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214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docx

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附答案

贵州省铜仁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卷Ⅰ(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祈祷(dǎo)讪笑(shàn)

着落(zháo)呼朋引伴(péng)

B.愧怍(zuò)勾当(gòu)

缄默(jiān)彗星袭月(huì)

C.蓦然(mù)圈定(quān)

莅临(wèi)相形见绌(chù)

D.溃退(guì)荫庇(yìn)

挑衅(xìn)旁逸斜出(y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诀别  感概  温故知新  扑朔迷离

B.琐屑  妖娆  李代桃僵  炯乎不同

C.亵渎  藉贯  鸦鹊无声  焕然一新

D.岔道  荒谬  春寒料峭  戛然而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国际马拉松比赛首次在衡阳激情开跑。

在这场万众瞩目的比赛中,衡阳人以奔跑的姿势跑进春天,拥抱春天。

B.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在此节目中,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青睐。

C.2019云南巍山国际火把节“云上巍山——多维舞台秀”演出,持续15分钟的焰火表演,让人们拍手称快。

D.建国70周年,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世,但其恩情我们永远铭记,耿耿于怀。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3分)

A.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提高。

B.《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

C.《朗读者》开播后,广电名嘴、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行列。

D.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3分)

A.人们常说: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B.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C.是我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D.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6.(2019·凉山州)下列句子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B)(3分)

①生活中的磨难没能掩盖生活中的温情。

②还是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都在荒寒的人生底色上涂抹上温情的色彩,温暖着读者的心。

③尤其是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近乎柏拉图式的爱情,纯真甜美,让人心醉。

④这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⑤无论是醇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淳朴的乡邻情谊。

A.①④⑤②③B.④①⑤②③

C.①⑤②③④D.④⑤②①③

7.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1935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下的通讯报道,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的纪实作品。

B.戴望舒,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

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

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

谦称自己的见解。

D.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阅读《三峡》,按要求完成8—10题。

(9分)

三 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虽乘奔御风奔:

这里指飞奔的马

B.沿溯阻绝沿:

顺流而下

C.属引凄异引:

延长

D.空谷传响响:

响亮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

B.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C.不以疾也不以物喜

D.春冬之时山水之乐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3分)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三峡之水以春夏秋冬为序,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的第②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章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D.文章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卷Ⅱ(共120分)

一、(24分)

11.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6分)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3)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

(4)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6)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引用了一个成语来指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

形容往来人很多,十分热闹。

这个成语是门庭若市。

13.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6分)

(1)这首诗开头的“客路”与尾联中的“乡书”、“归雁”紧密相扣,直抒胸臆,使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示例:

从炼字角度赏析: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蕴含生活哲理,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14.综合学习实践。

(6分)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文化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走近汉服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举办汉服展演会。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从下列四种图案中任选一种,作为绣在展演会主持人白色汉服上的纹饰,并从图案的形状或寓意的角度说明理由。

(2分)

我选择:

______(只填序号),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

我选④。

理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莲花最好的美誉。

莲花是佛教标志之一,缠枝的枝蔓连绵不绝,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称赞的对象,它还象征纯洁、生生不息。

又称青莲,寓意“清廉”、清正廉明。

示例二:

我选③。

理由:

祥云纹造型独特,婉转优美。

古人出于对云的敬畏,在纹饰上变化出各种和云有关的图案,运用于器物、服饰、建筑等,特别是在宗教中大量使用。

祥云,代表有好的预兆。

通常,裙褂上面的祥云是五色的,五彩祥云,喻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2)补充海报缺失内容。

(2分)

(3)请为这次汉服展演会写一段开场白。

(2分)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大家好!

古书有云:

“有服章之美是为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汉服是中华服饰的代表,“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襦裙服饰让人联想到中国女性的温婉优雅;“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体现了汉服染织工艺的精良。

今天就让我们穿上汉服,共同感受华夏的精神气度吧!

二、(36分)

(一)阅读短文,完成15—18题。

(18分)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5.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怎样的内涵?

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3分)

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轻信了,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16.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4分)

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单独成段,不仅表明了作者的中心论点,而且也是有力的道理论据,也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17.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5分)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这两个事例,具体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明白易懂。

18.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

为什么?

(6分)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

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不能。

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爱迪生的事例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二)阅读短文,回答19—23题。

(18分)

药品环境污染

①过去30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

然而,伴随着各类药品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21世纪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即药品环境污染。

②药品环境污染是个全球性问题。

《环境毒理学与化学》杂志新近发布了一份德国IWW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名为《环境中的药品——全球现状与视角》。

该报告中提到,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搜集的1016篇药品环境污染原始研究文献和150篇综述文章进行分析,在覆盖联合国五大区域的71个国家的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发现了631种药品及其转化物。

其中16种药品残留在上述所有区域的地表水、饮用水和地下水中,包括多种抗生素、止痛药和激素。

在收集的检测数据中,关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的药品含量的数据分别到占了总数的47%和40%,地下水和饮用水占了8%。

③之所以可能发生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不无关系。

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后,其活性成分有一部分在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通过废水系统等进入环境。

一般来说,口服用药剂量中30%~90%的活性成分最终会被排出体外。

人类用药的增长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场使用的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也使得经由体内排放到环境中的药物量急剧增大。

④另外,不仅仅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途径,在药品的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部分药品成分被排放到环境中。

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在蔬菜和水产品中蓄积,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⑤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

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尤其需要关注日益严重的抗药性病原体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估计到2050年,耐药性问题将可能导致每年有约1000万人过早死亡。

⑥残留药品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1999~2007年间,印度的秃鹰数量严重下降,减少95%以上。

人们调查后发现,导致秃鹰死亡的原因是秃鹰食用的家畜尸体中含有止痛药双氯芬酸。

在印度政府对这种兽药下了禁令后,秃鹰数量有所回升。

⑦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药品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展开全球行动。

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固然重要,但更有效的方式是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管理,减少药品向环境中的排放,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参与,包括执行严格的药品生产经营注册和许可制度,合理适当开处方,改善药品包装设计和减少畜牧业用药等。

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及时回收废弃药品,也可以有效控制药品环境污染渠道,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设置回收设施,收集来自居民的过期及多余药品,在居民购买药品时向其发放废弃药品污染环境等宣传单等都是有效措施。

(选自《百科知识》,原文有删改)

19.本文解说了“药品环境污染”的哪些问题?

(3分)

现状、途径、危害(或影响)、解决方式。

20.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

(4分)

经由体内排出(或经由体内排放到环境中)。

21.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4分)

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残留药品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导致秃鹰死亡的原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2.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在蔬菜和水产品中蓄积,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可能”表示猜测,不是很确定,句中说明这些废弃药品里的活性成分也存在不进入饮水系统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2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如何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

(4分)

(1)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2)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管理;(3)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及时回收废弃药品。

三、写作(60分)

24.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

在初中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

请以“________的承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县名)、校名和人名。

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