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2499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攀枝花市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攀枝花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决定贫富差距B.分封制度打破墓葬等级

C.宗法关系主导墓葬规制D.墓葬体制影响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说明了墓葬受到宗法制等级观念的影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说明了血缘关系主导墓葬规则,故D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宗法等级观念,并未体现贫富差距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等级划分,并不是由分封制导致的,故B项错误。

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

汉代

A.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表格中的内容反映的是青铜器的铸造和销售情况,说明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故A项正确。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投放市场,故C项错误;题干表格中的内容反映的是青铜器的铸造和销售情况,与盐铁官营、国家赋税无关,故BD两项错误。

3.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

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

据此推断

A.法医学决定了科技的进步B.民族交流有利于医学发展

C.理学推动医学体系的构建D.当时中国医学已高度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南宋”、“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理学注重思辨化,客观推动医学体系的构建,故C项正确。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科技的进步,A项本身错误,排除。

民族交流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当时医学的发展水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由朱元璋亲阅;永乐时,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

这主要说明

A.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B.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

C.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D.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最高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故A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内阁取得票拟权力,但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B项错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内阁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内阁从参与商议机密到具有了起草批复的权力,由此可见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故D项正确。

5.在江南制造总局,“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价有等差,较技艺之优劣为准”;天津机器局,“中外匠役量才给值”。

这表明

A.技术是工资高低的决定因素

B.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动

C.生产管理仍旧保留封建色彩

D.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答案】B

【解析】

“按日点工给价”“中外匠役量才给值”说明采用雇佣关系的生产关系,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技术的作用,A错误;材料中生产关系属于新式生产关系,C错误;D是明朝中后期出现。

6.下面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

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推动铁路大发展B.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列强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D.清政府新政收回筑路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反映的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建情况,辛亥革命推动铁路大发展应是在1912年后,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由表格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的比例可知,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逐渐被西方列强控制,说明列强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新政收回筑路权,故D项错误。

7.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

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

这说明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B.咨议局议员发挥民意代表作用

C.清政府被迫迎合民主潮流D.中国开始迈人民主政治的门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议员们向咨议局提出了参政、改革等要求,这是民意的体现,说明咨议局议员发挥代表民意的作用,故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材料只体现出议员们向咨议局提出建议,无法体现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设立咨议局,企图以所谓的“议会民主政治”来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为了迎合民主潮流,排除C。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中国开始迈入民主政治的门槛,排除D。

8.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该演讲称: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分两步。

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

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B.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实现了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A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

9.“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是创作于1937年的抗战歌曲。

不久,歌词中“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

这一变化表明

A.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化解B.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C.二十九军成为抗战楷模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国共两党的矛盾是无法得以解决和化解的,故A项错误。

歌词由“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说明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正确。

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故D项错误。

10.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

这些措施

A.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巩固新生政权,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故BD两项错误。

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11.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

这反映了50年代

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有所缓和B.中西方间交流频繁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可以得出,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项原则提出以后,中国的外交环境趋于改善。

故A项正确。

50年代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中,中西方间交流不可能频繁。

故B项错误。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时提出的。

故C项错误。

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与外交没有直接关系。

故D项错误。

12.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

20世纪90年代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

这种“摘帽”现象反映了

A.私营企业的投机性强B.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C.私营企业的逐步衰落D.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私营企业依靠市场获取的正常利润并不是“投机”。

故A项错误。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是在21世纪初,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私营企业的发展而不是衰落,故C项错误。

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故D项正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

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特有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才获得了“姓氏”。

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

祖根于河南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春秋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于刘邑,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西汉初年,刘氏子孙分封各地,形成望族;“娄敬劝高祖都关中……赐姓刘氏”;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孪,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孪氏子孙皆姓刘。

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姓。

——摘编自陈建魁《中国姓氏文化》

材料二洪秀全称王后,在其长子“天贵”的名字后加了一个“福”字,希望其永保社稷、代代为王。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被视作封建传统的“字”、“号”遭到摒弃,人们纷纷响应“一名主义”。

文学经典也常作为取名的来源,如“林徽因”,取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用“斯、基、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卫国”、“跃进”、“忠红”等名字屡见不鲜;改革开放后,除“丽娜”、“杰克”等洋名不断涌现以外,更多的人给名字赋以文化意蕴,如“勇、伟、超、倩、颖”等;一些用字逐渐演变成男女通用字,如:

“鑫、晓、洁、聪、亮”等;四字非复姓名字出现,极大地减少了重名率,也进一步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特立独行的时代特征。

——摘编自张军红《从姓名用字透析21世纪以来国民思想变迁》

材料三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许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因此形成了“同姓不婚”的现象。

姓氏起着明血缘、追溯源、连宗连支的纽带作用。

修族谱、建祠堂、扶贫济困、互助守望,增进了同姓氏之间的血缘亲情。

海外华侨纷纷寻根认祖、捐资助学、兴办实业,投身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

近年来,海峡两岸多次共同举办祭祀黄帝、炎帝的相关庆典活动。

——摘编自肖锐《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获得姓氏”的原因;简析“刘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人取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姓氏文化的社会价值。

【答案】

(1)原因:

牛耕铁农具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其地位提升;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社会改革的推动;贵族实力的衰弱。

影响:

传承了传统姓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边疆稳定、国家统一;褒奖功臣;巩固统治。

(2)特点:

寄托父母期望;体现时代主题;追求个性化;取名形式、内容多样化。

(3)社会价值:

优生优育、预防疾病;和谐邻里、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两岸的认同、国家的统一与复兴;

【解析】

【详解】

(1)原因:

根据材料“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特有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才获得了‘姓氏’”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政治、阶级等角度分析原因。

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牛耕铁农具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其地位提升;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社会改革的推动;阶级上贵族实力的衰弱。

影响:

根据材料一“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

祖根于河南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可知传承了传统姓氏文化;根据材料“娄敬劝高祖都关中……赐姓刘氏”可知褒奖功臣;根据材料“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孪,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孪氏子孙皆姓刘。

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姓。

”可知促进民族融合、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巩固统治。

(2)根据材料二“洪秀全称王后,在其长子……希望其永保社稷、代代为王。

”可知寄托父母期望;根据材料“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被视作封建传统的‘字’、‘号’遭到摒弃……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用‘斯、基、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卫国’、‘跃进’、忠红’等名字屡见不鲜;改革开放后,除“丽娜’、‘杰克’等洋名不断涌现以外,更多的人给名字赋以文化意蕴……一些用字逐渐演变成男女通用字,……也进一步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特立独行的时代特征。

”可知体现时代主题;追求个性化;取名形式、内容多样化。

(3)根据材料“从遗传学角度来说,许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因此形成了‘同姓不婚’的现象。

”可知优生优育、预防疾病;根据材料“修族谱、建祠堂、扶贫济困、互助守望……兴办实业,投身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

近年来,海峡两岸多次共同举办祭祀黄帝、炎帝的相关庆典活动。

”可知和谐邻里、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两岸的认同、国家的统一与复兴。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期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与对外贸易”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行改革开放、中美中苏(俄)关系正常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发展快、范围广,商品由品种少、初级化向品种多、高级化方向转变等特点。

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加就业、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反对贸易保护,共建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

【解析】

【详解】先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期围绕“中国与对外贸易”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然后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和材料阐述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迅猛的原因、表现、影响。

最后总结在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反对贸易保护,共建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2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对地方监察体制进行改革。

贞观时期扩大监察御史人数,划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为十五道,于各道设采访使长驻,后逐渐与地方官融为一体,成为中央派出的、州之上、道一级的监察官,道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

监察官员多选用科举士子中的佼佼者担任。

玄宗时,大多出自京官高品及地方长官;肃宗时,“中书门下”直接负责录用御史台人员。

职责方面,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最后,司法监察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

除《监察六法》外,武德律、贞观律等都有针对各级监察官员违法行为的具体律文,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会作出明确的指示。

——摘编自肖光伟《唐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地方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统治者重视;严格选用监察人员;监察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多;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2)意义: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腐败;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行政制度变革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贞观时期扩大监察御史人数,划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为十五道,于各道设采访使长驻”“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会作出明确的指示。

”可知统治者重视;根据材料“监察官员多选用科举士子中的佼佼者担任。

玄宗时,大多出自京官高品及地方长官;肃宗时,‘中书门下’直接负责录用御史台人员。

”可知严格选用监察人员;根据材料“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最后,司法监察成为监察的重点”可知监察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多;根据材料“除《监察六法》外,武德律、贞观律等都有针对各级监察官员违法行为的具体律文,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会作出明确的指示。

”可知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2)根据材料“后逐渐与地方官融为一体,成为中央派出的、州之上、道一级的监察官,道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

”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地方行政制度变革。

根据材料“察官人善恶”“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

”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腐败;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鹤琴,浙江上虞人。

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为中国教育界的四位圣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1914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原本打算学医的他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

留美期间,他主攻教育学与心理学,尤为关注西方的幼儿教育。

1919年,学成回国后发现当时的南京基本上是完全西化的教会幼儿园,没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

经他不断呼吁和努力,在南京连续创办了5所实验学校和幼稚园。

1927年2月,与陶行知、张宗麟一同发起中国最早的儿童教育团体——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幼稚教育》并任主编。

后又创办中国最早的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8年初,开展难民教育,开办难民、难童学校。

在此期间,针对当时中国死板的、脱离实践的学前教育现状,他提出了以活泼的、有生气的、注重科学实践为核心的“活教育”理论。

——摘编自《陈鹤琴全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鹤琴幼教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鹤琴在幼教领域的贡献。

【答案】

(1)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对教育兴国理念重要性有深刻认识;留学海外的个人经历;国内幼教的不足;

(2)贡献:

推动城乡幼教事业的发展;创办了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形成活泼的、重实践的教育新模式;为以后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1914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原本打算学医的他认为要挽救病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可知对教育兴国理念重要性有深刻认识;根据材料“留美期间,他主攻教育学与心理学,尤为关注西方的幼儿教育。

”可知留学海外的个人经历;根据材料“1919年,学成回国后发现当时的南京基本上是完全西化的教会幼儿园,没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

”可知国内幼教的不足。

根据陈鹤琴生活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

(2)根据材料“经他不断呼吁和努力,在南京连续创办了5所实验学校和幼稚园。

……后又创办中国最早的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8年初,开展难民教育,开办难民、难童学校。

……他提出了以活泼的、有生气的、注重科学实践为核心的‘活教育’理论”可知推动城乡幼教事业的发展;创办了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形成活泼的、重实践的教育新模式;根据所学可知对后世的影响,为以后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