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2967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2)侵袭力: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3)毒力:

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4)变异:

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

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

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

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2)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而.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等,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改变.

3.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上不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

二是恢复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病理损伤得到恢复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与体内.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

4.潜伏性感染:

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体的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而不发病,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

5.显性感染: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因而引起病理改变,并具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

(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

是此类疾病的最主要特征.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具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外来性,地方性.

4.免疫性:

感染后(包括隐性或显性感染)可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自动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次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

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

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次侵袭而感染.以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以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常见于伤寒.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呈阶段性:

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问,称潜伏期.不问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

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的潜伏期长短也可不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

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

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可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极期):

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程进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到重,由少到多,逐渐或迅速达到高峰.

(4)恢复期:

是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期.其终局多数为痊愈,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以上患病阶段最终结局:

1)临床痊愈;

2)后遗症:

如脊髓灰质炎可引起下肢残疾;

3)复发:

如疟疾,伤寒,痢疾;

4)再燃:

如伤寒等疾病;

5)转为慢性感染:

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等.

2.常见的临床表现:

(1)发热;

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

(2)皮疹:

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型,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各种传染病皮疹出现的时间,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天花,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3)全身表现:

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

1)毒血症:

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

2)菌血症:

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中毒症状.

3)败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液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4)脓毒败血症:

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

(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人群易感性.缺少其中的任何_一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发生,不可能造成流行.

1.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昆虫媒介,性途径和血液途径等.

3.人群易感性: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七)传染病的诊断

对传染病必须在早期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从而防止其扩散.

1.临床资料:

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及仔细的体格检查,加以综合分析.

2.流行病学资料:

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既往传染病情况,接触史,预防接种生;

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

3.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1)三大常规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及便常规.

(2)病原体检查:

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

(3)免疫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可用已知抗原检查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查未知抗原.

(4)分子生物学检测:

检查病原体的核酸.

(八)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1.一般及支持疗法:

指不是针对病原而是对机体具有支持与保护的治疗.

(1)隔离:

根据传染病传染性的强弱,传播途径的不同和传染期的长短收住相应隔离病室.隔离分为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及昆虫隔离等.隔离的同时要作好消毒工作

(2)护理:

病室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流通新鲜,使病人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良好的基础与临床护理是治疗的基础,加强体克,出血,昏迷,抽风,窒息,呼吸衰竭,循环障碍等专项特殊护理,对降低病死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饮食:

保证一定热量的供应,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等,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对进食困难的病人需喂食,鼻饲或静脉补给必要的营养素.

2.病原或特效疗法:

使用化学制剂,抗生素,抗病毒药,免疫血清等进行相应治疗,更快地控制病情及彻底治愈病人.

3.对症治疗:

(1)降温:

对高热病人可用头部放置冰袋,酒精擦浴,温水灌肠等物理疗法,亦可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超高热病人可用亚冬眠疗法,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高热,呕吐,腹泻,大汗,多尿等所致失水,失盐,酸中毒等,通过口服及静脉输注液体及时补充纠正.

(3)镇静,止惊:

因高热,脑缺氧,脑水肿,脑疝等发生的惊厥或抽风,应立即采用降温,给予镇静药物或脱水剂等处理.

(4)心功能不全:

应给予强心药,改善血循环,纠正与解除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诸因素.

(5)微循环障碍:

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

(6)呼吸衰竭:

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呼吸兴奋药,人工呼吸器.

4.中西医结合治疗.

5.心理治疗.

(九)传染病的预防原则针对三环节

l.管理传染源:

我国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甲类和乙类,强调必须报告,转诊和随访.

(1)甲类传染病(烈性传染病):

霍乱,鼠疫(强制管理);

(2)乙类传染病:

麻疹等(严格管理,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等(监测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进行特异性主动免疫及特异性被动免疫.

(十)传染病三级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2.二级预防:

即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强调早报告,早隔离.

3.三级预防:

积极治疗,预防伤残;

做好康复,随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