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1590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测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

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

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

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

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

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

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他们的词作大多表现出记忆中民族昌盛景象与眼前耻辱地位的对比,昔日享乐生活与眼前窘迫情状的对比,全社会收复失地的激情呼声与朝廷孱弱懦怯的对比等,因此这些词主要表现出了南渡战乱时期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

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

继而被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

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

加上进入元代以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日渐衰微,并由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式——曲所代替了。

宋词从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诞生期,到北宋中叶到南渡的发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荣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其演变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而丰富。

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1.下列关于词演变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词源于燕乐,始于唐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萌芽状态。

B.至宋朝初年,词的题材与语言风格大体已定型;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宋词也作为新的文学样式、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得到快速的发展。

C.南渡时期,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使词作、词风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D.南宋前期,宋词进入繁荣期。

这一时期,词坛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词人以文为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解析】 文章第五段,有“北宋中期以后,……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

A.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传统,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B.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C.李清照、陈与义等亲身经历了时代巨变,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作内容转而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D.辛弃疾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解析】 原文为“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北宋中期,宋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二是当时词人的音乐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可以自己调曲作词。

B.苏轼词的出现,是词的题材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词的文学地位提高及发展方向改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C.南宋前期,宋词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与苏轼的豪放词相比,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一些词内容更加博大精深,风格更加浑厚雄健。

D.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备受歧视,一些词作者为生活所迫开始从事戏曲活动。

随着词人数量减少、影响变小,宋词日渐衰微并被元曲取代。

【解析】 D项“为生活所迫”原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

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

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

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

”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

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

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解析】 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

答: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_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

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

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又指心态与观念的限制。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答: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_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 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

第一人称:

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

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

“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一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自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

“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

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

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

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

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

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

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

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

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

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三章“贡楼”)

7.下列对传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州是一块风水宝地,地理位置特殊,水产丰富,风光优美,所以苏东坡很喜爱这个地方,称之为“小住胜地”。

B.苏东坡在徐州做太守,以其务实练达,展现出一个地方行政官员的干练之才,除了临时堤防让百姓有所不满,其他方面还是深受百姓爱戴的。

C.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而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劝阻人们不要恐慌,可见苏东坡的影响力、责任感、使命感。

D.禁卫军在他的恳求下欣然相助,说明他的行为富有感召力;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表明他的治水卓有成效。

解析:

选B B项,“除了临时堤防让百姓有所不满”有误,是苏东坡对临时堤防不满。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苏东坡喜山乐水,被徐州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在此处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

“黄楼”一词是在徐州做的诗歌总集的名称。

B.王安石也曾疏浚过黄河水道,但空耗资财,最终失败,自己也因此畏罪自尽。

C.防水工程数字交代准确,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真实是传记文学的重要特点。

D.文章中写了黄楼的兴建,一方面可见苏东坡喜爱建筑,另一方面也引出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及成就。

E.黄楼命名,体现了古老中国的宇宙论信念,五行交互作用,相克相生的思辨精神,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解析:

选BC B项,“自己也因此畏罪自尽”错,原文说“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并非王安石畏罪自尽;C项,防水工程数字交代准确,不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还为了突出苏东坡治水方面的突出才能。

9.苏东坡为了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

这种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4分)

答:

答案:

(1)突出表现:

治水不顾个人安危,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超人的智慧与才能;

(2)思想根源:

关心民生疾苦,为国家分忧解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郑文宝,字仲贤,右千牛卫大将军彦华之子。

彦华初事李煜,文宝以荫授奉礼郎,迁校书郎。

入宋,煜以环卫奉朝请,文宝欲一见,虑卫者难之,乃被蓑荷笠,以渔者见,陈圣主宽宥之意,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

煜忠之。

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除修武主簿。

丁外艰,起知州事。

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文宝前后自环庆部粮越旱海入灵武者十二次,晓达蕃情,习其语。

经由部落,每宿酋长帐中,其人或呼为父。

加工部员外郎。

时龙猛卒戍环庆,七年不得代,思归,谋乱。

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且自劾,请代偿,诏蠲其所费。

朝廷议城古威州,文宝言:

“威州竖石盘互,不可浚池。

城中旧乏井脉,一旦缘边警急,岂可御哉?

臣请建营田积粟实边之策,以金帛啖党项酋豪子弟,使为朝廷用。

经营安西,绥复河湟,此其渐也。

”诏从其议。

真宗即位,徙河东转运使。

尝上言管内广锐兵万余,难得资粮,请徙置近南诸州,又欲令强壮户市马,备征役。

宰相李沆等以为广锐州兵,皆本州守城,置营必虑安土重迁,徙之即致纷扰。

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

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上曰:

“前令团并军伍,改置营壁,欲其互移本贯,行之已久。

”而文宝确陈其利,因命钱若水详度以闻。

若水所对与沆等同,遂罢之。

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员外郎。

车驾祀汾阴还,文宝至郑州请见。

六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郑文宝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B.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C.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D.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

【解析】 预设了两处错误,若要改正第一处错误,则要在“丞”与“使”两字间断开,“殿中丞”是官职名,故“使”字不可属上,而下文“川陕均税”需要动词引领,故“使”字必然属下;若要改正第二处错误,则要在“泛江”与“一夕”两词间断开,“乘舸”是“泛江”的手段,故“泛江”必须属上,而“一夕数百里”是对“泛江”的补充,“一夕”与“数百里”间省略了谓语“泛”,故“泛江”不可属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太平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封建王朝用年号来纪年,明清也曾用以称呼皇帝,如乾隆等。

B.“丁艰”也叫作丁忧,是指遭逢父母丧事,其中,“丁外艰”是指遭逢父丧,“丁内艰”是指遭逢母丧。

C.“党项”是古代羌族的一支,曾经依附于中原政权而又矛盾不断,后于北宋时建立西夏政权。

D.“车驾”常指帝王所乘坐的车,并用来代称帝王,但其初始意是指马驾的车,文中就是此意。

【解析】 车驾在文中指的是帝王,而不是马驾的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郑文宝珍视情义,乔装劝慰旧主。

入宋以后李煜处境艰困之时,他还装扮成渔夫求见李煜,对其劝诫宽慰,表现出对旧主的忠诚。

B.郑文宝注重团结,融洽民族关系。

他了解外族的风俗、语言,运粮途中他每次都住在所经部落酋长的帐中,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

C.郑文宝思虑周到,得到皇上认同。

他认为在古威州筑城难以抵御边患,建议先制定合宜的策略,笼络外族,皇上采纳了他的主张。

D.郑文宝坚持己见,显露固执性格。

他进言移置军队并让强壮户买马,虽宰相等人的反对意见也有合理性,但他还固执地坚持前议。

【解析】 “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错,在文中所对应的句子是“其人或呼为父”,意思是这些人中有的人称他为父亲。

【参考译文】

郑文宝字仲贤,是右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的儿子。

郑彦华本来侍奉李煜,郑文宝靠恩荫被授为奉礼郎,又升为校书郎。

进入宋朝,李煜被授为环卫奉朝请,郑文宝想见他一面,担心禁卫使自己为难,就披着蓑衣戴着竹笠,用渔夫的身份求见,陈述圣主宽恕的意思,劝李煜谨守节操侍奉皇上,不要再为其他的事情疑虑。

李煜认为郑文宝忠诚。

太平兴国八年郑文宝考中进士功名,被授为修武主簿。

父亲去世,郑文宝服丧后被起用做了知州事。

皇上召郑文宝入朝并任命他为殿中丞,郑文宝出使川陕确定两地赋税,暂住渝、涪地带,听说夔州的广武卒阴谋作乱,就乘船在长江上航行,一晚上行进几百里,用计策平定了叛乱。

郑文宝前后从环庆押送粮食穿越旱海进入灵武十二次,通晓外族的情况,熟悉他们的语言,经过部落,每次住宿在酋长的帐中,这些人有的人称他为父亲。

升为工部员外郎。

当时龙猛卒戍守环庆,七年没有得到替换,想回家而谋乱。

郑文宝假托皇帝诏令把府库黄金赏给将士,并且弹劾自己,请求代为赔偿,皇上下诏免除了他所花费的钱。

朝廷商议在古威州筑城,郑文宝说:

“威州峭石盘结,不能挖通水池。

城中缺乏地下水,一旦边境有紧急情况,难道可以抵御吗?

我请求制定营田积粮、充实边境的策略,用金帛利诱党项的酋长和豪强子弟,让他们被朝廷使用。

治理安西,平定河湟地区,这是开头。

”皇帝下诏采纳了他的主张。

真宗即位。

郑文宝调任河东转运使。

他曾经进言管区内广锐兵一万多人,难以获得钱粮,请求移到南边各州安置,又想使强壮户买马,准备征兵役。

宰相李沆等人认为广锐州兵都用于本州守城,设置营垒必考虑百姓安土重迁,迁移他们就会招来动乱不安。

另外,强壮之户散居村落,没有什么拘束管辖,勒令他们买马,也恐怕不合适。

皇上又叫郑文宝逐条回答提问,郑文宝顽固坚持前面的主张,并且说土人长期居留一地,担心可能生事。

皇上说:

“以前命令集中合并军队,改设营垒,想要他们相互移动原籍,实行这种做法已经很久了。

”然而郑文宝坚持陈述其中的好处,于是命令钱若水详细揣度利害上报。

钱若水的回答与李沆等人相同,于是停止。

大中祥符初年,改任兵部员外郎。

皇帝祭祀汾阴回来,郑文宝到郑州求见。

六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①

陈 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②。

当场只手③,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④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 ①章德茂:

陈亮友人章森,字德茂,时任大理少卿,奉命使金,贺金主完颜雍生辰。

②北群空:

语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指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

③只手:

独立支撑的意思。

④藁街:

在长安城内,外国使臣居住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交代了章德茂出使金国时的形势。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是说金人狂妄。

讥讽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已经没有能打仗的人才了。

B.“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三句反问,是一个爱国志士以讥讽口气,对使臣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