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3163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演示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1)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一、文学常识

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

它记述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战国策》又称《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

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叙述了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众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写人记事真切、生动,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史记》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其中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篇,记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它不仅是一部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代表了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  (通____,________)

3.秦伯说  (通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__,_______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  (通____,_____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10.要项伯(通_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 (通____,________)     

12.不可不蚤来 (通_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__,________)    

14.因击沛公于坐(通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

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__________)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_______________)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__________)

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

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__________)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

_____________)8.诸郎中执兵(古义:

__________)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

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 (古义:

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

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古义:

______________)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古义:

_____________)

15.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

_______________)     

1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

______________)

五、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3.邻之厚,君之薄也(     )  4.越国以鄙远(       ;      )

5.朝济而夕设版焉(     )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7.函封之(     )   8.又前而为歌曰(         )

9.乃朝服,设九宾(      )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箕踞以骂曰(          )

13.其人居远(      ) 14.皆白衣冠以送之(        )

15.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

17.籍吏民(      ) 18.范增数目项王(        )

19.刑人如恐不胜(      ) 20.道芷阳间行(            )  

21.沛公欲王关中(        ) 22.于是项伯复夜去()

23.吾得兄事之(       )24.日夜望将军至(          )

25.常以身翼蔽沛公(        ) 26.头发上指(          )

27.项伯杀人,臣活之(        ) 28.从百余骑(       )  

29.素善留侯张良(       ) 3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六.一词多义(解释词义与用法)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      )②蜀之鄙有二僧(    )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北蛮夷之鄙人(    )

2、敝

①因人之力以敝之(    )②敝人(    )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敝帚自珍(    )

3、兵

①不得持尺兵(    )②不及召下兵(    )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     )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4、辞

①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③王粲长于辞赋(      )④一言半辞(    )

5、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荆轲顾笑武阳(    )

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    )④大行不顾细谨(   )

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⑥终已不顾(    )

6、见

1秦王必喜而见臣(     )②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④图穷而匕首见(      )

7、举

①愿举国为内臣(    )②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

③杀人如不能举(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⑤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    )

8、穷

①图穷而匕首见(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③穷则独善其身(    )④复前行,欲穷其林(    )

9、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③仿佛若有光(    )④若入前为寿(    )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彼与彼年相若也(    )

10、胜

①沛公不胜杯杓(    )②刑人如恐不胜(    )

③此时无声胜有声(    )④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11、说

①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②范增说项羽曰(    )

③秦王必说见臣(    )④诣太守,说如此(    )

七、重点实词、虚词

1.微夫人之力(    ) 2.郑既知亡矣(    )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朝济而夕设版焉(    ) 

5.唯君图之(    )    6.进兵北略地(    )

7.愿足下更虑之(    )8.以试人,血濡缕(    )

9.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0.比诸侯之列(   ) 

11.愿大王少假借之(   )()    

1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  

13.旦日飨士卒(    )   1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

15.君安与项伯有故(   )1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17.披帷西向立(   )18.卮酒安足辞(    )  

19.窃为大王不取也(    )   20.会其怒,不敢献(    )

2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八.解释下列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⑥具告以事(        )  

2.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3.乃

①乃遂私见樊於期。

(     )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

③乃为装遣荆轲。

(       )   ④乃今得闻教。

(          )

4.为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②皆为龙虎,成五采。

(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

(       ) ④窃为大王不取也(    )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⑥何辞为?

 (       )  

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

九.特殊句式判断(口头翻译下列句子,写出句式的类型,思考并归纳各类句式的特点)

(一)1、是寡人之过也。

2、以乱易整,不武。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此亡秦之续耳。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1、晋,何厌之有?

2、其无礼于晋。

3、亡郑而有益于君。

4、王拜送于庭。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7、得复见将军于此。

8、籍何以至此?

9、大王来何操?

10、沛公安在?

(三)1、晋军函陵。

2、敢以烦执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5、人不敢与忤视。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7、欲呼张良与俱去。

 

8、为击破沛公军。

 

9、加彘肩上

(四)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3、若属皆且为所虏。

        

十.文言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5、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商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8、然则将军之仇报,见陵之耻除矣。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0、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11.“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1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十二、名句背诵

1.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大行不顾细谨,。

,,?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 

三、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通“供”)3.(说,通“悦”)

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

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  

9.(“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10.(“要”通“邀”,邀请)  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2.(“蚤”通“早”)  13.(“郤”通“隙”,隔阂、嫌怨)

14.(“坐”通“座”,座位) 

四、古今异义

1.(古义:

出行的人) 2.(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

那人)4.(古义)眼泪

5.(古义)礼品6.(古义)走投无路7.(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古义)宫廷的侍卫

9.投击10.(古义)大腿11.(古义:

崤山以东)  12.(古义:

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

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

黄河以北15. 古义:

品德高尚之人;今义:

年长之人16.古义:

对待。

今义:

遇到;古义:

刻毒,今义:

与“浅”相对。

18.古义:

悬赏,重金征求。

19.古义:

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2(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5(“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

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 (前:

名词当动词,上前)

9(朝服:

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  10(迟:

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闻:

使动用法,使……听到)12 ( 箕踞:

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

13 (远:

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 (衣冠:

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

15(北:

名词当状语,向北)   16(怪:

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7(造户籍册或登记)  18(使眼色)  19(用刀割刺)  20(取道)  21(称王)  

22(连夜)  23(象对待兄长那样)  24(每日每夜)  25 (像翅膀那样) 26(向上) 

27(使……活)  28(使……跟从)  29(交好)30(使……停止,制止)

六、一词多义

1、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③鄙陋鄙俗④鄙陋鄙俗

2、敝:

①损害,衰败  ②谦词  ③疲惫④坏,破旧

3、兵:

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武器

4、辞:

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言词、话

5、顾:

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④考虑⑤反而,却⑥回头

6、见:

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

7、举:

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发动④推荐推举

8、穷:

①(尽,完)②(穷尽,完结) 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

9、若:

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

10、胜:

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胜过、超过)④(优美、美好)

11、说:

①(言论,说法,主张)②(劝说,说服)③(喜欢,高兴)④(陈述)

七、重点实词

1.没有,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2.已经3.况且4.(渡河)5.希望6.(夺取)7.(改变)8.(沾湿)9.(赠送)10.(并排)11.(稍微)(宽容、原谅)

12.(举起)13.(犒劳)14.(估计)(抵挡)15.(有旧、有交情)16.(料想)

17.(分开)18.(值得)19.(私下)20.(正赶上,恰巧)21.扩张、延伸

八、解释下列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1.①因为,连词;②拿,用,介词;表目的,③来,连词;④表结果,用来,连词;⑤⑥把,介词

2.①语气助词;②怎么,疑问副词③哪里,疑问代词。

3.①于是,承接连词;②才,连词,③就、于是,连词,④至、到。

4.①替,介词;②成为动词;③第一个:

替,介词,第二个:

出,谋划,动词;④认为,动词。

⑤是,动词,⑥疑问语气词。

⑦被

十、文言翻译

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4.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5.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悬赏要他的头。

6.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长厚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7.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

父亲、母亲和宗族的人,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8.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可以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9.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

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10.张良这时候跟随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

“不要跟着他一块去死。

11.“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

”张良说:

“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

“他和你相比,年龄谁大谁小?

12.刘邦就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并)约定结成儿女亲家,说:

“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项羽将军(的到来)。

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