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1579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作文素材孔子孟子庄子Word格式.docx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

“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

“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话题5——(诚信)

材料加工:

诚信是治政之道。

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孔子讲:

“民无信不立。

”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

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

(《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6——(寻觅)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

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

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

哈,你终于来了!

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论诚实守信》节选)

二、孔子作文素材

走近孔子(游记)

离开孔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

“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

”尼采是疯狂的,也是自信的。

而作为东方人的孔子,虽没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但历史证明了他完全有资格这么说。

在孔庙,我完全被其宏大的规模深深地震撼了。

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经两千余年修建,孔庙由原来的故宅三间,发展而为占地亩,南北长1120米,恢宏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庙内古木参天,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直逼北京的故宫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孔子从一个普通人一跃而为万人崇敬的一代宗师,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孔庙的几个小时的行程中,最令我感叹的就是那十三碑亭。

那里存放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所立的53幢碑石,这是历代尊孔的实录,也是孔子一步步被神化的真实记录。

站在碑前,可以想象着几百年前,那些古代帝王们动用了多少人马,才把几十来吨重的大碑运来,并一本正经地到这儿来参拜的情景。

其实,帝王们对孔子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敬,不如说只是利用。

由于孔子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孔子成了人人抢收夺的一块招牌。

封建统治者利用孔子的思想来维护其封建统治,他们拼命将孔子偶像化,并不断塞进一些他们的私货冒充是孔子的原始儒学。

立碑只不过是其为巩固统治而玩的伎俩而已。

但不管如何,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这样深远的影响,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孔子是无与伦比的。

怀着对孔子的敬佩,走在宽阔的石板路上,眼前豁然一亮,一座气势雄伟的大殿映入眼帘。

“大成殿”几个金色的大字苍劲有力。

朱红色的大门,深红色的墙,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出大成殿的宏伟壮丽。

特别显眼的是殿前那十根白龙柱,每根都是整石雕成,柱上长龙栩栩如生,似腾似游。

壮观程度绝不亚于故宫大殿。

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

传说中孔子是位长相丑陋、身材矮小的老人,可眼前却俨然是个英俊慈祥、身材魁梧的长须老先生,想来是后人由于崇敬而把孔子美化了的缘故。

时间有时往往会掩盖住真相,在这儿,我们很难想象到孔子当年的落魄。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在母亲拉扯下长大,十六七岁时没有了母亲。

但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生只做过三年左右的官,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后来,孔子带着爱徒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理想,但最终壮志难酬。

到老年只好隐居家乡,埋头讲学和着述,大成殿后的诗礼堂就是最好的见证。

堂中的几十块黑石板雕刻着孔子一生的经历。

看着画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经历着生活的贫困,政治上的失意,到最后仍坚持宣扬“仁爱”,成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情景。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四个寒暑后回到鲁国时,已年近七旬,他的晚境是凄凉的,老年丧子再加上最器重的弟子的去世,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没有放松对古文献的整理和继续撰写《春秋》。

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怀!

何等坚强的意志!

他的儒学思想影响巨大,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

惊人的意志使孔子最终成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人文学者,中庸的思想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

部分诺贝尔奖获奖者曾在巴黎发表的一个宣言中预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可见世人对于孔子思想的重视。

走近孔子,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只不过他有着超人的智慧、勇气和人格魅力。

[简评]任何一个中国人游孔庙时,都不会不在心海里掀起波澜。

孔子作为东方文化的巨人,整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面对孔庙如此庞大而又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我们自然会想得很多很多。

作者从内心“震撼”写起,选取了行程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几个点,并由此转到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落魄和死后的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的叙述和议论,给人们展现一个真实的孔子形象,他有着博大的胸怀、坚强的人格、超人的智慧,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孔子生前身后的不同境遇作深入的思考。

三、孟子作文素材

孟子:

当我们周围狼烟四起的时候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

硝烟还未散尽,土尘又重重扬起。

刀与戟相撞的声响,王与侯争霸的号角,合成战国流动的历史图画。

我站在历史画面前,看着你昂着头挺着胸自信地走来。

用你洪钟般的嗓音,诵读你传世的儒经。

彻耳清心之音,拨开茫茫历史雾霭,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响彻华史。

多年的战乱,河山早已满目疮痍;

俯视中原大地,“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你心中是怎样的酸楚。

于是你慈悲的心肠,你为民请命的豪举,便显现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说中。

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则勃然大怒:

哼,君为轻君为轻我当什么王!

你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里嘀咕:

不杀人不杀人打什么战又怎夺得了天下你又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者们于是以“善其身”来自我安慰,而“达”者们谁又能“兼济天下”多数是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罢。

自古才子多孤独!

任你跑破了鞋底,凭你走短了春秋;

哪怕你说破了唇舌,还是话断了历史,仍然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实施你心中的王道。

于是你由孤独变得孤傲了。

齐宣王称病,你也称病。

君王有什么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可历史决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君王。

你开始蔑视统治者,见了梁襄王后说,“望之不似人君。

”要知道这样的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可你不怕。

难怪后来的李大诗人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越之语,是受到了你的影响的吧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周围烟尘这么重,你显然已经“昭”不过来了。

你渐渐疲惫了,但仍心存希望,于是向当权者发出最后的“通牒”: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国田氏却废姜氏而成为诸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然是齐国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寝,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终继五国迁灭”。

唉,他们不听,也只能随他们去吧!

硝烟仍在不断地涌起,纷争还在无奈地继续。

你也只能泪眼朦胧地心痛万分地看着哀鸿遍野尸骨满地。

硝烟埋没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爱民之情显得更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怀显得更为高贵!

关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

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

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

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

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

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

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

“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

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

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

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我很庆幸,在生命发展需要的阶段,我读到了《孟子》,也读到了《庄子》;

我很欣慰,随着阅历渐长,涉世愈深,我对两部着作重读了一遍又一遍,竟也能悟之愈多,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我感觉我的生命里已离不了二位圣贤已汩汩流淌了两千多年仍不衰竭的智慧活水的滋养。

我只有右手高擎《孟子》,左手紧握《庄子》,才能竭诚尽力坦然泰然走好自己的路。

  

也曾心怀高远理想,头顶鸿鹄之志,跋涉求索于人生之山,无奈总是山重水复、阴霾难尽的苦日居多,也曾思虑忧悒、胆怯畏惧旅途中的迷雾浓云、恶风苦雨,为一己之追求尚且如此艰辛,遑论为民为国乎是先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求之有得,得之有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等振聋发聩之语如当头棒喝,让我猛醒。

眼观世风日下,目睹一个个受物欲浸染愈深的生命个体变得面目全非,是先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为我及时指点了迷津。

当倍觉生命卑微,小我难逞大志,惰性随之滋长之时,是先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了悟了人生进退的法度。

当慨叹人际间藩篱高筑沟通艰难灰心失望之时,是先生“推己爱人”的精深思想与“信任多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莎士比亚)的博爱理想恰如两盏高悬的明灯照亮了我的心扉,也使整个人类前行的路不至于昏暗,我深信这灯必将照耀千古!

只要能秉承一点先生的“生无所息”精神真谛,屈指可数的人生时日又怎能虚度一日沐浴着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我会默默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是新的。

  白昼易过,黑夜难熬。

同样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辗转难眠之夜里,该到那里去寻找守望月亮的树,才能让湮没红尘日久难免沾染世俗之气的心灵得到洗涤、澄彻从不奢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显要富贵,但如何使有点蒙尘纳垢的心灵得以重新自由呼吸“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原来先生也有着与我一样的迷茫和困惑。

可是先生远比我等“有见,口未能言”之辈看得深刻、精辟、透彻。

与其“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般遭受“天刑”的折磨,为何不去寻求“乘物以游心”的顺应自然,保持追求心灵的自由之路呢先生所语“无名”、“无功”、“无己”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我或许望尘莫及,但循着先生指点,试着学会超脱坦然面对人生善恶、得失、祸福,我也能感觉到环绕在渺小自我的周围原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它本就和天际群星交相辉映,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真是一片绝妙的“神境”呀!

读点《庄子》,苦了,累了,倦了,浊了,厌了的眼会慢慢变得清亮起来。

  即使仍然踌躇歧路,踯躅险要,只要一边右手高举《孟子》,扬先生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之风,一边左手紧握《庄子》,汲先生自爱自觉自卫自由自然之气,我就能充实、踏实、朴实、真实地度过我唯一的一生。

四、庄子作文素材

人生没有弯路(于丹说庄子)

人最难解答的就是:

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

  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

比如,你从来没有遇到过你真正热爱的职业,可以让你用心去做。

你没有在这个职业中体会到被激发的乐趣,没有享受自己得到提升的快乐,所以有一些技能永远地被遮蔽了。

  比如,在这个世界上,你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爱人,你的爱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了。

尽管你有家庭,有儿女,过着寻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但是,你的生命没有燃烧过,仅仅因为你没有遇到那个人。

 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

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机会呢

自我确认就是心斋,是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

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

 这个话是庄子假托孔子说的。

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

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卫国阻止暴虐的国君的恶行。

他的老师孔子特别不屑地说:

你别去了。

你去了以后,碰到这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就被他杀了。

颜回说:

我总要出去做事啊。

老师说:

你现在还太毛躁,还没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的。

你先自己去斋戒吧。

  颜回就问他老师:

我们家可穷了,不喝酒不吃肉已经好几个月了。

我一直过着这苦日子,这算不算是斋戒啊

你说的是祭祀上的斋戒,而不是心的斋戒。

颜回问:

什么叫心的斋戒 

孔子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光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来听,更要用气来听。

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这就是心斋。

这段话虽然假托孔子说的,但是却出自《庄子》。

他写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

 

很多人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看不到内心的愿望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

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

可以说,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这是完全成正比的。

  

可惜,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物,比如从小的读书、长大的职业、以后的家庭,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好了,没有自己的追逐,没有自己的尝试,甚至没有自己的挫折,所以,也就无法真正确认内心的愿望。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做渔王的人,捕鱼的技能太强了,甚至被誉是渔神。

他有三个儿子。

这三个儿子从小跟从他出海,但是,捕鱼的技能却还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说和父亲相比了!

所以,渔王特别沮丧。

后来,来了一位哲人,问渔王:

这三个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跟你捕鱼的渔王说:

他们从小就在船上长大的,他们没离开过渔船。

哲人问:

孩子们都是跟你学习捕鱼技术吗渔王说:

从小我就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一丁点闪失都没有。

我总是把我最重要的诀窍毫不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儿子。

孩子们自己捕鱼的时候都在哪里渔王答:

当然在我的船上。

因为有我给他们把关,他们就不可能有闪失。

我总告诉他们,哪种征兆会有大鱼,怎么样起网会有收获。

 问完这三个问题,哲人就告诉渔王:

你三个儿子的悲哀就在于他们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

他们得到了你的经验,但他们缺少的是捕鱼的教训。

他们没有离开过你,自己出去实践,他们不知道坎坷和困难,所以没有教训。

你一生由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条。

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其实,这个故事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我们得到的那些间接经验是有用的,但仅仅有间接经验就够了吗

我们今天常常说,人生要少走弯路。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

如果你没有走过那一段路程,怎么能抵达到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能回头去看,说那是弯路呢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发现自己并且得到了确认。

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这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解读庄子“三味”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庄子的《秋水》、《逍遥游》篇,选载了今人写的评论文章《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本第五册还登载了《永恒的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的几个理由》两篇激情洋溢的读后感。

一下子接触了那么多好文章,使我对庄子及其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沉浸于其中,咀嚼品味,感受最深三点,因秀色可餐而叫“三味”,写出来与大家共赏。

一、读庄子的那一种魅力

毫无疑问,先秦诸子中,庄子是最有魅力的。

庄子的魅力在于其文仪态万方,

摇曳多姿。

它一会儿像个华丽的贵妇,雍容大方;

一会儿像个水灵的村姑,清秀脱俗。

它幻化无常,使人看不出它的真面目。

有人说它美,美得让人无法适从,有人说它野,野得使人心襟荡漾。

有人说,庄子是乡野文化的代表。

在《庄子》的田园里,生活着背负青天的大鹏,自得其乐的斥鴳,奋臂挡车的螳螂,甚至是蛇、虫、鼠、蚁都有它们的生活天地。

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它海阔天空,放纵恣肆,宏伟壮丽,它文思跳跃,开合无端,无影无踪,令人恍惚迷离,真乃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庄子乡野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它潇洒脱俗,拒绝名利。

当楚威王派俩大夫来请庄子就相位,一边是炙手可热的权势,一边是明澈如镜的濮水,庄子选择了什么庄子持竿而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心如止水。

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野间幽芳独放,永远把世俗红尘拒绝于漆园的蓬门之外。

二、读庄子的那一种智慧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与众不同,可以说得上是个“另类”。

他把自己的伟大、孤独和天才的痛苦转化为汹涌而出的智慧。

庄子生逢乱世,诸侯们为了“统一”而穷兵黩武,天下大乱。

庄子是反对战争的,但他不像墨子那样辛苦急切,也不像孟子那样义愤填膺,面对众生在乱世中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真诚地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自救和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和清静,如何在污秽的世界中保持自身的清洁和自尊,以及如何在天地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

有谁能想像得出这些话是出自一个“槁项黄馘”的漆园小吏之口呢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吧!

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到秦,获得车数乘,到了秦,秦王高兴又给增加了百乘,他返回宋国时,在庄子面前炫耀。

庄子说:

“听说秦王有病,请人医治,能破除脓疮的可以得到一辆车,舔疗痔疮的可以得到五辆车,你为秦王舔疗痔疮了吗怎么得到这么多车呢你走开吧!

”如此诙谐怪异的讽刺,恐怕只有庄子才能说得出。

读庄子,让人感到什么是无所顾忌,淋漓尽致!

正如胡文英所评:

“庄子眼极冷……,到底是冷眼看穿。

三、读庄子的那一种境界

庄子将要死去,他的弟子想要将它厚葬。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玑,万物是我的陪葬,我取陪葬的物品还不够完备吗哪里用得上这些”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头脑还那么清醒,那么明智,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哲人、一个真人。

人生在世,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死。

庄子在《大宗师》中论述“真人”的境界时说:

何时生何时死,这是人的本命。

是人就一定有生有死,这就像每天都有白天夜晚一样的自然,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所以,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就要懂得死亡的平常,在面对生命终止的时候依然保持情趣,这才是真正懂得情趣的人。

庄子非常向往通过心斋和坐忘(修养的途径)而达到物我不分、主客合一、天人一体的境界。

他有时将这种境界干脆用“物化”的概念来概括。

谈到“物化”,我们自然就想起了庄子着名的“蝴蝶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审美鉴赏家的眼光来观察物我,认为物我可以契合交感,而契合交感的极致便是物我界限的消解。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转化为物,取得物的资格,物也能转化为我,取得人的资格。

“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虽属疑问口吻,实际暗喻物我相互转化,契合,交感。

同时,蝴蝶之遨游自如,即表明人在冲破物我的阻隔,与物冥合为一之后所达到纯粹的逍遥自由。

这种“物化”的境界,就是“逍遥游”的境界。

对于“逍遥游”的境界,庄子在《逍遥游》中是用“无待”的观点加以说明的。

“无待”相对“有待”而言。

庄子举例说明:

鲲鹏高飞九霄,至于南冥,有待于“羊角”,舟行江河,有待于“水之厚积”,至于人,则有待于人的德行、才智,像宋荣子这样的贤人也还“犹未树也”,而列子虽“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也”。

那么,“无待”谓何回答是: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待”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说到这里,原来庄子心仪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无私、无名利!

按照庄子的理论,当生活在尘世间的人一旦摆脱了名利的困扰,挣脱了世俗的束缚时,我们的心灵就会像蝴蝶般遨游自如,我们就能找到失去的精神家园。

许多人读了庄子的书成了他的俘虏,重演了寿陵少年邯郸学步的笑话。

如果是这样,我想庄子在九泉之下肯定不安,因为庄子最不喜欢人们囿于成规。

这个两千多年前的人至今还有着无穷的魅力,这个人的书两千多年来能使许多人上瘾,根本的一点,是他教会了我们许多思辩的道理。

与庄子叙

(高考话题作文:

感情的亲疏远近对人的影响)

战国硝烟起,诸贤竞相争。

对着窗口冷月,今夜梦回战国。

渌水荡漾,清猿婉啼。

青山绿水之间,云月之下,泛一叶扁舟,煮一炉淡酒,对着明月,与庄子畅谈。

“君可曾闻韩非子所着之宋人失窃之事汝知为何哉”庄子问。

“宋之富人,空有其财,见事之不明,物之不全,以情论人,是己非人,天下之愚之极也!

”我言。

“汝之言,甚切。

以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