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1612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临床上也不表现明显症状,其带病毒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和弱仔,即所谓的“带毒母猪综合症”,带毒母猪综合症在妊娠母猪的感染率可达43%。

经胎盘感染的仔猪出生后少数发生死亡,多数能存活6——11个月,但带毒并向外排毒。

如给这些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时不能引起免疫应答,而出现免疫耐受,造成免疫失败。

据有关研究报告,猪瘟疫苗免疫力低下原因,主要是猪群中存在持续感染和先天性感染,以及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所造成的,其他原因就是免疫程序不科学、疫苗质量差、免疫剂量不足,母源抗体的干扰和某些药物的影响等。

这就是常见猪群中接种猪瘟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的原因所在。

由于母猪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仔猪先天性感染,对疫苗免疫应答低下,出现免疫耐受、免疫不全。

因此,在临床上常见猪瘟与兰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及猪流感等混合感染,并继发链球菌病、猪肺疫、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虫病等。

1.3圆环病毒2型感染(PCV-2)

圆环病毒2型感染在我国猪群中比较普遍存在,种猪场阳性检出率低的为50%,高的达82%。

对初产母猪的危害很大,可造成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

当前猪群中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比较严重,若引种时引入了隐性感染的后备种猪能造成本病的流行与发生。

带毒母猪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又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水平传播。

这样的带毒母猪妊娠后产下的仔猪可以存活,但长期带毒,并向外排毒,在猪群中造成持续感染,危害整个猪群的健康。

带毒母猪流产后可发生屡配不孕,受胎率低,产仔成活率也低,仔猪的死亡率可上11%。

特别是仔猪断奶后发生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12~16周龄猪发生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的增多。

本病又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病,能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减少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数量,使其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力低下,抗病力降低,诱发双重感染的发生。

所以,在临床上常见到圆环病毒2型感染与兰耳病、猪瘟、猪流感、伪狂犬病和支原体混合感染,并继发副猪嗜血杆菌、放线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和附红细胞体等,这在猪高热征和猪呼吸道病综合症中极为多见。

1.4猪伪狂犬病(PR)

当前,在临床上发病特点是已由典型向非典型发展,转为以隐性感染为主,发病不表现出季节性,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

如一旦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多数病例则表现为与其他病原,如兰耳病毒、猪瘟病毒、圆环病毒或细小病毒混合感染,并继发链球菌、大肠杆菌和巴氏杆菌等,呈现出多病原感染的症候群。

妊娠母猪感染时可导致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

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发病病死率为100%;

断乳仔猪感染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在20%左右;

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表现为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

另一个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母猪屡配不上,返情率高达90%,种公猪丧失配种能力。

本病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病,常导致免疫耐受,降低免疫力与抗病力,引起多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的发生。

1.5猪流感(SI)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数病例发生于气候多变的早春.秋初和冬季。

发病快,传播迅速,2~3天内可波及全群。

发病率高,可达100%,死亡率低,一般不超过4%。

本病的发生经常引起肺部混合感染,常见混合感染的病原体有:

兰耳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和链球菌等。

继发感染会增重病情,引起死亡增加。

妊娠母猪发病引起流产,产弱仔,新生仔猪死亡。

本病已成为猪发生无名高热综合症的诱发病原,应引起关注。

1.6猪高热综合征

本病是由多病原体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传播快,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高达50%以上,个别严重的猪群达70%左右,死亡率在40%~50%以上。

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

发病多见于10~25周龄的育肥猪与部分生产母猪和断奶后期的保育仔猪,哺乳仔猪与断奶初期的保育猪发生较少。

临床特征为发热(40℃~43℃),皮肤发红或有小红斑点,先红后紫,并有呼吸道症状。

用退热药物治疗,病情暂时缓解,停药后又复发,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经实验室检查,病原体主要有病毒:

兰耳病病毒、猪瘟病毒、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病毒和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继发病原有细菌:

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肺炎支原体与沙门氏菌等,以及弓形虫等。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猪场发病猪感染的病原种类与数量都不完全相同。

因此,在临床上表现出的症状特征与病理变化等也有很大差异,诊断时应予以注意。

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水平低,饲养环境卫生恶劣,饲养密度过大,猪舍高热潮湿,通风不好,免疫接种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不好,长时间饲喂霉变饲料等多种因素有关。

华中农大从病科中检出的细菌种类

病料数

大肠杆菌

链球菌

巴氏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

沙门氏菌

121份

30.6%

14.9%

1.7%

7.4%

2%

256份

59.5%

29.1%

2.7%

6%

病料中分离的病毒种类

兰耳病病毒

猪瘟病毒

圆环病毒

伪狂犬病毒

弓形虫

附红细胞体

混合感染

湖北

80%

42%

19%

87%

河南

40%

7.9%

11%

25%

59%

18%

江西:

兰耳病与猪瘟混感占54%,兰耳病、猪瘟、传胸感染占23%,兰耳病、圆环病毒与伪狂犬病混感占15%

湖南:

检出兰耳病毒、圆环病毒、分离出16株细菌,伪狂犬病毒与流感病毒为阴性

1.7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

本病是由多因子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原发病原为兰耳病病毒、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

继发病原多见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放线杆菌、波氏杆菌、大肠杆菌等。

一般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及早春季节,呈地方性流行。

发病猪主要为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育肥猪。

发病率约为25%~60%,病死率为20%~90%。

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不良,饲养环境卫生恶劣,气候突变,寒冷,猪舍不保温,空气污染严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2、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2.1慎重引重,严把检疫关

由于盲目引种,检疫不严,只收钱不检疫,致使引进了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病猪,带进了传染源;

加之专业户的运输车辆常年跨省、市、区运输猪只,清洗与消毒很不彻底,经交通工具也可传播病原休,导致猪群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因此,引种要从安全种猪场引种,并严格进行产地检疫;

引入猪群后要在场外进行隔离检疫1个月,做1次全面的血清学检测,驱虫1次,并补注1次猪瘟、口蹄疫、兰耳病及伪狂犬病疫苗,确认为健康者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

2.2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2.2.1坚持自繁自养,自己建立其健康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从外面引种,可防止带入病源,以免危害猪群健康。

2.2.2猪场应以周制为生产节律,将全年生产量,均匀分布于每周内。

以周一为始,周日为末。

并在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每批猪全部出舍后,要彻底清扫猪舍,冲洗干净,反复消毒3次,再空舍3天后进入一批新猪。

这样可以避免不同日龄的猪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混群饲养,减少猪群之间的直接接触防止发生交叉感染与连续感染。

这是一项能降低猪群疫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技术。

2.3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要严格实行封闭式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这是生物安全体系的中心。

猪舍与猪圈每天要清扫干净,粪尿与污水要无害化处理,每周消毒1次。

生产工具与用具每天要清洗干净,并定期进行消毒,各个猪舍不准串用。

猪舍外环境要彻底清除杂草和污物,填平水泡和洼地,每月清毒1次。

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淋浴后更换工作服和鞋帽后进入猪舍,并定向流动,不准串舍。

进入生产区的各种物品要经消毒后再发放使用。

生产区内要固定专车运送饲料与运送猪只,每用完1次要清洗消毒。

外来人员与车辆一律不准进入生产区,场外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不准带入猪场,场内严禁饲养牛、羊、犬、猫等动物,并驱赶鸟类。

采取有力措施尽最大限度防止病原微生物传入猪场,降低病原体对猪群的污染。

2.4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各种应激

实践证实,不良的饲养环境,可诱发各种疫病。

因此,通过改善饲养环境,控制各种应激因素对猪只的损害,可有效的提高猪群的抗病力,降低发病率。

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做好猪舍内的防暑降温,防寒保温工作,并加强通风换气,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降低饲养密度,保育舍仔猪每头应有0.6㎡的空间,生长舍每头猪应有0.8㎡的生活空间,成猪舍每头猪应有1.2㎡的生活空间。

并要保持猪舍清洁卫生,环境安静,减少各种应激的发生,尽可能给猪群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使其健康成长。

2.5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饲养营养水平的高低对猪体的免疫功能和生长速度、成活率都有很大的影响。

当饲料中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时,可导致猪体免疫反应滞后,使免疫应答受到抑制。

因此,要提供标准的全价饲料,适当的提高猪只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水平,保证猪群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使机体的免疫系统正常运转,有利于抵抗各种疫病的侵袭。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霉菌毒素可溶解淋巴细胞,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调节机能受到抑制;

还能抑制免疫细胞的分裂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的复制,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等。

为此,建议在饲料中添加大连三仪动物药品公司研发的微生态产品,如猪用的唯泰C211与唯肽231,不仅可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消化吸收,猪只的生长速度快,而且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菌群平衡,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称之为生态饲料,这是发展方向。

2.6定期驱虫、灭鼠、杀虫

2.6.1驱虫引进后备种猪20天驱虫1次;

配种前7~14天驱虫1次;

生产母猪于仔猪断奶后驱虫1次;

种公猪每年春秋各驱虫1次;

仔猪与育肥猪转群时驱虫1次。

可选用伊维菌素,每公斤体重0.3毫克,肌肉注射,或用“通灭”或全灭“,每33公斤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

也可于每吨料中加入2克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粉,连喂1周,间隔10天后再喂1周。

2.6.2灭鼠每季度灭鼠1次。

鼠类能传播炭疽、布病、结核病、土拉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猪丹毒病、猪肺疫、伪狂犬病、钩端、口蹄疫、立克次体病等12种疫病。

用灭鼠药灭鼠,注意引发猪只中毒。

2.6.3杀虫吸血昆虫如蚊、蝇、虻、蜱等可携带细菌100多种,病毒20多种,原虫30多种,可传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0几种。

诺蝇净;

每1吨料中加1%预混剂500克,饲喂7天;

或蚊蝇净;

用0.05%溶液喷洒猪舍和猪体,杀灭之。

2.7药物预防

有针对性的通过饲料或饮水添加药物进行预防,可有效的控制病原感染,增强猪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降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这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可参照下列方案进行。

2.7.1仔猪的药物预防

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每头各肌注1次排疫肽(高免球蛋白,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研发),每次每头0.2毫升;

同时1、2、3日龄每头口服畜禽生命宝(微生态制剂,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研发)0.5毫升,每日1次。

可有效的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力;

也可于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前每头口服庆大霉素0.5毫升,或母猪产前2天肌注长效土霉素5毫升,间接保护哺乳仔猪。

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猪用转移因子(多核苷酸低分子多肽复合物)0.2毫升或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0.2毫升,可明显的增强仔猪免疫力,降低应激反应,提高其抗病力和抗各种应激的能力,避免因断奶应激而诱发各种疫病的发生

仔猪断奶前后各7天,于每1吨饲料中加入“喘速治”(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微囊包被的干扰素、排疫肽,三仪公司研发)400克,连续饲喂12天;

或者于1吨饲料中加支原净100克,强力霉素120支,阿莫西林180克,连续饲喂12天。

同时改饮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粉和黄芪多糖粉10天。

2.7.2育肥猪与后备种猪的药物预防

转群前7天开始,1吨饲料中添加“喘速治”500克,黄芪多糖粉600克连续饲喂12天;

或于1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1.2公斤,阿莫西林200克,黄芪多糖粉300克,或于1吨饲料中加10%氟苯尼考(氟康王加有微囊化干扰素与排疫肽,三仪公司研发)400克,强力霉素160克,连续饲喂12天。

2.7.3生产母猪的药物预防

母猪产前后各7天,于1吨饲料中添加“喘速治”600克,黄芪多糖粉600克;

或于1吨饲料中添加5%爱乐新800克,强力霉素160克,连续饲喂14天。

2.8免疫接种

根据免疫监测情况,传染病流行的规律,结合当地的动物疫情和疫苗的性质制订符合猪场实际的免疫程序,这是综合性防疫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措施。

参考免疫程序

 

参考免疫程序

疫苗名称

猪只类型

免疫程序

剂量

方法

猪瘟兔化弱毒苗

后备母猪

引种时补注1次,配种前30天1次,加转移因子1毫升

6头份(脾淋苗2头份)

颈肌

生产母猪

产后7~10天1次,加转移因子1毫升

种公猪

每年春、秋各1次,加转移因子1毫升

仔猪

21~25日龄首免,加转移因子0.5毫升

4头份

60~65日龄二免。

(脾淋苗)

2头份

猪O型口蹄疫灭活苗(浓缩型)

种猪

每3个月1次,每年免疫4次,母猪临产前20天不注苗,首次免疫加转移因子1毫升。

30日龄首免,可与猪瘟同时分开注射,加转移因子0.5毫升。

1头份

55日龄二免。

细小病毒灭活苗

配种前30天首免,15天后二免,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连续二年后可不再免疫。

2毫升

种母猪

180日龄首免,15天后二免,以后产仔后15天免疫1次,连续免疫二年后,可不再免疫。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

引种后补注1次,配种前20天1次,加转移因子1毫升

股内肌

生产母、公猪

每4个月1次,每年免疫3次,可一刀切,加转移因子1毫升。

出生后24小时内首免。

0.5毫升

滴鼻

30日龄二免,加转移因子0.5毫升。

1毫升

肌注

乙型脑炎灭活苗

每年4月份注射1次,初生仔猪不注射。

皮下

高致病性兰耳病灭活疫苗

配种前10天免疫,加转移因子1毫升。

4毫升

23-25日龄免疫,加转移因子0.25毫升。

猪链球菌多价血清灭活苗

10~12日龄首免,加转移因子0.5毫升。

5周龄二免。

气喘病灭活苗

7~10日龄首免,2周后二免,以后每年免疫1次,首次免疫加转移因子0.5毫升。

上述推荐的疫苗为常用疫苗,其他疫苗,如病毒性腹泻、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猪肺疫菌苗、猪丹毒菌苗、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苗以及猪水肿病灭活苗等是否一定要使用,应根据当地的动物疫情和养猪生产实际情况而定,不要盲目使用过多的疫苗,并不是疫苗用的越多猪就越健康。

在使用上述疫苗免疫接种时,可在疫苗中加入大连三仪动物药品公司研发的猪用转移因子,分别稀释后,按量与活疫苗混合同时肌注。

小猪每头用转移因子0.5毫升,大猪用1毫升。

免疫后产生抗体快,抗体水平高,抗体均匀度整齐,免疫保护时间延长,减少免疫耐受与免疫麻痹,可明显的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效果。

2.9建立疫病监测制度

种猪场应每季度进行1次免疫监测,每半年进行1次抗原监测,监测重点是猪瘟、兰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口蹄疫、伪狂犬病与猪流感等危害严重的疫病。

免疫抗体监测按猪群5%的比例采血送检,病原检测按猪群3%比例采血送检。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每头猪采血5毫升。

以分析猪群的健康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同时结合疫病监测,淘汰隐性感染猪只,以净化猪群,保证猪只的健康。

2.10发生疫情时应采取的措施

2.10.1立即确诊,找出原发病原与继发病原,以便及时采取对症措施。

猪舍全面彻底消毒,每天2次。

病猪隔离治疗。

2.10.2与病猪接触的猪群,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猪只,立即注射疫苗,加量进行紧急接种,可有效的控制疫情。

注射疫苗后5~7天,仍应通过饲料或饮水加药预防,以便彻底控制疫情。

2.10.3全群改饮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粉和黄芪多糖粉10天,以增强猪只的免疫力、抗病力与抗应激的能力。

2.10.4病猪的治疗

多数发病猪只表现为双重和多重感染,因此,实施治疗时要采取细胞因子疗法与抗病毒疗法。

抗细菌疗法相结合,兼顾对症治疗方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参照如下:

方案1:

上午肌注排疫肽,每5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每日1次,连用3天;

肌注转移因子,每4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每日1次,连用2天;

第三天开始肌注干扰素,每日1次,连用2天;

同时肌注柴胡注射液,(或穿心莲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等)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日1次,连用4天;

下午肌注红弓链康注射液,(附红体明显者肌注二次血虫净,1天1次)每公斤体重0.1毫升,重症加量,每日1次,连用4天。

方案2:

上午肌注排疫肽与转移因子,用法同上,清开灵注射液,小猪10毫升,中猪15毫升,大猪20毫升,每日1次,连用4天;

下午肌注头孢噻呋,(或头孢拉啶,恩诺沙星等)每公斤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4天。

方案3:

上午肌注干扰素(大连三仪公司研发),每4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病加量,每日1次,连用3天,转移因子用法同上,黄芪多糖注射液,(或灵芝多糖、或复方板蓝根注射液等)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日1次,连用4天;

下午肌注抗菌肽(抗菌活性肽,大连三仪公司研发),每60公斤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4天,重症加量。

同时要注意静注5%糖盐水,加VC、VB1、VE等,每日1次。

饮用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粉和黄芪多糖粉一周。

治愈后5天根据具体情况可考虑给猪群补注应该免疫的疫苗,以免疫病反复。

2.10.5死亡猪只一律无害化处理,严格消毒,严禁倒卖与食用。

以免影响公共卫生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