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读后感.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351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旁观者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旁观者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旁观者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旁观者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旁观者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旁观者读后感.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旁观者读后感.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旁观者读后感.doc

《旁观者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旁观者读后感.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旁观者读后感.doc

做思想特立独行者

——读:

彼得德鲁克《旁观者》有感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

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因此,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

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

”——彼得·德鲁克

《旁观者》主要叙述的是德鲁克一生中曾经遇到过的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有政府要员,有市井小民。

有历史名人,也有无名小卒。

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的人给了德鲁克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人。

这也正是他的管理思想的来源。

也就是说,这不是一本管理学的书本,而是一本方法论,一本关于管理方法论的书籍。

在分享前,先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彼得德鲁克本人。

人物简介: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界是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他一生共著书39本,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30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他文风清晰练达,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

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年逾九旬还创作了这本《德鲁克日志》,无怪乎《纽约时报》赞誉他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管理学者。

他曾发誓:

“如果我能活到80岁,我要写到80岁”。

荣誉:

?

管理学科开创者,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自称“社会生态学家”

?

7次获“麦肯锡奖”

?

2002年获得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克莱蒙特大学的研究生管理学院以其名字命名

?

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其最高奖“伊万婕琳·布斯奖”

认识了德鲁克之后,我们就来谈下关于《旁观者》这本书,德鲁克一直认为对于管理,不是简单的对人员进行控制,考核,而是用管理的思想来领导。

第一次的转变——“旁观者”

德鲁克第一次有了“旁观者”的角度是在小时候的一次游行,他被安排在队伍的最前面,举着游行的大旗,被队伍簇拥着走在通往市政中心的大道上。

那是一个雨过天晴之后的早上,道路上有些小水坑。

在路过一个水坑时,他被簇拥着踏过水坑。

在平时这在平常不过了,可是他却调头把旗子交给了身后的一个人,然后自己返身回家了。

在那样的情境下,他发现自己要跳出来,从第三者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看清事情的原来模样,而不是在队伍里面,别逼着前进。

由此,便产生了对他影响一生的一个观点,也是他在此后人生中能够用独特而犀利的角度去观察,并成就管理理论的基础。

管理者的重要特质

1、各种职业,各种背景,各种命运,各种性格,强调人的多变、多元及独到之处。

书中描写了多个形象,无所不包,而最重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是各种各样的。

2、“倘若你能够对自己的同事、伙伴的行为、态度及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你就有了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特质”。

在职场,每天面对自己的同事、上级下级、客户、老板,我们同样也要做一个思想的特立独行者,这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洞察每个人的性格特性,这样在沟通的方面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的,当你去领导你的团队的时候,也是能够有更好地效果去激励你的员工,带来好的业绩。

对人的尊重

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记住德鲁克对人对事的观察方法,像他一样“从不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以关心别人作为出发点”,去挖掘自己每一个同事、部属和合作伙伴的有趣之处,通过深入有效的交流,激发他们自我管理的激情。

这比凭空制订计划、控制、协调、审查等各种管理办法,为管理而管理,要凑效的多。

未到的清风

2014年7月18日星期五篇二:

读《旁观者》有感

读《旁观者》有感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

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

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

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

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

这若干个旁人的生活历程,帮助我们勾勒了德鲁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精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wdealyears),以及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在德鲁克“怀恩师”一章中,教学并不是老师得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文章中的埃尔莎和苏菲小姐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在现今的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善于从以往的实践中提取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还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德鲁克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学院,但是他并不支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他认为虽然中国没有足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有一大批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的人。

有过高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一个人的能力要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毕竟实践跟理论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书中,德鲁克先生回忆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让我不自觉的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德鲁克说过“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我认为世界上有着大多不善于观察,不愿意去体会的人,如果你能对自己周围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去发现,我想这会为成为一个管理者打下基础。

旁观,并不是要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让自己冷静的观察,分析,还需要有一颗淡泊的心。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实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根本,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带领企业走向巅峰,会使上下的工作井井有条,在当今社会,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为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高,更多的是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

无论学历高低都应把企业

看成是自己的一部份,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工作。

对企业中低学历的员工,应参加一些知识的培训,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自由变通。

对学历高的员工应多参加一些知识、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德鲁克先生让管理成为了一种素养,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洞悉每件事的根本,学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得到感悟。

读完《旁观者》,我更加觉得德鲁克的伟大,在他生活的那段年代,他一直旁观着历史的创造,旁观着各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书写者。

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看得更清,更透,才能总结出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管理学说。

篇三:

旁观者读后感1

最近在看《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这是一本2008年3月由机工出版社发行的好书。

花了两个晚上将其读完,原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一些管理学最新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第一遍读完后没有这种收获,因为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不乏味,有些象文学作品,描述了一个个人物故事,吸引人一直读下去。

但我再读第二篇以后,我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并逐渐领会“旁观者”涵义。

中国有句老话“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作为管理学大师,只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才能领悟出超越现实的思考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领先,德鲁克的伟大就在这里,如果他只研究现有管理界的常规思维和做法,他只能被称之为管理学者,成为不了照耀管理学界多年的大师。

德鲁克自己说,从他写第一本书开始至今,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

他要对抗的是一个集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

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德鲁克不愿意悲剧式地进入历史,不管是被指派为一个丑角,还是证明为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他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这里的旁观者,是一个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利游戏的人,是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不媚俗的人,是一个尊重人性价值的人。

这本书写的是人,德鲁克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

清华大学杨斌教授理解为世界上没有无趣的人,却有着大量的不善于(愿意)观察,不能够以移情心去体会的人。

德鲁克对人的观察,给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样板、楷模。

倘若你能够对自己的同时、伙伴的行为、

态度乃至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你就有了成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中曾说,他认真地研究了当时(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门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

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赏析。

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练习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协作则培养你的那种对于人以及人际的入微体察。

读者写信告诉德鲁克:

“你的著作,我几乎都读过了,对我的帮助相当大,特别是在工作上。

但是,在你这么多作品里,《旁观者》给我的乐趣最多。

德鲁克也说这是他最喜爱的一本书,也是他写作最快的一本书,从起笔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

我明白之所以读来流畅的原因了,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无需构思,随手拈来,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造就了这位影响全世界的管理学大师。

篇四:

旁观者读后感2

《旁观者》读后感

今日中午,卓越网送来了订阅的一些管理书籍。

下午和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其中一本《旁观者》,颇有感触。

《旁观者》是彼得.德鲁克的著作之一。

管理学院出身的想必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现代管理学之父”,首创管理学概念,对公司治理,企业结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代表作包括:

《公司概念》,《管理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

任务,责任,实践》等。

但是本书却是一本例外。

正如作者及序者所言,本书并非一本管理学著作,只是作者对成长过程中一些人,一些事的琐碎回忆而已。

所以,此书并没有常常出现在关于彼得,德鲁克的作品作品清单中。

甚至这次出版,也是打着悼念德鲁克辞世的名义。

(1905-2005).

但是一个能做满汉全席的优秀厨师就不能做两道凉拌小菜么?

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

一个优秀厨师,即使做一个刀拍黄瓜,也会做出不平常的味道。

诚如黄蓉对洪七公所言,越是简单,越显功底。

何况德鲁克本人也对此书格外推崇。

以我的浅见,该书尽管没有推出或强调一些管理学理论,但通过对自己生平的记述,间接的描述了自己管理学思想的形成。

考虑到德鲁克乃是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首创管理概念,经历了管理学从无到有到兴旺的发展过程,此书实为难得的一本学习大师思路的好书。

在一个下午的仓促阅读中,我所看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理学的兴起及在中国发展的不足

德鲁克成长的时代,正式数量被引入经济管理的时代。

19世纪的经济管理,也还是一个婴儿,充满了种种猜测,但也充满了创新。

德鲁克正经历了这一时代。

在这一时代,规范化被引入经济管理,正如书中所言:

这是一个符号学逐渐掌控一切的时代。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从苏格拉底起(由书中多次提到苏格拉底可以看出德鲁克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就充满了逻辑思辨。

然后经历了千年积累,再经过人们的实践,管理学才应需而成。

这种出现是充满必然的。

因此西方传统中的管理学,尽管表现为高度概念化,抽象化,模型化,但是都有一定的逻辑理论为知道。

如德鲁克所言:

没有逻辑理论的模型或者实验都是胡扯。

在中国的研究中则常常会忽略这个问题,被表面的数学所迷惑。

我们做一个实证研究,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实证研究,而没有认真思考它的理论基础在哪里。

(2)以人为本

作为管理大师,德鲁克始终坚持:

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多元化的。

与他持相同观点的还有ge的缔造者:

斯隆。

他们认识到,每个个性迥异的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尤其是斯隆,对于那些他不认可的人依然给予保护,哪怕是调到外地公司。

正是这种与大工业的对抗,使得他们成功。

篇五:

《旁观者》读后感

读书笔记:

《旁观者》

书评人:

仇勇

我是一个保守派,总是抵制一切流行和畅销的东西,有时这会导致我错过一些好东西——好东西呐!

比如,我最近才看完德鲁克的《旁观者》,那知道原来写得这么有趣,这么好,立刻进入我最喜爱的书籍的前10名?

?

嗯。

尽管它真的已经是一本很红很红的书,但我仍要记下我特别有感触的部分,也推荐大家来读:

1.奶奶还时常语重心长、若有所指地告诫孙女辈:

“姑娘啊,出门时要换上干净的内衣裤哦。

天晓得会发生什么事。

”——多么懂得体面和体贴的奶奶啊,真是生动而严肃的人生第一课!

所以,真正的着装品质体现在内里。

2.他们的世界很小,但是自成一格、团结一致,而且敬业、自重,虽无财富可言,但都懂得中庸和节制。

——这些形容欧洲17世纪纺织手工业者的词汇,是已经失传的可敬的职业品德,不过我觉得,在我工作周围的媒体圈里,还是有这样一批人存在的。

3.纳粹却是一股来势汹汹的“未来的浪潮”。

——一般观点认为纳粹暴露的是人性中深藏已久的恶的一面,是旧世界里的鬼魅阴影。

但我亦同样确信,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现代病,它是与工业时代的文明相伴相生,也是大众人的暴政力量的显现,即个人被集体所统治,被吞没,和不得不屈服。

4.因为她的教导,使我一生都懂得欣赏工艺,看到干净利落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并尊重这样的技艺。

最后我发觉,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让我学到:

高品质的教导与学习,充沛的活力与乐趣,这些都可并行不悖。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吧,它不是让你学到具体的知识,而是让你了解到如何去欣赏、接纳世界并与之互动。

而所谓学习,并非是苦难的行军,而应是学会如何生活。

5.千真万确的是:

没有人忽略弗洛伊德。

大家都很郑重地讨论他,然后决定加以排拒。

——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许知远,尽管有许多人崇拜他,也有许多人故意在提到他时表现得不以为然,但毫无疑问,他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代言人,他的优点和缺陷都代表了这们这一代人的特征。

我相信,多年后,大家还会这样谈论他。

6.但我还是要说,这样的理论仍然非常迷人,透露出不少玄机,而且深深地触动人性。

——这句话仍是评论弗洛伊德的,尽管后者的学说有时代的局限,但仍是19世纪最重要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而我尤其被最后一句“触动人性”的评语所感。

7.那次战争带来的最大的伤痛,并不是毁灭了想要创造另一个世界的希望,而是杀死了许多本来能拯救欧洲的人。

——优美的贵族传承和文化积淀,如果你想找到同样的人一叙,恐怕只能去那些沉睡着亡灵的墓穴中了。

8.那件事不提也罢。

我们5年前就知道会发生了。

——德鲁克在这里描绘了一位牛逼的杂志主编,在1927年年底,这家名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的杂志在准备年终特刊,这位

波拉尼主编为此提出的4个主题是:

中国形势(张作霖、将介石们的军阀内战)、全世界农产品价格滑落(意味着将面临严重的经济不景气)、俄国的斯大林和共产主义革命、凯恩斯的经济主义。

编辑们纷纷表示不解,认为应该在年终特刊时塞入一篇论述当年夏天奥地利进行的内战的文章,或是德国战后赔款的评论,但波拉尼先生的回答就是:

这些我们5年前就知道会发生了。

所以,我们应该讨论更重要的话题,那些注定从现在开始到5年后会发生、会影响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的事情。

9.一种没有糖分的男性魅力。

他那无可比拟的风骨与内心的纯正比起学术分量所造成的冲击力要来得深远。

——说到糖分,我就会想起大学时的一位同学?

?

号称小男子汉?

?

10.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得考虑到傻瓜——因为事情到最后总是要经由一些傻瓜来完成。

好的商人,以及杰出的艺术家或科学家的思考方式都像亨利伯伯,起自某一个特定的、非常具体的东西,最后终于得到一个准则。

凯尔斯达特之所以反对这个计划,就是因为其中太过复杂、太多假设。

我们已经过度依赖没有经过试验的定量分析、倾向对称而纯粹的正统模式、从假设而非从经验去推论,并且从一个抽象到下一个抽象概念,离具体事物越来越远。

从很早以前开始,我就不靠自己的小聪明赚钱了。

我希望自己是因为做对的事情而获利。

我们已经把“符号”看做是“真实”,而所代表的物体却成了影子。

——德鲁克在这里描述了他24岁-27岁时所服务过的一家神奇的公司里遇到的神奇的人,并由此学到了商业的第一课。

这里有很多条箴言我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但老实说,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思索半天。

11如果我们不用4个小时好好地安插一个职位,找最合适的人来担任,以后就得花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我可没这么多闲工夫。

你们说的这位史密斯先生的记录可真是辉煌灿烂,但是,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会碰上这么多的危机,之后又处理得天衣无缝?

——以上这两句话都出自通用汽车历史上最伟大的ceo斯隆。

在我看来,摘自不同地方的这两句话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我们总是看到危机出现才意识到制度设计的重要,而好的制度设计的最大效用就是避免危机出现;同样的,我们总是看到灾难发生时的救火英雄,却常常忽略那些把火苗歼灭于萌芽状态的优秀的日常管理者。

12他在这儿树立了这么多的敌人,连我都看他不顺眼,这样他是无法发挥才干的。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年轻且口没遮拦的小伙子提出了一项大胆而鲁莽的建议,结果惹恼了包括斯隆在内的多位通用汽车的高层,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叫他滚蛋。

但斯隆却把他调往另一个有上升空间而自己并不直接管理的部门,容人之量,爱才之心——看到这里,人人都会心生敬服之意吧。

13如果一个决策的层次高到要我亲自参与的话,最好多花一点时间。

要是不值得这么做,我们自会把这个问题丢回去。

我们做的决策实在是不多,没有人能做出一大堆决策而做得好的。

我们最好了解我们必须决定什么,以及关于这个决策的所有重点。

——身在最高位的领导者如何掌握细节,以及知道应该掌握哪些细节。

14常常有人问我,最佳“管理工具”是什么?

答案就是:

斯隆先生的助听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