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249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475套.docx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475套

雅礼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芥蓝gài勠力lù神彩白内瘴

B.挣揣zhèng说服shuì文身井岗山

C.掉色shǎi字帖tiě浑号哈蜜瓜

D.荫凉yìn赧然nǎn皇历制高点

1.D(A.芥jiè,神彩=神采,瘴—障;B.说shuō,岗—冈;C.帖tiè,浑—诨,蜜—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重庆原市委书记薄熙来滥用职权、接受巨额贿赂,道德败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以说他的人格不名一文。

B.南归之后,辛弃疾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C.他到了30岁还没结婚,他母亲急了,央求他那些三姑六婆为他尽快找到适合他的姑娘。

D.时下,少儿图书市场鱼龙混杂,一些童书粗制滥造,成人化、低俗化的问题令人担忧。

2.B(A“不名一文”,名:

占有。

一个钱也没有。

形容极其贫穷;B“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C“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D“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只能用来形容人。

这里应该用“泥沙俱下”或“鱼目混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个但凡有良知的人和社会,应尽最大努力抵御这种麻木,对日常生活中的苦难,尤其是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苦难,保持最鲜活的悲悯与痛感,并保持行动的敏锐。

B.在自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争夺更加激烈,还需要各相关政府部门正视网络,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准确地发声,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遏制和预防网络谣言的蔓延与滋生。

C.这起家庭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父亲的专断和母亲的溺爱所致,但进一步思考,他自己的执迷不悟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D.在午餐时,他当面告诉我,他多次参观过中国公安部的设施并和中国公安部的专业人士进行沟通、讲座、交流,他发现中国公安部的设备、水准和人才都是第一流的。

3.A(B语序不当,应为“预防和遏制”、“滋生和蔓延”;C“……的根本原因是……所致”句式杂糅,应把“所致”删掉;D“进行……讲座”搭配不当。

4.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个品牌的快速崛起,又改变了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①一个企业家的气质

②而一个企业的气质

③一群人的气质

④又演化成了一个品牌的气质

⑤塑造了一群人的气质

⑥成就了一个企业的气质

A.①⑥②④③⑤B.③⑥①⑤②④

C.①⑤③⑥②④D.②④③⑥①⑤

4.C(首先要注意题中横线后的语句,由横线后语句中的“这个品牌”,可确定④在其前,这样可排除AD,剩下四句按照“个人-群体-企业”的逻辑顺序排列。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符存审,字德详,陈州宛丘人,旧名存,少豪侠,多智算。

存审微时,尝为俘囚,将就戮于郊外,临刑指危垣谓主者曰:

“请就戮于此下,冀得坏垣覆尸,旅魂之幸也。

”主者哀之,为移次焉。

迁延之际,主将拥妓而饮,思得歌者以助欢。

妓曰:

“俘囚有符存审者,妾之旧识,每令击节,以赞歌令。

”主将欣然,驰骑而舍之。

符存审,字德祥,陈州宛丘人,原名符存,少年时有豪侠气概,多有智谋。

符存审没成名时,曾被俘成为囚犯,将要在郊外被处死,临刑时他指着快要倒塌的墙对主事人说:

“请允许我在那堵墙下用刑,希望倒塌的墙体能盖住我的尸首,这将是我的游魂之幸。

”主事人为他而悲伤,给他移换到墙脚下。

在延缓的这一点时间,这时主将正搂着歌妓饮酒,想要一位唱歌的人为他助兴。

歌妓说:

“俘虏中有个符存审,是我的旧相识,每次要他打拍子,来辅助歌令。

”主将很高兴,派人骑马把他救下。

十四年冬,破汴将安彦之于杨刘,诸军进营麻口。

时梁将谢彦章营行台村,庄宗勇于接战,每以轻骑当之,遇窘者数四。

存审每俟其出,必叩马谏曰:

“王将复唐宗社,宜为天下自爱,搴旗挑战,一剑之任,无益圣德,请责效于臣。

古人不以贼遗君父,臣虽不武,敢不代君之忧。

十四年(917)冬天,符存审在杨刘打败梁将安彦之,各军进军驻扎在麻口。

此时梁将谢彦章在行台村扎营,庄宗勇于作战,常常亲自率轻骑出战,好几次碰上困境。

符存审每次等他出去,必拦住马劝说道:

“大王打算复兴唐朝社稷,应该为天下着想而爱护自己,举旗挑战,挥剑上阵,对圣德没有益处,请大五向为臣要求战争实效。

古人不会将贼寇留给君主或父亲(去对付),我虽然不勇武,但不敢不替代君王解决忧患。

十七年,汴将刘鄩攻同州,朱友谦求援,遣存审与李嗣昭将兵赴之。

九月,次河中,进营朝邑。

时河中久臣于梁,众持两端,及诸军大集,刍粟暴贵。

居旬日,梁军逼营。

会望气者言,西南黑气如斗鸡之状,当有战阵。

存审曰:

“我方欲决战,而形于气象,得非天赞欤!

”是夜,阅其众。

诘旦进军,梁军逆战,大败之。

自是梁军闭壁不复出。

存审谓嗣昭曰:

“偏师既败,彼若退归,惧我踵之;穷兽搏人,勿谓无事。

可开其归路,然后追奔。

”乃令王建及牧马于沙苑,刘鄩、尹皓知之,保众退去,遂解同州之围。

十七年(920),梁将刘鄩进攻同州,朱友谦向晋军求援,庄宗派符存审和李嗣昭带兵援助。

九月,临时驻扎在河中,进而在朝邑扎营。

当时河中长时间对梁臣服,人民游移在两国之间,等到各路大军聚集,粮草的价格暴涨。

过了十天,梁军逼近晋军营地。

观察天象的人说,西南有黑气像斗鸡形状,会有战事发生。

符存审说:

“我正准备决战,就在天象上表现出来,莫不是老天相助吧!

”这天夜里,存审检阅部队。

第二天早晨进军,梁军迎战,(晋军)大败梁军。

从此梁军守住营垒不出来。

符存审对李嗣昭说:

“偏师既已失败,他们如果退回,就会怕我们追杀;无路可走的野兽会与人搏斗,不能说没有事。

可以给他们让开一条退路,然后追击。

”于是令王建及在沙苑放马,刘鄩、尹皓知道此事,带着众人退去,于是解除了同州的包围。

十月,平梁,迁都洛阳。

存审以身为大将,不得预收复中原之功,旧疾愈作,坚求入觐寻医,以情告郭崇韬。

时崇韬自负一时,佐命之功,无出己右。

功名事望,素在存审之下,权势既隆,人士辐凑,不欲存审加于己上。

每有章奏求觐,即阴沮之。

存审妻郭氏泣诉于崇韬曰:

“吾夫于国,粗效驱驰,与公乡里亲旧,公忍令死弃北荒,何无情若是!

”明年春,疾甚,上章乞生觐天颜,不许。

伏枕而叹曰:

“老夫历事二主,垂四十年,幸而遇今日天下一家远夷极塞皆得面觐彤墀射钩斩祛之人孰不奉觞丹陛独予壅隔岂非命哉!

”五月十五日卒于幽州官舍,时年六十三。

庄宗震悼久之,废朝三日,赠尚书令。

十月,(晋军)消灭了梁朝,将首都迁到洛阳。

符存审因自己身为大将,不能参予收复中原的战斗,旧病复发,坚决要求进京面见圣上并寻求医治,将情况告诉郭崇韬。

此时郭崇韬十分自负,认为辅佐的功劳,没有超过他的。

但他的功名威望本来一直在符存审之下,现在权势大了,别人都趋附于他,不想让符存审压在自己上面。

每当存审有奏章求见,便暗中阻拦。

符存审的妻子郭氏对郭崇韬哭着说:

“我丈夫对国家,征战效力;和您是同乡亲友,您(怎么)忍心让(他)死后弃尸北边荒野,(您)怎么如此无情啊!

”第二年春天,符存审病情严重,上奏请求能活着见到皇上,不被允许。

符存审伏在枕上感叹道:

“老夫侍从两位主人,前后四十年,有幸遇上现在天下统一为一家,边远的人都能回到京城,过去的敌人也无不在宫中任职,只有我与皇上隔绝,岂不是命运造成的!

”五月十五日死于幽州官舍,时年六十三岁。

庄宗震惊哀悼很久,停止上朝三天,赠尚书令。

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

“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

“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尔其勉哉!

”子孙皆诺。

存审出身贫寒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

“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这样的高位。

这中间(经过)九死一生的险事不止一件,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总共一百多次了。

”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给孩子们,吩咐他们珍藏起来,说:

“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你们要努力啊!

”他的子孙都答应了。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非天赞欤?

帮助

B.诘旦进军,梁军逆战反攻

C.自是梁军闭壁不出营垒

D.坚求入觐寻医朝见君王

答案:

B(句中“逆”当为“迎接”之意,“逆战”是“迎战”的意思。

“寓逆旅”,“逆旅”者,迎客之所也。

且从上下文推断,存审军进攻,梁军迎战,顺理成章。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思得歌者以助欢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B.主将欣然,驰骑而舍之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庄宗震悼久之顷之,持一象笏至

D.尔其勉哉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答案:

C(A项第一句中“以”表目的,第二句中“以”表修饰;B项第一句中“而”表承接或表目的,第二句中“而”表并列;C项两句中“之”都是用于时间名词词尾,音节助词;D项第一句中“其”表祈使,第二句中“其”表揣测。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幸而遇今日/天下一家/远夷极塞/皆得面觐/彤墀射钩/斩祛之人/孰不奉觞丹陛/独予壅隔/岂非命哉

B.幸而遇今日天下一家/远夷极塞皆得面觐/彤墀射钩斩祛之人孰不奉觞/丹陛独予壅隔/岂非命哉

C.幸而遇今日天下一家/远夷极塞/皆得面觐彤墀/射钩斩祛之人/孰不奉觞丹陛/独予壅隔/岂非命哉

D.幸而遇今日/天下一家/远夷极塞/皆得面觐彤墀/射钩斩祛之人/孰不奉觞/丹陛独予壅隔/岂非命哉

答案:

C(见译文)(难点在对“彤墀”“丹陛”“射钩斩祛”等词义的理解,“墀”chí、“陛”都是“台阶”的意思,“彤”“丹”都是“红色”的意思,“彤墀”“丹陛”代指君王;“射钩斩祛”用管仲射齐桓公之典,指敌对之人。

虽然这些词义理解有难度,但在断句时可依据语法、句子结构来判断,“皆得面觐彤墀”与“孰不奉觞丹陛”句式一致。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符存审曾犯法当死,为保全性命,拖延时间,提出到危墙下行刑的请求,获得准许。

后因歌妓请求,获得宽宥,被免除了死罪。

B.唐庄宗贵为君王,能身先士卒,勇气可嘉,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亦有“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之语盛赞其意气之壮。

但符存审认为君王更应该保证自身安全,征伐之事应交给部下去办。

C.为实现早日进攻的目标,符存审使人夜观天象,见鸡大如斗的天象,便以“老天相助”之说鼓舞士气,终大败梁军。

同时他又深知“困兽犹斗”“穷寇莫追”的道理,对梁军“网开一面”,轻松化解同州之围。

D.朝中重臣郭崇韬自恃劳苦功高,不把符存审这样的老臣放在眼里,多次阻挠符存审上朝面圣,致使一代名将,含恨而终。

答案:

B(A项有多处错误,其一是请求危墙下行刑并非为“保命”,而是为“覆尸”,且此举也保不了命;其二是“歌伎请求”不对,歌伎并非有意请求保他性命,其命获保,纯属偶然。

B项联系课文作一点拓展,并不影响答题。

C项“使人夜观天象”于文无据,应是先有观象者言,然后才有进攻之说;且“鸡大如斗”说法错误,应为“两鸡相斗”的天象。

D项郭崇韬并没有不把符存审放在眼里,而是嫉妒他的功劳之大,害怕符存审对自己的地位有影响。

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时河中久臣于梁,众持两端,及诸军大集,刍粟暴贵。

(4分)

译文:

当时河中长时间对梁臣服,人民游移在两国之间,等到各路大军聚集,粮草的价格暴涨。

(给分点:

“臣于梁”,“臣”名—动,“于梁”介词结构后置,最佳解释“对(向)梁臣服(称臣),解释为“臣服梁国”也勉强算对;“持两端”,解释为“游移在两国之间”或“两边讨好”;“及”,“等到”;“刍粟”,“刍”为“草”,“粟”为“粮”。

⑵与公乡里亲旧,公忍令死弃北荒,何无情若是!

(3分)

译文:

和您是同乡亲友,您(怎么)忍心让(他)死后弃尸北边荒野,(您)怎么如此无情啊!

(给分点:

“亲旧”,亲人朋友;“何”,怎么;“若是”,像这样、如此,状语后置。

⑶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

(3分)

译文:

期间九死一生的情况不止一次,破开骨头取出箭头的情况总共有一百多次。

(给分点:

“出万死获一生”,意译为“九死一生”;“镞”,箭头;“凡”,总共。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8分)

鹊桥仙

己酉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注:

这首词是作者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上片既表现了作者赏玩山水的闲情逸趣,也流露出英雄失路、有志难骋的寂寞悲情;(2分)下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生活和劳动农民的感情。

(2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全篇主要运用对比(或者反衬)手法。

(1分)下片农民婚娶的热闹场面和上片词人闲看飞泉、醉扶孤石的寂寞形成强烈的对比,(1分)这种反差,不仅没有刺激词人倍感孤独,反而冲淡了词人的感慨,表达了词人豁达洒脱的一面。

(2分)

(答白描、夸张手法,表现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农民的关心。

得2分。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李密《陈情表》)

(3),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岁暮阴阳催短景,。

(杜甫《阁夜》)

(5)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⑴景翳翳以将入⑵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⑶熊咆龙吟殷岩泉⑷天涯霜雪霁寒宵

⑸侵晓窥檐语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面对圣诞节“入侵”,来自北大、清华、南开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联署倡议,以此“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看到这则新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又有人拿国家和传统绑架国民了。

“博士生”和“博士熟”们大谈“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要驱逐西洋文明的“异端”。

不知十位“同端博士”眼里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什么。

在我看来,文化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本无所谓“主体性”,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满足人的主体性。

而人的主体性,更决定于人的自我选择的权利。

工具的主体性不能超越于人类的选择之上。

所以,在博士们大谈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首先要明白的是,无论是过什么节,在哪天过节,那都是公民自己的私事。

从政治伦理上讲,国家因契约而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制造的一种工具,同样难免有“虚拟社区”的意味。

所谓本土情感或爱国主义,既取决于本土文化与国家有着怎样的价值与美德,同样取决民众的价值判断与审美。

所谓“本土情感”、“爱国主义”并非一种“逆来顺受”、“嫁鸡随鸡”的情怀。

我们的一切文明,当归属于人类文明。

本质的圣诞上说,人类文明是一个“文明共同体”。

然而,有些人非要将人类文明像切西瓜一样分成几瓣,然后将它们对立起来,就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样勾引大家举起各自的一瓣西瓜进行肉搏。

文明对立论者说别人手里的西瓜被下了毒药,而自己的那一份却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所以,在他们看来,向世界推销孔子是为世界文明作贡献,而在中国抵制给小孩送礼物老人却是为保家卫国。

他们丝毫不为自己抵制人类文明的成果感到害臊。

这种精神分裂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尽享人类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举着西瓜刀与光彩照人的人类文明作战。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无论“洋节”,还是“土节”,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

究竟以怎样一种心态来对待节日,那完全是后人的自由。

至于说圣诞节对本土节日的压迫,更是无稽之谈。

毕竟,圣诞节并不具有排他性,它至多只是多给民众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且,并非多数人选择过圣诞节,其他人就不可以过圣诞以外的节日。

十位“同端博士”以“传统文化”的名义驱逐圣诞老人,不过是用自己的愚蠢观念剥夺或诋毁他者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自我封闭的自由,若是号召别人和他们一样自我封闭,而且自我封闭到了“爱国”与“爱传统”的高度,倒真需要引起大家注意了。

今日中国正在转型,在此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征途中,有些人签名是做历史与文明的加法,有些人签名做历史与文明的减法;有些人为民众获取更多的权利签名,冒险犯难,促进中国的自由与繁荣,有些人则为“驱逐异端”签名,给这个社会的发展增加几副手铐与脚镣。

我曾经主张“每个人争自己的传统,就是争中国的自由”,一个社会的富庶,就在于我们有较多种的选择。

平安夜,不知道那些博士们是否会跑到松树林里搜捕圣诞老人,为中国文化做净身运动?

文化卫道士们或许永远目光明亮,他们不用睡觉,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终究会疲倦。

若要相安无事,最好的办法是他们继续保留“唤醒国人”的热情,与此同时也请尊重我们在劳碌一天或一年后选择如何休息或睡觉的权利。

 (选自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有删改)

12.“十位博士联盟”倡议抵制圣诞节是出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而作者批驳这种作法所依据的观点是人对于文明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化主体性”或“中国文化主体性”;“自我选择的权利”

1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虽然西方文明和中方文明是相冲突的,但是像“十位博士联署”之流不应该干涉人们对文明的自由选择。

B.本土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取决于民众自己,这也是文化的“主体性”决定于人的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C.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封闭的自由,但是自我封闭到“爱国”与“爱传统”的高度,还是需要警惕的。

D.“同端博士”驱逐圣诞老人实际上是在剥夺他者选择生活的权利,他们应该停止这种愚蠢的行为。

B(A项中,“作者认为虽然西方文明和中方文明是相冲突的”原文并无此意。

C项主要是说“号召别人和他们一样自我封闭”值得大家注意。

D项从原文“若要相安无事,最好的办法是他们继续保留“唤醒国人”的热情”可看出作者并不认为“他们应该停止这种愚蠢的行为”。

14.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质上是一种狭隘的理论,具有对自我文明护短的精神分裂实质。

B.无论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都属于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人们完全具有选择“过”还是“不过”的自由。

C.归根结底,文化和国家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明的工具,人们有自由选择工具的权利。

D.人们在主张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并努力将其向世界推销的同时,也要吸纳借鉴其他种的文明。

A(“文明冲突论”勾引起文明对立的“肉搏”,主张自己国家民族的文明,却与其他的人类文明作战的态度才是精神分裂。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8小题。

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①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

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

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

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

②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

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

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

当然,在我使唤坏好几把铁锨后,也会想到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没见他们干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唤成这副样子,腰也弯了,骨头也散架了。

③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化,以往长在土包上的杂草现在下来了,和平地上的草挤在一起,再显不出谁高谁低。

而我挖的那个大坑里,深陷着一窝子墨绿。

这时我内心的激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

就因为那么几锨,这片荒野的一个部位发生变化了,每个夏天都落到土包上的雨,从此再找不到这个土包。

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

对于跑过这片荒野的一头驴来说,这点变化算不了什么,它在荒野上随便撒泡尿也会冲出一个不小的坑来。

而对于世代生存在这里的一只小虫,这点变化可谓地覆天翻,有些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米,在它的领地随便挖走一锨土,它都会永远迷失。

④有时我也会钻进谁家的玉米地,蹲上半天再出来。

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

这是我的业绩,我为这户人家增收了几斤玉米。

哪天我去这家借东西,碰巧赶上午饭,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

⑤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却永远不会为某一件事去忙碌。

村里人说我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服。

我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道我改变了什么。

⑥一次我经过沙沟梁,见一棵斜长的胡杨树,有碗口那么粗吧,我想它已经歪着身子活了五六年了。

我找了根草绳,拴在邻近的一棵树上,费了很大劲把这棵树拉直。

干完这件事我就走了。

两年后我回来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那棵歪斜的胡杨已经长直了,既挺拔又壮实。

拉直它的那棵树却变歪了。

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

我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

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

我是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闲逛一辈子。

当我50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它们,而这一切,只有我一个人清楚。

我扔在路旁的那根木头,没有谁知道它挡住了什么。

它不规则地横在那里,是一种障碍,一段时光中的堤坝,又像是一截指针,一种命运的暗示。

每天都会有一些村民坐在木头上,闲扯一个下午。

也有几头牲口拴在木头上,一个晚上去不了别处。

因为这根木头,人们坐到了一起,扯着闲话商量着明天、明年的事。

因此,第二天就有人扛一架农具上南梁坡上了,有人骑一匹快马上胡家海子了……而在这个下午之前,人们都没想好该去干什么。

没这根木头生活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出来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

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

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

我老的时候,我会说:

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1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4分)

①那才叫不道德呢。

(2分)

答:

作者认为“那”就是指“搭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的生活是“虚晃荡一世”,是不道德的,是没有意义的一生。

(1分)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理想。

人的一生不应该是仅仅为了满足物质的需求,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1分)

②它不规则地横在那里,是一种障碍,一段时光中的堤坝,又像是一截指针,一种命运的暗示。

(2分)

答:

把横在路旁的木头看成“障碍”比作堤坝,代表着对待熟知的生活麻木,不善于思考的人生态度。

(1分)把木头比作“指针”,看成与“暗示”则表现的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小事的意义,善于思考的人生态度。

(1分)

16.结合全文,分析“我”改变了哪些事物?

“我”又是怎样看待自己对事物的改变的?

(6分)

答:

把土包铲平;在平地上挖一个坑;在玉米地方便使其增产;改变树的长势;赶麻雀,引渠水。

(4分)作者的态度是愉悦、自豪。

(2分)

17.分析第五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括上文中“我改变的事物”有哪些,开启下文“我改变的事物”及其意义。

(2分)

内容上将“村里人”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