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3207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杜甫《春望》)

B.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

D.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

他所撰写的《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

C.《中国石拱桥》选自《桥梁史话》,作者茅以升,桥梁专家、教育家。

D.《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学巨著。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

 (3)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头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4)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5)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6)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7)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8)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9)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7.文中反复说: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下列内容不是直接写象征北方农民的一项是

A.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B.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

C.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

D.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

8.对文章写作思路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记叙经历,再描写白杨树,再突出精神品质,阐明象征意义。

B.先写白杨树特点,再写环境状况,再写形貌,最后突出精神品质。

C.先写自然环境,再写形貌,再写精神品格,最后对比,点明主题。

D.先写恶劣环境,突出精神品质,再描写白杨树形象,与“楠木”对比,表现中心。

9.选文(4)(5)(6)这三段文字综合运用的表现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B.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 

C.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D.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 

10.对整篇课文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文末扣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托物言志,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文章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构思文章的线索。

D.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而后指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

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

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

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

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3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

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1.文中画线句:

“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中“此一观念”指的是

A.统治者大造盛世假象,掩盖内忧外患。

B.张择端的画受到了时代的影响。

C.此画作者表达对盛世年华的赞美之情、溢美之意。

D.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梦回繁华。

12.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下列不能体现其繁华的一项是

A.船工忙碌,纤夫拖船

B.街道纵横,房屋林立

C.农舍田畴,踏青扫墓

D.街上行人,络绎不绝

13.下列对选文语言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平白直叙,具有浅显特点,说明性强。

B.严谨准确,具有文学色彩,典雅而有韵味。

C.周密细致,充满感情色彩,叙议结合。

D.准确平实,具有亲切感,抒情强烈。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4.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甚矣,汝之不惠!

(3)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帝感其诚。

A.被动句 

陈述句 

倒装句反问句 

B.陈述句倒装句反问句 

被动句 

C.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 

D.陈述句倒装句疑问句 

判断句 

1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运用这种句式的内涵,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思想积极进取,意志坚决。

B.反复,把希望寄托在不断奋斗的努力中。

C.顶针,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排比,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6.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

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辛勤劳作和艰辛。

17.对文章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些都可以看出两人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帝感其诚”带有神话色彩,表明愚公移山感天动地。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五、(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8.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19.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四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D.孤城将破,将士们严阵以待。

20.下列句子与本诗反映出的心境最不相似的一项是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第Ⅱ卷(表述题共80分)

得分

评卷人

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4

15

16

17

18

19

20

六、(10分)

21.古诗词中有许多托物言志的句子,你知道有哪些?

请写出三句。

(3分)

22.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下面是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

上联是“三尺讲台迎冬夏”,横批为“润物无声”,请拟出下联。

 下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列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

据调查:

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

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

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

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

凑凑热闹,轻松一下;

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

如:

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答:

七、(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

大德间,江南大饥。

道殣①者相望。

自度无所得食,曰:

“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

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

”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

“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

不数年,使还乡土。

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

问之,则曰:

“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

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

”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

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

饮酒半,执盏跪曰:

“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

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吾家尚薄有园田;

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

君必无归。

”生则毅然谢曰:

“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

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

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

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

”遂告归。

【注释】①殣(jì

n):

饿死。

②钱塘:

地名,今杭州。

③丫鬟:

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

④罹(lí

):

遭受。

⑤箕帚妾:

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

⑥衰耄(mà

o):

年老体衰。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度无所得食 

度:

 

②即以母属两弟 

属:

 

③丫鬟尾行尾:

④ 

皆涕泣 

涕:

25.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译文:

(2)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

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

(3)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

26. 

读了这则短文,你觉得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八、(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

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

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

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

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

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

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

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

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

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

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

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

可是,现在,面对耄耋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

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

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

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

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

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27.用简练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写内容。

28.第⑥段文字在记叙中属于什么记叙手法?

写这段文字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9.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30.文末说:

“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

”结合全文,说说这两个“伟大”的不同含义。

九、作文(40分)

31.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作文。

德兰修女建立临终关怀院的初期,曾有位官员质疑她的行为。

官员问:

“你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贫民窟更适应人居住吗?

”德兰修女回答道:

“不,是让死者死得更有尊严。

”官员又问:

“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的贫病伤残人士吗?

”德兰修女没有回答官员,而是惊奇地问道:

“数以百万?

你怎么数出是一百万的?

”官员不耐烦地回答道:

“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意思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是数不完的,穷人太多了,你明白吗?

”德兰修女笑了笑,还是盯着他问道:

“一百万,你从哪里数起的?

”官员显然拿这个修女没办法,无言应对。

德兰修女却掰着手指跟官员说:

“我是从一开始数起的,一然后是二,然后是三,然后是更多,现在我们已经救了一百多个人了。

请以“由小到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有真情实感;

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字数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答案】

一、1.C2.B 3.D4.B5.C6.A

二、7.C8.C9.A 

10.D

三、11.D12.C13.B

四、14.B 

15.C 

16.B 

17.A

五、18.C 

19.B20.A 

【评分】共40分,每题2分。

21.【答案】示例: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吟》于谦)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王安石)(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石》郑板桥)

【评分】每句1分,共3分。

出现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