神活动,主要体现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神魂正常则思维敏捷,应变机智,若呆痴或思维紊乱,便称之为魂不全或缺魂或神魂颠倒。

藏是潜藏主宰之意。

精神活动不是玄虚的,而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所以,中医将各种精神活动分属于五脏来主宰。

魂由肝主宰。

  肝脏属木,胆火寄于中。

五行学说创立于《尚书·洪范篇》,后来不断演进,逐渐形成古人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被引入中医学后,便成为中医分类及说理的工具。

根据“比类取象”法则,肝在五行中属木。

胆属少阳,内有相火,亦称胆火。

寄,即附。

肝胆相连,“胆在肝之短叶之间”(《难经·四十二难》),故云少阳胆火,内附于肝。

  肝有主血、主目、主筋之功。

肝主血,是说肝脏具有贮藏调节血液的功能,这是肝脏诸多功能的基础。

肝血充盈,上养于目,则视物明晰;肝血旁濡于筋,则肢体运动自如。

  肝主呼、主怒,是说肝还具有调节情志的作用。

当肝血不足,或肝郁气滞,或气郁化火,肝火太盛之时,病人调节情志的能力就会降低,则善怒,因怒易发出呼喊之声。

 

二、肝所主病证

  [原文]

本病:

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症瘕,女人经病。

  [语释]

经络发源于脏腑。

经络之与脏腑,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本,经络为标。

脏腑之病为本病,经络之病称标病。

肝脏本病如下:

  首先,可见“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

诸言其多,风言其病,眩运,僵仆、强直、惊、痫言其证。

眩为眼黑眼花,视物不清;运言头晕旋转;僵指后倒,仆言前倒,僵仆言突然跌倒;强直言筋肉强硬不柔和;惊是一种心动的病证,洁古《医学启源》注“惊”症时云:

“心卒动不宁也”;痫指抽搐,义出《素问·大奇论》,云“肝脉小急,痫瘈筋挛”,仲景《伤寒论》中亦有“剧则如惊痫,时瘈疭”的记载。

  肝风系肝气变动而发,其原因不一。

有因肝气郁滞化热,热极生风者,为实证;亦有因肝血不足,或肾阴亏损,水不涵木,阴虚火旺,肝阳过亢而生风者,属虚证。

无论属实属虚,其表现肝风的标证大致相同。

肝主风,肝火内炽,炼液成痰,肝火挟痰火上蒙清窍,则突然昏仆;肝主筋,风盛则动,故肝风往往出现肢体强硬拘急,甚或动摇抽搐;肝藏血而主魂,血通于心,肝又开窍于目,故肝风发动时,还常见病人善恐易惊,心动不宁,以及头目眩晕等证。

  其次,可见“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症瘕”等证。

  肝脏位于右胁而气升于左,性条达而主疏泄,能推动气血的运行和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肝脏气机不畅时,常可发生两胁及胸胁满痛;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可见呕吐;损伤脉络时,可见呕血;下及于腹时,可见小腹疝痛及瘕聚;气为血帅,气滞日久,血行亦瘀,一旦瘀血形成,就会出现两胁肿痛及症积痞块之类的疾病。

  肝病于妇人还可见到“经病”。

月经是妇人正常的生理现象,其按时而至取决于冲脉,冲脉与肝脏关系极为密切。

肝主藏血,冲为血海,血海的溢蓄正常与否,主要由肝来调节。

肝失调节,溢蓄失序,则月经失调。

如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即可发生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等症;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引起经行吐衄等等。

 

  [原文]

标病:

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

筋挛,卵缩,丈夫[疒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语释]肝足厥阴经病,可见如下一些病证。

  首先,可见“寒热疟状”。

所谓寒热如疟状,即是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发热时不觉恶寒,恶寒时不觉发热,也就是仲景说的往来寒热。

它发无定时,与疟疾定时而作不同。

往来寒热虽是少阳病之主证,但因肝胆相表里,当足厥阴肝经病阳气恢复后,邪气可外出少阳,故亦可出现往来寒热之证。

 

其次,可见“头痛,吐涎”。

足厥阴肝经“挟胃”,“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当肝气上逆时,便会循经扰于巅顶而出现头痛;横逆犯胃时,便会出现干呕、吐涎之证。

在临床上,头痛、吐涎之证,有寒热虚实之殊,不可不辨。

  再次,可见“目赤、面青、多怒”。

肝开窍于目,其色主青,在志为怒,故肝经有火,就容易出现目赤、面色发青,以及善怒烦躁等证。

青为肝之本色,肝脏在志为怒,故不独标病可见面青多怒,本病亦多见。

  再次,可见“耳闭颊肿”。

耳闭,即耳聋。

足少阳胆经“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并且“下加颊车”。

肝胆两经直接相连属,故肝胆风火上炎,循经壅塞于孔窍经络就会发生耳聋、颊肿之证。

临床上,耳聋多与肝有关,但有虚实之分。

肝胆风火上壅者属实;肝肾亏损者属虚。

不可不知。

  再次,还可见到“筋挛,卵缩,丈夫[疒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等。

丈夫指男子。

阴病,古无此病名,据洁古《医学启源》云:

“肝所生病者,遗尿、闭癃”。

因此,疑阴病指遗尿、闭、癃之证,此为男女共有之病。

  肝主筋,其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

肝郁化火,耗伤肝阴,或肝血不足之时,筋脉失于濡养,或热动肝风之时,可见筋脉挛急之证。

肝经气滞,在男子或见阴囊回缩,或形成少腹连及睾丸肿胀绞痛的[疒颓]疝之证;在女子则可表现为少腹部胀满疼痛,气滞兼血瘀者可见肿痛。

肝经湿热下注,可导致遗尿、闭、癃等证。

三、肝病用药  [原文]有余泻之。

  [语释]邪气有余的实证,可以采用驱邪法进行治疗。

驱邪之法有以下五种。

  [原文]泻子:

甘草。

  [语释]

其一是泻子法。

肝之子为心。

泻肝之子,即是泻心。

肝火有余,可以采用泻心火的方法来治疗。

生甘草,特别是甘草梢是洁古老人特别推崇的一味药物。

在《医学启源》论肝病时,曾指出“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之”。

又说:

“甘草,气味甘,生大凉”,“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

张山雷认为,凡泻心之药均能泻肝,苦寒之芩、连、丹、栀之类,皆可选用。

洁古只录一味甘草,庶读者能举一反三。

可供参考。

  [原文]行气:

香附、芎、瞿麦、牵牛、青橘皮。

  [语释]其二为行气法。

行气指调理疏畅气机,行气法即今疏肝理气法。

  香附,味辛能散、苦能降、甘能缓,气平而芳香,无偏寒偏热之弊。

肝为藏血之脏,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

本品专入厥阴肝经,长于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凡肝气郁滞所致之胸胁脘腹胀痛,妇女月经不调,以及胎产诸病,均可应用。

所以,前人称其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

洁古将其列在行气药首位,堪称老成之手。

  芎,现称川芎。

本品辛温香窜,走而不守,为血中之气药,能行血中之滞气。

善理妇人月经不调、腹痛、经闭、腹部肿块。

其性升散,亦特别适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胀满、头痛等证。

  瞿麦,味苦性寒,为清热利水之品,兼能通血痹。

《本经》言其“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坠子,下闭血”。

洁古承《本经》之余绪,将其用于下焦阴病,即湿热下注而致之遗尿、闭、癃之证。

  牵牛,苦辛寒,主要作用为行气泄水。

《别录》云:

“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洁古老人的得意门徒李杲云其“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

可见,牵牛乃破泄通利水道之品,与瞿麦相似而力著。

  青橘皮,即青皮。

苦辛微温,入肝胆气分,功擅疏肝理气,散结消痰。

洁古《医学启源》云:

“青皮,气温味辛,主气滞,消食破积”。

又引《主治秘要》云:

“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则用之一也;破坚癖二也;散滞气三也;去下焦诸湿四也;治左胁有积气五也”。

泻肝而采用行气之法,主要是针对肝气郁滞之胸胁满、闷、胀、痛,男子疝气,女子月经不调,以及遗尿、闭、癃等证。

这里虽仅列五味药,却包含三大类。

一是血中之气药,如香附,川芎,气滞血瘀为其的对之证;二是水中之气药,如瞿麦、牵牛,功擅行气利水,牵牛破泄之力尤盛,非水盛气阻之甚者,不可轻投;三是介于两者之间之青橘皮,功专行气破结。

另外,洁古将行气法列在泻法之中寓有深意。

洁古认为“足厥阴,少阳也,其经旺于春,乃万物之始生也。

其气软而弱”。

肝病之属实者宜泻,但泻肝之品多苦寒。

苦寒逆折每易郁遏克伐生生之气,加之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在泻肝药中配以舒肝行气之品,能除火而无郁遏之弊。

这反映了洁古驱邪而不违脏气之性的思想,是其自成家法之处,宜加意焉。

此外,郁金、苏梗、川楝子、青橘叶之属,均善行气解郁,临证时亦可选用。

临床上若疏之不应,多兼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可配合疏肝通络之品,如旋复花、绛香、归尾、桃仁、泽兰叶等。

  [原文]

行血:

红花、鳖甲、桃仁、莪荗、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语释]其三为行血法,行血指活血化瘀,破血消症。

  红花,最早记载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仲景用其治疗“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

本品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止痛。

所以洁古《医学启源》云其“主产后口噤血晕,腹内恶血不尽绞痛,破留血神验”。

临床应用时,养血和血量宜小,活血破瘀量宜大。

  鳖甲,在《本经》中已有记载,云其“味咸平,主心腹症瘕寒热,息肉,阴蚀、痔、恶肉”。

说明其主要适用于血瘀痰凝等诸种因素所形成之症瘕痞块,具有软坚散结消症之功。

另外,由于其性属阴,故尚有较好的凉血、滋阴与潜阳之功。

  桃仁,性平无偏寒偏热之弊。

主要作用为活血化瘀。

《本经》指出,其“主瘀血,血闭症瘕”。

临床应用时,瘀血轻证与植物性活血药相配;瘀血重证则与动物性破血药为伍。

  莪荗,即蓬莪术,又名广荗,为气中之血药,功擅行气破血消积。

《医学启源》云其“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玄癖气最良”。

一般消积气用酒磨,破血行气用醋磨。

本品性刚气峻,非有坚顽之积,不宜用。

  京三棱,即三棱。

能破血中之气,常与莪术同用,其作用亦相去不远。

《医学启源》云其“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治老癖症瘕结块,妇人月经不调,心腹刺痛”。

《纲目》云“三棱能破气散结,故能治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难久服”。

临证应用时,应予注意。

  穿山甲,《别录》称鲮鲤甲。

古方鲜用,元明之后,其用始广。

其功效主要为通经络、活血脉。

近人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之甚详,录之以备临证参阅。

“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瘀血聚为病,皆能开之。

以治疗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并能治症瘕积聚,周身麻痹,二便闭塞,心腹疼痛”。

  大黄,苦寒通下,是治疗阳明里热实证之要药。

然其破血之功亦不可低估。

《本经》明言大黄“下瘀血,血闭。

”《本草正义》论之更切,云“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

  水蛭,咸苦入肝而走血分。

首载于《本经》,云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症积聚,无子,利水道。

”可见水蛭乃破血逐瘀之要药。

现代药理学证明本品有化血栓之功。

  虻虫,《本经》称蜚虻。

其为允血动物,入于体内可吸动停血,而飞物之性,又具通络之功。

故其主要作用为破血逐瘀。

正如《本经》所云:

“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本品与水蛭功近而力更峻。

临床多并用取功。

  苏木,首见于《唐本草》。

历代医学皆认为此为活血化瘀之品。

《唐本草》先声夺人云其“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

《医学启源》补充云:

“排脓止痛,消痈肿瘀血,妇人月经不调,及血晕口噤”。

俗有苏木“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之说,临床可据此斟酌使用。

牡丹皮,为清热凉血化瘀之品。

《本经》已载,云其“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医学启源》更具灼见,云其“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

本品入肝清肝,对肝郁化热气滞血瘀诸证均有良效。

  气为血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甚则形成症瘕痞块。

对于瘀血的治疗,轻则需要活血化瘀,重则需要破血消症,软坚散结。

洁古所列行血之品中,桃仁、红花、苏木、丹皮,力量较缓,适用于血瘀轻证;三棱、莪术、大黄、山甲,特别是水蛭、虻虫作用较猛,适用于瘀血重证,或已成症瘕痞块者。

鳖甲软坚散结,与破血消症之品配合,能增强其磨坚化症之功,特别适用于症瘕痞块之证。

  [原文]

镇惊:

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语释]其四是镇惊法,适用于心肝火盛所导致惊痫动风之证。

  雄黄,系硫化物类矿物雄黄之矿石,其质虽重能镇,但古往今来诸医家鲜有用此镇肝,洁古列此,并放在诸药之首,乃智者之失。

  金簿,即金箔,为黄金锤成的纸状簿片。

本品多用于镇惊,诚如《本经逢原》所云:

“可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紫雪方用赤金叶子煎水,取制肝降痰逆也。

”  铁落,为传统的平肝镇惊药,《黄帝内经》中有生铁落饮以疗狂怒之病。

《本草纲目》云其“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可谓一言中的。

  真珠,即珍珠。

甘咸寒,有镇心安神,清肝明目之功。

此外,尚有生肌敛疮的作用,外科常用其治疗溃疡不合,疮口不敛以及咽喉腐烂、牙疳蚀烂。

  代赭石,即赤铁矿,重以镇怯,功擅平肝降逆。

《汤液本草》云:

“代赭石,《圣济经》云:

怯则气浮,重则所以镇之,怯者亦镇也”。

其次,本品尚善降胃气,凉血止血。

  夜明砂,本品专入肝经,功擅清热而明目。

《本草经疏》云其“主疗虽多,性有专属,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胡粉,即铅粉,系黑铅与豆粉、蛤粉炼制而成的粉末。

甘辛有毒,主要作用为杀虫。

所以《本经》云其“主伏尸毒螫,杀三虫”。

因其质重,兼能镇惊坠痰。

因其有毒,今人多舍之不用。

  银簿,即银箔,系金属银锤成之纸状薄片。

《本草述》云其“主治与金箔不远,同能平肝”。

  铅丹,系黑铅与硫黄、硝、盐、矾等炼制而成之铅化物。

质重性降,善坠痰镇惊,可疗惊痫癫狂。

又铅丹可入血分,外用有拔毒生肌之效,故临床外科常做外用药。

  龙骨,为古代巨大动物的骨骼化石。

质重性涩,功擅镇肝安神,固脱涩精。

《本草经读》云:

“惊痫癫痉,皆肝气上逆,挟痰而归迸入心,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痫癫痉之圣药。

”  石决明,系动物贝壳,味咸寒质重,具平肝潜阳之功。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其“为凉肝镇肝之要药,……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

”  由于医学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洁古所列镇惊之药,现代只有石决明、代赭石、生铁落及龙骨常用;夜明砂则仅用于肝热目疾;雄黄、铅丹、胡粉,因易引起中毒,故很少用于内伤杂病,它们已经成为外科外用专药;珍珠、金箔、银箔因其价格昂贵,只是偶然用之,或配制中成药。

现代临床医生多选用珍珠母、牡蛎、磁石、龙齿、朱砂等;以平肝镇心。

  [原文]

搜风:

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语释]其五是搜风法,用治肝风之证。

  羌活,辛苦性温,气味雄烈,上升发散作用强烈,既可散肌表游风及寒湿之邪,又走肝肾通利关节而止痛。

凡外感风寒或风湿而引起的头痛、背痛,或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证都可应用,而对上半身肌肉风湿痛,或腰背肌肉有自觉畏冷挛缩者用之尤宜。

 荆芥,《本经》称为假苏。

本品芳香气清,质又轻扬,温而不燥,性质平和,以辛散为主,既可用于风寒在表,又可用于风热在表。

荆芥还能疏散血中之风热,故对于风邪郁滞于上所致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以及疮疡初起,疹透不畅者均可用之。

《本草汇言》说荆芥“大抵辛者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

可谓要言不烦。

另外,荆芥虽以疏散为主,炒炭后其性苦涩,故又有止血作用,以治诸般失血。

  薄荷,味辛气凉而芳香。

其芳香之气,能理气郁,辟秽恶,故可用治肝郁不舒引起的胸胁胀闷及夏感暑秽所致的痧胀腹痛等证。

  槐子,《本经》称槐实,现在一般通称槐角。

其性苦寒,功擅清热凉血。

《本草求真》云:

“槐角,书所云能疏肝经风热者,非真具有表性,得此则疏,实因热除而风自息之意。

凡书所著治功,多有如此立说,不可不细体会而详究耳。

”可谓阅历之言。

  蔓荆子,《本经》已载,称为蔓荆实。

本品轻扬辛散,功善疏散风热之邪。

为风热头痛头晕,目昏多泪,齿龈肿痛常用之品。

  白花蛇,甘咸有毒,功主散风止搐。

《纲目》云:

“白花蛇,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

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

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本品南方诸省均产,惟以蕲州者为佳。

白花蛇有毒,乌梢蛇功效与之相去不远,且无毒,故常代之。

  独活,辛散苦燥,微温能通,功善祛风胜湿,通经活络,蠲痹止痛。

  防风,辛甘微温,性浮升散,善行全身而祛风邪。

本品微温不燥,甘缓不峻,故有“风药中润剂”之称。

临床不论风寒、风热皆可配用。

风能胜湿,故又适用于风寒湿痹证。

  皂荚,辛咸而温,为豁痰之品,适用于顽痰壅盛,胶痰难咯,喘急胀满等证,亦可用于痰壅气逆,神昏不醒,或中风口噤之证。

  乌头,味辛大热之品。

可外散在表之风邪,内逐在里之寒湿,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之证。

  白附子,辛甘大温有毒。

功善燥湿祛痰祛风止痉,适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斜,痰厥头痛等证。

  僵蚕,性平味辛咸,辛能发散,咸能软坚,功能祛风化痰,既能祛风泄热,又能化痰解痉,消肿散结。

可用于痰热生风,风痰中络,口眼斜,以及风热头痛,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等证。

  蝉蜕,味甘性寒,轻浮宣散,长于凉散风热,开宣肺窍,清肝退翳解痉。

为清疏肺、肝风热之品。

  对于肝风发生的原因,唐宋以前多主外因,金元时开始注意到内因,至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肝阳化风,风自内生。

然而,其病因孰内孰外的辩论至今未息。

洁古所列搜风药全是疏散外风之品,仅适用于外风引动内风之证。

且多数药物偏于温散,有风助火势,肆其毒焰之弊。

现代一般多据肝风之轻重及病机特点,或采用熄风和阳法,即凉肝法,药用羚羊角、丹皮、钩藤、决明子、白蒺藜等;或采用息风潜阳法,即滋肝法,药用旱莲草、女贞子、白芍、菊花、阿胶、生地、龟板、鳖甲等;或采用镇肝熄风法,药用石决明、珍珠母、鲜生地、白芍、麦冬等;或用培土宁风法,药用人参、甘草、白术、白芍、菊花、玉竹等。

抽搐甚者,均可选用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等熄风止痉药。

  [原文]不足补之。

  [语释]肝脏正气不足之证,可用补法。

补法有补母、补血与补气三种方法。

  [原文]补母:

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薢、阿胶、菟丝子。

  [语释]“虚则补其母”,肝之母为肾,肝脏之虚可以补肾。

  枸杞,甘平质润,有滋补强壮作用,善补精血以益肝肾,可谓子母同补。

《本草经疏》云其“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可谓要言不烦。

  杜仲,《本经》已载,性甘辛而温,为补益肝肾强壮腰膝筋骨之要药。

《本草汇言》云:

“方氏《直指》云:

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

”言简意赅。

此外,杜仲尚能安胎。

狗脊,苦甘性温,能补能行,功能补肝肾、强腰脊、坚筋骨、利俯仰,兼能除风寒湿邪,故常用于肝肾虚,或兼风寒湿而致之俯仰不利,膝痛脚弱,筋骨无力等证。

  熟地黄,唐宋以前均使用鲜生地或干地黄,为了纠正生地之凉,唐宋以后开始制作熟地黄。

熟地黄甘温味厚质润,不仅滋阴养血,且可生精补髓壮骨,为补益肝肾常用之药。

  苦参,洁古《医学启源》云:

“气寒味苦,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

治本经须用。

《主治秘要》云,苦、阴,气沉逐湿。

”其能补肾,因于逐湿热而坚阴也。

《纲目》释之最精,云:

“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清热也”。

  萆薢,苦平,其主要作用亦是清利湿热,所以能补肾的原理与苦参相近。

  阿胶,首载于《本经》,六朝以前多以牛皮为原料,六朝以后以驴皮为真。

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又得济水沉重之质,故可直达肝肾填精滋液,养血止血。

  菟丝子,辛甘平,为平补肝肾脾胃之佳品。

《本草汇言》云:

“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

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燥可以润。

”菟丝子确实是既可补阳,又可补阴,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之佳品。

  洁古所列八味补肾之品,其中杜仲、狗脊,偏于温补肾阳,兼能散风寒湿之邪;枸杞、熟地、阿胶,则是填精补阴之品,因为乙癸同源,故兼能养肝血;菟丝子能补肝肾之阴阳;苦参、萆薢,具有清肾与膀胱湿热之功,湿热一日不清,则真阴一日难安,属清热坚阴之品,非有补肾之功也。

  [原文]补血:

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

  [语释]补血可用如下诸药。

  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可活血,且兼行气止痛。

本品入心肝脾三经。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能主治一切血证,为血病之要药,尤为妇科之良药。

《医学启源》云:

“当归,气温味辛,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

”其经验实在可信。

  牛膝,不是补血药,其主要作用是活血通脉,可用于妇人血瘀经闭、痛经、腹中肿块等证,兼能舒筋通痹,治疗风湿痹痛,腰膝关节痛。

牛膝有川牛膝与怀牛膝之分。

川牛膝偏于通利,怀牛膝偏于补益肝肾。

洁古在此当指怀牛膝而言。

  续断,甘而微温,能补益肝肾;苦泄辛散,能通行血脉,活络止痛。

具有补而能宣,行而不泄的特性。

因此,用治腰痛脚弱、崩漏胎动,有补而不滞,行可止痛之效;用治关节不利,筋骨折伤,有通利关节,续筋接骨之功。

与牛膝相较,下行之力牛膝为胜;宣补之功,续断为良。

  白芍药,苦酸微寒,具有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及平肝之功,为治疗诸痛之良药。

凡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肝郁不舒之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拘挛,肝脾不和,以及肝阴不足,肝阳亢盛之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肌肉跳动等证,皆可应用。

  血竭,系麒麟竭树的红色树脂,故又称麒麟竭。

为行瘀止痛之药。

《本草经疏》云:

“麒麟竭,甘主补,咸主消,散淤血生新血之要药。

”本品近年报道内服有过敏反应,故少做内服,多外用于跌打损伤,痈疽溃疡及出血等证。

  没药,系没药树的胶树脂,亦为破血行瘀之药。

适用于气滞血瘀诸证,尤善于止痛。

临床应用时多与乳香相须为用,乳香辛温香润,能于血中行气,二者行气破瘀,取效尤捷。

  川芎,辛温行气活血之药。

《本草正》云:

“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能散风寒,治头痛,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

”论之甚详。

  洁古所列补血之品,惟当归、白芍药为补血正品;牛膝、续断为补肝肾、通经络之药,充其量为补母之辈;血竭、没药、川芎乃活血散瘀之品,属推陈致新之药,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时方可用之,若无瘀滞的血虚患者,则断然不能使用。

有时为防止补血之品壅滞,亦可少佐活血散瘀之品,令补而不滞。

目前临床常用补血药,除当归、白芍药外,尚多选用熟地、首乌、阿胶、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