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2006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docx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

采茶戏是江西地方小戏的总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

表演欢快,恢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解放以后,江西各路采茶戏经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赣南采茶戏《怎么谈不拢》、《茶童戏主》,高安采茶戏《小保管上任》、《孙成打酒》,抚州采茶戏《秧》等,曾在全国性地方戏汇演中获奖并拍成电影上映。

江西方言

汉语目前可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湘、赣、闽、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江西大部分地区通行赣方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南昌话和抚州话。

赣方言的语音特点是一般没有浊音,因而赣方言许多词语的读音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甚至会发生歧义。

赣方言的词汇特点是保留

了许多古代词汇,被汉语史专家称为古代汉语词汇的“活化石”。

如南昌、抚州话称“白天”为“日上”,称“谈话”为“话事”,称“多少”为“几多”,称“脏”为“腌臜”等等。

赣剧

赣剧是江西传统的地方代表性剧种,源于元末明初我国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迄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弋阳腔发源于江西弋阳县,亦称“高腔”,曲调高亢激越,粗犷奔放,所演剧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连台戏为主,加之它善于“错用乡语”,即能入乡随俗,故在明代便风行全国,并由此产生出很多不同的流派如青阳腔、义乌腔、徽州腔、京腔等。

清代以来,赣剧在弋阳腔的基础上,吸取了昆腔等诸腔,在艺术表演方面,注重程式化的同时,仍保持了接近生活、细腻逼真的特点,传统剧目,包括联本戏和折子戏,共有三百多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赣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除赣东北各县专业剧团外,南昌还成立了由周恩来总理题名的“江西赣剧团”,该团的传统剧目

《珍珠衫》、《还魂记》曾被拍成舞台艺术影片在全国上映。

波阳节节高

节节高”由学龄前儿童扮演群众喜爱的历史或小说人物,每8人为一节,组成三百多节,称“节节高”。

表演时,庞大的队伍或川流不息,或排列阵式,或组成造型,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金阁老龙灯

进贤李家渡一带百姓为纪念神话传说造福于此地的金阁老龙而扎制的巨形彩灯,用木、竹、藤、稻草、丝绸、金属等为原料。

龙身长百余米,上置数百个花盆、花篮及农产品模型,龙头高数米,长数米、上挂宫灯、花篮灯、八宝灯、鲤鱼灯及包公、孔明、穆桂英等人物造型。

须几十上百人扛在肩上游动,使整条“金阁老龙”上下起伏,左右蜿蜒,周身熠熠闪光,大有倒海翻江之势。

江西老表

“江西老表”的称谓源于朱元璋在赣遇难获救,报答恩情之说。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平定江西时曾在康山负伤后被百姓救护,为感激江西百姓的搭救之恩,朱元璋许诺若得天下,江西人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有一年,江西大旱,便选出代表去南京以“老表”名义进见皇帝,要求减免赋税,朱元璋为笼络天下,果然下令减免了税收。

从此,江西人乐于自称、亦被别人称作“江西老表”。

江西山歌

江西山歌以赣南客家歌为代表,尤以兴国山歌著名。

据《赣州府志》记载:

赣南客家山歌起源于伐木客,伐木工人边伐木边唱歌,山鸣谷应,引起樵夫、农民的唱和。

客家山歌的特点是,运用比兴、夸张、拟人、反衬、谐音、重叠等多种手法,触景生情,因事起兴、即兴而歌。

内容根据需要,可长可短;音调因情而异,或慷慨激昂、或委婉低回;表现形式有对花、猜花、锁歌、盘歌、捡脚跟、丢观音、绣褡裢等。

唱腔开头是一声独具韵味的“吱呀嘞“,接着是一句或两句歌头,定下一首山歌的内容和韵脚,结束句前有句呼应声“心肝哥”或“心肝妹”等衬词,它使山歌有亲切感,同时也预示了结束句的到来,形成赣南客家山歌独一无二的风格。

客家姑娘小伙子常常以歌代话,相互叙说衷肠,结交知己。

每逢节日、山歌会、婚嫁等喜庆场合,客家男女老少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智慧和祝愿,直唱得山舞水笑如痴如醉,客家山歌无歌不传情,无情不成歌。

鄱阳鱼灯

鄱阳湖的渔民们将各种鱼类彩灯顺序排列,头灯为鳌鱼。

其次为春鲢、夏鲤、秋鲑、冬鳊,象征四季太平,接着还有其他鱼类灯,最后是风稍尾鱼灯。

各种鱼灯色彩缤纷,相互辉映,使水乡泽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汉族

汉族形成历史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

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

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

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

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

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

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与蛮、夷、戎、狄相区别。

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

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

秦、楚不仅与齐、燕、

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

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民族分布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语言文字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

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

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

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

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

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

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

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

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

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

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

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

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

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

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

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

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

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

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江西的端午节习俗[篇2]

河北省端午节习俗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

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端午节习俗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

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端午节习俗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

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端午节习俗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端午节习俗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

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端午节习俗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

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端午节习俗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

是日,

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

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端午节习俗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端午节习俗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

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端午节习俗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五月

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端午节习俗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

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端午节习俗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

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

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

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

“窦娘”。

广东省端午节习俗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石城县端午,儿童

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端午节习俗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

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

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

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

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

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

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

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

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

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

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

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

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

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

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