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330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贯洞中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7.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

A.市B.坊C.瓦肆D.勾栏

4.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A.丝绸之乡B.鱼米之乡C.瓷都D.产茶中心

10.今天的山东省在元朝时应属于

A.中书省辖地B.宣政院辖地C.江浙行省D.辽阳行省

1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

杭州作汴州。

”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应是

A.东京B.临安C.应天D.建康

17.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其中,福娃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如右图),下列关于宋瓷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从宋朝开始出现陶瓷B.陶瓷业在宋代有重要的发展

C.著名瓷都景德镇兴起于宋代D.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1.宋代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时期,北宋建立的时间是()

A.公元960年B.公元前960年C.公元916年D.公元1038年

2.北宋与辽之间订立“澶渊之盟”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维持了两者的和平关系

③两者之间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12世纪强大起来的金政权先后灭掉了哪两个政权()

A.北魏、西夏B.西夏、北宋C.辽、西夏D.辽、北宋

4.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A.地方军阀割据B.南北政权对峙C.民族政权并立D.战乱长期不息

5.《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中的“匈奴”指的是()

A.女真统治者B.匈奴统治者C.契丹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

6.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的特点,与下面历史时期最相似的是()

A.春秋  B.战国  C.三国两晋南北朝  D.隋唐

7.“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历史是( )

A.北宋汴河流域人以石油作燃料B.北宋东京居民以石油作燃料

C.北宋东京居民以煤炭作燃料D.河南开封是我国最早以煤炭作燃料的地区

8.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③对外贸易频繁,转为海路为主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有时从谚语中也能看出历史发展的变化。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A.北宋时,江浙地区推广种植占城稻取得的成果

B.南宋时,水田增加,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C.王安石变法在太湖流域取得的成效

D.唐朝时,太湖流域的丰收景象

10.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太湖流域D.淮河流域

11.为鼓励对外贸易,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的港口开设了专供外商居住的地方,称为()

A.蕃坊B.蕃市C.蕃学D.市舶机构

12.如果你生活在北宋,下列哪些现象是你无法看到的()

A.在城市的瓦舍内,看滑稽戏杂技等节目

B.在江南人们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

C.在汴京买卖东西使用的是“交子”

D.农民插秧使用一种新型工具叫“秧马”

1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秦朝B.隋朝C.元朝D.清朝

14."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句话是谁说的()

A.唐太宗B.元世祖C.宋太宗D.宋神宗

15.成吉思汗作为历史上一位传奇英雄,留下了许多故事。

下列哪项是成吉思汗的业绩()

A.建立蒙古政权B.灭亡南宋和统一全国

C.正式定国号为元D.相继灭亡西夏与金

16.下列有关元朝民族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朝建立前蒙古族处于分裂状态,并受到女真贵族的压迫

B.元朝的统一局面,对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C.回族的形成,是元朝民族融合的重要事例

D.元朝人分四等的政策带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性质

17.历史中国家机构的称呼不断发生着变化。

你知道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

A.行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中书省

18.我国四大发明中,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

A.指南针B.火药C.活字印刷术D.造纸术

19.我国古代“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世界面貌”的科技成就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④李春设计赵州桥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②④

20.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出自哪位词人()

A.辛弃疾B.苏轼C.李清照D.王安石

21.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是()

A.宋词B.唐诗C.元杂剧D.诗歌

22.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六十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数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

他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B.《资治通鉴》C.《救风尘》D.《念怒娇·赤壁怀古》

23.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②在“瓦子”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京剧表演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④人们在阅读《红楼梦》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4.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化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

“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

”你估计这幅名画应该是下列哪一副()

A.《天王送子图》B.《洛神赋图》C.《清明上河图》D.《步辇图》

25.宋代金属冶炼业中哪一金属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A.铜B.铁C.黄金D.锡

26.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A.丝绸之乡B.鱼米之乡C.瓷都D.产茶中心

27.宋史中记载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最准确的意思是()

A.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B.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C.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D.南方是粮食主要产区

28.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

A.市B.坊C.瓦舍D.勾栏

29.《鸡肋篇》载: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引文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情况()

A.战国B.西汉C.唐朝D.北宋

30.《资治通鉴》记载的是()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五代的历史B.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北宋的历史

C.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从战国到北宋的历史

二、改错题(本大题有3道小题,共15分)

1.1004年,宋辽签订“绍兴和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2.1126年,金军俘虏北宋皇帝宋真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

3.“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巢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会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1206年,蒙古族推举忽必烈为最高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三、材料解析题(共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材料中“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分)

(2)两宋时期成为全国最重要粮仓的地区具体在什么流域?

(2分)

(3)“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25.(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yù)《萍洲可谈》

材料三: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

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四:

那时候(南宋),中国的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外国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我国最早在何时制造了指南仪器?

(2分)材料一中两种指南仪器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4分)

 

(2)你从材料二、三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5分)

(3)请你结合材料四想象一下,指南针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3分)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D

D

C

A

C

C

D

B

 B

 D

C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B

 A

 A

 D

A

B

C

C

A

A

C

 B

 C

题号

27

28

29

30

答案

 C

C

D

C

二、改错题

1.绍兴和议改为澶渊之盟

2.宋真宗改为宋徽宗

3.巢湖改为太湖

4.会子改为交子

5.忽必烈改成铁木真

三、材料解析题

(1)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气候温和、资源丰富;(4分)

(2)太湖流域(2分)

(3)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铁铜的冶炼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答到任意两点均可得4分)

25.⑴战国时期(2分),司南、罗盘针(4分)

 

⑵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

(3分)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

(2分)

 

⑶阿拉伯商人经常搭乘我国的海船往来贸易,也学会使用指南针。

他们又把指南针传入欧洲。

(3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BCD

2.“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3.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4.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宋代针铺商标清明上河图交子南宋海船

A.宋代商业繁荣B.民族政权并立C.元朝国家统一D.大都闻名世界

5.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最终完成于()A.北宋B.南宋C.元朝D.清朝

6.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A交子B会子C美元D英镑

7.某班历史课堂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支持宋代已完成南移的史实是()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的62.9%②东京是当时最大城市,商业繁荣③水稻种植扩大,产量跃居粮食首位④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⑤扬州、临安、广州、成都等城市商业发达。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

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唐朝关中地B.北宋四川地区C.南宋江南地区D.元朝中原地区

9.据报道:

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

A.河北曲阳B.河南汝州C.江西景德镇D.河南开封

10.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这最能说明南方()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地理位置重要C.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交通十分发达

1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

A.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

12.史书上有“国家根本,仰拾东南”的说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一时期?

()A.隋朝B.南宋C.元朝D.明朝

13.2010年4月20日,在“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上,汉藏两族著名歌手同台演唱: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14.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军机处

15.元朝以前,就有许多山西汾州、并州人迁至今新疆地区,与蒙古族、维吾尔族共同劳动生活。

这说明()A.北方战乱导致山西人迁往边疆B.维吾尔族、蒙古族人民非常友善C.元朝以前新疆与中原地区联系非常紧密D.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共同开发了边疆

16.“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

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B.忽必烈C.完颜阿骨打D.耶律阿保机

17.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①苏轼②关汉卿③辛弃疾④李清照⑤赵孟兆页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④

18.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是()A.隋末农民战争B.蒙古军队灭金的战争

C.南宋将领抗击金军的战争D.文天祥抗元的战争

19.崔致远和马可·波罗是与古代扬州有关的两个外国人,他们来到扬州的时间分别是()A.秦朝和汉朝B.汉朝和唐朝C.唐朝和元朝D.元朝和清朝

20.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要了解回族形成的历史,最早应追溯到()

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

21、元朝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不包括()

A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B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C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已同汉族融合

D一个新的民族——蒙古族开始形成

22、两宋政府设立的市舶司,其主要职能是()

A管理对外贸易B监督船舶制造C管理国家财政D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23.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24.宋朝时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

()①福州②广州③泉州④明州⑤杭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25.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叙述错误的是:

()

A.浙江居民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B.宋代商人能够到非洲从事贸易活动

C.王安石看到东京城外棉花长势喜人D.东京居民冬天烧煤来取暖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材料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1)材料一中诗人为什么会“但悲不见九州同”?

当时是什么样的局面?

(3分)

(2)“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愿望能实现吗?

南宋统治者是怎样做的?

(3分)

(3)材料二中的杭州、汴州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

“直把杭州作汴州”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2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读下列两枚邮票,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图一左边所示器物是什么?

它发明于我国哪一朝代?

(2分)

(2)据图一,从左边大图与右边两小图的配置,可以看出邮票设计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2分)

(3)图二左边人物是谁?

据图二,说说他对人类作出的主要贡献。

(3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也令所有的炎黄子孙引以为豪,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民谚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是唐朝农耕技术的重要创造,请写出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

(2)材料二中“苏湖熟”的“苏”是指哪里?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

材料二反映的情况主要得益于该地从哪里引进的水稻优良品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该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3分)

 

26、

(1)1127年,金灭北宋,占领北方;南宋建立后,只拥有半壁江山,所以“但悲不见九州同”宋金和议后,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形成宋金对峙局面。

(2)不能实现。

南宋统治者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阻挠、破坏抗金。

(3)杭州是南宋的都城临安,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开封。

“直把杭州作汴州”说明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贪图苟安,不思进取,甘愿向金称臣,而不打算收复失去的国土。

27.

(1)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人们生活处于不饥饿也不富足的状态。

(2)两宋时期。

(3)变化:

北宋时期政府收入仰仗南方,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4)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史实告诉我们:

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应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因等。

28、

(1)契丹族

(2)澶渊之盟(1分)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从整个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的发展和统一。

(3分)(3)辽阿保机上京(9分)西夏元昊兴庆北宋赵匡胤东京29、

(1)西周:

分封制(1分)秦朝:

郡县制(1分)

(2)唐朝:

三省六部制(1分)作用:

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

(1分)(3)元朝:

行省制度(1分)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1分)

30.

(1)司南;战国;

(2)意在告诉我们: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的指南针,装在指南车上用于辩别方向,制成罗盘针用于航海;(或:

指南针用途广泛等意思相近即可)(3)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31.

(1)曲辕犁

筒车

(2)苏州占城(或越南)(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32.

(1)开元盛世;诗圣

(2)经济重心南移;造船业(3)蒙古;重视发展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