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PA77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128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FPA77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NFPA77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FPA77版.docx

《NFPA77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FPA77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NFPA77版.docx

NFPA77版

NFPA(国家防火协会[美])77

静电领域推荐实施

2000版

NFPA在静电领域推荐应用的这个版本是在2000.5.14-17于美国丹佛举行的全球火灾和爆炸安全大会上由静电技术委员会筹备,由美国国家防火协会执行。

2000.7.20由标准理事会颁布,生效日期为2000.8.18,同时以前版本废止。

此版本于2000.8.18成为美国国家标准

NFPA77的产生和发展

NFPA于1936年设立静电领域项目,1937年取得成果报告。

NFPA77于1941年一种试验性版本。

此版经进一步修订于1946年被NFPA正式采纳。

被采纳的修订版有1950,1961,1966,1972,1977,1982,1988,1993版。

NFPA77的2000版是静电及其灾害领域的全新修订。

它反映了人们目前对静电的认识,展示了大量新理论,用它解释物理现象的原理并对评估、控制潜在危害提出参考。

新理论祥述了可燃气体、蒸汽和可染粉尘的特性同时也论述了在工业过程和工业操作中的灾害特性。

2000版还提供给使用者大量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如术语表,规定方式的连接、接地的图表。

 

静电技术委员会

 

目录

第一章管理

1.1范围

1.2目的

1.3适用性

1.4等价

第二章参考书目[]

第三章定义.定义单位和符号

3.1定义

3.2符号和单位

第四章静电基本原理

4.1概要

4.2电荷的集聚和消散

4.3静电放电和机械点火

第五章静电危害的评估

5.1概要

5.2静电带电的测量

5.3导体上的电荷测量

5.4非导体上的电荷测量

5.5常规应用

5.6电荷集聚、消散的测量

5.7物质电阻的测量

5.9对连接和接地的评定

5.10点火能的测定

第六章静电危害的控制

6.1概要

6.2利用延迟设备、通风和合理部署控制可燃混合物

6.3控制感应电荷的产生

6.4电荷的消散

6.5电荷的中和

6.6控制人体感应电荷

6.7保持与测量

6.8电荷产生的不适于伤害

第七章可燃、易燃液体和它们的蒸汽

7.1适用范围

7.2可燃性液体、蒸汽和薄雾

7.3液体中电荷的产生和消散

7.4液体在管道管线的流动

7.5贮藏罐

7.6装车

7.7真空油槽车

7.8铁路槽车

7.9海轮与驳船

7.10装船过程

7.11检尺与采样

7.12运输罐、中监罐和固定储罐

7.13储罐的清理

7.14真空清理

7.15清扫油气

7.16塑料膜与包装

第八章粉末和粉尘

8.1概要

8.2粉尘的可燃性

8.3物理充电

8.4持续充电

8.5粉体操作过程中的放电

8.6风送系统

8.7软管

8.8纤维鞋、袜

8.9堆袋室

8.10混合物

8.11人工往可燃性液体中加入粉体

8.12料仓储存

第九章具体应用

9.1中间罐

9.2

9.3喷雾的应用

9.4传送带

9.5爆炸物

9.6视频显示阴极射线管终端

第十章参考文献

附件A解释资料

附件B物质的物理特性

附件C提供的连接、接地参考方法

附件D术语表

附件E参考文献

索引

 

NFPA77

静电领域建议实施

注意:

下属带有(*)的数字或字母附带解释性材料可于附件A中得到。

参考文献的信息可于第10章得到。

第一章行政

1.1应用范围

1.1.1应用于鉴定、评估及为防止火灾爆炸而采取的静电控制手段。

1.1.2本推荐实施规程不直接应用于因静电短路而造成的危害。

然而依上述的建议方案操作可以减少人体的静电短路危害。

1.1.3本建议规程不适用于防止或控制医院的手术室和应用易燃麻醉剂场所的静电

1.1.4本建议规程不适用雷电放电

1.1.5本建议规程不适用从无线电波能量中分离电流或减少电流。

1.1.6本建议规程不适用机动车、轮船、飞机的加油过程

1.1.7本建议规程不适用房间清理

1.1.8本建议规程不适用对具有特殊要求的电子器件的静电控制和静电危害

1.2目的。

本建议规程的目的在于帮助使用者控制静电危害,包括在静电的产生、积累、和消散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如下:

(1)静电本质的初步认识

(2)判定评估静电危害的方法

(3)静电危害的控制技术

(4)特定工业场所的静电控制方法

1.3适用性

1.4

第二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定义、单位和符号

3.1定义。

本章中下述术语的定义适用于本建议规程

3.1.1抗静电性。

以规定速度泻放静电荷的能力

3.1.2连接。

用导体将俩个或多个导电物体相连接使它们处于等电位。

但可不必要求与大地等电位。

3.1.3击穿场强。

在电压测试中,使得夹在两个电极之间的固体物质产生火花的最小电压。

固体物质厚度为1米,俩电极为匀强电场并且处在规定的试验条件。

3.1.4击穿电压。

在电压测试中,使得俩电极之间的气体混合物产生放电火花的最小电压。

电极为特定试验条件下的匀强电场。

3.1.5电容。

3.1.6可燃性。

燃烧的能力。

3.1.7可染粉尘。

微小的固态物质直径≤420μm,当空气或气态氧化剂存在而处于火灾、爆炸危险状态下的物质。

3.1.8导电的。

电荷流动的能力;电导率大于104pS/m或电阻率小于108Ω/m

3.1.9导体。

容易使电荷通过的物质

3.1.10接地。

将一个或多个物体于大地相连,使所有物体处于参考0电位,也称参考地点为。

3.1.11可燃性混合物。

油气与空气、蒸汽与空气、尘雾与空气、粉尘与空气或者是能够被足够大能量如静电放电能量点燃的混合物的统称。

3.1.12介入气。

在系统中(燃烧时)可以归还可燃物质而自身不支持燃烧的不可燃不反应的气体

3.1.13不导电的。

阻止电荷流动的能力。

3.1.14不导电体。

能够阻止电荷通过的物质。

3.1.15半导性的。

导电性在102-104pS/m之间或电阻在108-1010Ω/m之间

3.1.16静电泄放。

以火花放电、环形泻放、刷形泻放或传播形刷形放电形式泻放静电荷,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引起点燃的静电释放。

3.1.17静电。

仅考虑电厂效应没有磁场效应的电荷。

3.2符号和单位。

下述符号通篇适用于本建议规程定义如下。

A=安培(每秒的流量)。

电流;每秒钟通过指定电的电荷数量。

C=电容(法拉)

d=直径(米)

e=2.718[自然对数的底]

E=V/M=电场强度(伏特每米)

ε=物质的电解质常数

ε0=8.845×10-12法拉/米(真空介电常数)

εε0=物质的带电介电常数

Is=流动电流

κ=液体电导率(兆分之一西门子/米)

μ=离子移动速率(平方米/伏特×秒)

μm=微米=10-6米

Ωm=电阻率(欧姆-米)

P=压强(毫米汞柱)

Q=带电量(库仑)

R=电阻(欧姆)

ρ=体电阻率(欧姆-米)

S=电导(西门子)

t=消逝时间(秒)

τ=冲放电时间常数(秒)

v=流动速度(米/秒)

V=电势差(伏特)

W=能量或做功(焦耳)

第四章静电基本原理

4.1概要

4.1.1人们对静电常见的体验主要是脱去干燥的衣服时发出的噼噼啪啪放电声和粘贴纤维,还有走过地毯或走下汽车是触摸金属发生的电击。

几乎每人都认识到这种现象大都发生在气候干燥的时候尤其发生在冬季。

对大部分人来说仅这是一个恼人的事件。

在许多工厂,尤其是处理可燃物的企业,静电将引起燃烧或爆炸。

4.1.2“电”这一词原自古希腊的“electron”琥珀一词。

第一次发现充电现象是在剧烈摩擦琥珀时出现的。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电”一词是指一种物质被丝绸或毛破摩擦后产生的吸引或排斥轻微物体的现象。

更强烈的伴有发光和微小火花的充电现象是在300年前由(vonGuericke)观测发现的。

近代,随着电的流动特性被发现后,静态的这一术语用来区分一种充电形式是静止的和动态的。

然而,今天此术语用于描述源自电荷的现象而忽略掉电荷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

4.1.3所有物质包括固体、液体都是由不同排列的原子构成的。

原子由构成它质量的正极性的原子核以及带有反极性的围绕它旋转的电子构成。

原子在常规状态下呈电中性,即具有等同数量的正负电荷量。

当相对于中性状态下,有过剩的或不足的电子存在时,物质就被充电。

电子是运动的、质量可忽略的,是产生静电充电现象的主要因素。

4.1.4导电的物质如金属,电子能够自由的流动。

绝缘物质中,电子被紧紧的束缚在原子核周围,不能自由移动。

几个绝缘体的例子如下

(1)绝缘玻璃

(2)橡胶

(3)用树脂做的塑料

(4)干燥的瓦斯

(5)纸

(6)液态石油

半导体中电子的流动性强于绝缘体弱于导体。

半导体物质一般具有较高电阻,它可以通过兆欧表测量。

4.1.5在一些绝缘液体中,电子能够自由的移出原子或结合到其它原子上而形成负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变成正离子。

离子就是充电的原子核原子核。

4.1.6如果电荷是运动的,不同于使电荷互相吸引而聚合道一起的形式,相反使电荷拉开一定距离,能量便被储存下来了。

4.1.7因为电荷的起源在物质的表面,所以剥离电荷是不能绝对防止的。

当物质靠地足够近的时候,一些电子不断地从一个物体移动到另一个物体上直至达到一种能量平衡。

这种电荷分离通常不易被察觉,诸如液体与固体表面或固体育另一固体的接触。

流动于固体表面的

4.1.8

图4.1.8(a)典型的绝缘物体整体运动产生的充电示意图(Walmsley,1992,)[接触面无净电荷][物质表面充电]

图4.1.8(b)典型的雾化充电示意图(Walmsley,1992)[气液液体中电荷的双电层][双电层外部雾滴的形成]

4.1.9当导电物质置于高度充电物表面时,自身将被充电。

导电物质中的电子被拉到或推离与带电物表面相距最近处,这些运动取决于物体表面电荷的特性。

如果此时导电物质接触一下地面或是第三个物体,附加电荷将从大地或第三个物体中流入或流出。

如果此时将导电物体与带电表面分离,孤立的导体上的电荷发生了变化。

转移了的静电荷称为感应带电。

[见图4.1.9(a),(b),(c),和(d)]

4.1.10孤立的中性导体的电荷分离和靠近绝缘的充电表面的电荷分配在最接近处产生电场分布。

导体尖端边缘产生局部的放电气流,俗称电晕,或在间隙之间产生电火花。

上述任意一种都会在物质之间转移电荷,至使孤立导体带电。

这种现象的发生如:

传着不导电鞋的人,当接触自身充电很高的金属框架时发生静电电击,

4.1.11

4.1.12在不导电液体流中,电荷也可以由置于液体流中的加有高电压的电极注入。

图4.1.9(a)附有电力线的充电绝缘体图

图4.1.9(b)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导体从绝缘体接触状态移开时,电荷保留在导体中图。

图4.1.9(c)导体上自由电荷的泻放图。

图4.1.9(d)由绝缘体移开带有电荷的导体

4.2当电荷分离的速度大于电荷复合的速度时便发生了静电荷的积累。

电荷有恢复中性的一种趋势,所以分离电荷要做功。

电势的不同即俩点间的电压为从一点到另一点移动单位电荷所作的功。

功的大小取决于特定系统的物理几何特性可由下述公式表达:

C=Q/V

这里:

C=电容(法拉)

Q=分离的电荷(库仑)

V=电势差(伏特)

电荷累积的典型图示如图4.2.1

4.2.1

图4.2.1电荷累积典型图例(a)接地储罐液体流第导电性液体的电荷积累(b)人体在绝缘地板上或穿着绝缘鞋时的电荷积累(c)注入流连接线未连接孤立导体的电荷积累(d)绝缘固体的电荷积累

4.2.2分离了的电荷自身或许不构成火灾爆炸危害,分离的电荷发生放电或者突然复合才形成点火危害。

防止静电放电的最好措施之一是电荷通过一种导体或半导体受控制的复合。

4.2.3静电现象中,电荷常常分作不同能级,如同俩导体之间的气隙或绝缘物,在许多应用中,尤其在绝缘体充电,难于测量电荷或是电势差。

4.2.4通过一个具有电阻的回路发生电荷复合时,这一过程将有一定的速率。

由t/τ张弛时间或是电荷衰减时间来描述。

此衰减过程为一典型的指数函数由下述方程描述Qt=Q0et/τ

此处:

Qt=时间t时电荷的量(库仑)

Q0=最初分离时的电荷量(库仑)

e=2.718(自然对数的底)

t=经过的时间(秒)

τ=时间常数(秒)

电荷复合的速度取决于物质的电容和电阻表示如下:

τ=RCτ=时间常数(秒)R=电阻(欧姆)C=电容(法拉)

大多数物体张弛时间长表示为体电阻率与物质的介电常数的积。

如下:

τ=ρεε0

其中:

τ=时间常数(秒)ρ=电阻率(欧姆-米)εε0=介电常数(法拉每米)

4.2.5电势衰减的模型如4.2.4中所述,可帮助解释复合过程,然而它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特殊地,如在导电性能向当底的液体或由绝缘体、半导体、导体粉末带电体系中就发现有非指数衰减情况。

这些状况下的衰减比设定的指数模型还要快。

4.2.6静电荷消散受下述因素影响:

改变体积、通过加入抗静电剂改变绝缘物质表面电阻、孤立导体接地、电离绝缘体或孤立导体附近的空气。

离子风包括向带电物体周围空间吹(正、负、双极性)离子。

这些离子被吸附导带电物体上直至它们变成电中性。

空气中的离子流为其他物体或孤立电荷提供中和电荷。

4.3静电泄放和点火机理

4.3.1概述。

伴随着因分离而产生的电荷积累,电场强度不断升高,此场强通过静电泄放方式,恢复中性。

图4.3.1为各种静电泄放情况。

若要静电泄放成为点火源,下述4种条件必须具备:

(1)能够有效地分离电荷。

(2)能够积累电荷并能保持一定电势差。

(3)静电泄放必须具备一定能量。

(4)静电泄放发生在可燃混合物之中。

4.3.2电晕放电。

电晕势在一个小的范围之中产生局部的针状气体击穿,是由尖锐的边缘、尖端、细金属丝表面的电荷引起的,电荷在高压导体或接近充电表面的接地导体上产生,产生的电晕伴有微弱的光。

图4.3.2电晕放电

4.3.2.1大多数情况下,电晕放电的能量密度非常低,危害常常很小。

在电晕放电密度较大的地方,产生击穿的彩条称为刷形放电,刷形放电时出现伴有丝丝放电声的随机的亮线,刷形放电源于半径小于1mm的尖端,一般不能引起点火。

然而,在锋利边缘的放电可以点燃诸如氢气-空气混合物或二硫化碳-空气混合物等很低点火能的混合物。

刷形放电发生于直径大于5mm的金属边缘或如同人手指状半圆电极时,可以点燃油气-空气、蒸汽-空气混合物。

(见图4.3.2.1)

图4.3.2.1刷形放电。

()

4.3.2.2尖端边缘、脚部、突出物(边缘直径小于等于5mm)接近带电表面时应引起重视。

这些尖端集聚电荷产生局部场强升高引起电晕和火花。

4.3.3导体之间的火花放电

4.3.3.1带电的非接地导体包括人体静电所产生的火花是是大部分的火灾爆炸的点火源。

火花放电是典型的电容放电,一般发生于充电的两导体之间通常是金属,火花放电的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上高度集中。

4.3.3.2发生点火的火花放电能力大部分取决于能量,此能量是系统中储存能量的一部分。

4.3.3.3火花放电的能量可以通过导体的系统电容和电势或者分离的电荷数量来决定,并可由下述方程表达:

W=(CV2)/2W=Q2/2C

这里:

W=能量(焦耳);C=电容(法拉)V=电势差(伏特)Q=电量(库仑)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4.3.3.3

4.3.3.3电容性火花放电能量的估算图

4.3.3.4能够引起点火的能量至少要达到可燃混合物的最小点火能。

其他因素诸如:

放电电极的形状、放电形式,影响着静电泄放和点火的可能性

4.3.3.5假设混合优最优化的空气,饱和的碳氢化合物油气和蒸汽火花放电点火能量大约需要25mj。

非饱和的碳氢化合物最小点火能要地一些,物质最小点火能的论述可以参阅第7、9章。

4.3.3.6薄雾、粉尘、纤维最小点火能通常比油气或蒸汽的点火能高一到两个数量级。

对于一些特殊物质,物质颗粒的减小其最小点火能迅速降低。

4.3.3.7油气、蒸汽、和粉体在相对于空气状况下,氧气浓度增高点火能降低,氧气浓度下降点火能将提高。

4.3.4杂质混合物。

一种混合物中具有不同状态(如粉体和蒸汽)的两种或多种可燃物质,称之为杂质。

试验表明,粉体中参入可燃气体时大大的降低了粉体的最小点火能。

在气体浓度低于点火限或是粉体浓度低于最小爆炸限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有时,这种杂质混合物甚至在低于构成它的每种物质的各自下限时也能被点燃。

杂质混合物可形成于:

(1)颗粒中解析的蒸汽(诸如在树脂生产接受其中)

(2)一定空气湿度下的颗粒反应产生的可燃气。

(3)将粉体引入到可燃蒸汽环境中(如同往可燃液体中加入粉提或粉末)

在这些例子中,杂质混合物可以在混合物中最易的能量下被点燃

4.3.5人体的静电泄放

4.3.5.1人体是一个良好的电导体,大量事故是由人体静电泄放引起的。

4.3.5.2如果人体与地面隔离,在绝缘的表面上行走、触摸充电表面、穿着不导电衣物时掸刷表面、在环境里有电荷的存在时快速接触接地物体,人体能积累相当多的电荷。

4.3.6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电荷泄放

4.3.6.1导体与绝缘体间常有火花发生,例如处理塑料部件和物品、绝缘薄漠和网

4.3.6.2即便使用了静电中和器,某些部位仍然还有一定电荷,但是在没有机械运动产生电荷积累情况下,这些电荷一般不造成危害。

然而,带电的单个物体集中时,会导致静电危害。

如堆积、套装塑料容器,往轴或辊上缠绕薄膜,容器中注入不导电的液体或粉末。

4.3.7后部具有导体的不导电表面上的静电泄放。

表面附有一薄层(小于8mm)不导电物质其他工作原理如同电容器存储电荷。

在电荷达到足够量时(如大于250uC/m2),此表面将产生局部放电。

这种局部放电称为传播性刷形放电。

它有时可能击穿这个薄层表面,薄层中存储的能量可达每平方米几焦耳。

所以这种能量的泄放足可以点燃油气-空气、蒸汽-空气、以及粉尘-空气混合物(见图4.3.7)

图4.3.7传播性刷形放电

图4.3.8膨胀性刷形放电(堆表面放电)

4.3.8*罐装操作中的放电。

在大料仓罐装粉末、颗粒、小球状物料过程中,表面可见一米长的闪光,这种放电称为膨胀刷性刷形放电,同时伴有爆裂声。

膨胀形刷性放电释放的最大有效能量在10—25mJ能够引起接地料舱内粉体爆炸。

常见的如槽车里对不导电液体的罐装,这种现象称表面流光或go-devil(见图4.3.8)

第五章静电危害的评估

5.1概述

5.1.1以下是评估静电危害的两个基本步骤:

(1)确定电荷分离和积累的部位。

(2)评定此部位的点火危害

主要过程框图见图5.1.1

5.1.2在线评估测量过程中,须明确其周围所有非接地导体物质,包括:

人体、电气绝缘的金属、影响正常连接和接地的金属。

即使在评估时证实了这些部位不会造成电荷积累,也应查出。

5.1.2.1应特别注意处理和操作过程中物质的绝缘性,每个操作过程应单独考虑,并关注可暴露出物体的范围。

如:

改变温度和相对湿度将极大地影响物质整体的导电性和表面导电性。

5.1.2.2完成一项设计后,先重审一下操作、过程或机械、外观检查是很有意义的,在确有静电危害条件下测量其特性和大小时,必须施行在线测试评估。

注意

审核过程中,注意被测物体要与测量仪表相符合。

主要的点火危害来自接地电极的引入,诸如:

场强仪机架、深入充电表面附近,因此,需要提供一个静电放电的路径。

表面测量时,要慢慢接近的同时观察仪表的反应。

尤其注意即不能让仪表也不能让试验操作引燃周围可燃气体。

在移动皮带、薄膜、滑轮等具有实际危害的操作时,测量过程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图5.1.1确定静电点火危害的流程图

注1:

有如下过程否:

注2:

有如下过程否:

●是流动的物质?

●搅拌或雾化?

●粉末或颗粒?

●有人体的影响?

●过滤?

●位置?

●发泡?

●绝缘仪器?

●绝缘物?

●孤立的导电仪器?

●人体的影响?

●不导电液体?

●雾或云?

5.2静电测量。

有价值的估算需要采用适当的仪器。

仪器的使用依据使用手册,保持仪器精度要依照手册说明。

5.3导体上电荷的测量

5.3.1导体上的电压正比与其身所带的电荷并可由下述方程表达:

V=Q/CV=电时差(伏特),Q=导体所带电荷(库仑)C=导体电容(法拉)

5.3.2导体声的电压可用电压表直接接触测得。

5.4

5.4.1

5.4.2

5.4.3

5.4.4

5.5

5.5.1

5.5.2

5.5.3

5.6

5.6.1

5.6.2

5.6.3

5.7

5.7

5.7.1

5.7.2

5.7.3

(1)

(2)

(3)

5.8

5.8.1

5.8.2

5.8.3

5.8.4

5.9

5.10

6.4电荷的泄放

6.4.1连接于接地。

连接用于减小导体之间的电位差。

接地是指处使物体于大地电位相等。

连接与接地的示意图如6.4.1

图6.4.1接地和连接1连接2接地3接地和连接

6.4.1.1对于导体接地可以使用两种方法:

直接与大地连接,连接到另一个已经接地的导体上。

一些物体于大地接触时本身已经连接或接地了。

如埋于地下的金属管线或金属储罐。

6.4.1.2接地物体与土壤的总电阻包括:

接地线电阻、连接器、接地路径中其他导电金属电阻和接地极到土壤间的电阻。

接地电阻值是常常变化的,他依赖于接触面积、土壤电阻、土壤的湿度。

6.4.1.3防止设备上的静电积累需要设备的接地路径中有相应电电阻。

电阻值不大于1兆(106Ω)一般认为是合适的。

在所有连接接地系统中全部为金属时,总电阻一般不大于10Ω。

这样的系统包括附加部件系统。

电阻较大时一般表明金属连接路径不连续,一般是金属接触松动或被腐蚀。

电源或照明保护回路的接地系统大大优于静电接地系统,可被采用。

附件c有设备、连接体和仪器的不同接地组值图表。

6.4.1.4接地导线的使用处,其最小尺寸取决于机械强度而不是它可通过电流的容量。

经常连接、断开的连接必须使用标准的裸导线。

(附加信息见附件c)

6.4.1.5接地导体可绝缘(如铠装或塑料封装)或不绝缘(如裸导体),建议使用不觉远道体,因为可以便于检测缺陷。

6.4.1.6永久性的连接和接地可采用焊接或brazing,临时性连接可以采用螺栓、压力性接地夹、或其它特殊夹子。

压力性夹子必须具有足够的压力,能透过保护层、腐蚀层、或其他喷渐物,确保

6.4.1.7

6.4.2

6.4.2.1

6.4.2.2

6.4.2.3

6.4.3

6.4.3.1

6.4.3.2

6.4.3.3

7.3液体中电荷的产生和消散

7.3.1电荷的产生。

当液体流过管线、阀门和过滤器时,运输过程中产生喷溅时,液体搅拌、煽动时,产生电荷分离。

液体与表面的接触面积越大、流速越快,产生电荷的速率越高。

产生的电荷混入液体里,并携带到储罐中,在这里电荷不断积累。

电荷常常用体电荷密度来衡量而它到储罐的电荷流动如同电流。

(见图7.3.1)

图7.3.1液体中电荷产生的实例管线管路中带有电荷的流体流入大地的管路电流(a)流动(管线带电)(b)搅动没搅动,无电荷搅动;电荷进入液体、反极性电荷在固体上但是总量不想等

7.3.2电荷的泄放。

在接地的储管中液体中电荷的泄放速率取决于液体的导电性,对于电导率低于1pS/m的液体,泄放符合指数规律,服从欧姆定律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