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179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项对点练习14把握访谈内容赏析访谈技巧Word格式.docx

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全民阅读,而是要把全民阅读持久深入、实打实地推进下去,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

这几年的两会,我都联合政协委员上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另外,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0到6岁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使儿童通过阅读养成阅读兴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

6到12岁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使孩子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

12到18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

打好这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有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

专家学者要为整个国家提升阅读水平做好表率,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到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

从近年调查情况来看,国民阅读率虽然在上升,但速度比较慢。

您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文盲率是80%,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盲率是34%,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文盲率是4%。

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

我坚信孩子的阅读率会越来越高。

其次,现有的阅读率的统计指标还要进一步完善。

要把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也纳入其中。

第三,我国的国民阅读率的确亟待提升。

不过,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的人数大增。

我最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不要以为通过手机阅读就不是阅读,不要以为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就不好。

相反,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

根据美国所做的一项统计,网络时代科学家的阅读量比原来增长了25%,普通民众也增加了5%。

因为不需要跑图书馆了,买书便宜了,看书更方便了。

所以,既要重视传统阅读,更要关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两者并行不悖。

我相信,随着阅读意识的提高,阅读设施的完善,阅读氛围的浓厚,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把握访谈内容)邬书林认为提倡全民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2.(评价访谈观点)邬书林对全民阅读相关问题的回答有何特点?

请举例说明。

3.(把握访谈内容)邬书林认为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请从个体角度谈谈如何提升阅读率。

4.(赏析访谈技巧)综合文中记者的提问,概括记者提问的技巧并简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美一切皆美

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

我很喜欢一句古诗:

书到今生读已迟。

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

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

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

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

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

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

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

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

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

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

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

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

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

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5.(把握访谈内容)这篇访谈共涉及了哪几个主要话题?

请分条概述。

6.(把握访谈内容)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7.(评价访谈观点)怎样理解“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穿越无言,成为自己

——专访于丹

一盈

春节于丹再次亮相《百家讲坛》,于是关于她的争议再度响起。

下面是《读者》对于丹进行的采访。

《读者》:

春节,我们又在《百家讲坛》中看到了你。

在不绝于耳的争议声中,为何还要触碰这个敏感地带?

于丹:

其实我所有的言行都只想做一件事:

完成生命态度的传递。

就是说在一个喧嚣的、同化力量很强大的人间穿过,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坦率更真诚更快乐地做到自我?

我坚信每个人在世界上,终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而是——最终成为自己。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生命热情,但我觉得多数人完成的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在状态。

何为“状态”?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三种不同境界。

“好之”已经很高了,但我认为它尽管崇高,却未免沉重。

我更喜欢第三种,“乐之”,即“enjoy”,不仅可以承担重任,还能够举重若轻,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

我们不可能成为超人,但可以完成自身的开发,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

你曾经说,昆曲是种生活方式,李白也是种生活方式。

这让我们看到一种对立甚至矛盾的人生状态。

这种矛盾就是我本质的存在。

老话说: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宽度一直都是我所追求的。

我从小是独生女,很孤僻,很小便体会到生命的瘠薄、脆弱、有限。

如何才能令它阔大、疏朗、坚强?

就是要靠文化的力量,靠心智去建立生命的格局。

所以我喜欢的东西,后来会形成矛盾,我在矛盾中去构筑生命的两岸,因为两岸意味着宽度。

你只有让河床越来越宽,你生命中的水流量才会越来越大。

我喜欢很多种壮气豪迈。

比如李白的“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比如苏东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就连杜甫如此沉静,亦会说“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是何等的胸襟与豪迈啊!

古人是以天地为坐标,心是飞翔的,我喜欢那种生命飞扬的感觉。

那飞扬过后的细腻婉转呢?

的确,我身上其实有不可救药的感伤,这与我不可救药的快乐是一样的东西。

是不是又很矛盾?

很多人奇怪,我的语言开放明亮,但文字却细致感伤。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国王在林中散步,遇到并爱上一位美好的女子,决定娶她为后。

女子也爱国王,但提出一个要求:

“请在王宫旁给我搭一个简朴的小屋子,我每天会在里面待一个小时,不许偷看。

”国王答应了,于是两人结合了,生活和美、安详、幸福。

皇后每天都会到小屋子里待一个小时,无人能知其中乾坤。

二十多年过去了,皇后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

国王渐渐起了疑心,她难道是女巫吗?

一天,国王终于忍不住好奇,偷偷跟踪皇后。

然而,他惊奇地发现,妻子未施任何法术,她只是坐在圆木凳子上,摘下皇冠,褪下首饰,脱去皇袍,沉静地坐着,脸上是一种宁静的光彩。

有时候我想,我们是不是都该有这么一间“小屋”呢?

它可能只占你一天时间的1/24,但当你卸下种种委屈、怨气、虚荣、奢望去梳理心情时,你会很接近内心的真实,会爱自己。

除了内心的小屋,你也非常强调生活的仪式,认为生活中的某些仪式是一定要从容消费的。

对。

以前我会有五花八门的玩法,但现在生活的仪式朴素了很多。

有时候晚上,我坐在餐桌旁,面对摊开的一本书,看着客厅里我2岁的女儿与我80多岁的妈妈互相扔球,我老公坐在沙发里抱着笔记本电脑,电视放着有一搭无一搭的节目……我的视线会不知不觉穿越层层景观——老人、孩子、先生、电视……这个时刻,我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就是你所拥有的最好的生活:

你的孩子正在成长,你的老人身体无恙,你的爱人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其实这就是烦琐的日子啊。

不见得说仪式感就是要坐飞机到马尔代夫,和小资朋友躲到天边。

中国人说: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红尘有爱啊!

有没有感觉到,你非常喜欢用一个词:

穿越?

我很感激你能抓住真正解读我的某些密码。

我觉得人一生会有一个一个驿站,但哪里都不是你最终的停留。

对我来讲,就是一生的穿越。

我可能会在不同的地方去穿越,一步一步,不停留。

关键看一个人能够有多少种生命形态去转换,并挑战那些未知。

[选自《读者》(原创版),有删改]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丹在这篇访谈中围绕着“成为自己”这一话题,阐述了生命的状态、生活的仪式、一生的穿越等方面的问题。

B.“除了内心的小屋,你也非常强调生活的仪式,认为生活中的某些仪式是一定要从容消费的”一句以陈述的语气提出话题,平和而又肯定,引人思索又令人信服。

C.对于“人生状态”的探讨,由“何为状态”到“状态的矛盾对立”到“状态的细腻婉转”都扣住“状态”这一核心。

访问者抓住关键,层层追问,引人深思。

D.于丹认为生活的仪式应该是朴素平常“油盐酱醋”的烦琐日子,而不是“坐飞机到马尔代夫”的小资生活。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一个喧嚣的、同化力量很强大的人间穿过,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坦率更真诚更快乐地做到自我?

”这句话道出了于丹对于社会上那些关于自己的争议的迷惘之情。

B.“多数人完成的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在状态”是说我们很多人的生命长期缺乏运动、缺乏相互交流而趋于静止状态。

C.“昆曲”“李白”在此处是借代,指细腻婉转和壮气豪迈两种生活状态,而这两种生活状态都是于丹所喜欢的。

D.于丹讲王后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

我们也该有一间小屋来卸下种种委屈、怨气、虚荣、奢望去梳理心情,这样更易接近内心的真实。

E.这篇访谈话题集中,问题设问清晰,回答深入浅出,形象深刻,阐明了于丹对于人生积极而又相对通脱的看法。

10.(把握评价访谈观点)于丹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穿越”的过程,那么,一个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样的一场穿越?

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参考答案

1.①国家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造全民阅读条件;

③按照阅读规律办理,养成阅读习惯;

④专家学者要做好阅读表率并为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2.①有条理。

如:

邬书林在谈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时,使用了“首先”“其次”“第三”这样的词语,层次清晰。

②有说服力。

邬书林在谈全民阅读情况及新技术提升阅读效能等问题时,列举数据,既客观又有说服力。

③客观。

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我国全民阅读的相关问题。

对近十年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做得如何持肯定态度;

对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承认问题确实存在,并指出亟待提升。

3.原因:

①历史原因。

我国一直存在文盲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

②统计指标还不完善。

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尚未纳入其中。

做法:

①提高阅读意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要充分意识到阅读不仅能获取知识,而且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国民素质。

②注重多种方式的阅读。

既要重视传统的纸质阅读,更要关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电子阅读。

③遵循阅读规律,制定阅读计划,努力做到终身阅读。

4.综观全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十年来我们提倡全民阅读做得怎么样,接着问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再问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最后问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邬书林认为提倡全民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要立足于全文,答题时尽量运用文中的词语分条作答。

解读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题目所问的“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其实就是记者提的第三个问题,那么答题区域就是邬书林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这段话中,“打好这三个基础”前的三句话即是分别从国家、各级政府、全民三个角度提出的做法,另外不要忽略本段最后针对“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议。

2.试题分析:

题干问“邬书林对全民阅读相关问题的回答有何特点”,要求举例说明,这其实考查的是对语言艺术的赏析。

作为一篇访谈文章,邬书林的回答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从这个角度来看,邬书林的语言严谨规范,有理有据。

可抓住他的回答中的突出特点,如“首先”“其次”“第三”,可见条理清晰;

“1/10”“80%”等数据,可见严谨有说服力;

“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的看”,可见客观公正。

3.试题分析:

题干问“邬书林认为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原因是什么”,并要求从个体角度谈谈如何提升阅读率。

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在相关段落中圈点出重要语句、关键词等,如第一问,抓住邬书林回答部分的“首先”和“其次”,分别概括出“历史原因所导致”和“统计指标欠完善”两点原因。

第二问实际上回答个人提升阅读率的做法。

抓住“阅读的本质是要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打好这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有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既要重视传统阅读,更要关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两者并行不悖”等句子,即可概括出个人提升阅读率的做法。

4.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综合文中记者的提问,概括记者提问的技巧并简析其作用”,根据题干“概括记者提问的技巧并简析其作用”可知,本题考查分析访谈的提问技巧。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访谈提问技巧”,然后再加以判断,如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先问“全民阅读今天已经成为一股热潮。

……今天回过头来看,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

”接着问“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再问“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现在社会和民众已有共识,那么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最后问“您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

”——层层递进。

最后结合文本内容、主旨等分析其作用,即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

【点睛】

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

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

(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

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

(3)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一般提问方法:

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

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

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

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推问:

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④旁问:

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

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②延伸:

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

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

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3)要注意的问题:

①一组问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②每个问题要明确单一,一次发问不要包含两个以上的问题。

③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一定的语气。

④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

⑤要善于简单点评对方的话或精要讲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引出对方的进一步阐述。

5.访谈共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

林清玄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在拜金拜物的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怎样活得优雅;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中青年应如何对待文学。

6.①从小就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

②热爱读书,手不释卷,一门深入,坚持积累;

③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使他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④生活的大书使他获得了丰厚的人生阅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⑤不被欲望捆绑,心灵充实。

7.“第一流的文章”说的就是文学,“生命的化妆”是说文学可以使人的灵魂变得美丽和丰富。

这句话说出了文学对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比如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丰富人的感情,改善人的气质,加深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等等。

5.试题分析:

对记者提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即可概括出这篇访谈涉及的主要话题。

根据记者提的前三个问题“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即可概括出涉及的话题,为林清玄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根据第四个提问“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可概括出涉及的话题为在拜金拜物的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怎样活得优雅;

根据第五个提问“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可概括出涉及的话题为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中青年应如何对待文学。

6.试题分析:

针对记者提的前三个问题,对林清玄的回答进行分类归纳,即可概括出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关的句子为“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等。

7.试题分析:

根据“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可知,“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中“第一流的文章”说的就是文学,“生命的化妆”是说文学可以使人的灵魂变得美丽和丰富。

再根据“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等句分析文学对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8.D

9.CE

10.①一个人要想更好地完成生命的穿越,应该“成为自己”。

②按照文中于丹的说法就是享受自己的生命:

开发自身,既承担重任又能举重若轻,积极转换生命形态,挑战未知领域。

③这样就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

④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环境、他人或自身的束缚,而迷失自己,这样就难以在生命中自由穿越。

只有坚守本心,掌控自我,成为自己,生命才更有意义。

8.试题分析: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原文中于丹只是说“现在的生活仪式朴素了很多”,并不等于完全排除“小资生活”,她只不过是更欣赏“红尘有爱”。

9.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

A项,“迷惘之情”错,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人要有自己的生存状态。

B项,“我们很多人的生命长期缺乏运动、缺乏相互交流而趋于静止状态”错,这句话是说每个人最终没有成为自己。

多数人缺少与生俱来的生命热情。

D项,讲王后的故事告诉的就是“我们也应该抽时间去梳理心情,这样更易接近内心的真实”,而非“该有一间小屋……去梳理心情”。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抓住文中于丹表达观点的句子分析概括。

如“我坚信每个人在世界上,终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而是——最终成为自己”“不仅可以承担重任,还能够举重若轻,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

我们不可能成为超人,但可以完成自身的开发,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关键看一个人能够有多少种生命形态去转换,并挑战那些未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