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2911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docx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练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01-110)

101.虹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

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

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④。

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

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⑤云: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导读:

本篇先写与同事观察虹出现时的情景,后借孙彦先之语,点出虹形成的真正原理: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深入浅出,生动传神。

注释:

①熙宁:

宋神宗赵顼(x)年号,公元1068—1077年。

②契丹:

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

③黑水:

今辽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

卓帐:

竖立帐篷。

卓,直立。

④绡縠(xioh);绡,薄纱。

縠,绉纱。

都是丝织品⑤孙彦先:

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隔虹对立,相去数丈()2.久之,稍稍正东()

3.扣涧观之()()4.都无所睹()

5.逾山而去()6.则为日所铄()

二、翻译

1.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

四、《虹》涉及的是___方面的知识,选自____的《梦溪笔谈》。

五、本文说明了虹的变化和______,作者认为虹形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用文中原话回答)

原文102.陨石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②一声,移著③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

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⑤为之传甚详。

导读:

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一本《梦溪笔谈》流传至今,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本篇对人所不常见的“陨石”的种种特征作了描绘。

注释:

①治平:

宋英宗的年号。

②震:

指雷响。

③著(zhu):

附着,着落。

④宜兴县:

在江苏省。

⑤王无咎:

人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见于东南()2.许氏藩篱皆为所焚()3.是时火息()

4.极深()5.尚热不可近()

二、翻译

1.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描写陨石,多使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主要写了陨石的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03.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

“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导读:

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

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

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

①其:

它,指古画。

②房敛:

花房紧收。

③善求:

善于探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下有一猫()2.何以明之()3.日渐中狭长()

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原文104.江淮之蜂蟹

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螫堪敌虎。

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

人踪迹①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

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

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③。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导读:

人们利用能杀人的淮北之蜂与能敌虎的江南之蟹“趋炎”的弱点,捕杀它们毫不费力。

本文以此来比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是得不到好下场的。

注释:

①踪迹:

跟踪寻找,动词。

②连房刳取:

把蜂巢整个割下来。

刳(k),剖开刮取。

③悉可俯拾:

全可以捡起来。

悉,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蜂窟于土或木石()2.则夜持烈炬临之()

3.蜂空群赴焰,尽殪()()4.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

二、翻译

1.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05.猫犬

东坡云:

“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

”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①则甚矣。

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②;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导读:

苏东坡的意思是:

在什么位子上就做什么事,人应该恪尽职守。

而“我”更深入地认为占着位子不做事尚可,如果排斥忠良,觊觎要位,则万万不可留用。

注释:

①主:

主人。

②非捕鸡乎:

这岂不是和猫捕鸡一样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蓄犬以防奸()2.余谓不捕犹可也()

3.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4.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

二、翻译

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东坡云”东坡是谁?

你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106.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

念之!

“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导读:

朱熹教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语重心长,发人深醒。

注释:

①义理:

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

借指父母。

③汩(g):

搅乱,扰乱。

④伎俩:

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⑤乡党:

乡里、家乡的人。

⑥无忝(tin):

不要辱没。

忝,辱。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在家足可读书作文()2.汝既不能如此()3.然今遣汝者()4.汝若到彼()5.则吾犹可望()6.不然,则徒劳费()

二、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

A.所以,因此B.故意C.老朋友D.旧有的,原来的

1.力改故习()2.故令汝一行()

3.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4.故弄玄虚()

三、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

(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

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

五、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________________。

原文107.说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ch)倍也。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导读: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一则有发达的大脑,因而有高于万物的智慧;一则有发达的双手,因而能制造并使用工具。

有这两点,因而能无敌于天下。

但有的人,有大脑而不会用智,有双手而不会使物,以至于只能“自用而不用人”,那么其结果必将是“为人获而寝处其皮”,实在太可悲了。

注释:

①又倍其力:

它的力量又加倍了。

②力之用一:

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2.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3.则人之食于虎也()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二、翻译

1.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08.楚人养狙

楚有养狙以为生①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②,必部分③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

“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

“否也,天生也。

”曰:

“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

“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

“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⑤,破栅毁柙⑥,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

“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ku)者,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觉也⑦,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导读:

此篇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明当大众受蒙蔽时,有权势者尚可得逞于一时,一旦大众觉醒,那么蒙蔽大众的人必将被抛弃。

注释:

①养狙以为生:

靠养狙来维持生活。

狙(j),猴类。

②旦日:

(每天)早晨。

③部分:

安排。

④赋什一以自奉:

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

⑤相与:

一起。

⑥破栅毁柙:

打破栏杆,捣毁笼子。

柙(xi),关兽的木笼。

⑦惟其昏而奉觉也:

正因为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醒。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2.山之果,公所树与()

3.狙公卒馁而死()4.众狙皆寤()5.一旦有开之()

二、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09.象虎

楚人有患狐者①,多方以捕之,弗获。

或②教之曰:

“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③,狐入遇焉④,啼而踣⑤。

他日,豕曝(p)于其田。

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椅诸衢。

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

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

人或止之曰:

“是驳⑥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

”弗听。

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导读:

象虎不是真虎,道理十分明白。

如果自己以为像虎就是真虎,那么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注释:

①患狐者:

受狐狸扰害的人。

②或:

有的人。

无定指代词。

③牖(yu)下:

窗户之下。

④焉:

它。

代象虎。

⑤啼而踣(b):

惊叫吓倒在地。

踣,跌倒。

⑥驳(b):

马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乃使作象虎()2.狐入遇焉,啼而踣()()

3.豕曝于其田()()4.被象虎以趋之()

5.颅磔而死()

二、翻译

1.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

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这个楚人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10.李氏之鸠(陈子龙①)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

日则飞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

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③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④易焉。

鸠觉其意,告主人曰:

“我居此久,不忍去。

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

”主人绐⑤之曰:

“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

”至贾家,则舍之去。

鸠竟不食,哀号告归。

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

鸩乃食。

导读:

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当商人重金买它时,它眷恋故主,绝食抗议,而且整天哀号,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

这只人格化的鸠鸟,正寄托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忠诚不渝的节操,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降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

注释:

①陈子龙:

明末的一位忠臣义士。

明亡以后,他被清兵逮捕,自杀殉国。

②楹:

堂屋前的柱子。

③贾(g):

做买卖,经商。

④十金:

十两银子。

⑤绐(di):

欺哄。

精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慧()市()且()去()

竟()怜()捐()乃()

二翻译

1.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绐之曰:

“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在人格化的鸠鸟身上歌颂其美德,寄托其志向。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101.虹

世上传说虹能够进入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

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它极北的黑水地区永安山下竖起帐篷宿营。

那一天雨过天晴,看见虹下伸到帐篷前面的小涧里。

我和同事走近山涧观察它,虹的两端都垂在涧里。

派人越过山涧,和我们隔虹面对站立,距离几丈远,中间好像隔着彩色的绫罗。

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

站在涧东向西望,就被日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

隔了好久,虹渐渐向东移动,最后越过山头消失了。

第二天赶了一段路程,又见到虹出现。

孙彦先说过:

虹是雨里太阳的影子,阳光照在雨上,就出现了虹。

一、1.距2.语气助词,调整音节,不译3.靠近代虹4.看见5.越过6.同“烁”,闪烁

二、1.世上传说虹能够进人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

2.站在涧东向西望,就被日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

三、是时、久之、次日

四、天文沈括

五、形成原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102.陨石

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阳要落下去的时候,天上发出如同响雷一般的巨声,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出现在东南方向。

不久又雷鸣般地响了一声,移到西南。

又响一声坠落到宜兴县民许氏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见,火光照亮天空,许家的篱笆都被烧着了。

这时火已熄灭,看见地上有一个洞像杯子一样大,很深。

向下看,星星在洞中发出微弱的光亮,很久才渐渐暗下去,还热得不能靠近。

又过了很长时间,才开始挖这个洞,挖到三尺多深,就挖出一块圆石头,尚热,像拳头那么大,一头略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

州长官郑伸得到了它,就把它送到润州的金山寺。

这块石头到今天仍用匣子珍藏着,游人到了就打开看。

王无咎为这事作的传非常详细。

一、1.同“现”,出现2.表被动3.这4.很,非常5.还

二、1.不久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

2.就挖出一块圆石头,还热,像拳头那么大,头略微有点儿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

三、比喻坠地时的情况包括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

103.正午牡丹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

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

“这画的是‘正午牡丹’。

怎么证明它呢?

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

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

”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一、1.指牡丹丛2.证明3.逐渐

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三、善于观察

104.江淮之蜂蟹

淮河之北有一种毒性很大的蜂,它的尾部能将人蜇死;江南有一种很厉害的蟹,它的螯可以对付老虎。

但是捉蜂的人不一会儿能捉很多,而捉蟹者从不受伤。

蜂在泥土或木石上筑巢。

人跟踪寻找到蜂巢,就可以在夜里拿着火把到蜂巢跟前,群蜂会倾巢而出飞向火焰,直到全部烧死。

然后可以把蜂巢整个割下来。

蟹生活在蒲苇之间,晚上只要在水边点上一盏灯,它们就会全部爬过来,这时你就可以俯身一一拾取。

只知奔向火光而不能规规矩矩地呆在它所应呆的地方,落得个死亡的下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1.筑巢(动词)2.到蜂巢跟前3.倾巢出动死4.水边形容蟹爬行

二、1.然而捉蜂的人不一会儿就能捉很多(不以斗计),捕蟹的人从不弄伤手指。

2.只知奔向火光而不能规规矩矩地呆在它所应当呆的地方,落得个死亡的下场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淮北之蜂、江南之蟹都十分厉害,但因好“趋炎”而自取灭亡。

本文以此喻指那些利欲熏心、趋炎附势的人没有好下场。

105.猫犬

苏东坡说:

“养猫用来捕鼠,不可以没有鼠而养不捕鼠的猫;养狗用来防奸邪之人,不可以没有奸邪之人而养不叫的狗。

”我认为猫不捕鼠还可以,不捕鼠而捕鸡就更坏了;狗不叫还可以,不对着盗贼叫而对着主人叫就更坏了。

仇视正直的人,一定要尽力打击而去除他,这不就是猫捕鸡吗?

觊觎重要的职位,使皇上孤立,这不就是狗吠主吗?

一、1.指奸邪之人2.指猫不捕鼠3.更坏4.嫉恨正直的人

二、觊觎重要的职位,使天子孤立,这不是对着主人叫吗?

三、宋代文学家苏轼;略。

四、在其位,谋其政,不可以尸位素餐。

(尸位:

占着职位而不尽职守;素餐:

吃闲饭。

106.与长子受之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

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

如果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

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

想一想啊!

“早起晚睡,不辱没你这一生!

”这一次离家从师,千万要努力。

一、1.足够、充分2.既然3.打发,让……走4.从师的地方5.希望.6.这样

二、1.D2.A3.C4.B

三、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

四、C

五、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107.说虎

老虎的力量同人相比,所差不止一倍。

虎爪牙锋利,而人没有那样的尖爪利牙,老虎的力量又比人大几倍,所以人被虎吃掉,没有什么奇怪的。

然而虎吃人不常见,而虎皮人常常铺它用它,为什么呢?

虎用力气,人用智慧;虎用自己的爪牙,而人借助外物。

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爪牙的功用是一,而物的功用是百;用一来对抗百,即使勇猛必不获胜。

所以人被虎吃掉,是有智慧和外物而不用。

所以天下用力而不用智慧的人,与只仗自己一个人而不发挥大家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

它被人所获,被人所杀而用其皮来坐卧,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一、1.与人相比止2.坐卧3.被4.不常见

二、l.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

2.所以世上用力而不用智,与只用一己之力而不能发挥他人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

3.它被人捕获,被人所杀而“寝处其皮”,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三、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108.楚人养狙

楚国有一个靠养猴来生活的人,楚国的人称他为狙公。

每天早晨,狙公一定在院里分派猴子们干活,派老猴率领小猴往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上交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有的猴子不给,狙公就用鞭子抽打它。

群猴都害怕他,不敢有违。

有一天,有个小猴对众猴说:

“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种的吗?

”大家说:

“不对,是天生的。

”小猴说:

“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吗?

”众猴说:

“不对,都可以摘取。

”小猴说: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他分派(去采)为他干活呢?

”话未说完,众猴都醒悟过来。

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狙公睡了,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拿走了他储存的食物,互相拉着进入树林,不再回来。

狙公终于饿死了。

郁离子说:

“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差不多和狙公一样吧!

只是他们还糊涂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开导他们,使之明白,那狙公之类的欺诈权术就行不通了。

一、1.有的猴(无定指代词)鞭子2.种3.终于饿死了4.同“悟”,醒悟5.开导他们

二、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

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他们像狙公吗?

三、被剥削者一旦觉醒过来,造了反,统治者必将术穷而死。

109.象虎

楚国有个受狐狸扰害的人,多方设法来捕捉狐狸,但没有捉到。

有人教他说:

“虎,山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它,全都吓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

”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拿来虎皮蒙在外面,把它放在窗户之下。

狐进来遇到象虎,惊叫着吓倒在地。

有一天,一头野猪出现在他的田里,于是就让人把象虎埋伏在田里,而让他儿子拿着长戈在通衢上拦截它,农夫大声吆喝,野猪在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通衢奔去。

野猪被捉到了。

楚人非常高兴,认为象虎可以降服天下的野兽。

后来,野地里有一种野兽,样子有点像马,楚人披上象虎就跑过去。

有人劝阻他说:

“这是驳呀,真虎尚且不能抵挡,去必将遭难。

”不听。

那驳马发出雷鸣似的吼叫,扑上前来,抓住了他就咬,楚人头颅破裂而死。

一、l.假老虎2.代象虎跌倒3.野猪出现4.同“披”5.裂

二、1.都吓掉了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

(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